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合集下载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 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 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隋唐盛世:开放繁荣,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隋唐时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方面,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在继承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才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任用贤臣,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唐朝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上,隋唐时期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均田制的推行,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如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方面,丝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等行业技艺精湛,产品精美。

其中,唐朝的唐三彩闻名遐迩,丝绸远销海外。

商业也十分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城市成为了商业大都市,店铺林立,贸易频繁。

唐朝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方便了商业交易。

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

诗歌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题材广泛,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主张文以载道,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法艺术在隋唐时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道。

绘画方面,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的作品各具特色,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科技方面也有诸多重要的成果。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

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三教整合的原因及历程

三教整合的原因及历程

三教融通的原因及过程一、三教融通思想产生的原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有冲突,更有磨合以致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儒、释、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 ,正是在三教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吸纳新的内容与养料,经过数千年的递擅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佛教所以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使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三教之间实现融通,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禾一}同化力。

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两汉时虽“独尊儒术”,但并不能真正做到“罢黔百家”,而且在儒家内部也分化为不同的学派,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中华文化犹如大海,它是不会拒绝江河的汇入的,有了这种恢宏之气,是能够正视自身和外外来文化的长短优劣,取寸之长补尺之短,而不会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

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佛教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外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迎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调和与儒、道思想矛盾的同时,不断地援儒、道入佛,并极力论证佛教与儒、道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从多方面拉进三者之间距离,积极倡导三教一致论,从而使儒、释、道三教关系趋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双方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构、塑造、规范对方,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创造出民族化的中国佛教和融汇了佛教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态。

三教融通的表现一、三教融通关系论说佛教初传之时,中土的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常把它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混为一谈,并用儒家观点阐释佛陀。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时期。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三教竞相发展,各自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支持者。

不同的教派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出现了相互融合和共存的现象。

隋唐时期的儒学主要代表是孔子的儒家学派,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理论研究。

儒学注重社会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主张“仁者爱人”、“君子之交淡如水”。

儒学要求人们按照礼义廉耻的准则行事,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成为官方教育的主流。

儒学影响极大,塑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与儒学相对的是佛教,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佛教强调解脱和超越尘世的境界,宣扬舍离欲望和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在佛教的教导下,人们开始关注来世的命运,对现世的欲望产生了淡漠的态度。

佛教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生死和轮回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塑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除了儒学和佛教之外,道教也在隋唐时期兴盛起来。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内丹和炼气养生,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和道德自觉。

隋唐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对道教的追求越来越浓烈。

道教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体系,与儒学和佛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佛教和道教则强调个人的超越和脱离尘世。

儒学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感到担忧,认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会让人们远离社会责任和家庭义务。

佛教和道教则对儒学的世俗观念和礼教制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儒学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和社会规范,忽略了人性的解脱和境界的追求。

然而,隋唐时期也出现了儒释道三教的相互融合和共存。

隋朝时期,佛教和儒学之间的融合尤为明显。

一些佛教寺院成立了儒学讲堂,推崇儒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

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也带来了繁荣的局面。

那么,在隋唐时期,是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的呢?首先,隋唐时期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并设置了地方行政区域,实行了一级一官制。

这些政治制度在隋朝被完善,也为唐朝的统治铺垫了基础。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使得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和有效。

科举制度为各个阶层提供了晋身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其次,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发展。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两条运输大动脉,大大促进了商品和人口的流通。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和维护大运河,并发展了海上贸易,使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再次,文化繁荣也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

隋朝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开创了隋唐文化的黄金时代。

著名的文人骞杨拜、文学家杜甫等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在他们的努力下,隋唐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隋朝亦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建立了许多资政学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这些文化的繁荣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人们的力量,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总结来说,隋唐的国家统一与繁荣得益于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

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与繁荣不仅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当从隋唐的成功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16盛世隋唐——隋唐的文化昌荣

16盛世隋唐——隋唐的文化昌荣
◎鉴真东渡路线图
中外文化交流
3.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 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 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 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 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 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 居。
《千金帖》
文学艺术

2.艺术
步 辇


(2)绘画
初唐宫廷画,代表作业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宗教画,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科三技.科学技术的发展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第十六讲 盛世隋唐
————隋唐的文化昌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
隋唐文化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1)儒道佛三教并行,中晚唐儒学开始复兴; (2)文学艺术繁荣昌盛; (3)科技发达; (4)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儒2学.道、教道—教—与从佛道教家哲的学发思展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道
(1)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清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儒学3.、佛道教—教—与西佛汉教末的年发传入展中国的外来宗教
《 多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和重要的时期之一。

