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篇
(电大)分析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关系?(二)
![(电大)分析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关系?(二)](https://img.taocdn.com/s3/m/d644f3aef242336c1fb95e4f.png)
(电大)分析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关系?(二)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开放大学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80 分)材料分析一:医务工作者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可以通过自我隔离把客观风险与主观焦虑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医务工作者则选择了“逆行”。
当很多人在家中安全隔离时,大批白衣天使却走出家门,坚守工作岗位,用生命守护生命。
疫情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风险更高,工作环节更复杂,工作强度更大。
面对这些严峻考验,医务工作者不负人民重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
请回答: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1、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紧密联系的。
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更要依赖社会。
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二者的关系以及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2、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一体的。
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人的自我价值。
具体地说,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潜能,不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3、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缺一不可。
离开了社会价值来评价自我价值,是没有根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有受到社会尊重和待遇的一面,又有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一面。
只有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并以后者为主,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突破:普世价值类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突破:普世价值类](https://img.taocdn.com/s3/m/698fe45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7.png)
材料作文:普世价值类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溪流能汇至大海,不仅因为能激流勇进,还因为会避开障碍,转弯而行。
人生亦是如此。
前行的路,不仅需要奋进的勇气,还需要思维的转弯。
思维转个弯,或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路径,或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或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①不少于800 字。
①不得抄袭、套作。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老子《道德经》里提到,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
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材料二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事情,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材料三胡适在《致毕业生》中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材料四“无我”是古今始终推崇的理念,而“无我”的境界也离不开“有我”的实践。
何时无我,何时有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黑心“土坑酸菜”,掀起轩然大波,涉事方便面产品紧急下架。
材料二:曾国藩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他曾说:“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①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①不得抄袭、套作。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竞技体育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去闯的拼劲。
但在紧张的比拼之余,选手们暂时放下输赢,甚至是跨越国界的惺惺相惜和互相鼓励,也让人动容。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5766a9ed0d233d4b14e69fc.png)
四、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识别的关键词: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二)人生观价值观5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6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词: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观念会变化╱忠于人民╱地位、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电大)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电大)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75a98c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e.png)
(电大)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请回答: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2:不论是人的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存在一个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问题。
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
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的途径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
只有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
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新的实践形式层出不穷。
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应当因人而异。
例如,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既可以通过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更换社会角色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六)
![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六)](https://img.taocdn.com/s3/m/57d3f77dcfc789eb162dc82e.png)
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六)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六 )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开放大学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 80 分)材料分析一:医务工作者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有的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普通人可以通过自我隔离把客观风险与主观焦虑降低到最低限度,而医务工作者则选择了“逆行”。
当很多人在家中安全隔离时,大批白衣天使却走出家门,坚守工作岗位,用生命守护生命。
疫情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风险更高,工作环节更复杂,工作强度更大。
面对这些严峻考验,医务工作者不负人民重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内涵。
请回答: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任何一个人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
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
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
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体的人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
人作为价值客体,他的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社会的奉献。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单元优化总结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学案:第四单元 单元优化总结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131f68aeaad1f347933f43.png)
单元优化总结[备选答案]①生产方式②上层建筑③社会存在④群众路线⑤人民群众⑥人民⑦导向⑧砥砺自我⑨劳动和奉献[答案提示]A—③B—①C—②D—⑤E—④F—⑦G—⑥H—⑨I—⑧一、社会历史观(1)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3)运用社会历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所采取举措的哲学依据。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
理论要素构成:辩证关系+分析材料提示①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分析材料);②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
(2)材料如何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理论要素构成:具体原理+材料关键词句+二者结合提示①物质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②精神财富(创造者,结合材料);③社会变革(决定力量,结合材料)。
(3)“关注民生”的社会历史观依据。
理论要素构成: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提示①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高考四川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回”辩证类关系写作思路点拨及范文3篇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回”辩证类关系写作思路点拨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954e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c.png)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回”辩证类关系写作思路点拨及范文3篇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如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令自己不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可以是回地域空间上的家,也可以是回心理感情中的“家”……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一、解读题目这是一道富有哲理意味的材料作文題,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的两个重要方向。
题目以“出”与“回”为关键词,引导考生思考并阐述“出”与“回”在人生中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挖掘这两个词的内涵,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的成长、选择与回归等问题。
二、分析材料材料一开始就指出人生的两个方向即“出”与“回”,接着对其做了一定的阐释。
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回答并思考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出”与“回”的。
因此,对于材料,解读的关键是挖掘“出”“回”各自的内涵,将“出”与“回”置于人生的背景下思考,由此开掘出更多深刻的内涵,比如从个人的进步与提升谈到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可以在生命美学层次上展开思考。
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可进一步辩证分析人生中“出”与“回”的关系。
很明显,这二者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三、拆解任务任务一:根据提示,挖掘内涵在材料中,“出”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指向行为层面上的出门、离家、离校,更指向精神层面上的出发与成长。
“出”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挑战、探索未知。
在“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每一次的“出”,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与提升,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发现。
“出”还意味着成长与蜕变。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关注自我与融入社会的作文分析-高考语文作文考前写作指导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关注自我与融入社会的作文分析-高考语文作文考前写作指导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553c59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1.png)
实践中的自Leabharlann 成长立意:关注自我并非孤立地自我反思,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学习和 成长。主动融入社会,体验真实的人生,是年轻人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 径。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年轻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 位和方向。
“主动融入社会”
然而,仅仅关注自我是不够的。材料还强调了“主动融入社会”的重要性。 融入社会的含义: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担社会责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体验真实而丰 富的人生等。 融入社会的意义:
融入社会不仅有助于年轻人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则和文化价值观,还能培养他们 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通过融入社会,年轻人可以更好 地适应社会环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材料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延展性,以此引导考生联系地辩证地看待这 个问题。
读写结合类作文怎么写?
