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高原医学研究报告
![高原医学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c0f5d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0.png)
高原医学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原医学的相关问题,并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
首先介绍了高原医学的背景和意义,随后探讨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变化,并列举了高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其影响。
另外,文章还讨论了目前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原医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 引言高原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较大。
高原医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体在高原环境中的生理变化,以及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
截至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原医学的重要性,并且为高原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健措施。
2.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变化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首先,由于氧气稀薄,人体需要通过加快呼吸来提高氧气的吸入量。
其次,心脏会加速跳动以弥补氧气不足,这可能导致高原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高原环境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感染和神经科疾病的风险。
3. 高原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其影响高原疾病是指在高原环境下发生的一类疾病。
最常见的高原疾病是高反应,其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等。
另外,高原水肿和高原肺水肿也是常见的高原疾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这些疾病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高原医学研究的进展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高原医学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发现,通过适应性训练和药物干预等手段,可以减轻人体在高原环境下的生理变化,提高生存能力。
此外,对高原疾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5. 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高原医学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机制,揭示高原疾病的发生机制。
其次,研究高原环境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为高原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
另外,发展高原医学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在高原地区的工作能力。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029b1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e.png)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分析其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内陆,因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貌,被誉为“世界屋脊”。
其气候特征和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多样化,国内外学者对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目前,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测、遥感技术、气候模型模拟等。
其中,实地观测是获取第一手数据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则能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气温数据;气候模型模拟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气温观测数据。
此外,还利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获取的青藏高原气温数据。
四、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一)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自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在近几十年里,这种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特别是在夏季,青藏高原的气温上升幅度更为显著。
(二)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的不同区域,气温变化的幅度和趋势也存在差异。
例如,高原的南部地区气温上升较快,而北部地区则相对较为平稳。
这种区域差异可能与地形、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
(三)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由于气温上升,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加;同时,也影响了动植物分布和种群数量等生态问题。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一)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4cf60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b.png)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气候与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中国
和南亚等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包括冰冻圈、地表反照率、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对局地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已
引起广泛关注。
数值模拟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过程气候效应的重要工具,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论文旨在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并采用数值模拟方
法分析其影响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收集并整理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数据,并建立相关的地表过程参
数数据库。
2. 选取青藏高原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候模式(如WRF等)进行数值模拟,模拟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分析模拟结果,探讨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对气候的作用机制,并与
实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模拟结果的可信度。
4. 基于模拟结果,进一步推断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对青藏
高原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
目前已完成的工作包括对青藏高原的地表过程数据收集整理、气候
模式的选择和参数设置等。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模拟结
果的分析,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
四、研究成果和意义:
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地表过程的气候效应、揭示其影
响机制、推断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
究成果将为制定青藏高原的气候适应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b4e4c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d.png)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刘春霖;关卫东;李凯;吴金锁;李济民;庞文龙
【期刊名称】《青海科技》
【年(卷),期】2024(31)1
【摘要】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该地区的冰川变化对海平面上升和下游地区的径流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领域发文量、文献类型和来源、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揭示研究热点、合作关系和研究趋势。
2000-2023年青藏高原冰川变化领域发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发表期刊参考价值高,研究热点集中在冰川遥感监测、冰川物质平衡与气候响应等方面。
可视化分析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和全面的评述分析,为未来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动态提供经验参考。
【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刘春霖;关卫东;李凯;吴金锁;李济民;庞文龙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3.1;P343.6
【相关文献】
1.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医患会话研究可视化分析——以CNKI 2000-2019年文献为例
2.基于文献计量学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研究文献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内妊娠期糖尿病护理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4.我国公安智慧警务研究趋势和前沿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的文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9e57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2.png)
