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

1.尊重激励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这就是“尊重与要求统一”的教育原则。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一文中,有如下经典性的论述:

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不仅是我个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苏维埃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要求是教育之必要,尊重是教育(实现要求)之前提。因此,我们把尊重当作赏识教育的首要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所谓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把他们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信任他们的力量和能力,正确地估计他们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重视他们的意愿和选择,认可他们的活动及成果,维护他们的自尊,树立他们的自信。

教师“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在孩子之间进行比较,也不是去发现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是要清楚每个孩子,表明他们与其他人一样都是很重要的。

其次,我们必须接纳儿童的全部。儿童毕竟是儿童,处于发展中的儿童身上存在一些缺点是其未成熟性的正常体现。

在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儿童的未成熟性、可发展性及其发展差异性,对儿童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予以全部接纳。只有全部接纳儿童,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儿童,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人施赏”。正如弗洛姆所说:“根据它的词根(respicere,看),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成为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再次,我们必须对儿童提出高度的要求。“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也不是姑息和放纵。”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和要求,乍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们对一个越尊重,对他的要求也越高;对他的要求越是严格,对他的尊重也就越有分量。尊重儿童并不等于对他们采取放任主义,盲目、不加考虑地去信任他们的一切行为;接纳儿童的行为。接纳不是目的,接纳的目的是促使其转化和发展。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本身就体现着对儿童丰富的高层次的地求----既不对他们过分监护,一味禁止、包办代替、严加指责,也不对他们有求必应、事事迁就、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并肯定、发扬儿童的优点,同时,也善于发现并帮助儿童克服他们身上的缺点,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尊重儿童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要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的现在,接纳儿童的过去,接纳儿童的优点,接纳儿童的缺点,接纳缺点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改正缺点;其次要重视和肯定儿童,重视使儿童觉得自己重要,觉得自己能行;再次要勇于与儿童平等相处,尤其是当我们发生错误时,要敢于“丢面子”,不护短,勇于向儿童认错。

尊重儿童的赏识教育最起码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的关键是认识问题,既如何看待儿童。如果树立了常识教育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人看,并把儿童当儿童看,这一点也就容易做到了。

之所以将尊重儿童的原则视为常识教育的第一原则,就是因为尊重儿童是正确地理解、信任、欣赏、激励、宽容儿童的前提,没有对儿童的尊重,就不可能有对儿童真正的理解、信任、欣赏、激励和宽容。

儿童------社会的人

儿童是社会的人,是一个社会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待命权利的主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就是维护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4)无歧视原则。

“在世界范围内,儿童在传统上不曾被看做权利的主体,而今,他们民经从单纯受法律保护的对象,跃升为受到法律充分尊重的权利主体。”

(三)儿童的权利

作为权利的主体,对儿童享有法律所献宝的各项社会权利。

1.生存的权利。

《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拉提琴成年人的监护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我;禁止溺婴、弃婴。”《婚姻法》除规定了同样的内容处,还针对许多具体情况作出了规定。

2.受教育的权利。

《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和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人辍学。”“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3.受尊重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六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年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对无行为能务的未成年的信件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国家依法保护未成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4.安全的权利。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理解激励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希望被人理解、赏识的愿望。

人们渴望受到尊重、重视,但是,很多时候,被理解是受到尊重、重视的前提。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理解需求的缺失性一般要强于对尊重需求的缺失性。现在社会上说话的人要比听话的人多,或者说人们说话多于倾听,大概就是因为人们渴得到另人的理解。

儿童作为相对于成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天生自卑,更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们,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物体,当他幼小,可以提起来并拎东拎西,当他长大一些后,唯一的就是服从成人。成人必须砍,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们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儿童。这应该是儿童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那些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自然,儿童远比成人弱小。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自己,领会儿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

儿童得到理解即得到了尊重;父母和教师只有理解了儿童,才会自觉地尊重儿童。可风,理解儿童是尊重儿童的基础。

赏识教育理论关于理解儿童的原则有如下两层含义:

其一,理解儿童即了解、理会儿童。

《现代汉语词典》对“了解”的解释是“知道得清楚”。与“理解”相比较,“了解”多用于具体的人、事、情况,使用的范围比“理解”;侧重于直觉的认识。此外,还有打听、调查的意思。“理会”是“了解、明白”意思,与“了解”相比,还有领悟、体会的意思。

教育者了解、理会儿童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倾听和与儿童的谈话(交流)以及家访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全面深入理解儿童的基础。尤其是后进生,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发现他的闪光点,以利于“因人施赏”,激发他的自信心。

其二,理解儿童即认识儿童。

“认识”作为动词,即“分辨”、“识别”、“了解”、“懂得”。与“了解”相比,侧重于“懂得”,程度更深一些。如弗洛姆所说:“认识有许多层次,作为爱的一个方面的认识,并不淹留在认识的外围,而是深入它的核心。

由此,不免想到了罗杰斯对“理解”的解释。罗杰斯的“理解”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我理解你的错误所在”这一类“评价性”(或者说“认知性”的理解)。罗杰斯所谓的“理解”带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将“理解”的侧重点放在他人身上。所以,罗杰斯更多地使用“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这个词。

罗杰斯称“移情性理解”说:“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

界中全然无拘无束。它包括时时刻刻敏于飘拂于他人内心的不断变化的能加以社会学的意义,敏于恐惧或者愤怒或者脆弱或者他或她正在体验的任何东西。它意味着暂时地生活于他人的生活之中,微妙地、不作评价地在他人生活中徜徉;它意味着领悟他或她几乎意识不到的意义,但是不企图完全提示无意识的感情,因为这样做太具有威胁性。它包括在你用新的、不吓唬人的眼光窥视他或她感到畏葸的因素时,表达你对此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它意味着你就你理解的正确性经常地同这个人核对一下,用你得到的反应作调整。

从两位大家上面的两段论述来年,弗洛姆所谈的“认识”近似乎罗杰斯的“移情性理解”,二者都是对人深层次的了解和理会。弗洛姆接着说:“这只有当我超越对我自身的关心并且在另一个人中看顾到他自己的时候者是可能的。例如,我也许知道一个人在生气,尽管他并没有明显的表露,但我对他的了解可能比这更深;那么,我知道他在焦虑,在烦恼,他感到孤独,也感到内疚。因而我知道他的生气只是某种更深的东西的外在表现,于是我就把他看作一个焦虑和窘迫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生气的人。”

正因为是“认识”,所以才了解“生气”背后“某种更深的东西”。而弗洛姆在这之前就说过:“对一个人来说,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没有关心的推动,认识也是空虚的。”这正说明“理解是尊重的基础”。

笔者认为,罗杰斯犬吠之警有深厚感情色彩的“理解”,即“移情性理解”就是弗洛姆“作为爱一个人的方面”的“深入它的核心”的“认识”。所以,理解儿童的原则的第二层含义“认识儿童”指的就是对儿童的“移情性理解”。

理解儿童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热情、专注的交谈以及科学、平等的家访、校访等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让我们走近儿童,努力发现儿童的闪光点等;尤其要努力地给予儿童移情性理解,让我们走进儿童心灵,与儿童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融汇,使儿童的心理得到理解,心情得到释放,使儿童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

遵循理解儿童的原则是不容易的。如果说,对一个人的尊重可以强而为之的话,对一个的理解却无法勉强做到。人与人之的理解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揣摩和感悟,有些人相处一辈子也没有达到相互理解。这或许正是人们渴盼理解、珍视理解而呼唤“理解万岁”的缘由。

儿童较成人单纯,这是其易于理解的一面;然而儿童与成人因成长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二者在认识上的差异,给二者之间的理解带来了“代沟”。因此,要贯彻理解儿童的原则,真正理解儿童,关键是要有一颗童心,用童眼去观察世界,用童心走进童心。

信任激励

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的信任。

----------布贝尔《品格教育》“爱的艺术的实践是要求信念的实践。”“爱是一种信念的行为,任何少有信念的人,也很少会有爱。”“养育孩子需要信念。。。。。。没有这种信念,就会对孩子过分焦虑。”

要提高膑艺术,要让儿童感到教育者的爱,教育者首先要有教育的信念。我们称这种信念为教育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t—efficacy)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如“我一定能学生”;另一方面是一般教育效能感,它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与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如“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概而言之,教师的教育效能感即教师既相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又相信学生能学好。

M.S.斯特娜认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首先就是要信任他,这是教育的第一步。信任孩子的能力,信任孩子的才华,信任孩子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信任儿童,学会对儿童放手。如果说“千万别管孩子”会令人误解的话,那么完全可以说:“千万别控制孩子!”千万别控制孩子,是赏识教育信任儿童原则的要义。为了贯彻这一原则,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信任儿童的能力,保护儿童的自信、自尊。

母亲对她的尊重婴儿都会有这样的信念:这个婴儿将活着、长大、走路和说话在。

研究表明,在孩子身上不仅存在着说话、走路的潜能,还存在着运用其理智的潜能、爱的潜能、幸福的潜能,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创造性潜能。这些潜能都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将被窒息而死去。“在这些条件里,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和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潜在可能性(教育一词的词根是e—ducere,照其字面意义是指使某种潜在的事物显现出来或诱发出来)。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控制建立在对潜在可能性的发展缺乏信念的基础上,建立在只有成年人才能给孩子灌输好的东西,同时压抑似乎不好的东西,孩子才能顺利成长的基础上。对机器人不需要有信念,因为机器人本来就没有生命。”