从隋文帝杨坚开创隋朝开始,到唐玄宗的安史之乱,这个时期饱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辉煌与盛衰。

本文将从隋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的辉煌与盛衰。

隋唐帝国的政治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政权的统一与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隋朝从南北朝的动荡中崛起,杨坚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集中的政治体制,将各个地方的势力整合起来,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行政制度,设立了内外两府,建立了科举制度,使得国家治理更加高效和规范。

这一统一的政权和完善的行政制度为国家的繁荣与辉煌奠定了基础。

隋唐帝国的经济辉煌与盛衰在于其疆域的扩张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隋朝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西南和南方的军事征服,使得国家的疆域面积大大扩大。

在唐朝时期,太宗、贞观时期更是进一步扩张了国土,使得帝国的疆域遍及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西域地区。

这样广阔的疆域为帝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资源。

同时,随着唐朝对外贸易的开展,丝绸之路的繁荣,国内外的商业交流和经济往来不断增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为帝国的经济繁荣与辉煌奠定了基础。

隋唐帝国的文化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繁荣与创新。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以诗人杜甫、李白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同时,唐朝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如王勃、骆宾王、杨炯等,为帝国的文化辉煌贡献了力量。

此外,唐朝还发展了盛唐画派,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篇章。

在科学领域,唐朝人对天文、地理、药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发明,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丰富多元的文化繁荣,使得隋唐帝国成为东方文明的灿烂典范。

然而,隋唐帝国的辉煌与盛衰在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和内外因素的影响。

随着唐朝的权力逐渐集中于宦官集团和权臣手中,政治腐败逐渐加剧,导致了盛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和玄宗末年的黄巢之乱等一系列的动乱。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

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在隋唐王朝的历史长河中,繁荣和辉煌伴随着这个盛世王朝,留下了无数辉煌的篇章。

隋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空前成就,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进行探讨。

一、政治繁荣隋唐王朝在政治上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推进君主专制等方面。

隋唐王朝建立后,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征服,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政治制度上,隋唐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力地束缚了各地方势力,使得国家得以统一。

同时,皇帝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君主专制,这样的政治体制为隋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繁荣隋唐王朝在经济方面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发展农业、工商业、加强文化贸易等方面。

在农业方面,隋唐王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管理,发展了水利灌溉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隋唐王朝还大力发展工商业,建立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促进了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换。

文化贸易更是隆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为经济的繁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文化繁荣隋唐王朝在文化上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方面。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王朝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诗人,如王勃、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科学技术方面,隋唐王朝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纺织、冶炼、航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同时,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学术思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

综上所述,隋唐王朝的繁荣和辉煌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又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传奇。

正是这些繁荣和辉煌,使得隋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心

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心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又称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在 唐代,七月十五日同样也是道教和儒家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 种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祭神等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三教信徒共同参与 祭祀活动,展现了一种宗教间的和谐共处。
在七月十五日的祭祀活动中,人们还会表演一些戏曲、舞蹈等文艺节目,以娱 乐神灵和祖先。这些节目通常会融合三教的文化元素,如佛教的唱诵、道教的 符咒和儒家的忠孝观念等。此外,人们还会在祭祀之后举行盛大的烟火表演和 狂欢活动,这既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献,也是对生命的庆祝。
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文学作品方面,许多 诗人、文学家都将三教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 借鉴了佛家的轮回观念,而杜牧的《秋夕》则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之美。其次, 在艺术表现方面,唐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充分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 例如,在佛教寺庙中,常有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壁画或雕塑,而在道观中,也 常常供奉着儒家的先贤。
二、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描写边塞生活。唐代边塞诗主要描写边塞地区的生活,包括边塞风光、战 争和边民的生活等。这些描写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社会情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表达爱国情感。边塞诗是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载体。在唐代,许多诗人通 过描绘边塞生活,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大事的。这些诗歌具有很强的 感召力和教育意义,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三教同节现象是指在 唐代,儒教、道教、佛教三种宗教在节日和仪式上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唐代文 化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

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析版)

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解析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公元581年至907年,这近33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隋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从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单纯按门第出身选官的制度,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主阶级。