《基于多源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
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安全,也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多源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通过遥感数据,我们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我们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空间分析;通过社会经济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外公开的遥感数据平台、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社会经济数据。
四、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多源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草地和森林的面积有所减少,而建设用地和农田的面积则有所增加。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产生了显著影响。
2. 空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高原东部和南部的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有关。
3. 影响因素分析人类活动是青藏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推动等都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监管,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07fa3ee102de2bd96058848.png)
第21卷第5期2006年5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5M a y.,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5-0459-06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姚檀栋1,朱立平1(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10008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的发展、国际科学前沿的贡献以及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
本项目将在高原南北典型区域利用地貌学与沉积学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利用湖芯、冰芯、树木年轮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事件、区域分异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利用冰川、冻土、积雪的时空变化,结合对高原特殊大气边界层的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与能量水分循环过程;从冰川、湖泊、大气的监测入手,结合模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机制;利用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变化,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https://img.taocdn.com/s3/m/2150bef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6.png)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王立全;朱弟成;潘桂棠【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4(23)5【摘要】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和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探讨藏南基底的形成机制、折返过程提供了新资料;一些地层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确定,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岩浆岩岩石类型的发现及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资料;重要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的确定,为区域构造-岩相古地理恢复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区调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变和古大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人文古迹、生态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古人类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矿产资源调查取得众多新发现,为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导向作用.【总页数】8页(P413-420)【作者】王立全;朱弟成;潘桂棠【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J], 王立全;朱弟成;潘桂棠2.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北区) [J], 李荣社;杨永成;孟勇3.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北区) [J], 李荣社;杨永成;孟勇4.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北区) [J], 李荣社;杨永成;孟勇5.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J], 王立全;朱弟成;潘桂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科研文献空间分析112文献信息中心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科研文献空间分析112文献信息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82b5b3a866fb84ae45c8d89.png)
文章数量 75.8 78.8 81.8 84.8 87.8 90.8 93.8 96.8 99.8 103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3 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文章数量 39.8
39 38.2 37.4 36.6 35.8
35 34.2 33.4 32.6 31.8
31 30.2 29.4 28.6 27.8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3 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青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全 球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高峰分布在该地区,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 高原对外界因素的扰动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是我国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资源 环境科学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郑度,2004)。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3 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 该研究目前主要针对青藏高原的中文文献,学科主题涉及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 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数 据库收录时间为1994-2011年,检索时间为2011年7月。
• 检索到5211篇全文数据,遴选出3970篇含研究区、采样点或观测点信息的有效数据。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3 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 空间分析是GIS的核心,也是GIS最重要和最具魅力的功 能,它特有的对地理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的提取、 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有别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本质特 征(邬伦等, 2001)。
• 把地理信息科学与文献计量学相结合,利用GIS特长进 一步推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是个颇为有益的探索。
1 引言 2 数据与方法 3 分析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5 展望
基于万方数据库的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万方数据库的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5a3d6ff5335a8102d2207b.png)
关 键 词 : 万 方数 据 ;青 藏 高 原植 被 ;计 量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G3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2 8 ( 0 2 60 6 _3 0 2 1 4 2 1 )0 - 0 7 0
Bbime i A a s f ig a Tb t l euVe e t n eerhP p r sdo il t c n l i o Qn h i iea a a o r y s - nP t g t i R sac a es e ao Ba nWa fn aa nagD t Q N h —ig r S uyn
然 地理单 元 ,称为 地球 的 “ 三极 ” 第 ,是 我 国及周 边 东 南亚 国家江 河 的发源地 ,是 亚洲 的 “ 塔 ” 水 。对 中 国及 其 周 边 国 家 生 态 安 全具 有 重 大影 响[1 同时 , 3。 - 5 青 藏 高原 独特 的 自然 地 理 和气 候 条件 ,孕 育 了独 特 的高 寒 生 物 区 系 ,具 有 特 殊 的种 质 资 源 保 护 价 值 。 针 对青 藏 高原 近 几 十年 来生 态 环 境整 体 恶化 趋势 以
对 资源 不合 理 的开发 和 过度 利 用 ,生 态 环境 问题 十
分 突 出 ,如 何 保 护 和建 设 良好 的 生态 环 境 。恢 复 和 重 建受 损 的生 态 系统 ,成 为 当前 生态 环 境保 护 与 建
设 的迫切 任 务【1 藏 高 原是 世 界 上独 一 无 二 的 自 l。青 _ 2
. . . . . . . . .
