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炙法1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炙制技术—炙制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黄柏 处方用名 黄柏、川黄柏、盐黄柏、酒黄柏、黄柏炭。 来源 本为品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 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历史沿革 如“生用降实火,蜜炙则庶不甚伤胃,炒黑 能止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现行,有 盐炙、酒炙、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黄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刮去残留的粗皮,洗净,润 透,切丝或块,干燥,筛去碎屑。(注意水头,防发粘) 2、盐黄柏—先加盐水,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香附炭——性味苦涩,止血,多用治妇女漏不止等证。
单元九 炙制技术
项目一 炙制技术
任务一 酒炙技术 任务二 醋炙技术 任务三 盐炙技术 任务四 姜炙技术 任务五 蜜炙技术 任务六 油炙技术
油炙法
一、含义
油炙法:将洗净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油脂共同加热处 理的方法。油炙法又称酥法。
二、辅料
油炙法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和动物脂(习称动物油)两类。 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菜油、酥油亦可采用。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 增强补肝肾作用: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 增强疗疝止痛功效: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 增强泄热利尿作用:如车前子。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如知母、黄柏等药。
3、缓和药物辛燥之性 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辛温而燥之药。
四、操作方法
1、先拌盐水后炒 药先与盐水拌匀——被吸尽——文火炒至一定程度——
(1)醋炙——先加辅料,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 屑。 (2)醋蒸——先加定量米醋与米醋等量的水,共煮至醋液基本吸 尽,再蒸5小时,闷片刻,取出微凉,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或取出干燥后碾成绿豆大粒块。
药:米醋=100:20。
灸法ppt课件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艾灸方法ppt课件
艾灸方法
养生方法
1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当天需避风寒,保持情绪平稳,饮食素淡为宜,
切忌生冷厚味。 2、大饥大饱、劳累醉酒、情绪不宁时不宜施灸。 3、施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施灸后,要喝比平常量多的温开水(不能喝冰水),以帮 助排出体内的毒素。 5、施灸后,会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还会 起红疹、水疱,有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 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这个 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 时停灸或隔天施灸,很快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若症状持续, 可至医院专科处理。
11
艾灸养生保健的原理
艾灸通常是用易燃的艾绒、艾条(推荐使用3年以上陈年
艾条)在人体重要穴位及患病部位皮肤约距2~3厘米的地 方进行烧灼、熏烤。或者采用艾灸器,比如中华神穴随身 灸器施灸。借助艾火的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治病保健, 进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很多人把艾灸与针 灸混为一谈,其实艾灸比针灸的历史更久远,是一种自然 古朴、绿色无创的调理保健方法。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 辛、温,归肝、脾、肾经,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 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施灸中一般以熏烤后皮肤有温 热感且无痛为宜,每处灸5~10分钟,皮肤呈微红色。 艾灸对治疗疲劳综合征、失眠、身体乏力、精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恶寒身痛、关节冷痛、肩周炎、颈椎病、风 湿病、痛经等虚弱偏寒性疾病有良好效果,故通过做艾灸12 可改善亚健康状况。
5
注意事项
16.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 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 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 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 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17.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 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 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18、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 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 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19.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养生方法
1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当天需避风寒,保持情绪平稳,饮食素淡为宜,
切忌生冷厚味。 2、大饥大饱、劳累醉酒、情绪不宁时不宜施灸。 3、施灸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施灸后,要喝比平常量多的温开水(不能喝冰水),以帮 助排出体内的毒素。 5、施灸后,会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还会 起红疹、水疱,有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 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这个 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 时停灸或隔天施灸,很快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若症状持续, 可至医院专科处理。
11
艾灸养生保健的原理
艾灸通常是用易燃的艾绒、艾条(推荐使用3年以上陈年
艾条)在人体重要穴位及患病部位皮肤约距2~3厘米的地 方进行烧灼、熏烤。或者采用艾灸器,比如中华神穴随身 灸器施灸。借助艾火的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治病保健, 进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很多人把艾灸与针 灸混为一谈,其实艾灸比针灸的历史更久远,是一种自然 古朴、绿色无创的调理保健方法。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 辛、温,归肝、脾、肾经,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 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施灸中一般以熏烤后皮肤有温 热感且无痛为宜,每处灸5~10分钟,皮肤呈微红色。 艾灸对治疗疲劳综合征、失眠、身体乏力、精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恶寒身痛、关节冷痛、肩周炎、颈椎病、风 湿病、痛经等虚弱偏寒性疾病有良好效果,故通过做艾灸12 可改善亚健康状况。
5
注意事项
16.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 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 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 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 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17.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 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 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18、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 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 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19.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灸疗法ppt课件
14
隔蒜灸法
适应症: 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 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 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 症,未溃者均可灸之。 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局部 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 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 有奇效 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