弗洛姆在这里说:“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潜在可能性。”这与他在前文对“尊重”的阐述“根据它的词根respicere,看),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扑街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一脉相承。实际上,儿童本身具有强大的潜能,只要我们给予信任,再创造适宜其发挥潜能的环境(而不是控制),儿童的许多潜能就会像说话、走路一样慢慢地显现出来,自然地、顺利地成长。“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发展和成长。”

儿童说话、走路物潜能的种子,在婴儿时期,就是在他(她)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父母及亲友的信任下,并在他们的期待、肯定和鼓励的环境中发芽、生长的。“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在儿童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父母、老师,首先要给予儿童以信任,信念儿童客观存在的潜能,相信儿童能行,让儿童找到“好儿童”、“我能行”的感觉,这样儿童才会拥有自尊和自信。强烈的自信心将成为儿童成长发展的永动机。

其次,指导儿童的行为,让儿童自强、自力。

儿童的潜能不可能全部自觉地转化为儿童的正确行为。如果信念儿童的潜能,而对其不加以有效的开发、引导,等于相信土地的肥沃而不去播种、耕作。信任儿童的潜能,这只是树立儿童的自信和自尊的第一步;只有指导儿童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才能真正让儿童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和自尊。

在儿童的行为指导方面我们常常会出现下列偏差:一是包办公共场合二是放手不管;三是训斥责骂。这三者都有可能严重伤害儿童的自信和自尊,影响儿童的自强和自立。

上述偏差,导致了我们在儿童教育上的“两多一少”现象,即教育者“说(斥责)的多,做(替代)的多,教(指导)的少”。

要纠正上述偏差,“身教重于言教”是一条十分科学的教育原则。

“身教重于言教”中的“身教”当然不是指“身做”,不是包办代替;“言教”也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动辄训斥责骂。这里强调的是“教”,是教育者的示范、指导。

儿童毕竟是儿童,儿童缺乏经验和技巧,儿童渴望得到成人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育者的最大满足,就是看见孩子依靠我们教他们怎么去做而不是领先我们替他们去做。教育者应该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给予儿童切实的行为指导。以帮助儿童把潜能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儿童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儿童一旦有了自信,且知道如何行动,才能做到自强与自立。

又之,放飞儿童的身心,让儿童拥有责任和义务。

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确是关心爱护儿童的,他们主观上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对儿童缺乏了解或缺乏具体的指导艺术,使他们也无意中伤害了儿童,成了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碍。

在认识、发现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之后,就应该解放儿童,放开儿童的手脚,放飞儿童的身心。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就是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口、眼睛、双手、空间和时间,从而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不信任儿童的后果是:教师累,家长累,儿童更累。儿童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失去了身心的自由,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机会。

只有充分信任儿童,彻底解放儿童,教师和家长才能得到解放。对儿童管束得越多,去向不明和家长的身心越累;儿童做得越少,儿童的能力越差,依赖性越大。既然儿童的一切都由教师和家长安排,那么他对一切(包括现在的行为及其结果甚至未来的发展)就没有什么责任感。对自己的一切都没有责任感的人,更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责任感。

儿童得到解放,儿童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儿童自由支配自己的一切,儿童才会慢慢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充满自信,更加活泼可爱,我们会因此而高兴;得到解放的儿童会因此而充满活力,更加积极主动,我们会因此而轻松;得到放飞的儿童会充满睿智,拥有主见,慢慢学会负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会因此而放心和自豪。

信任儿童,就是信任我们自己;解放儿童,就是解放我们自己;放飞儿童,就是放飞我们自己。

案例:信任是良药

高尔基工学团的学员过去都是违法者或流浪儿。谢敏。卡拉巴林(即《教育诗篇》中的谢苗。卡拉邦洛夫)曾经就是工学团的一名学员。一九二0年十二月的一天,马卡连柯到监狱去把他领出来。当他俩从监狱到省人民教育厅的路上,卡拉巴林总想走在马卡连柯的前面,为的是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马卡连柯却总是和他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使他高兴。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绝口不谈关于老狼情况和他过去的事。有一次,卡拉巴林问马卡连柯:“请你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诚实的。”马卡连柯还把卡拉巴林的信赖见诸行动,他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使卡拉巴林很受感动。那时,当卡拉巴林走出马卡连柯办公室时,情不自禁地唱起来:“高山背后,飞去一群老鹰,它们边飞边叫,寻找美丽的生活。”这清脆悦耳的歌声告诉我们: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的良药医好了他那受伤了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从而信心满怀地飞翔在祖国的长空。后来,他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的继承者、得力的助手。

这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案例中的马卡连柯不仅没有监督刚从监狱出来的教育对象,而且给予教育对象自己意想不到的信赖,深深触动了教育对象的心灵,使他充满了自尊和自信,为他今后的彻底转化和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这个事例表现了大教育家马卡连柯高超的爱的艺术,充分显示了信赖所具有的巨大的教育感召力。

信任儿童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相信儿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耐心指导儿童行为,帮助儿童开发自己的潜能,让儿童在体验成功中树立自信,克服挫折,增强责任感;对儿童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积极归因,引导儿童进行努力归因;用积极的暗示和期待给予儿童前进的动力,提高儿童的成就动机,激励儿童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信任儿童的原则是赏识教育最为关键的原则,也是最难做到的原则之一。“最为关键”,是因为只有相信儿童能行,教育者才会有积极的教育信念,才能建立起高度的教育效能感;儿童才会找到“好孩子”、“我能行”的感觉,从而为教育互动打下积极的基础,创建和谐的氛围。“最难做到”,是因为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儿童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儿童的潜能和需要缺乏了解和研究,由此导致了众多教师和家长对儿童不是不愿意信任,而是不知道儿童是否值得信任;不是不肯放手,而是不敢“放心”。归根结底,不信任儿童主要是因为没有发现和认识儿童。

从根本上说,要做到信任儿童,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去发现儿童,即:一方面,要充分地接触儿童、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另一方面,要深入地研究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只有真正发现了儿童之后,我们才会真正信任儿童。信任儿童是建立在理解儿童基础上的。把自由还给儿童,把信心还给儿童,把主体性还给儿童,把责任感还给儿童,让儿童得以会展身心,让儿童得到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让儿童对家庭和社会负责,让儿童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高尚的人。

赏识激励

人们常常把儿童喻作花朵。

花朵是有生命的,生命最为宝贵;每朵花都是独特的惟一,困为其独特的惟一可爱。宝贵和可爱的生命值得欣赏。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生命,每一个儿童都作为其独特的惟一而存在,每一个儿童都是宝贵而可爱的生命体。他们比花儿更宝贵、更可爱、更值得欣赏。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解放、儿童的觉醒,让不自由的个体能获得自由,那么对儿童的欣赏则是给儿童的发展、解放和觉醒注入活力,使他们能够得到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解放和觉醒,从而获得自由。

欣赏儿童能让儿童获得温馨和鼓舞,能让儿童感觉到被爱和翔,能使儿童产生自尊和自信,能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向上的动力。可以说,只有欣赏儿童,才能真正赏识儿童。为了贯彻欣赏儿童的原则,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为生命自豪,让生命舒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人世间独特的惟一。生命是宝贵的,“人的最大快乐就是人的诞生”。父母都会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并且对其充满希望和期待。遗憾的是,当孩子会走路、会说话之后,有些父母对孩子似乎推动产了希望,更谈不上自豪和欣赏了。

作为生命,孩子是永远值得父母自豪和欣赏的。

儿童在成人、成才之前肯定有一段时期是“丑小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展望儿童未来的人格形象。凯洛夫曾说:“教师站在人们未来专业的摇篮边。因为他应当是第一个能够看出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人,他应该首先看清楚学生当中未来的设计师、飞行家、工程师、医师、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或科学和文化的活动家。”有一位美国学者曾满怀深情地说过:“生成活虎的学生一个个在我眼前成长起来,这就是一个教师永不信息的创造性工作的结果。雕塑家虽然将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但毕竟不过是雕塑而已,而教师赋予这些泥塑以生命,还有什么比创造人类生命的工作更令人激动的呢。”

如果我们把眼前的儿童当做未来的牛顿、瓦特、比尔。盖茨和张瑞敏,我们便会用一种欣赏的心态观注儿童,审视儿童,给予儿童积极的期待;儿童也会因此而自信,并且不辜负我们的期待,从而产生更多罗森塔尔效应。

让我们欣赏儿童宝贵、可爱的生命,让我们欣赏儿童充满希望的未来,让儿童的生命得以舒展,让儿童的身心得以飞翔。

再者,欣赏是一种享受,欣赏儿童有利于发现儿童的闪光点。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生命如诗如画,生活如歌如花。不会欣赏生活的人,无法领略生活的丰富和斑斓,无法享受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儿童亦如诗如画,儿童亦如歌如花。我们如果像欣赏优美的诗、美丽的画、动听的歌、鲜艳的花一样欣赏儿童,我们将会获得一种美妙的享受。

