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行
杜牧
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登高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2/9
35
•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 水似的遁世文学”。
•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 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稀饭 喻 馍馍
鲈鱼
大蟹
体
黄犬
骆驼
分析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
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 无比眷恋之情。
•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五.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 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与你交流】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 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 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 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 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 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 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 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 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交融的画面。
10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听读课文,思考: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 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哪些部分(段落)?
3到11段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 第二课时
一、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 作者在对具体景物的描绘 中,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之秋味的?
• 请同学读3-11段,一是 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 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 品秋味。
2020/12/9
31
• (一) 观秋色
•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比较阅读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的晚秋
②一旦取消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农村太阳能市场就将 进入 萧条 期。
“故都的秋”
从标题看,文章的 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写故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 秋天的一种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写景 散文。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 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 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 深切的眷恋之情。
分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5.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自我核对]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 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 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 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 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
的寂静。
2020/12/9
33
(三)品秋味
岳阳中学·陈益夫
1·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比
黄酒 味润—— 白干 味烈
喻
喻 稀饭 味浅—— 馍馍 味深 体 鲈鱼 味淡——大蟹 味浓
对 比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020/12/9
32
• (二)听秋声
• 故都的秋声,主要
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 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 中起了什么作用?
• 鸽飞声、钟 鸣 声、扫 地 声、蝉鸣 声、虫 鸣 声、风雨 声、问答声。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抒发了
2作020者/12/对9 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34
• 二、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 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 “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选取了哪些景 物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实足:确实足数的,没有丝毫虚假成分在内的,侧重于没有虚假, 常跟年龄、分量和数目搭配。 辨析:①地产人对2014年楼市信心 十足 。
②智商是一个商数,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 实足 年龄 的比值。
(3)萧索·萧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败。 辨析: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描写了一幅 萧索 风景图。
4. 作者在文中(3--11)描绘了几幅故都秋 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图画内容。
[自我核对]五幅。第三段秋晨小院图、第四 段秋槐落蕊图、第五段秋蝉残鸣图、第六--十段秋雨话凉图、第十一段秋日胜果图。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五幅秋景图)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比较阅读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第一课时
1.不同凡响的文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 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 “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 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 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 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 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 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 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落寞: 寂寞、冷落。 (2)颓废: 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3)隽永: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4)秋士: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潜意识: 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
动。 (6)疏疏落落: 稀疏零落。文中指秋草凋敝、零落。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幽远·悠远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 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 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 得住的话,我愿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 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 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浓郁。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 秋的依恋之情。
思考题: 13段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 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也是用对比手法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 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 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 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鲈鱼( lú )
房檩( lǐn )
潭柘寺( zhè )
驯鸽( xùn )
廿四桥( niàn )
普陀寺( tuó )
潜意识( qián )
平平仄仄( zè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混沌 馄饨 忳忳
连缀 啜泣 掇拾
秋蝉 禅让 忌惮
椽子 掾属 不容置喙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 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 国之思、故都情结。
2020/12/9
36
三、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 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与你交流】作者写的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 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 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除了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以外,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 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幽远:幽深。
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辨析:①山是如此的雄奇、峻峭、妩媚,像塔、如柱、似 城,从古老、 悠远 的岁月走来,站在鲜活的大地上,呼 吸芬芳的空气。
②这些散文注重纪实的风格,诗意般的构思,叙事与抒情 结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旷达、 幽远 的意境,耐人 品味。
(2)十足·实足
十足:①成色纯;②形容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常跟信心、干劲 、风头、奴性、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 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珍爱,这些议 论集中体现了这种珍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 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 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 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四.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与你交流】(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运用中国古典 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 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 (2)对比烘托,首尾呼应。文章首尾均以南北国之秋 做对比,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 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和升华意境的思想 情感内涵。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 究。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但整散结合,形 成了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另外,运用了排比、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杜牧
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秋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登高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2/9
35
•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 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 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 水似的遁世文学”。
•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 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黄酒
白干
稀饭 喻 馍馍
鲈鱼
大蟹
体
黄犬
骆驼
分析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
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 无比眷恋之情。
•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 秋天的自然色彩。
•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 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 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 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
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
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
五.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 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与你交流】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 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 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 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 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 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 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 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 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交融的画面。
10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 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 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 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 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 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 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 的调子。
• 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这些色彩的描
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
主要是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
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
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听读课文,思考: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 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关键词语:
清、静、悲凉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哪些部分(段落)?