15
督灸
督脉的脊柱段上“隔药发泡 灸”,每次治疗需3-4小时, 灸后4-6小时起水泡如珍珠状, 第二天放泡。每月治疗1次,3 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顽固性疾病 (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等)
8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1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麦粒灸 体质虚弱、皮肤疣、关节部 ●压灸
操 作 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 至轻微灼痛 按压 除灰烬 更换至3-7壮,
适应证 眩晕、顽固性头痛
9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Moxibustion
1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灸法的特点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窦材《扁鹊心书》 清《神灸经论》
间接灸 (Indirect
2
moxibustion)
隔盐灸(神阙灸)
操 作 食盐填于脐部 上至生姜薄片——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 5-10壮
适应证 急性寒性胃肠疾病、中风脱证、 关节炎、癃闭
10
隔附子饼灸法
• 附子 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 湿气,
隔蒜灸法
适应症: 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 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 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 症,未溃者均可灸之。 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局部 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疬,疮 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 有奇效 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
15
督灸
督脉的脊柱段上“隔药发泡 灸”,每次治疗需3-4小时, 灸后4-6小时起水泡如珍珠状, 第二天放泡。每月治疗1次,3 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 顽固性疾病 (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等)
8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1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麦粒灸 体质虚弱、皮肤疣、关节部 ●压灸
操 作 定穴 粘附液 中小艾炷 点燃 至轻微灼痛 按压 除灰烬 更换至3-7壮,
适应证 眩晕、顽固性头痛
9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Moxibustion
1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灸法的特点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重灸派的出现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宋《西方子明堂灸经》 窦材《扁鹊心书》 清《神灸经论》
间接灸 (Indirect
2
moxibustion)
隔盐灸(神阙灸)
操 作 食盐填于脐部 上至生姜薄片—— 大中艾炷 点燃至尽 除灰烬 反复 5-10壮
适应证 急性寒性胃肠疾病、中风脱证、 关节炎、癃闭
10
隔附子饼灸法
• 附子 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 湿气,
艾灸疗法 ppt课件
ppt课件 37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 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 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 度。每日1~2次, 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 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 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 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 疗程。
ppt课件 48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 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 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 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 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 烫伤。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 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7~10 次为1疗程。
ppt课件 40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 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 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 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 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 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 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 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 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 度。每日1~2次, 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 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 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 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5次为1 疗程。
ppt课件 48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 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 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 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7~10次为1疗程。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 米~4厘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 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 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 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 烫伤。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 灸7~10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7~10 次为1疗程。
ppt课件 40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 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 次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 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 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 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 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中医灸法ppt课件
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而治病的方法。 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 子,或如半截橄榄等。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 与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两类。
9
(1)直接灸
①瘢痕灸(化脓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12
(2)间接灸
②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 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 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 规定的壮数。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 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 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 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 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 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 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10