“爱孩子”是对教育者的一个基本要求,不爱孩子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异于一种折磨,而爱孩子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则是一种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的生活如果离开孩子则会失去许多快乐,他说:“我在生活中什么是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身心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我就尽快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

欣赏儿童不仅是一种享受,欣赏儿童还会产生“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

应。对儿童拥有欣赏的审美心态,则很容易发现儿童的优点。即使是对儿童的缺陷或失误,也会辩证地对待,并从中发现闪光的地方。

艺术家罗丹说过:“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教育者来说,儿童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心态,我们才容易发现儿童身上本已存在的优点,或者从儿童的缺陷或失误中发现闪光点。

又之,欣赏需要具体的表达。

欣赏是爱的流露和表达,欣赏本身也需要具体的表达。

欣赏的表达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赞赏或夸奖的语言,也可以是抚摸或拥抱的动作,还可以是微笑或注视的神情。

三者当中,语言运用最为普遍,神情流露最为自然,动作表现比较少见。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往往在感情比较强烈时,动作却比语言运用的更多,因为动作最适宜表现强烈的情感。如在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中,语言和精神的交流显得拖沓,队员们大多用相互拍肩、拍手、拥抱来相互鼓励、安慰等;赛后,无论输赢,大多也会用拥抱等肢体语言来互相祝贺或安慰。

总之,三者的运用要视具体情况自然表达,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欣赏儿童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永远为儿童宝贵的生命而激动、自豪,永远像对待婴儿诞生那样去接纳儿童,欣赏儿童;尽量用喜欢和赞赏的语言、注视和微笑的神情、抚摸和拥抱等动作,让儿童切实感受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和欣赏,并努力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新的可欣赏之处;让儿童在被欣赏中摆脱冷漠,逃离孤寂,感到温暖,树立自信,舒展生命,引以为豪。

欣赏儿童的原则不仅能使受欣赏的儿童得到愉悦,而且对欣赏者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愉快的精神享受,易于融洽师生亲子关系,增进师生、亲子感情,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欣赏儿童的原则是赏识教育的代表性原则,对儿童拥有欣赏的心态是对儿童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前提之一。遵循欣赏儿童的原则的关键,是要像热爱、欣赏婴儿的诞生一样,永远热爱、欣赏儿童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宝贵的生命。

鼓励激励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的,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

------------陈鹤琴《家庭教育》美国学者钱伯斯曾要求数万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学家和化学家描述对自己创造性发展有最大促进作用或最大破坏作用的教师,其结果被归成两个序列:一列是按照顺序列出10个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另一列是按顺序列出8个最重要的破坏因素。促进因素的前两位是:(1)将学生看成是人;(2)鼓励学生独立。破坏因素的第一位是:不鼓励学生(思考、创造)。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鼓励的频率怎么样?

潘克拉茨的一项研究显示:最好的物理教师表扬或鼓励学生的语言行为,在每1000次相互作用中有6次(占总时数的59%),这个估算意味着每

50分钟大约有6次这类的话出现;而最差的物理教师在每1000次相互作用中只有1.3次,占总时数的13%。弗兰德斯作出的估算与此类似,他认为,在所有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中,只有大约10%是接受的和积极的,90%是其他性质的(如讲课、提问等)。

“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养活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激励是最觉的看似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不易把握分寸的方法。激励是赏识的主要性,激励儿童原则是赏识教育的主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儿童激励。

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指出:在儿童期(尤其是儿童早期),附属驱力是儿童学习动机的重要来源,儿童主要寻找的东西是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和赞许。

“从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发现一点:当我们有时称赞夸奖他们时,他们是何等高兴满足。其实,他们并不一定具有我们所称赞的优点,而只是我们期望他们做到这点而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戴高赗之例。。。。。。。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只喜欢别人给自己一个美名。如果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内心里也会朝此目标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名,获得他人的赞许。”

我们应尽可能地满足儿童对激励的需求,及时地给儿童以鼓励,称赞他们的每个进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对于一些缺乏自尊的儿童,更要给予赞扬和鼓励,有时不妨为其提供易成功的机会,促使其成功,再给予鼓励。

其次,激励的注意点应是儿童的具体行为而非儿童本身。

应鼓励和称赞儿童的行为,不应该把儿童的行为与对儿童本身的好坏评价直接联系起来,更不能以此来表示是否爱他们。如果让儿童感觉到因为自己做得对才得到爱,那么他们就会怀疑:是他们本身被爱还是因为他们做对了才被爱!他们还会担心他们一旦做错了事以后,你是否还会爱他们。

如果把激励的注意点放在儿童的具体行为上,儿童行为的成功会爱到鼓励和称赞,他们也不会担心以后因行为失误而失去爱。

此外,防止儿童形成对激励的信赖。

我们提倡老师和家长经常的、及时地给儿童以激励,但是,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站在那里时刻准备着给予儿童表扬和鼓励的。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矢志不渝地用激励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以克服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儿童形成对激励的依赖。

所以,我们在激励儿童的同时,要注意指导儿童学会自我激励,要重视培养儿童的认知驱力,培养儿童对知识和认知过程本身的兴趣。儿童一旦形成比较稳定的认知驱力,就不会过度依赖外部激励了。

案例:跳绳

儿子是校运会的50米短跑冠军,立定跳远成绩也很好,就是不会跳绳。但小学毕业体育测试要测这三项,儿子说:“完了,完了,我跳绳肯定过不去了!每分钟95次才及格,我怎么跳也达不了标呀!”

我们让儿子在家里跳给我们看,儿子只是一个劲地说不行,就是不肯跳。

于是我和爱人跳给他看。爱人跳得比我好,我便问:“你们班上也是女生普遍比男生好吧?”

在我们的鼓励和劝说下,儿子也跳了起来。他跳得特别着急,每次只能连续跳几下。

他跳完后,我们帮他分析:“你只要不着急,肯定能跳好。因为,第一,你不胖,跳起来一点也不累,对不对?”儿子点点头,“第二,你弹跳力很好。你只是手脚未协调好,这是你太性急的缘故。”

于是,我们教儿子一次只能跳一下,重点练习手脚协调配合;再练习每次连续跳两下、三下。当他练好了每次连续跳三下以后,我对他说:“就这样跳,一分钟至少也能跳三十次!”

儿子试了一下,一分钟跳了四十六次!

我们祝贺儿子取得的成绩,并鼓励他:“手脚已经协调了,只要不性急,明天肯定能突破每分钟五十次!……”

第二天中午,儿子一进门就报告:“每分钟七十八次。”

一周以后,儿子的跳绳测试成绩是140次/分钟!

案例中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而急躁的时候,能让孩子冷静下来,耐心地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原因,商讨解决的方法,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孩子练习,并及时鼓励孩子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最后终于克服困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个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家长始终对孩子充满信心;二、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心理因素(性急)和技术因素(手脚不协调);三、有意降低标准,及时给予鼓励,解决心理问题;四、耐心指导,克服技术障碍,让孩子逐步把潜能变成现实。

案例:陶行知的四颗糖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五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一般来说,表扬的效果比批评好;但表扬与批评的效果,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学生的经验。过去受批评多的儿童,赞扬对他们就更起作用;而过去受有所多的,适当的批评和指点对他

们也许更为重要。表扬与批评运用的频率。一般来说,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运用过于频繁,作用就会降低。不断地指责比不断地赞扬会更快失去效果。

学生对表扬与批评的态度和重视的程度。如果是态度积极,感受深刻,则会起较大作用;如果态度消极,情绪抵触,则不起作用甚至起相反作用。

施教者的权威性程度。有权威、有威信的组织或教师的表扬、批评的作用显著。

学生的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学生更喜欢得到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要强。

马卡连柯指出,奖励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法,也是使他们相信自己本身力量的一种方法。

西肯塔基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恩.克拉克博士在他的代表作《SOS!救助父母》一书中提出了“教养孩子的三个原则”:

(1)奖励良好的行为(及时且经常);

(2)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

(3)惩罚某些不良行为(但只用温和的惩罚)。

同时指出应避免教养孩子的四种错误:

(1)父母未能奖励良好行为;

(2)父母“无意中”惩罚了良好行为;

(3)父母“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

(4)父母未能惩罚不良行为(当需要温和的惩罚时)。

在此不妨重温一下马卡连柯对运用奖励的要求:第一,遵守尊重与要求统一的原则;第二,谨慎小心,对一味的夸张和表扬加以限制;第三,奖励儿童的东西(奖品),必须合乎儿童的需要,必须对他们具有教育意义;第四,灵活运用奖励,按照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儿童运用不同的奖励形式;第五,集体的奖励较个人的奖励的效果更大;第六,运用奖励应当具有发展的观点。

强化理论启示我们:我们要用重视去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使其巩固与保持;我们要用忽视去弱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逐步以至消失。正如周弘先生说的:“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当然这种忽视是有条件的:第一,被忽视的儿童的不良行为暂且不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第二,儿童有可能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受忽视、不被关注而对其失去兴趣;第三,忽视不是无视,忽视期间我们要留心观察儿童不良行为的发展变化;第四,是放任,忽视期间要作“润物细无声”式的暗示和引导。