—
In 0 2 u 2 1
—
工程学高被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工程学高被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d79b5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8.png)
第5期2021年2月No.5February ,2021工程学高被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摘要:文章以工程学学科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工程学学科高生产力、高学术影响力的国家/地区及其研究热点。
研究发现,目前全球工程学学科已形成较为明显的国际高水平产出态势,研究热点集中在水溶液处理、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材料、可持续能源等方面。
关键词:工程学;高被引论文;文献计量;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梁美宏1,孙清玉1,胡晓辉1,何文珍2*(1.河海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98;2.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00)基金项目: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名称:ESI 刊源视角下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19020381。
作者简介:梁美宏(1991—),女,山西原平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科评价与科学计量。
*通信作者:何文珍(1990—),女,安徽安庆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服务。
0引言工程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造物性实践活动[1],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共同发展,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工程的支撑。
工程学是以工程活动及其物质成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科学在各行各业中应用方式方法的跨学科、交叉性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2]。
我国作为工程大国,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增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对工程学比以往更加关注。
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表现形式之一,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论文进行多角度分析,一直是研究科研实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方法。
ESI 数据库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3]。
ESI 高被引论文是在该数据库收录时间范围内,同学科在同文献类型、相同出版年被引次数排在前1%的论文,是学科在一定时间内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高水平论文,分析高被引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科科研情况。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文献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cce8e9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f.png)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文献
青藏地区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高原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青藏地区的资源,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报告文献。
一方面,对于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例如,有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这一研究结论对于认识青藏高原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青藏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专家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和模拟,得出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结论。
例如,一些研究认为青藏高原的气温升高速度要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将对该地区的冰雪融化和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影响。
此外,青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许多研究者对青藏地区的动植物种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生态习性。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家们制定保护和管理青藏地区生物资源的措施。
除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为青藏地区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青藏高原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分析了人口流动对该地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以协调促进青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总结来说,青藏地区的研究报告文献涵盖了地质、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保护青藏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分析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151d6cb90d6c85ec3ac667.png)
目录摘要 (1)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2)3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3)4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分析 (3)4.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3)4.2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6)5 生态功能区划 (9)5.1 生态功能分区等级与依据 (9)5.2 生态功能分区单元命名方法 (9)5.3 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结果 (9)6 结语 (11)7 我们的思考 (11)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摘要:在分析西藏高原生态环境特征,明确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运用生态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分析等手段,对西藏高原在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3个级别上进行生态分区,划分为7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76个生态功能区,并用3级命名法对这些分区进行命名,绘制了西藏高原生态功能分区图,为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西藏高原西藏高原是中国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作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
长期以来,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对西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
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科学数据和资料,凝练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西藏高原生境条件具有高寒性、干旱性、多变性等特点,因而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脆弱性、易变性等特性。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d1ddb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9.png)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成为了气候学和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为理解高原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背景自19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开始对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进行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数据收集的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在卫星遥感和气象观测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得研究者们能够更加精确地记录和分析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情况。
三、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主要研究成果(一)历史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青藏高原的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尤其是近几十年,气温的升高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要快得多。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二)季节性气温变化研究除了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者们还对青藏高原的季节性气温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冬季气温上升速度比夏季更快,这导致了季节性温差逐渐减小。
