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专必修五讲义专题一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卷有益
足下的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提醒我们应该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话题链接——建筑之美
1.教材赏悟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歧江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对场地、文化与自然的理解,提出了公园设计的具体方案,也指出了公园的独特设计给人们带来的另类文化和野趣之美,提醒人们要培育环境伦理观念。
2.名句赏记
跟建筑有关的诗句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陆游《临江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初冬夜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李清照《怨王孙·帝里春晚》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绿暗红稀凤风城,暮云楼阁古今情。——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
调歌头·游泳》
3.典例赏析
四合院
原文: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悟语: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
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4.时文赏读
俞孔坚的挑战
彼得·沃克/著
纵观俞孔坚丰产而出色的职业生涯,有三个方面也许最能吸引全世界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第一是1995年从哈佛取得设计学博士后,归国创办的土人景观
所设计出的大量作品。第二是在中国过去二十年高度城市化的背景下,他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学术影响。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他的设计项目实践并检验了西方学界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想法。
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行业中因缺乏耐心,导致了景观规划从景观设计中分离。由此奥姆斯特德理念一分为二,同时将政治的权力和视野从景观设计师手中夺走,使得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具有空间性。第二次分裂发生于二战后,是将土木工程从景观设计中剥离出来。有迹象表明,中国也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在中国大学里,设计与物质空间规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不过,它们之间还是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被划分到同一个学院里,那里老师和同学们仍然保持着日常交流。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中国能够抵抗住这种潜在的分裂。诚然,无论是通过话语还是实例,俞孔坚正定义着一个范围更宽广、更具综合性的行业。
在美国与欧洲,人们正在重新审视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土地规划在行业划分上大都与景观设计相分离。基于这种行业的分离,产生了相应的各自独立的教育。然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ɡ)基于生态学的规划,以及哈佛大学的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基于方法论,却是两个特例。上世纪末,上述两种规划途径的继承者们尝试将这些方法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中国已成立了许多家景观设计与规划相结合的事务所。这些设计事务所往往都立足于各个高校,规划的空间尺度大到行政区域,小至独立场地。无论在哪个向度上,大量作品都显得缺乏创意且质量平平。然而,俞孔坚的作品,尽管也贯穿于由小到大的各种尺度,但无论在创意和实施上,都接近了尽善尽美的水准。在中国,他成功地引领这个行业脱离以经济与工程为首要考虑目标的道路,使景观设计回归到基于生态的规划。在各个开发尺度上,他设计的景观达到了概念与建造上的高度美感——这是在西方很少达成的理想境界。奥姆斯特德愿景的裂痕似乎已经被荡涤殆尽,景观设计学正自由地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视域中。
俞孔坚的空间设计中将农业景观纳入其中,作为空间划分的手段和生产性景观设计的隐喻。他也常常将雕塑语言纳入到设计中,令人想起基于农田景观的17世纪勒诺特花园。受到种植作物遍野的启发,雕塑有节奏地紧凑排列,他的设计在微小到广袤的空间中得以控制,运用这种朴素的技巧,把当下对于自然的
怀乡情结置于一种可控而可视的组合中。人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大胆而精彩的方案在大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空间中得以实现的景象。
俞孔坚的作品已经证明,最宏大和最普遍的理念是能够付诸现实的,而且这些优秀的建成项目能够在空间形态方面给未来规划的发展指明方向。这些项目作为范例,对全世界范围的景观设计行业正在发挥着显著影响。今天的中国也许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在经济和社会气候层面都能让这样项目最可能实现的国度。此外,俞孔坚向我们证明:微观尺度的场地和宏观尺度的区域,作为设计尺度中最小和最大的两个极端,他都能够完成得如此相得益彰。
俞孔坚作为一个在推广综合规划设计道路上的不知疲倦、勇于开拓的先锋,他的成功,有一部分得益于坚持用自己的理论来引导那些决定未来中国政治版图的市长们。无论这个四分五裂的行业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完整,规划和设计的内在关系还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未来公司客户以及形成同盟的从业者面前。土人设计与北京大学的联合为俞孔坚与公众、与学术界直接对话开启了平台。他的成就,无疑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对规划与设计行业产生影响。
诚然,不是每位景观从业者都能够像俞孔坚一样在行业中有着如此广博的涉猎,但景观都市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景观设计师理应如此。从业者与咨询师之间的亲密合作能够克服设计师个人专业方面的局限性,最终实现景观设计专业范围的整体性。土人设计的作品展示了跨尺度、整体综合设计方面的巨大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在宽广尺度范围内的优秀案例,能够强化和激励西方在理论性和综合性道路上的更加深入的探索。通过精彩的作品,俞孔坚向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挑战。
常识链接——知人论世
1.识作者
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景观设计师。1987
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
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现任北京大学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设计并建成的项目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