笔者认为,惩罚应被相互尊重和合作来代替。具体来说,就是采取两种态度,使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态度是:民主------不专制。

日渐民主的时代给儿童带来了民主思想。当今社会,民主思想已渗透到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民主就意味着平等,儿童与老师和家长一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愿望与自尊,对儿童过于专制的做法,已难以奏效。

惩罚往往发生在老师和家长过分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力的心理前提下。其实,对儿童过行使权力、过分专制只能导致反抗。用惩罚来显示你的权力,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头上,只能使儿童幼小的心灵感到厌恶,

产生反抗、蔑视的心理:

(1)愤怒:认为师长不公平,不能信任他们;

(2)报复心理:这次就算了,下次你要和他们斗一斗;

(3)反叛心理:逆其道而行之,我不必照他们的话去做;

(4)收缩心理:下次小心别让他们抓到,我不是好孩子。

不专制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孩子头上,我们应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告诉儿童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的道理。只有把我们的意图变成儿童的意图,儿童才能愉快地、主动积极地去实施。

第二种态度是:坚定——不让步。

应该让儿童知道自己行动的限度,老师和家长要让儿童知道,对一些事情的要求是坚定不移的。对儿童的尊重和民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的事情。

坚定就是拒绝儿童过分的要求,不使他们为所欲为。

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一旦对某事做出决定,就贯彻到底,不随便改变主意,绝不让步,这样就会逐步在家庭或集体里形成某种规矩(在学校里则要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许多惩罚是发生在要求不明或无法贯彻实话而又找不到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坚定地贯彻要求,将儿童的行为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儿童的行为也不至于引起师长的惩罚。

第一种方法:约束法。

约束法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给儿童讲清道理,共同设定行为界限并予以实话来教育儿童的方法。

其理由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一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不可以忽略其他人的利益而为所欲为,即人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约束法的操作既要民主又要坚定,即:设定行为界限要民主,要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和儿童讲清道理共同设定;执行设定要坚决,一旦对儿童行为限制,就绝不让步。

案例:暂时隔离

玛丽在办公室一作一整天后,从幼儿园接四岁的贾森回到家中,并开始做晚饭。母子两人即累又饿。“我想要那盒饼干。”贾森指着食橱嚷着。玛丽回答说:“先喝杯牛奶、吃两块饼干坚持一下,饭菜30分钟内即好。你可以把饼干当作小点心吃……”

他把牛奶和饼干放在贾森的面前。贾森立刻嚷道:“我才不喝这破牛奶呢!”并抬手将那杯牛奶打翻在地。极其生气地玛丽严肃地说:“你打翻了牛奶,现在就去暂时隔离!”贾森一边生气地哭着,一边慢慢地走隔离地点——客厅尽头的储藏室。玛丽拿起定时器,设定四分钟,然后把它放在储藏室门口。之后她回到了厨房。

四分钟后,定时器响了,贾森回到了厨房。他拿起桌子上的两块饼干,然后打开了电视。他看了妈妈几分钟后说:“妈妈,说不定罗伯茨有一条新的小狗……”

案例:静思已过

小明和小刚因为打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在老师面前,小明和小刚都面红耳赤地相互指责、互不相让。老师听出来双方都有错误,只是错误发生的先后问题。于是叫他俩都冷静一会,各自想想自己的不足。

几分种后,两人一开口都心平气静地说了自己的不是。说着说着,两个人相视而笑,高高兴兴地握手言和了。

“静坐常思已过”。因此,暂时隔离是最好的约束。当儿童行为出轨且不听劝告时,可以让儿童单独呆一会儿。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以及好玩的活动的停止。一般来说,儿童无理取闹或发生冲突大多因情绪冲动所致。老师或家长如果清醒地让儿童冷静下来,不用多长时间,儿童也会随着情绪的缓和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案例中的儿童觉得无理取闹不管用;又如案例中的儿童认为双方都有错。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往往也能原谅别人的错误。

暂时隔离实施的一段时间,十一岁以下儿童一般以一岁一分钟为宜。具体如何运用暂时隔离法可参阅林恩.克拉克的《SOS!救助父母》,该书对此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约束不同于惩罚。惩罚主要对孩子本身,约束则着重于有效地改正孩子的行为。用约束方法对待儿童,不仅有利于儿童养成报刊遵守规矩的习惯,还能使儿童懂得自己权利的界限和尊重别人的权利。

第二种方法:自然结果法。

“我们不能为了生为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自然结果是继儿童不良行为后正常或自然发生的事情。自然结果法就是在儿童的人身安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让儿童经历自己的行为的自然结果。咎由自取,即通过自食其果让儿童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如,一个学生看不起其他同学,同学们都离他而去,品尝孤单则是他取笑朋友的自然结果。

案例:吉米吃饭

5岁的吉米使妈妈束手无策。每次该吃饭的时候,妈妈把饭盛好,放在桌子上,吉米不是在看电视,就是正玩得高兴,总是不来吃饭。气得妈妈只得打他几下。但有时候刚刚揍完,他泪痕未干,就又才张西望不好好吃饭。

或者只是这一顿好好吃,下顿饭又不按时吃。

这个母亲可以用自然结果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等大家用完餐后,就把饭菜收拾起来,不再给他吃,也不让他吃零食。这种自然结果法让他认识到:“吃饭是自己的事,不来吃,就只有饿肚子。”

但是自然结果法要在保证儿童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实话。如孩子玩火、触摸电器开关、不顾红绿灯而横穿马路等,则不宜实施自然结果法。

案例:你今天不能去

5岁的罗伯特因为感冒、发高烧,两天没有去幼儿园。今天他稍好一点,想去游泳,妈妈说:“你不能去,你还没全好。”罗伯特噘起嘴不高兴。一会儿妈妈听到后门响了一下,罗伯特穿好了游泳裤,正在下水。“对不起,罗伯特,你今天不能游泳。”妈妈走过去把罗伯特拉了回来。罗伯特又哭又叫,朝着门又冲过去。妈妈走过去,关上门,什么也没说,继续挡着门,不让罗伯特出去。最后罗伯特叫道:“我恨你,妈妈。”然后到自己屋里去了。妈妈继续干自己的事,并不理会罗伯特。

案例中的自然结果是妈妈与孩子都难以承担的,没有哪个妈妈忍心让孩子生病以取得自我教育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妈妈需要利用一下自己的权威以阻止孩子任性的自然结果的发生,这是妈妈的责任。案例中的妈妈在这里采取了冷静的态度,没有激化矛盾,既维护了自尊,又保护了孩子。

自然结果法让儿童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父母既不过度保护儿童,又不无止境地迁就儿童,儿童既不会迁怒于父母,又在挫折中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认识。

约束法和自然结果法又被称为“温和的惩罚”。这两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律和自立,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使儿童不仅仅关心自己需要什么,还关心家庭和集体需要什么,既不要求儿童放弃自己的要求,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

儿童从小在家庭和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形成的习惯、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的儿童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儿童在生活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

老师和家长如果一直采取上述两种态度,运用上述两种方法,是可以有效地防止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或使其及时得到纠正,以避免使用惩罚的。

在教育教学或家庭生活实际中,儿童身上仍会产生或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但可以肯定,儿童身上的不良行为多少与我们自己或其他成人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总会有一个成人应对其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是其不良行为的受害者。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儿童身上的不良行为,即使在对其实施惩罚所必须具有的正确态度。、

现在我们来讨论,如果必须要对儿童实施惩罚,究竟应如何实施?所见所闻的案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十有八九是不公平的”,因此,案例不敢轻举妄评,还是提一些原则与诸位共勉。

1.惩罚以尊重儿童人格、不伤害儿童自尊为前提。

马卡连柯说,在运用惩罚时,应遵守众所周知的著名的“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绝不用歧视、监视及其他侮辱性的措施损害儿童的心灵,而是爱护、尊重他们,不断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尊严和荣誉感。

要控制我们的情绪,理智地看待问题,冷静地实施惩罚,惩罚时也不能忘掉自己的教育者身份。如果惩罚完全以个人的面貌出现,甚至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极有可能会发泄一番,而后愧疚不已。

只有控制住情绪,才能做到尊重儿童,才能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灵活运用惩罚,注重教育效果。

运用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惩罚用完后,必须要有好处,否则就不要运用。

为了起到教育作用,就不要孤立地运用惩罚,必须使它和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使它与说服、解释等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就善于运用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方法,马卡连柯也认为:“无论如何,在加以惩罚之前,必须和学生进行谈话。”学生只有明白了自己受惩罚的原因,以及清楚了克服自己缺点的途径时,惩罚才会更加有效。

马卡连柯还指出:“在惩罚的问题上,不能定出一般的方案。每一种行为都是带有个别性质的。”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对象,机智地运用惩罚,不要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应当严格地按照具体的情况和不同的学生使用各种惩罚”。惩罚的目的不是在于惩罚,而在于“在惩罚中能把要求说出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此,“如果在惩罚过程中,犯