扩大了统治基础。

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炀帝的暴政使其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用人纳谏,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比较清明,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逐渐衰落,使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混乱,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瓦解。

2.经济上:隋的统一和运河的开凿使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唐初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中期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征税以土地财产为标准,而庄园经济则成为唐后期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城市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管理机构,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

3.民族关系上:唐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

对外交通除陆路外,更开辟了海路与海外来的联系加强。

外贸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设立市舶使)。

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文化上: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文化产生,专业教育确立,多姿多彩的雕刻绘画艺术出现。

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第一课时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制作图表隋唐时期文化科技成就一览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隋唐文化在自然科学、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文化开展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详细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的根底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表达隋唐时期文化的开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隋唐在自然科学、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知识点比较琐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详略得当,切忌平均用力。

课前可安排同学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如:一些著名学者的生平简介、书法绘画的资料、有关赵州桥的资料等,为上课时开展双边活动做好准备。

另可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2.对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之一:表达式导入[师]本节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是表如今各个方面的。

从政治制度的完善到经济的兴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到对外友好交往的频繁,无不表达出唐朝的繁荣、强盛。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隋唐时期的文化也是极其繁荣的,在自然科学、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我们已经学习了七节内容。

通过对前七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唐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首先来说说政治上的表现。

[生]在政治上,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汲取了前代王朝的经历教训,完善了三六部制、科举制等统治制度,从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隋唐帝国的繁荣与辉煌

隋唐帝国的繁荣与辉煌

隋唐帝国的繁荣与辉煌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时约28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与辉煌。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社会风气开放而文明,成为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隋唐帝国的经济繁荣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通过加强对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的监管,中国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许多重要的商业港口和城市,如杭州、广州和泉州等。

此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纺织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丝绸、瓷器和金银制品等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此外,隋唐帝国还大力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小麦、稻米等粮食丰收,加上北方铁路的发展,使得国家成为了一个食品供应充足的国家。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种类繁多,市场供应充足,成为了当时亚洲甚至全球经济的中心。

这一时期,中国也取得了文化的辉煌成就。

汉字文化在此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峰。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唐诗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的巅峰。

此外,隋唐时期还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学者、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如骆宾王、房玄龄、孔子等。

儒学、道家学和佛教在此期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尤其是佛教,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佛教的鼎盛时期,成为了东方佛教的中心。

在此期间,唐朝的皇帝也非常支持佛教,唐朝的第五位皇帝李世祖更是将佛教视为国家宗教,支持各种佛寺建设,并大力发展佛教文化和艺术。

在隋唐时期,社会的开放和文明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改善,出现了一批出身良好的女性才俊和杰出女性人物。

唐朝的武则天即是画家、手工匠人、文学家和诗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统领全国的女皇帝,这个时期的女性在政治、诗歌和文化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此期间,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文化水平和艺术表现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时期的士人文化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主流文化和精神价值的代表,社会阳刚之气和文人之风俱佳,伦理道德和家庭价值得到了重视。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

第一节隋唐佛教的繁荣一、佛教发展概述及发展分期1、概述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

在汉代,佛教主要依附于黄老方术得到流传,并逐渐在中土扎下了根。

魏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并逐渐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儒、道并存并进,为三教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趋于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汇通,独立的寺院经济尚出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仅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佛教宗派尚未出现。

隋唐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各派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儒发展的机会,顺应着大一统的趋势,佛教形成了的众多的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模仿世俗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的传法世系。

其思想体系中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在中土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分期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的中国化的进程,按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佛教初传到两晋时期。

该段佛教主要依据传统思想扎下根来,并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得到发展。

具体而言,两汉佛教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

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是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这一阶段,佛经大量译出,中国僧人纷纷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并夹杂自己的理解体会,创建不同的理论体系;南北朝时期,经论的讲习之风大胜,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派的林立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天台、华严和禅宗等佛教中国化的宗派相继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也意味着佛教鼎盛阶段的到来。

第三阶段,从北宋至近代,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由盛而衰的阶段。

,也是中国华佛教潜移默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阶段。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并存,并且在相互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儒道两家相对和谐相处,而释道两家之间则存在着较大的摩擦与矛盾。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历史现象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的时期。

儒家思想主张人伦道德的修养,追求和谐与奉献;释家思想强调解脱和无我,追求灵魂的超脱;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与道的统一,引导人们秉持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三种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皇家的倡导与推崇,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随着儒家的强势崛起,一方面弘扬了传统的孔孟之道,另一方面也压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