01.由材料引入到话题引申 。虽然试卷阅读材料情境命题作文,其材料来自 试卷内,但这并不代表作文材料无需要审读,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引入+引申” 的过程。
谨记写好读写作文的要则: 找准读写契合点,阅读材料好勾联。
融我入文要讲究,辨证思维是源泉。
周五测试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武汉四调) 语用I鼓励年轻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要主动融入社会,体验
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三元关系思辨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三元关系思辨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6cd7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6.png)
材料作文专练-------三元关系思辨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胸襟”“境界”“格局”是三个不同的词语。
胸襟是指抱负、气量,也指心胸、心怀;境界是指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用来谈论关于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请将上述三个词语结合起来,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各尽其妙。
譬如一个“享”字,诗人们就用不同的诗句传达了不同的心声。
白居易《山下宿》中“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抒写了个人“独享”的情致;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道出了与人“分享”的乐趣;蔡襄《上元应制》中“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寄寓了与民“共享”乐事的情怀。
独享、分享、共享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焦裕禄赴任兰考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上任伊始,他就下乡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和同行的干部一道总结过去治理灾害的经验教训,带领大家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亲自参与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他满怀激情,制订改造兰考大地的远景蓝图,激励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
焦裕禄回头思索来时路,低头走好脚下路,抬头眺望前行路,带领人民群众使兰考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焦裕禄这种“回头—低头—抬头”之间所体现的境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利人利己,和谐共生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利人利己,和谐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dd02cf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a.png)
2024届名校高考作文试题模拟导写----利人利己,和谐共生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老子》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理想。
如大禹为民治水,十三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因其治水功绩卓著,舜将帝位禅让给他。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作为高中生,你对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材料中引用了《老子》第七章的内容,表达了天地和圣人通过无私的行为实现了长生和成就理想。
因此,这篇作文的核心立意应该是讨论“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关系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题立意:从个人品德修养角度:老子认为,圣人应具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品质。
作为高中生,可以借此谈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修炼自己的品德,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从人际关系角度:利他与利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处理与他人相处时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关心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从社会责任感角度:作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借此谈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将利他与利己相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老子的观点启示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观。
可以借此谈论如何在面临各种诱惑与压力的情况下,坚守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实现。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生,可以从个人品德修养、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等角度出发,结合《老子》第七章中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这一关系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读者对“利人与利己”的辩证关系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篇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079a97336c1eb91b375d4c.png)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篇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我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后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供大家参考选择。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1摘要: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我们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人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60―02一、人的价值即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包含个人、集团、阶级、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还可以是实践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满足一定的价值需要。
价值客体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它的多方面的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多方面的需要。
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主体的需要是变化的,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是多元的、变化的、可逆的,有的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
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
【论述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
![【论述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1eebc6482fb4daa48d4b2c.png)
【论述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202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试卷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 1. 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及其含义是什么?2.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简要分析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参考答案一:(一)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
这些都与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別,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包含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
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且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电大)《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电大)《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58d52c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1.png)
(电大)《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
关系》
参考答案:
人的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
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
1、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
地创造条件,使人的个人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的个性和才能
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
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越发展,其
为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越丰富。
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丰富,社
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
2、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个人价值。
没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
一个人完全脱
离社会,不为社会做任何奉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
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试想,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只关心索取而不注重创造,人类社会还何以
存在?即使创造与消费等值,人类社会也势必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际上,个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发挥得越充分,为他人和社会的
贡献越大,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们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每个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新高中政治高考专题24 人生价值观(解析版)
![新高中政治高考专题24 人生价值观(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3853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5.png)
202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24人生价值观答题要领——探究命题点1价值观[答题术语](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材料分析(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材料分析命题点2人生价值观[答题术语](1)人的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
(2)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
(3)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命题点3人生价值的实现[答题术语](1)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2)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 (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
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
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社会价值发言稿
![社会价值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112f427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0.png)