过者表示有一线的觉悟和理解,如果他表示准备服从集体的话,惩罚照例就应当缓和得多”。“如果破坏者声明,他服从集体命令,准备以后再不重复自己的错误(当然,只要这种声明不是显然欺骗的话),惩罚应当取消”。

3.惩罚不应当使学生受到痛苦。

惩罚中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毋须赘论。

除体罚和变相体罚之外,惩罚也不应带有丝毫的压制性质,不过强制方式来掏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一种非教育的恐怖手段。其意图是以所忍受的痛苦(疼痛、困苦、受饿、禁闭)迫使破坏者由于害怕而“下次”不敢再犯。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复杂、扩大起来,把一切有害的东西都从外部压到内部去了。

马卡连柯认为惩罚不应使儿童产生身心上的痛苦。“在惩罚里并没有压制,而是有错误的体会,有见弃于集体的体会,纵然是极少限度的见弃于集体。”应使儿童在受了惩罚之后,感到轻松,不是老把自己的思想和体验停留在惩罚本身,而是更往前看,看到自己“明日的欢乐”,看到自己美好的希望。

马卡连柯认为:“惩罚应当解决和消灭个别的冲突,并不再造成新的冲突。”“学生只应对最近的一次错误负责”,“如果已经处分了,不应第二次提起来。处分应当把冲突彻底地、毫无保留地加以解决。处分一经完了,就应当用正常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

尤其不充许在执行处分时有人嘲笑这个学生,提他的罪过等等”。

4.惩罚不可滥用,惩罚必须是必然和公正的。

惩罚的出发点应当是整个集体。首先,惩罚必须和集体舆论结合起来,“只有当舆论一致赞成惩罚的时候,才应当使用惩罚。凡是集体还没有站在你们这一方面的时候,凡是你们还没有把集体拉到自己这一方面的时候,是不可以应用惩罚的”。即使如此,也不要经常使用惩罚,“惩罚要用得非常少,少到整个集体都把所给予的惩罚特别注意”。

其次,应把惩罚置于集体的关系与利益之中,不应把它当做发泄怒气而可以肆意妄行的东西。所采取的惩罚手段,必须符合学生所犯过错的性质,必须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犯了过失所必然遭到的结果。使被罚者认识到所以受惩罚的原由,惩罚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只有他知道集体要求他什么和为什么要求他的时候,惩罚才是有意义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惩罚时,绝不允许抱有个人成见,从个人感情出发、凭自己的个人喜好而肆意妄行。那种不公正和没有根据的惩罚,只能使教师威信降低,师生关系疏远,伤害学生感情,削弱教育效果。

案例:体罚的承继

A学生的母亲问:“为什么儿子班上的一名同学总是打我的儿子?我儿子从来不还手!”

那位常常推、打A学生的B学生,其父母离异后随其父亲生活,父亲经常对孩子动辄动手。

A学生母亲说他对孩子要求很严,也经常打、骂孩子,不过孩子从不反抗。

当我问她从小是否挨过父母打骂时,她难为情地说:“真不好意思,我从小也不太听话,不过我爸爸从来不打我,可能因为我是女孩子吧,但常罚我跪,而且叫我跪在门口,让来往邻居都能看到,谁劝也不行。那时我有十

多岁了,也知道丑了,所以一看见有人来,我就故意在地上画着什么。”

“你恨你爸爸吗?”

“不恨。爸爸也是为了我好呀!”

“你喜欢你爸爸吗?”

“感情没那么深,不太亲。”

我对A学生的母亲谈了三点。

一、你在道义上承认你的爸爸,但你在情感上并不深爱着你的爸爸,因为你爸爸伤害了你的自尊,甚至侮辱了你的人格,尽管你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些。

二、正是因为你认为你爸爸当初对你那样做是为了你好,因此,你现在为了你孩子好,又在沿用你认为正确的你爸爸的错误方式对待你的心爱的儿子。

三、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在同伴中常常会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方式是学着父母对待自己的暴力方式去对待同伴;另一种是像任父母打骂自己一样任同伴打骂自己而毫无反抗。你儿子正是这两种表现方式的受害者。

后来,在班主任的协调下,经过与A学生母亲和B学生父亲的多次交流,终于使两个学生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案例中的两个学生在学校一个表现过分张扬,一个表现绝对顺从,二者都是家庭体罚的结果,而且在A学生母亲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这种粗暴的惩罚方式在家庭教育中上行下效,代代相传的承继作用。这种承继,许多当事人浑然不觉,认为是理所当然——真可谓是潜移默化,十分可怕。

案例:没收三轮车

四岁的林林骑三轮小自行车,妈妈发现后,告诉他:“小孩在马路上骑车玩耍十分危险!以后不能这样!”

第二天,林林又在马路上骑车。妈妈发现后,没收了林林的三轮车,并告知林林:两个月内不准骑车!

案例中的的母亲对林林的惩罚是逻辑结果法。在和林林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对于林林这一危险举动,无论林林是明知故犯,还是一时疏忽,没收其三轮车都是正当的逻辑结果。林林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没收时间太长,如果改为三天或一周则比较适宜。

案例:校长的惩罚

一位小学偷偷杀死了校长的爱犬。校长为了惩罚他,令他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

这位小学生名叫麦克劳德,后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案例是一则著名的惩罚案例,采用的也是逻辑结果法。校长之所以对这名学生采取这种惩罚,可能正是了解这位学生喜欢动物,并有绘制这两张图的愿望和能力。如果换成一位见到老鼠害怕得都会逃跑的女生,不慎开车压死校长的爱犬,而校长却如此惩罚,那么对这位女生来说就无异于是一种恐怖和恫吓了。

案例:无所适从关

当四岁的戴维想要某种东西或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时,他经常模仿使用儿语。口渴时他就指着厨房的水龙头说:“水水,水水。”戴维的母亲认为他的

儿语很可爱并经常给予奖励(即当他说“水水、水水”时给他水喝)。戴维的父亲则认为这种儿语让人讨厌、不舒服,并对他的这种“娘娘腔”予以训斥。

戴维的儿语行为受到奖励与惩罚。久而久之,戴维变得越来越情绪化,爱哭,并渐渐地避开他的父亲。

案例告诉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父母)对儿童的教育要形成共识,尤其是在奖惩问题上更是如此。否则会使儿童难辨是非,无所适从。

总之,“处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要处罚,教育者就要有极大的机敏和谨慎”。马卡连柯告诫我们:“正确地有目的地运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

我们要慎用惩罚!

如果不是为了显示我们的权力,如果不是为了发泄我们的愤怒,如果真正是为了教育儿童,如果真正是为了儿童发展,在没有把握能用好惩罚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惩罚儿童!

激励儿童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儿童以积极的鼓励,以激发儿童的附属驱力;在正确运用表扬和奖励的同时,适当地运用批评和惩罚,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激励儿童的原则是赏识教育的代表性原则和主要原则,也是教育中常用的原则。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关键是把握好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各种方法使用的程度。表扬和奖励不可过滥,以免起反作用;批评和惩罚切不可损伤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同时,要注意预防儿童对表扬和奖励等形成依赖。

宽容激励

艾瓦兹.戴明(W.Edwards Deming)认为排解愤怒与恐惧惟赖宽恕——这也是情绪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对工作、对人生感到不满足、不公平的人相当多,倒不见得是本性尖刻,多半是不懂得宽恕。

在“理解儿童的原则”里我们说过,不理解是因为不了解。美国诗人朗菲罗(Henry Wadworth Longfellour)说的好:“如果能深入了解‘敌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每个生命都充满如许的忧伤与痛苦,以至敌意无由生根。”

对敌人的敌意尚且无由生根,何况对我们的儿童?

陶行知先生指出,民主的教育者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儿童。他呼吁“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千万不要做“糊涂先生”,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的幼苗。他写诗抨击那些不民主的教师说:“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宽容儿童是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宽容儿童需要对儿童的了解和理解,宽容儿童需要对儿童的喜爱和欣赏,宽容儿童是对儿童的信任和激励。实施宽容儿童原则可从以下几个广大着手:

首先,树立儿童无错的观念。

幼儿吃饭不小心摔坏了碗是正常的,儿童产生错误下是其未成熟性的表现。儿童在求知和成长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错误和缺点,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是儿童的权利。我们应认为这是儿童成长的特点。只要我们

能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儿童的过错,我们就会宽恕他们。这无疑是对儿童最大的信任和激励。

其次,以容忍和克制对待儿童的过失。

“人都是有缺点的,在心理学中,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可爱的人。”

儿童无错不是说儿童没有失误和过错,而是说不应将儿童的失误和过错归罪于儿童,我们应以容忍和克制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失误和过错,我们就以发展和信任的眼光期待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再者,给儿童以提醒和提携。

宽容不是纵容,容忍也不是放任。以容忍和克制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过失,并非对儿童听之任之,放之纵之,而是以冷静和热情的态度,给儿童以善意的提醒和提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提携和帮助,有时要想法设法为儿童找台阶、保面子,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儿童无错

“儿童无错”是赏识教育者对儿童的一种主观态度,或者说是对待儿童失误或过错所采取的态度。它包含三层意思:

(一)犯错是儿童的特点

儿童是未成熟的人,无论其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不成熟,而且缺乏生活经验,他们有时忘记控制自己,有时想控制自己却不会或无法控制自己。因此,犯错是儿童的特点,犯错是儿童的权利,他们有资格犯错。

孩子学走路会摔跤,摔跤是孩子学走路的权利;孩子牙牙学语把“叔叔”喊成“fufu”,发音不准是孩子学说话的权利;婴儿尿床、不满时啼哭、小孩吃饭打坏了碗、不慎打碎了花瓶等等,都是孩子的权利。

有人对此不理解,只是因为其对儿童不甚了解。如果你了解到婴儿吃奶咬母亲乳头是为了看看母亲面部表情的变化,你就不会怪罪孩子“吃娘的奶怎么还咬娘的乳头?”如果母亲们明白事物在小于三岁幼儿眼前暂时消失,幼儿就会认为是永远消失的心理特点,母亲们就会理解自己离开一会儿,而且一再对两岁的孩子说“妈妈马上就回来”,孩子为什么还要那样生离死别似的哭叫着不让母亲离开。如果父母们都知道五岁以前的儿童,手指的小肌肉还不发达,就不会为五岁的孩子吃饭时不慎摔坏了碗而责骂他,更不会愚蠢地要教五岁的孩子去用铅笔练习写字了。

同样的道理,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智能特点,他们某方面的学习发生困难是正常的;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儿童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并接纳了们的学习结果。根据青春期儿童生理及心理上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广告及情绪方面的变化,我们也应该作好儿童容易犯错的心理准备。我们都能理解和原谅更年期人的言行失常及情绪冲动,我们更应理解和原谅青春期儿童的广告扮演及情绪冲动,因为,相对而言,青春期儿童比更年期成人更不成熟,更缺乏生活经验,更缺乏自控能力。

儿童无错(1)犯错是儿童的特点;

(2)儿童对自己的过错不负完全责任;

(3)错误是意义的学习必不可少的。

“儿童无错”是我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但并非提倡无视或庇护、掩饰儿童的行为失误或缺点,而是说,持有“儿童无错”的观念,我们才会主动去

容忍儿童的过错,即面对过错我们要包容、制怒、忍耐,但不纵容。我们对儿童容忍不仅给儿童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发展氛围,也会让儿童在容忍中学会容忍。

接纳是对人的接受和容纳,包容是对人和事物的包涵和容纳。在对人的尊重和容纳方面,二者是相近的;但包容在范围和程度上比接纳更广、更深。包容不仅指此前和现在的,还包括今后的,给人以更可靠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案例:爱迪生是南希的小儿子。虽然瘦小,沉默寡言,却最喜欢动脑筋,好问“为什么”。5岁的时候,他看到老母鸡孵小鸡,就好奇地问妈妈:“老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什么?”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没想到第二天爱迪生躲在邻居家的一个仓库里,原来爱迪生要学老母鸡孵小鸡。家里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哥哥姐姐们嘲笑他。只有妈妈南希抚着爱迪生的头说“孩子,妈妈没有把话给你讲清楚……”南希心里却很喜欢爱迪生动脑筋的精神。

两年后,爱迪生上学了,他仍然喜欢问“为什么”。而老师往往回答不了,就认为爱迪生“捣蛋”,说他是“低能儿”。有一次老师讲“2+2=4”,爱迪生又举手提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啊?”老师无从回答,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很难堪,也很恼火,就把爱迪生赶出教室,从此,他就结束了学校读书生活。

南希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她决定来教爱迪生。南希给爱迪生讲历史,教他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给他讲科学百科全书和牛顿的著作。南希发现爱迪生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她特地买了一本《派克科学读本》。从此爱迪生就迷上实验了。在妈妈的帮助下,爱迪生在地窑里建成了小实验室,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工具。有了这小小实验室,他除了跟妈妈上课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做物理、化学实验。

没想到爱迪生又闯祸了:他想,鸟能飞,如果人的体内输入大量气体,能不能像气球那样腾空而起呢?爱迪生找到一种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他的小朋友吉利吃了下去。吉利吃药以后,腹痛不已,上吐下泻,幸亏医生治疗及时,才使吉利转危为安。爱迪生的父亲十分恼火,封闭了他的实验室。

由于生活所迫,爱迪生12岁开始到火车上去卖报。15岁那年,因为在火车上做实验,不慎引起大火,他被赶下火车,还被列车长的一记耳光打聋了一个耳朵。但生活再困难,工作再忙,他也忘不了读书和实验。他的妈妈南希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和鼓励他。

为了实验用云母薄片公共场合耳膜医治自己的耳聋,他后来发明了留声机。

爱迪生抱定“搞发明,首先应该考虑人们的普遍需要”,历经十几年,百折不挠,终于于1879年发明了碳丝白热电灯。

爱迪生84岁去世之前,说了这样的话:“有些人以为我之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所成就,是因为我具有特别的天才,这是不正确的。我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妈妈,是她从小把我培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其次是我不懈的劳动。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都有可能像我一样有成就,如果他肯像我这样拼命钻研的话。”

案例中的爱迪生在学校学习时不习惯于老师死板的讲授,而是大胆地提问,问得老师不耐烦把他赶回了家;回家之后,爱迪生不停地实验,不停地闯祸。但她的母亲始终用自己深厚的母爱和宽广的胸怀对爱迪生的一切都

综合素质作文赏识教育

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枝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以“赏识教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参考范文】 赏识教育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应如何赏识学困生呢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 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学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针对学困生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这样会让学困生有了前进的动力与希望。“关心”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着的劣迹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评语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操行评定忽视了教育民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无形中将学生分为“好”与“差”,无形中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应尝试将传统的操行评定改为正面引导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励。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两句饱含感情的评语:“你真棒!”“加油!”“你进步了!”“老师赞赏你的好学精神!”“你是好样的!”等等。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会为此而兴奋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能够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教师要多去了解学困生、多去关心学困生、多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学困生们的逆反心理。 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绿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教师只有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当爱流入学生心田时,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这种爱必然会得到美丽的回报,这种爱是转化学困生的灵丹妙药。

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浅析

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浅析 发表时间:2018-08-22T16:06:33.12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1期作者:张秀梅[导读] 赏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育,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尤为重要。 山东省招远市金晖学校265400 摘要: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弱化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人性化的赏识教育适合运用于初中班主任的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赏识教育氛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能使师生之间精神相融、心灵交汇。赏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育,它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尤为重要。 一、采用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 当前,赏识教育已成为很多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通过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赏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成长进步。同时,通过开展赏识教育,也有助于更好地增进师生间的情谊,让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当然,对于班主任来说,在开展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好地把握方法和技巧,因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赏识,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很好地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应当本着真诚的态度赏识学生。 所谓的赏识教育,绝不是让老师“哄”学生,而是要求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掌握,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特长,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当中,要本着一片真心爱自己的学生,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只有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把自己的知心话向老师倾吐,也为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师能够与学生们和谐而融洽相处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也许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其一直在努力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给以鼓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消极的心态,培养起积极、阳光、乐观、健康的性格,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2.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赏识学生。 对于老师来说,在赏识学生时对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比如说,面对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如果私下里老师对学生进行肯定,当然也是好事,但是,如果能够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对学生的进步提出表扬,那么,其带给学生的“兴奋指数”必然会更高,也就更加容易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当然,要想更好地把握赏识孩子的时机,本身也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老师随时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还需要老师在赏识时运用妥当的语言。如果赏识过度,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而如果赏识的力度不够,也可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 二、实施赏识教育的得力举措,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工作热情,注意培养并发挥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班风的关键。 1.民主推选班干部。 在学生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推举方式,让学生提名心目中的带头人。然后让被提名者进行“竞选演说”——说出自己的优点及准备如何当好班干。最后投票表决,当场宣布结果。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班干部的自信心:因为我优秀,同学们才选我为班干部。 2.定期召开班干会。 新班委产生后,我便定期召开班干会,鼓励他们:你们是班中最为优秀的同学,所以一定能起好带头作用。对班干部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不是严厉批评,而是从正面指导其应该怎样做,使班干的工作能力逐渐提高,并保持对工作的积极、热情。 三、发挥赏识教育的和谐效应,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班级是学校分给我们培养学生的一块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如果说班级是广阔的大海,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如何让这些水凝聚在一起,弹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呢? 要让“班级是我家,我爱我家”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荣”的与班级荣辱与共的意识,号召全班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级增光添彩。这样,班级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快乐成长。 事实上,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特别是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难免会犯错,一味地赏识而不敢批评、不敢惩罚,只会扭曲学生的认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不过,批评和惩罚应该是明确针对学生所犯的过失。每个学生都有可以赏识的地方,同时也有需要批评之处。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以极大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进学生进步。