这导致了道家与儒家之间的矛盾,并逐渐发展为一场真正的思想斗争。

儒家代表着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强调个体的责任与道德准则;而道家则追求自然与随性,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与自由发展。

这两种思想的冲突导致了封建社会中政治、宗教和文化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而释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存在着较为和谐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佛教曾被儒家所排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开始意识到佛教在温和心灵与安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

儒家与释家开始在一些政治和文化领域展开合作与互通,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例如,释道两家都对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持有批判的态度,都主张发扬慈悲和仁爱的精神,因此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

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更是将儒僧两家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融合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儒释两家关系的认识。

然而,儒释两家和道家之间的矛盾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尽管在一些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儒家政权逐渐接受了佛教的存在,但对于道家的抵制与排斥却从未改变。

儒家与道家的矛盾源于两者对于社会治理的理念不同。

儒家倡导守法治国,注重人伦关系,追求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的建立;而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内心的自由与平衡。

这种冲突表现在哲学理论的争议中,也反映在政治上的对立与斗争中。

隋唐思想总结

隋唐思想总结

隋唐思想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总体来说,隋唐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隋唐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崛起,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隋炀帝重用儒士,加强文化教育,推行乡试制度,努力推动儒学的复兴。

唐朝则更是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范围,推行了进士、举人等考试制度,使儒学成为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儒家学派,如权威主义的北宋理学、理性主义的南宋理学等,这些都为后来宋明理学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的盛行与受到的批判: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信仰之一。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倡“度生救苦”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安慰和救赎。

同时,佛教也受到了一些儒家士人的批判,他们认为佛教“招摇过市”,误人子弟,扰乱社会秩序。

因此,唐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漏判、禁寺等反佛运动,这种反佛思潮成为隋唐时期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一环。

三、道教的重要地位:隋唐时期,道教作为一种本土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对于当时由内忧外患带来的社会动荡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

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道教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例如,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标志性建筑物,如千佛洞、大雁塔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审美观念的影响。

四、对外交流与多元文化:隋唐时期,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从中亚传入的佛教带来了印度和波斯的思想影响,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

同时,唐代还形成了众多的异域文化风格,如西域艺术和中亚元素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

综上所述,隋唐思想具有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佛教的盛行与受到的批判,道教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外交流与多元文化等特点。

这些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教融合过程与原因

三教融合过程与原因

三教融通思想产生的原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有冲突,更有磨合以致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儒、释、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 ,正是在三教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吸纳新的内容与养料,经过数千年的递擅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佛教所以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使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三教之间实现融通,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禾一}同化力。

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两汉时虽“独尊儒术”,但并不能真正做到“罢黔百家”,而且在儒家内部也分化为不同的学派,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

中华文化犹如大海,它是不会拒绝江河的汇入的,有了这种恢宏之气,是能够正视自身和外外来文化的长短优劣,取寸之长补尺之短,而不会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

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佛教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外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迎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调和与儒、道思想矛盾的同时,不断地援儒、道入佛,并极力论证佛教与儒、道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从多方面拉进三者之间距离,积极倡导三教一致论,从而使儒、释、道三教关系趋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双方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构、塑造、规范对方,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创造出民族化的中国佛教和融汇了佛教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态。

三教融通的表现一、三教融通关系论说佛教初传之时,中土的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常把它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混为一谈,并用儒家观点阐释佛陀。

如袁宏《后汉纪》中介绍说:佛者,汉言觉,将以觉悟群生也。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 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 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 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 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 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 关系?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 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 统治者反对儒学 B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 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 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
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

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

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宗教上,佛道二教当时都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佛典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丰富,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印度的佛学思想,而道教理论体系的出现和道教学者的辈出则标示出中国道教走向兴盛,类书编纂此时也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艺文类聚》等一大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类书。

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与普及,从而为形成儒学恢复正统地位而又与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隋唐思想学术的充分发展和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当时广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也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中国周边不断兴起强盛的部族,虽然常对内地造成侵扰,但隋唐王朝以其军事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为基础,在总体上对周边部族采取了宽容、接纳和融合的政策立场。

伴随着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中尤以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

除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与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

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

随着海陆通道的建立与完善,隋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域外的使臣、僧侣和学者纷纷前来,既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和技术带人了中国。