(三)区域性气温变化差异研究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气温变化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部分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气温变化的幅度和速度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四、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植被、海洋环流等对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高原的复杂地形使得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青藏高原的植被覆盖情况也对气温变化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如工业排放、城市化进程等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进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
这些人为因素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五、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一)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未来应继续加强青藏高原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范文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5630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a.png)
青藏地区研究报告范文青藏地区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青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系统和生物圈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青藏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变化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状况,为青藏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集合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遥感技术和统计分析等,以获取全面的数据;2.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研究;3. 制定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
四、研究结果和分析1. 自然环境特点青藏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湖泊和草原等。
其中,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而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2. 气候变化情况青藏地区的气候变化十分显著。
研究发现,该地区的气温逐渐上升,降水量有所减少,冰川退缩速度加快。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农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 生物多样性状况青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大熊猫、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风险。
五、研究结论1.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丰富,但也面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2. 青藏地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3. 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为青藏地区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六、建议1. 加强对青藏地区的环境监测,及时了解其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状况;2.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探索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机制;3. 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加强对青藏地区的保护和管理;4.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七、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仅凭有限的数据和时间,对青藏地区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加入,共同推动青藏地区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60980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5.png)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其气候特征及变化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自196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梳理这一时期内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不仅有助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规律,还能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善,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基于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数据、遥感技术、模式模拟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相互印证,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
(二)数据来源研究主要依靠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家气象局的气象观测数据、科研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等。
这些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
四、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一)气温变化趋势通过分析1960年以来的气温数据,研究者们发现青藏高原整体呈现出气温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这种变化在夏季尤为显著。
(二)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高原南部和东部的升温速度较快,而西部和北部相对较慢。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三)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们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大气环流、海温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排放、城市化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气温发生变化。
(四)研究方法的进步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方法进行研究,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利用模式模拟进行气候变化预测等。
这些方法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虽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万方数据库的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万方数据库的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22690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5.png)
基于万方数据库的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秦疏影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2(024)006
【摘要】以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以来中国青藏
高原植被研究相关文献的学科分布、论文类型分布、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秦疏影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图书馆,北京102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5
【相关文献】
1.海事文化研究现状综述——基于CNKI与万方数据库的文献综述式研究 [J], 刘谦;谢慕妍
2.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态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态势 [J], 曾小红;陈海鹰;谢龙莲;李晓娜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喀斯特植被生态学研究态势 [J], 王俊丽; 张忠华; 胡刚; 付瑞玉; 周元慧; 陶旺兰
4.基于万方数据库的1990-2020年我国海洋保护地研究动态科学计量分析 [J], 曲方圆;张朝晖;赵林林;屈佩;王守强
5.中国内地企业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综述——基于2014年以前CNKI与万方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J], 兰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敏, et al_ (2013), 近10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王敏, et al_ (2013), 近10a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2ee4552e3f5727a5e96237.png)
10 a 高原有近一半的区域植被活动在增强,而这 些 区 域 的 植 被 类 型 主 要 是 草 甸 和 草 原 ;植 被 活 动 变化不大的区域面积占 27%,主要分布在海西东 北 部 以 西 、果 洛 - 玉 树 东 北 部 - 拉 萨 - 山 南 西 北 部 以 北 区 域 ,植 被 类 型 主 要 是 草 原 、荒 漠 或 无 植 被区。
近 10 a 整个高原区域有 25%的区域在逐渐变 干,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特别是高原腹地、柴达木 盆地、青海湖及西藏东部等部分区域变干趋势最为 明显;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北部及高原 东北部等大部分区域有变湿趋向,其中高原北部和
1期
王敏等:近 10 a 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及其与植被变化的关系研究
整体来看,近 10 a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较少的区 域( EVI <0.15)中,除可可西里地区植被呈退化趋势 外,其他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不大;中等覆盖的区域 ( EVI 在 0.15~0.30 之间)植被活动主要表现为增强 趋势;而植被覆盖较好( EVI >0.30)的区域植被则多 以退化趋势为主。 2.3 干湿状况与植被变化的关系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60%以上的气象站点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植被呈退化趋势。