浅谈赏识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浅谈赏识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莲花幼儿园分园邮编:215123 朱瑞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幼儿园里进行赏识教育是很有必要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急切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以人为本,“平等交往”。要求教师带着独特的眼光和不泯的童心去体察和探究幼儿的内心需求,并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使孩子们的需求真正成为教师赏识与思考的焦点。 【案例呈现】 我班有个叫钱宸誉的小男孩,平时比较调皮任性,而且非常好动。今天在吃午餐的时候,他就一直问我“朱老师,今天我乖吗?”我点点头说:“恩,你今天真乖。”听完后她可高兴了,转身就对其他小朋友说,老师说我今天很乖。接着他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饭来,边吃还边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把饭菜快吃完了,我没有挑食我把饭和菜都吃完了。”我给他伸出一个大拇指说:“今天你真棒。”但刚过不久,他的椅子就咣当一声摔倒在地,原来他吃完饭菜后站起来爬到旁边的小朋友那里玩,把椅子撞翻了,事后他赶紧扶起自己的椅子坐好。 吃完饭后一部分小朋友出去散步了,一部分小朋友在午睡室里看书。没多久里面就吵成一片,都在说“老师快来啊,钱晨誉吐口水还抢我书。”我急忙走过去说:“钱宸誉,你到老师这里。”只见他不情愿地低着头,慢慢地走到我身边,感觉很委屈,我问他:“你怎么了,刚刚在干嘛呢?”“知道老师

为什么叫你过来吗?他点点头说:“知道,因为我不乖。”我接着问:“你知道你哪里不乖吗?”他重复说:“知道,因为我不乖。”我又接着问:“你知道你哪里不乖吗?他说:“我刚才推小朋友,抢小朋友的书,还吐口水给小朋友。”我问:“你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只见他不吭声,两只手不停地捏着自己的衣角搓来搓去。我说:“你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吗?你下次还会这样吗?知道怎么做了吗?”他点点头说:“我不抢小朋友的书也不吐口水了,我以后一定会乖的。”我说:“这才对,现在你可以挑一本书和我一起看书吧!”于是他就坐在我的旁边安静地看书,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讲,虽然他不认识字,但是他能够根据画面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看完了一本就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交流起来。我默默地看着他,这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已彻底改变了,再也不是那个人见人讨厌的调皮鬼了。现在的他很乖,很好学。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他,我真的很惊讶!要是平时,他肯定会大叫起来,但是今天他没有,他依然很安静地和我一起看书。这时,进来一个孩子对他说:“我们出去玩的很开心,你不能去玩喽。”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说:“你去玩吧,我才不要出去呢!”但是,此时此刻他却说:“你不要吵,我在看书呢!”这句话是他说出来的,我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事实!从这句话中,说明他真的已经融入到了现在的环境之中,他觉得那时的感觉一定很棒。 【分析原因】 短短的10分钟,钱宸誉这个小男孩居然有了如此明显的变化,真的是不敢想象。老师的一句“你真乖、你真棒”对孩子的鼓励作用竟然如此之大。由此看来,老师的为人师表,举手投足,无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孩子

谈谈幼儿园的赏识教育c

谈谈幼儿园的赏识教育 幼儿园赏识教育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尊重幼儿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幼儿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肯定,以实现对幼儿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以及“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幼儿、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幼儿,充分分析幼儿的个性差异,了解幼儿的身心需要,进而有效实施赏识教育。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当前幼儿园赏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实施赏识教育是应该关注的话题。 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能抓住幼儿闪光点及时鼓励适度赏识,能激发起幼儿的自信和兴趣,成为进步的动力;对平时批评多、表扬少的幼儿来说,赏识教育犹如雪中送炭,能获得批评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赏识不到位,做法不够科学合理,就会事倍功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赏识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势在必行。 1.教师要树立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赏识教育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本身,着眼于人的将来发展。在幼儿园实施赏识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使幼儿好的方面得到巩固,继续发扬,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教育的效果。 赏识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应该从全方位的视角来实施。当幼儿受挫失败时,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如:“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等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奖励小红花、插小红旗、贴大苹果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信任,从而充满信心。 2.赏识教育要具有艺术性 (1) 因人施赏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对运动情有独钟,有的在数学方面表现非凡……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要允许他们有各方面能力的差异。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外,教师应把握好赏识力度,不同特点的幼儿赏识的程度不同,因人而异。对胆小内向的幼儿要多肯定、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幼儿,要多提新要求,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适当赏识。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不知不觉中,我参加工作已近三十载,在这二十年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信奉,“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的教育思想。热爱每一个学生,促使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我重视赏识教育,积极暗示,正确指引,注意抓住教学中的细节,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爱听表扬是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恰当的表扬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赏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就会调动起来。记得有一次,学生在做眼保健操时,我来到班级,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嘻嘻哈哈,东张西望的,当时我真是气急了,正要发火,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严厉批评,大家都会听,但是会伤了好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下次还这样。如果点名批评,被批评的人还不确定,这时,我冷静下来,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表扬,这样,表现不好的同学感觉自己很惭愧,于是都低下了头,从那以后,在眼保健操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做得非常好,秩序井然,这就是赏识教育的作用。 大家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都需要得到认可,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表扬,一声恰到好处的夸奖,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避开学生的缺点,进行赏识教育。我们班有一个叫庞可欣的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为此,我也说了她几次,但作用并不大。后来,我发现她的字写的还是很工整的,于是我就找到她,翻开她的作业本,对她说:老师发现你的字写的比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好,很工整,我要让其他同学向你学习,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同学们会更愿意向你学习。”她不好意思的笑了,说:“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以后我一定按时完成作业。”这样我强调了她字写的工整,没有批评她不按时交作业,把她的优点放大,进行赏识教育,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不按时交作业的现象了。她的转变,使我感到了一丝欣慰,也感到了赏识教育在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学会适当的赞美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就会发现,每名学生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和很多的优点,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给他们自信和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认可,让他们拥有自信,对于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方法

赏识每一个孩子 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一年多来,我校“赏识”课题组就开展了“赏识每一个孩子”的课题研究。我们以赏识成功教育思想为指针,不断优化学科教学活动、班队活动、班级管理,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为原则,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探讨“赏识班队会”的教学活动模式。以自我赏识、赏识他人、他人赏识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进行,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边做边总结经验,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但如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论文:浅谈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关键词]赏识教育班主任应用 一、课堂教学是进行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 目前,学生大多数的知识学习都来源于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的场所。在校的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要不怕学生出错,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同时还可能会取得意外收获。当学生的想法好过你老师时,作为老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性,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对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更要多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使他的兴趣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避免使他成为遗忘的角落。 二、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能多深入到学生及学生家庭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震撼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内心之火。所以实施赏识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老师多了解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说学生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并对他们在业余方面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每一点进步。另外

还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以达到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三、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教学的生活中,老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其“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欣赏。接受和喜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并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哪怕学生身上的一点的进步,作为教师都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个小小的进步,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称赞。赏识教育的艺术性要体现在语言、行动上,让学生真切的感觉的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四、赏识教育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不能过度 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例:对胆小但是好学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要求,规范他的行为,克服不良习惯。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XX)04-0325-02 从教20多年来,一心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但屡屡事与愿违。自从践行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我的工作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深体会到赏识教育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符合人性的特质。人之初,性本善,从善唯美是人之精神的最佳境界,赏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实现者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因此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之所以要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引领教育工作,是因为赏识教育更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国泰民安改革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显露出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乐于创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渴望独立,有一定主见;另一方面,他们富于幻想,对事物期望值太高,因而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

冲击,特别是面对来自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就业等等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诸如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思想波动大,感情用事,自控力差,做事缺乏信心和责任感,看问题片面等等。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本能的烦闷,教师只有通过有人情味的赏识教育,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及时予以肯定,才能激励求知欲和上进心,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只有赏识学生,才会给学生树立信心,因此赏识教育更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和生理需求。因此这是时代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积极地运用赏识教育,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这是其一的原因。 其二:赏识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活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由于赏识教育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和进步,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欣赏和预见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善于尊重学生的意见,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一个缺乏激励的人,其能力仅能发挥出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发挥到80%以上,所以赏识学生对发挥其聪明才智十分重要。 其三:赏识教育使学生充满自信,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教师对学生某个闪亮点的赏识,实际上就是对某个学生的评价,也是对学生的肯定而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赏识,肯定与激励,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真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与动力。教师的言行会塑造美的形象,每一个人

赏识教育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

赏识教育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受教育者的优点,能使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主动地学习、奋斗并取得成功。 赏识教育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以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使其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力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成功和最佳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来实施赏识教育加以论述。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具备精投人、低消耗、高效益、优产出的功能,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1、赏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实现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的活动。 从教育的本质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目的,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赏识教育正是遵循和体现了上述两种规律,它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有用人才。它遵循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着重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中引人激励机制;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使教师接近学生,走近学生心灵;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优点,培养其自信,激发其活力,让学生找到好感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求知欲、上进心、创造性;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努力,愉快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获得知识技能,锻炼辩证思维。由于它能够把教育的思路、方法、手段紧密地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不断体现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原则,而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有效实现教育的目的,成为一种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 2、赏识教育更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当代学生,生活在国泰民安改革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显露出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乐于创新,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渴望独立,有一定主见;另一方面,他们也富于幻想,对事物的期望值太高,因而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冲击,特别是面对来自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就业等等的压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诸如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思想波动大、感情用事、自控力差、做事缺乏信心和责任感,看问题片面等等。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教育专家周弘创造的一套家庭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实,赏识教育也可以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来。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赏,含欣赏和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的意思。“赏识是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说明了“赏识”具有对某种“才能与价值”的重视和赞扬。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的教育。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运用赏识教育去正确地看待学生,善待学生,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不断实践着这一教育理念呢? 一、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相信,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是后进生,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其次,要爱所有的学生,不管其成绩好与坏。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要学会信任和宽容学生。这种信任,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品质的信任。在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要做到信任学生,在他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更应该信任学生,在信任的同时需要宽容。