3到11段
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 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 第二课时
一、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 作者在对具体景物的描绘 中,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之秋味的?
• 请同学读3-11段,一是 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 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 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 品秋味。
2020/12/9
31
• (一) 观秋色
•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 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比较阅读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的晚秋
②一旦取消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农村太阳能市场就将 进入 萧条 期。
“故都的秋”
从标题看,文章的 落脚点是什么?
什么地方的秋?
写故都的秋天,表现了作者对故都 秋天的一种怀念之情,这是一篇写景 散文。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 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 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 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 深切的眷恋之情。
分写
议论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总写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
清 、 静 、 悲 凉
5.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自我核对]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 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 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 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 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
的寂静。
2020/12/9
33
(三)品秋味
岳阳中学·陈益夫
1·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比
黄酒 味润—— 白干 味烈
喻
喻 稀饭 味浅—— 馍馍 味深 体 鲈鱼 味淡——大蟹 味浓
对 比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 这些色彩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 这些色彩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020/12/9
32
• (二)听秋声
• 故都的秋声,主要
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 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 中起了什么作用?
• 鸽飞声、钟 鸣 声、扫 地 声、蝉鸣 声、虫 鸣 声、风雨 声、问答声。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
“味”去领悟秋之“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抒发了
2作020者/12/对9 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34
• 二、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 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 “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很少提及,选取了哪些景 物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实足:确实足数的,没有丝毫虚假成分在内的,侧重于没有虚假, 常跟年龄、分量和数目搭配。 辨析:①地产人对2014年楼市信心 十足 。
②智商是一个商数,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 实足 年龄 的比值。
(3)萧索·萧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萧条: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败。 辨析: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描写了一幅 萧索 风景图。
4. 作者在文中(3--11)描绘了几幅故都秋 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图画内容。
[自我核对]五幅。第三段秋晨小院图、第四 段秋槐落蕊图、第五段秋蝉残鸣图、第六--十段秋雨话凉图、第十一段秋日胜果图。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记叙 (五幅秋景图)
•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比较阅读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第一课时
1.不同凡响的文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 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 “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 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 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 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 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 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 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落寞: 寂寞、冷落。 (2)颓废: 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3)隽永: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4)秋士: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潜意识: 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
动。 (6)疏疏落落: 稀疏零落。文中指秋草凋敝、零落。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幽远·悠远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 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 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 得住的话,我愿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 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北国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 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 浓郁。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 秋的依恋之情。
思考题: 13段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 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也是用对比手法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 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 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 ,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 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鲈鱼( lú )
房檩( lǐn )
潭柘寺( zhè )
驯鸽( xùn )
廿四桥( niàn )
普陀寺( tuó )
潜意识( qián )
平平仄仄( zè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混沌 馄饨 忳忳
连缀 啜泣 掇拾
秋蝉 禅让 忌惮
椽子 掾属 不容置喙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郁达夫也是如此,这清、静、悲凉的 故都之秋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心上之秋、家 国之思、故都情结。
2020/12/9
36
三、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 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与你交流】作者写的是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 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 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除了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以外,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 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幽远:幽深。
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辨析:①山是如此的雄奇、峻峭、妩媚,像塔、如柱、似 城,从古老、 悠远 的岁月走来,站在鲜活的大地上,呼 吸芬芳的空气。
②这些散文注重纪实的风格,诗意般的构思,叙事与抒情 结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旷达、 幽远 的意境,耐人 品味。
(2)十足·实足
十足:①成色纯;②形容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常跟信心、干劲 、风头、奴性、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 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珍爱,这些议 论集中体现了这种珍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 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 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 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四.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与你交流】(1)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运用中国古典 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 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 (2)对比烘托,首尾呼应。文章首尾均以南北国之秋 做对比,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 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和升华意境的思想 情感内涵。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 究。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但整散结合,形 成了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另外,运用了排比、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