关 键 词: 青藏高原;干湿状况;干燥度指数; EVI ;人为干扰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60(2013)01-0049-08(49~56)
全球及区域性地表干湿演变规律已成为全球 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1]。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 重要、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组分,陆地生态 系统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的可利用量对植 物生长有显著影响。已有研究发现部分地区植物生 长 对 气 温 的 敏 感 性 在 下 降 ,而 对 降 水 的 季 节 性 变 化、降水偏少与过多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极 端气象事件的发生都非常敏感[2-5]。地表干湿气候变 化对植被活动的影响也因此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 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参数的观测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参数的观测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4dfd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7.png)
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参数的观测研究的开
题报告
【题目】: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参数的观测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千米,海拔差
别大,气候类型及其变化复杂。
青藏高原的大气环境对全球气候和环境
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地气交换是高原环境中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其影响因素包括下垫
面的地形、植被、土壤特性等。
青藏高原的下垫面种类繁多,包括高山
草甸、沙漠、荒漠、森林、冰川和湖泊等。
不同下垫面的地气交换参数
差异很大,其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各异。
因此,通过观测不同下垫面地气交换参数,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青藏
高原气候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高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地区,观测地气交换参数,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气体浓度、能量平衡等参数,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下垫面地区的地气交换差异,并探讨其形成机理。
具体的观测方法包括:选取合适的观测点和仪器,进行定点记录、
定时采样,同时记录下垫面类型、地形特征、天气状况等信息。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的观测和分析,预期得到以下成果:
1.不同下垫面地区地气交换参数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下垫面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气交换规律;
2.探讨不同下垫面地区地气交换参数差异的形成机理,为高原气候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为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促进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02497e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b.png)
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是亚洲大陆上的重要地理环境,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学意义,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地形复杂和气象数据缺乏,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数值模拟是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近似地模拟出高原上的气象变化和气候演变。
因此,在当前世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论文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从大气环流、气温、降水等方面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数值模型,对青藏高原大气环流进行研究,分析高原上的气流变化规律、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等。
2. 对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高原上气温的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和规律等。
3. 对青藏高原的降水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高原上的降水分布、时空变化和规律等。
4.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青藏高原对区域气候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探讨高原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环境演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WRF模型、MIROC模型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而构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型。
通过对模型进行数据输入和参数调整,得到高空和地面的气象要素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因素和机理,建立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有限差分、谱方法等数值算法进行求解和模拟。
四、论文创新性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高原上的气象变化和气候演变。
2. 利用WRF模型、MIROC模型等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高精度的数值模型,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3. 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数据等多种数据来源,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研究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4期2003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 TH SCIENCESVol.18 No.4Aug.,2003文章编号:100128166(2003)0420643210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Ξ肖仙桃,孙成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关 键 词:国际;青藏高原;文献计量分析报告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 以ISI为数据源,搜集ISI数据库(包括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1981—2002年所报道的青藏高原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包括国家、研究机构、著者、刊物和年代分布,进而分析研究热点领域。
1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总体概况1.1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的地质地理环境很早就引起世人的兴趣。
据了解早在19世纪中叶,国际上就已有人对青藏高原进行研究,那时主要是介绍青藏高原的冰川、雪线和地貌,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文献研究喜马拉雅的形成原因。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开始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及社会的发展,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1980年以前,青藏高原研究文献总的来说比较少,1980年以来,随着对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有了较快的增长(表1,图1)。
1981—2002年,ISI数据库报道青藏高原研究的文献共计6050篇,文献被引用33820次,篇均被引5.59次。
112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分布在66个国家,印度、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发表的文献占74.7%(4521篇);如果再加上澳大利亚、瑞士、尼泊尔这3个国家,发文量达4708篇,占总文献量的77.8%;其中印度、美国、中国是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核心国家。
1981—2002年,在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的国家中,中国无论在论文量还是论文被引频次均居第3位(表2、3,图2、3)。
