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素质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内涵

【摘要】自从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之后,关于提高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与口号逐渐流行、普及,短短的十余年间,形成了滚滚向前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下,中国大地上纷纷兴起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并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在此仅就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内涵作一浅显的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发展历程、内涵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悄然兴起,并很快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是,有学者却强调指出:“近几年中国通过政府行为用素质教育猛攻应试教育,却久攻不下,应试教育仍巍然不动。究其所以,源于素质教育致命的理论缺陷。”实然,由于素质教育内涵外延十分复杂、深刻,因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有必要认真回溯素质教育思潮兴起的过程、系统阐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确保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素质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时代所产生的新生事物。对于这一论点,恐怕教育理论界并不完全认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虽然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里是引发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但从形体上看似乎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曾飞溅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火花。从《礼记·学记》、《荀子·劝学》、《论语·先进》等论著中都可以寻找到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等先师们提出的“求出,故兼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也智,长善而救失者也”教育观中均闪耀着素质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亦颇具素质教育的特征。那么,为什么此种先进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得以弘扬、发展而遭到扼杀呢?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为其利益服务的工具,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及其附庸科举制度与创造、创新教育格格不入。

吸取了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汲取了历史的教训,采纳了古今的先进教育思想,制定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让人扼腕的是,当时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教育并没有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虽然教育要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但过分强调它的服务性、政治性就使教育偏离自身发展规律的航线。上述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虽蓄含着一定的素质教育成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贯彻执行。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出现,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1.酝酿萌发阶段(约1985—1990),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标志是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后,即有几位学者撰写了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阐述了民族素质的内涵、提高民族素质的意义,以及它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在《决定》的启示下,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于1987年4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此后的两年中,又有几位学者发表文章讨论素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培养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作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有这些,为素质教育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实施阶段(约1990—1999),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标志是1991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此文件强调指出,要“把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从只面向重点学校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此后的数年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等文件,对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等重要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此期间,柳斌发表了3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的文章,燕国材撰写了有关素质教育问题的“九论”(9篇文章),徐仲安还出版了《中学生素质教育》一书等。所有这些,都为素质教育的初步实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3.全面推进阶段(约1999---2007),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标志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全面而系统地规范了素质教育的目的、重点、内容、

原则、方法和途径,还阐述了推进素质教育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要求。它的出台,宣布了素质教育初步实施阶段的结束,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转向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此之前的1996年,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的总结与发表,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出了信号。在此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出版了《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论丛书》等一类的专著。所有这些,都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4.内涵发展阶段(约2007至今),我国的素质教育历经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可以且应当转向第四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发展阶段,其标志应当是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讲话。必须强调指出,鉴于素质教育的前三个发展阶段中,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种种偏差,因此,在今后的内涵发展阶段中,必须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认真地处理好素质教育自身内部及其与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而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