社会价值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和我们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价值是指一种与社会发展、社会繁荣以及人类幸福息息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个充满社会价值观念的社会,不仅能够确保公正、平等和正义的实现,也能够促进人们的自由、尊严和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贡献社会价值呢?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明白,人生不只是个体的追求和利益,更应该关注到整个社会的需要和福祉。
只有将自身的利益与他人的需求相结合,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我们可以选择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环保、扶贫等公益活动;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行业中推动创新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如果我们能够心怀善意,乐于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培养一种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我们要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杜绝腐败和不正之风。
只有通过自律和正直的表现,我们才能够为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肩负起社会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情,推动社会的稳定繁荣,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3篇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1摘要: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我们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人的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060―02一、人的价值即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人,包含个人、集团、阶级、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还可以是实践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满足一定的价值需要。
价值客体的属性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它的多方面的属性可以满足主体的多方面的需要。
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主体的需要是变化的,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是多元的、变化的、可逆的,有的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
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
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
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体的人来说,就是他的自我价值。
人作为价值客体,他的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二是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归根结底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
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他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因为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关系,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他的自我价值也就不可能得到实现。
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
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提倡自我努力扩自我奋斗,但这种奋斗不是孤立的,不是与社会绝缘的奋斗,而是在与社会的联系中,对社会有益的奋斗,即对社会作了贡献,在社会的支持下使自己的奋斗获得了成功。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
当然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比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复杂得多。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的贡献和他的社会价值往往不是等同的。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价值(正负、大小),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有可能受到各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即使不是阶级的原因,评价主体出于不同的利害关系和不同的价值标准,也有可能对人的社会价值做出歪曲的评价。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的各种需要,也必须首先把它们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多的贡献。
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只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只知伸手向社会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首先为社会作出必要的贡献,那么社会又拿什么东西来满足每个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呢?可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们的贡献,取决了人们的创造性劳动。
也就是说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是“大我”,个人是“小我”,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社会为个人生存、成长、发展提供各种必要条件;离开社会,个人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大我”得不到发展,“小我”也要受到影响,社会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个人的发展水平,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我价值。
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社会价值,人们必须具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力,熟炼的技能,和谐的工作环境,这就必须享受一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使自己德、智、体、美健康发展,必须有自我价值;失去自我价值,就不可能为社会做贡献,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
因此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从来是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他说的以人类的幸福为主要指针,就是为人类谋幸福,为人民造福,为人民献身,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以我们自身的完美为主要指针,就是追求我们自身人格高尚,才智充分发展,身体健美,生活幸福,这是人的自我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是敌对的而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幸福而工作。
他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但是在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只重视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另一种是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自我价值。
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目的是为生产资料私有者谋取更多的财富或利润。
私有制决定了人们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利益,个人主义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讲人的自我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甚至否定人的社会价值,成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西方的一些学者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如存在主义者萨特说:“自己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他人就是地狱”。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一些思想家看到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主张对个人主义加以限制,提出“合理的利己主义”。
如一些企业家看到只有方便顾客,使顾客满意,才能达到盈利的目的,于是提出“顾客第一”、“信誉至上”、“货真价实”、“热情服务”等口号,有的甚至提出“为社会服务”的口号,这种通过为社会服务,为顾客服务,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结合起来,以社会价值为手段,达到了增加盈利的目的。
在这里,他们还是坚持以自我价值为中心,但不排斥社会价值,而是以社会价值服务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手段,自我价值是目的,利用社会价值而实现自我价值,是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决定了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又产生了另一种偏向,即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自我价值,形成吃“大锅饭”的现象,忽视人们的自我价值,便容易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对于自我价值问题,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用集体主义来理解自我价值,以对社会、国家、集体有利的自我价值为正价值,反之则为负价值。
以个人主义为指导的自我价值,则是以对个人有利的自我价值为正价值,反之则为负价值。
正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不能等同一样,自我价值与个人主义也不能混为一谈。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国家、集体利益;而自我价值,则是人的思想言行对自身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并非都是有害于社会、国家、集体的。
真正的自我价值,必须是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并有利于促进自我德、智、体、美健康发展,使自身更完美。
从理论上说,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一个人作为客体,他对社会、国家、集体有价值,对作为主体的自我也有价值。
人类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意识,重视自我价值,努力促进自身完美,是自觉、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表现,无可非议。
不重视自我价值,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自觉、自尊、自重、自爱、自强意识,既不利于个人进步,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从实践上看,人们在实践中总是既重视自己的思想言行,对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自我价值。
而且只有承认并重视人们的自我价值,把人们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所以,要真正关心社会价值,就要重视自我价值。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1]王永亮.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真实统一[J].南京社会科学,1999,(6).[2]方景森.浅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J].求实,2002,(1).[3]黄国秋.论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J].学术交流,2001,(2).[4]马捷莎.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5]李红,李瑛.关于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思考[J].集宁师专学报,2003,(3).[6]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0,(6).[7]马捷莎.对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23).(责任编辑/李璐瑶)结合材料分析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2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主体和客体,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人作为客体也具有满足主体(他人、社会、集团等) 的需要和属性。
人在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二重性,正是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
对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做出具体区分,可以划分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价值还体现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