正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时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的特色。

表现在宗教上,当时的长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就还流行着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

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既表现出了隋唐的盛世气象,也为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鼎足而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文化环境。

4、儒佛道三教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三教鼎立的新局面,这与儒佛道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基础的
儒家思想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而道家与道教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种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人生论。

外来的佛教正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的影响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蕴涵却又被整个思想体系窒息的对人和人生的肯定,并以此为契机而与儒、道融合互补,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与儒、道一起人世发挥着作用。

正是基于对人及人生问题的探讨,三教鼎足而立的新局面才于隋唐时期得以形成,而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另外,隋唐时期的一些学者的观点也对三教鼎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隋代儒者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主张;,唐朝王绩提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一致的观点。

柳宗元亦主张儒佛一致, 对韩愈的排佛提出不同意见。

在佛教方面, 中唐神清著《百善论》,密宗作《华严原人论》,主张三教一致、三教并行。

此一时期出现了伪经, 如《芋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 显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调和性和圆融性。

中国佛教宗派在佛教的基础上对儒道思想进行融合。

二、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表现
1、儒学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之学,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一度中衰, 但到了唐代,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而又得以迅速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对于传统儒学, 唐代继承了隋代统一经学南学、北学的成果, 积极予以扶植。

从历史上看,隋代就出现了刘悼、刘炫二大儒,们学贯南北,博通古今,所撰《五经义疏》影响很大。

隋末又有大儒王通出现,王通志在提出一个成系统的区别于传统经学的新经学,在解经方法上也转向注重内在义理,其“三教可一”的提倡,显示出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开始正面回应佛、道的挑战并融会佛、道以求自新的努力。

中唐以后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等人正是由此而进一步推进了复兴儒学的进程。

2、佛教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时期。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佛教宗派的创立以及佛经、著述、思想学说、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它构成了整个隋唐时代思想学术繁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组织译场, 大规模翻译佛典。

唐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435部, 2476卷。

由于唐代的译师基本上都兼通汉语和梵文, 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经文, 从而在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被称为“新译”。

第二, 创立佛教宗派。

随着佛教的兴盛, 隋代产生了天台、三论两个宗派, 到唐代创立了唯识宗、贤首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六个宗派。

佛教宗派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成熟。

如果说翻译佛经是移植,那么创立宗派则是创造。

唐代佛教就是在移植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的。

3、道教
道教在隋唐时期也进人了其发展的兴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人数增加,学者辈出,其教义更具理论色彩,斋酷仪式更趋完备,炼丹术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道教理论的空前繁荣则是这个时期道教的最大特色。

这个时期道教的兴盛首先与其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从而成为“皇族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隋唐以儒佛道三教鼎立为基本格局的多元文化背景相关。

唐代是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朝皇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 一再表示要优先尊崇道教( 但实际上是三教并重) 。

从武德八年( 625年) 唐高祖下诏宣布道教为儒、佛、道三教之首开始, 道教就青云直上。

尤其是从贞观十一年( 637年) 唐太宗再次宣布尊崇道教, 一直到唐玄宗时代, 除武则天时代外, 道教更是春风得意, 气势大涨。

相应, 在唐代, 著名的道教学者如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吴筠等相继出现, 他们致力于道教理论的研究并能自成体系。

另外, 唐代对道书的整理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玄宗开元年间, 专门收集道书, 编辑《一切道经》, 使道教典籍成为“藏”。

玄宗还亲自注释《道德经》, 并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
贡举人加试老子策。

这些不仅说明道教的盛行, 而且把道教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总之,隋唐思想学术的发展,是在三教鼎立的三教关系新局面下展开的。

而隋唐三教鼎立的三教关系新局面,不仅推动了隋唐思想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思想学术产生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理论上的融合,虽然主要还是各家立足于本教而融摄其他两教以丰富发展自己,三教一致的提倡,主要也还只是强调三教在维系封建统治、协助社会教化方面的一致性,但它却为唐宋以后三教思想理论上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

唐宋之际,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让位于三教合一,至宋代,随着新儒学的出现和被定于一尊,儒佛道三教终于形成了绵延千年之久的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思潮。

宋代以后,以心性论为主要哲学基础的三教合一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

儒佛道三教经过长期的冲突与交融,在中国这块注重现实人生的土地上终于找到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最佳组合形式,找到了各自的归宿,至今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