表1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T able1 Annu al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articl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年 代全球文献量(篇)中 国论文量中科院论文量年 代全球文献量(篇)中 国论文量中科院论文量20024881881001991228207200144813262199021316720004961035219892172920199942660331988202191019983615423198719425919973775831198616925151996316482019851822615199527223141984209332019942652571983177161219932283214198216821131992243221419811712013图1 1981—2002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增长曲线图Fig.1 G raph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sin Tibet plateau resach from1981to2002Ξ 收稿日期:2003206224;修回日期:20032072021 作者简介:肖仙桃(19652),女,湖北新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文献计量分析研究1E2m ail:xxt@表2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按论文量排)T able 2 Country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s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 (by articles)排名国 家(地区)论文量排名国 家(地区)论文量1印 度150913奥地利452美 国131914新西兰393中 国99515巴基斯坦394英 国44416挪 威335法 国35917荷 兰306日 本22018台 湾247德 国19919比利时208加拿大15320俄罗斯189澳大利亚14021瑞 典1710瑞 士10522波 兰1611尼泊尔10423苏 联1512意大利87图2 青藏高原研究论文量居前15名的国家(地区)论文量柱状图Fig.2 Histogram of article numbers of top 15countri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表3 青藏高原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按被引频次排)T able 3 Country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 (by citations)排名国 家(地区)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1美 国13191326010.052法 国359808722.533中 国99577697.814英 国444553712.475印 度15094914 3.266瑞 士105147114.017澳大利亚14012508.938加拿大1531026 6.719德 国199998 5.0210尼泊尔1049719.3411日 本220870 3.9512意大利878619.9013巴基斯坦3972718.6414奥地利4548510.7815新西兰392847.2816丹 麦111059.5517挪 威3388 2.6718荷 兰3085 2.8319比利时2074 3.7020俄罗斯1872 4.0021西班牙1067 6.7022玻利维亚55711.4023以色列1350 3.8524台 湾24492.04图3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论文被引频次居前15名的国家(地区)论文量及被引频次柱状图Fig.3 Histogram of article numbers &citations of top15countri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1.3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1981—2002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以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研究为主,其论文量约占54.6%;其次是生命科学、医学,此外还有农学、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宗教)等领域(表4,图4)。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无论从论文量还是被引频次,均居世界第3位。
国际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情况将在本文第2部分详细论述。
表4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T able 4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articl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 学科领域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占总论文量%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3301294418.9254.6生命科学5732068 3.619.5医学3031520 5.02 5.0农业科学103263 2.55 1.7其它学科17705280.3029.2合 计6050338205.59100图4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各学科领域论文分布Fig 14 C aky graph of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s in Tibet plateau research国际青藏高原生命科学研究以植物学和动物学研究为主,发表的论文以印度、中国、美国和日本为446 地球科学进展 第18卷多(印度262篇文献,被引813次;中国94篇,被引327次;美国51篇,被引389次,日本45篇,被引171次);这4个国家共发表论文418篇,占该领域总文献数的72.9%;其中以印度发文最多,而在印度又以K umaun 大学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被引次数也最多。
印度在国际青藏高原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较大优势。
中国科学院发文和被引频次在国内位居前列,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论文被引频次也很靠前。
国际青藏高原医学研究以美国、印度、中国、英国为主,这4个国家共发表论文209篇,占国际青藏高原医学研究文献总数(303篇)的69%,其中以美国发文最多(美国108篇,被引996次;印度54篇,被引309次;中国54篇,被引407次;英国31篇,被引322次)。
国际青藏高原医学研究机构分布比较分散,中国以西藏医学科学研究所发文量及被引频次较高。
国际青藏高原农业研究基本上以印度为主(发文90篇,被引236次)。
1.4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期刊国际青藏高原文献分布在1128种期刊中,其中在NATURE 上发文64篇,在SCIENCE 上发文35篇。
1.5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机构国际青藏高原研究分布在2209个机构中。
中国科学院论文以地学、环境生态学为主,其次是生命科学,还有物理学、空间科学、化学等。
1.6 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主要著者国际青藏高原研究发文集中在7288个著者上,主要著者基本上是从事地学、环境生态学领域研究。
1.7 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合作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开展青藏高原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学研究。
欧洲的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印度、尼泊尔都在开展青藏高原研究,各研究机构之间既有合作又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中国同3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作,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中国台湾、印度等。
印度也与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合作。
2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1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表5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T ab le 5 A nnu al distribution o f international articles in T ib et plateau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 ent/ecology research 年代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年代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2002322460141991110132212.022********* 1.001990969379.762000286857 3.001989110190017.271999236905 3.83198891133114.6319981921182 6.161987104198119.05199723018157.89198691114312.56199619218069.411985101160415.88199513010508.081984123302924.63199414613309.11198378154919.861993102145514.26198284112613.401992106167115.76198181111213.73图5 国际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地学及环境生态学文献量对比图Fig 15 P arallel graph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s inTibet plateau &Tibet plateau geosciencesand environment/ecology research2.2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表6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按被引频次排序)T able 6 Country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s inTibet plateau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ecology research (by citations)排名国家(地区)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1美 国6841185117.332法 国296802027.093中 国78769258.804英 国291496617.075印 度10023728 3.726瑞 士84139016.557加拿大1049829.448澳大利亚5489216.529尼泊尔8286910.6010德 国1148317.2811意大利6774211.07546第4期 肖仙桃等: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排名国家(地区)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12巴基斯坦3572320.6613日 本139549 3.9514奥地利2843315.4615新西兰262459.4216丹 麦29447.0017荷 兰1780 4.7118挪 威2067 3.3519西班牙55410.8020台 湾1046 4.6021新加坡14545.0022俄罗斯1244 3.6723香 港6427.0024以色列5408.0025摩洛哥13939.00表7 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按论文量排序)T able 7 Country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cles inTibet plateau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ecology research (by articles)排名国家(地区)论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1印 度10023728 3.722中 国78769258.803美 国6841185117.334法 国296802027.095英 国291496617.076日 本139549 3.957德 国1148317.288加拿大1049829.449瑞 士84139016.5510尼泊尔8286910.6011意大利6774211.0712澳大利亚5489216.5213巴基斯坦3572320.6614奥地利2843315.4615新西兰262459.4216挪 威2067 3.3517荷 兰1780 4.7118台 湾1046 4.6019俄罗斯12444.30国际青藏高原地学与环境生态学研究文献分布在55个国家(地区),其中印度、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士8个国家发表的文献占87%(286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