教师要面对现实,承认个体差异,允许偶尔失败。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同时,宽容还应包括教师的自我反省。学生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否调查清楚,教师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是否合理,这些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二、维护学生的自尊,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而言,信任与宽容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动力。与学生沟通,前提是尊重。尊重他们的信仰和选择,给予他们自由和平等。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自尊的尊重,注意方式方法上的度,拿捏要有分寸,既要宽容又要严格要求。现在的学生由于是独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娇气金贵。加上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造成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比较脆弱。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比较贫穷及父母长期在外工作,造成自卑心理及逆反心理重,受人尊重的需要及愿望更加强烈。与人沟通交流时,自我为中心、霸道霸气、听不进相反意见,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容易抵触,甚至对立和敌视。教师除了尽最大努力教好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所有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时间长了同学们就会愿意和教师沟通,与教师配合,教育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必须和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同时更是朋友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从而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

幼儿园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幼儿园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摘要:赏识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教育者应从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幼儿赏识意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并运用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加强家园合作等方面入手,同时避免赏识教育的误区,从而保障幼儿园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幼儿; 所谓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幼儿园中的赏识教育,就是对幼儿能够赏识和善待,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幼儿园的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宽阔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游戏学习材料,更渴求精神上的满足,而赏识教育能够带给幼儿关于尊重、理解和爱的满足。因此,在幼儿期重视赏识教育,对培养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十分重要。 首先,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广泛的知识内容,而是培养幼儿对于各个领域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绘画之路从一枚蛋开始,他第一次画的蛋,其实画一点也不像,但当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时,老师竟像对待一件珍宝那样,大加赞赏达﹒芬奇有绘画天赋,并说他日后必成大器,然后才指出了他绘画中的不足,让达﹒芬奇注意观察蛋的特点,鼓励他不断尝试。正是这次画蛋的经历,在达﹒芬奇的心中埋下了热爱绘画的种子,经过他的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赏识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剂灵丹妙药,孩子的心并不贪婪,老师几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他们便能如油箱满满的汽车,在成功之路上跑出长长的一段,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其次,赏识教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项行为带来满意或鼓励的结果时,该项行为则会保持且增强。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得到别人的赏识时,他就会保持这种势态。或许幼儿手中的泥塑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无法定义它有何等价值,但对于幼儿来说,那就是一件件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就,当老师给予适当的赏识,幼儿会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完成各种不同的作品。再次,赏识教育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赏识教育,则是培养幼儿自赏能力、树立自信心的最有效途径。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而幼儿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萌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 摘要:我国以前的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教育多数以严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孩子和家长都希望改变以前的教育的方法,希望孩子能被认可、被肯定的教育。而赏识教育特别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教育。主要阐述了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对教育教学的点滴。 关键词:赏识教育;学习兴趣;宽容学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从教十八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我身边离开,走向高一级的学校。刚毕业时,我带着憧憬走上三尺讲台,看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总是很无奈,不断地哀叹,同时让我感到了教书的无奈和枯燥。自从我们学校发了《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一书,豁然开朗,让我找到了走进大门的钥匙,那就是赏识教育。 何为赏识呢?赏即欣赏,识即认同;赏识即欣赏孩子,认同孩子。卡耐基曾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作为一名教师,这尤为重要。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下面我谈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要强化优点,淡化缺点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就是不断地去发现优点,认同优点,淡化缺点,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教育孩子,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教师可以收获快乐、成功。在班上王××是一个聪明而又懒散的孩子,科学作业经常忘记或不带,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课时坐没坐相,老趴着,你找他沟通吧,他还用仇视的眼神盯着,问他要不要改,总说改,结果一转眼老毛病就犯,于是我改变策略。有一次上课时他开小差,本来我是想当众批评,现在我会用眼神告诉他;课堂上他总能将一些难题解答出来,这时我就抓住机会表扬他,说一些他的优点,慢慢的,他注意力集中了,上课认真了,作业及时完成等。总之一天比一天好转,真的,现在孩子不希望教师经常批评,想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有时强化优点能促进孩子把缺点改了。在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借助智慧的眼睛才能不断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二、赏识教育要善待、宽容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师者就必须以人为本,善待学生,宽容和尊重学生。那是一个星期天下午,学生回校晚自习,为了抽查学生的科学作业情况,我早早就到教室,没想到好几个学生

赏识教育好还是挫折教育好

立论要点 1成功乃成功之母。(失败不是!!) 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与此相比挫折教育会伤害学生自尊) 3赏识教育能给予学生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挫折教育打击自信心,,,厌学厌生) 4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能通过鼓励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耐挫力(新角度,易跑题) 5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詹姆士 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 定义分析(我方角度) “赏识”并非指“(盲目的)夸赞”“溺爱”“对错误的全部包容”等等,而是“尊重个性”“对优点的放大”“宽容失败”“鼓励支持”“承认差异”。“挫折”理解为“抱怨”“压力”“打击”“放大错误”等。要点:将“赏识”与“溺爱”分开;将“挫折”与“打击”相连。 1赏识的好处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5)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成功铸就成功;失败造就失败---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4) 2挫折的坏处 1挫折使人丧失信心,改变心态,甚至一蹶不振。2挫折使人自卑自懦,不利于独立,3不利于形成品格,过大的压力(挫折)让人看不到希望。例:“高考巨大的压力使部分学生产生精神恍惚,失眠等情况;出现厌学,弃学,甚至因此而放弃生命。(数据:每年约有两千一百学生由于考试压力自杀或自杀未遂,平均每天有7人(想要)自杀)”(3) “有家长说,应该让孩子受一受自己当年的苦,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段时间……,似乎这样孩子就会成长。这哪里是什么教育?这简直是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便对爱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因此,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1)“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子在帮妈妈抱西瓜时开门,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顿时招来妈妈的批评。好了,之后,大家经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跟在妈妈身后,妈妈手里提着大小包,儿子就是不帮着拿。妈妈仍然在批评着儿子,说他不知道分担大人,不懂事,养他没用……,哦,老天!罪过呀,罪过。儿子会把母亲所有的诅咒都会吸收进来,成为自己人格的数据,可

浅谈赏识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 宁乡县大成桥中小戴小平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因而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得到了极力推广。然而许多事实证明:赏识教育是把双刃剑,既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妨碍孩子的绊脚石。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如果我们为了给学生以教训,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若此时我们老师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社会不可能到处充满鲜花和掌声,因此,赏识教育不能过度,过度的赏识教育会使学生走出家庭、学校后难以适应社会。确切地说,赏识教育主要适合于自卑感、挫折感很强的残疾儿童,正常儿童的教育应该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教育思想。就让我来谈谈关于正确地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看法。 一、强化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同时,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尹欣怡同学学习踏实,工作负责;朱子欣同学喜欢阅读,爱动脑筋;杨宇鑫同学调皮可爱,见多识广……我就针对不同学生的现实基础和进步特点去真诚地夸奖孩子,让学生的优点在我的欣赏和赞美中发扬光大。让学生觉得被赏识与表扬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焕发也拼搏进取的原动力。 二、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看来一个人最终能否发展得好,更重要的在于努力。因此,老师应该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课余,我会让学生阅读关于努力进取的典范故事,表扬身边发奋读书的学习榜样,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时候,全班学生的成绩自然就提高指日可待了。 三、有了进步要及时鼓励 老师不要泛泛夸奖孩子做得好,最好能够发现孩子这一次比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赏识教育批评教育爱的艺术 正文: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身体和心智都逐步成熟,为人处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中职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爱的艺术”。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下面是某媒体报道的两种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快要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连忙习惯性地夸奖:“真棒!”女儿却讨厌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一张,拿我当小孩子哄,真讨厌!”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具体真实的进步或发展,即幼儿学有兴趣,学有发展,学有创意。《纲要》中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操作,才能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呢? 一、游戏互动,关注幼儿主体地位。 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权给幼儿,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进行充分实践和操作,条件具备了,幼儿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让幼儿去体验成功与失败,在成功中品尝喜悦、从失败中寻求经验,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动口,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游戏活动中显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用好赏识教育这把尺子 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是否有浓

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幼儿,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对相同任务的完成程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层次的幼儿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能针对不同的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教师智慧,释放课堂生命力 生成是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如果教师在生成面前不懂灵活变通,那么课堂就会失去生命力。但如果老师们善于调节与利用这个课堂资源,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仅仅让幼儿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还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提升幼儿生命的质量。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幼儿在平等的被欣赏和被关爱中获取。老师只有关注幼儿的生活实际,把握幼儿的主体情绪,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幼儿的心动起来,让幼儿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开心教学,轻松引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每天改变一点点,创新其实很简单,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小教学大智慧。”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敖颖园长独道的见解,新颖的教法,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