(1)直接灸
②无瘢痕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化脓灸)
(non—scarring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 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 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 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 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9
(1)直接灸
①瘢痕灸(化脓灸) (scarring moxibustion)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12
(2)间接灸
②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 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 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 规定的壮数。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 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 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 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 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 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 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10
(1)直接灸
②无瘢痕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化脓灸)
(non—scarring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 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 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 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 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中医艾灸疗法ppt课件
❖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心 情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 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 5、无自制才干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临床运用
一、隆闭 1〕部位:关元、气海 2〕中医证型:风寒湿阻、气虚血瘀
二、恶心呕吐 1〕部位:中脘穴。 2〕中医证型:虚证、寒湿证。
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的功 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 痛和内脏疾病。
操作重点步骤
3、盘旋灸:
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 位,距皮肤3cm左右,平行往复盘旋施灸, 普通灸20分钟。
特点:温度呈渐凉渐温相互转化,除对部分病 痛的气血阻滞有散失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 血的运转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 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艾 灸疗法
梅州市中医医院
概述
❖ 艾灸是用纯真的艾绒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 体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回阳救 逆、调理肠胃、化湿止痒、祛腐拔毒等效果。
艾灸的历史开展
❖ 灸法的来源—灸法的运用当来源于人类掌握 用火之后,时间在石器时代。
❖ 据研讨阐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 某一部位的病痛遭到火的烘烤而感到温馨, 便自动 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 2、如部分呈现小水泡,无需处置,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部分皮肤 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 敷料,坚持枯燥,防止感染。
本卷须知
1、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
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越90次以上禁灸;
艾灸的临床运用
❖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 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 5、无自制才干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临床运用
一、隆闭 1〕部位:关元、气海 2〕中医证型:风寒湿阻、气虚血瘀
二、恶心呕吐 1〕部位:中脘穴。 2〕中医证型:虚证、寒湿证。
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的功 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 痛和内脏疾病。
操作重点步骤
3、盘旋灸:
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 位,距皮肤3cm左右,平行往复盘旋施灸, 普通灸20分钟。
特点:温度呈渐凉渐温相互转化,除对部分病 痛的气血阻滞有散失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 血的运转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 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艾 灸疗法
梅州市中医医院
概述
❖ 艾灸是用纯真的艾绒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 体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具有回阳救 逆、调理肠胃、化湿止痒、祛腐拔毒等效果。
艾灸的历史开展
❖ 灸法的来源—灸法的运用当来源于人类掌握 用火之后,时间在石器时代。
❖ 据研讨阐明,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 某一部位的病痛遭到火的烘烤而感到温馨, 便自动 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 2、如部分呈现小水泡,无需处置,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部分皮肤 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 敷料,坚持枯燥,防止感染。
本卷须知
1、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
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3、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越90次以上禁灸;
艾灸的临床运用
艾灸灸法ppt课件
•
12
分类方法
•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 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 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 不敛等症。 实按灸 在艾条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某些特殊的药物。用法与《寿域神方》所 记载的艾条灸法类似,在酒精灯上点燃雷火神针,叠加10层纱布放在 穴位上。刚开始布凉,火要吹红,将燃着的一端直接按穴位上,稍留 1~2秒钟,提起,吹去灰,再按,重复几次,纱布热了,不需吹火。 因布层较厚,隔热不起泡,穴位处觉热很舒服。 新铺灸 新铺灸是由传统长蛇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同时它又吸取了隔姜灸、 隔药灸之精华。将传统的姜片改成用姜泥,加中药十余种,艾绒中又 加中药,共同发挥作用,芳香走窜,穿筋透骨,相得益彰。温热舒适 不起泡,功效强劲,施灸范围最大、穴位最多、时间最长、效果最佳。
2
历史
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 子· 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 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 诊式· 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 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 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 (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 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 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 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 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 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 普遍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姜黄连治疗“火呕”。如《中 国中药杂志》89.⑷.22 的治疗经验。
黄连虽能清热泻火,但降逆止呕力弱;故姜炙 取生姜降逆止呕之性以助黄连清热泻火,方可 奏效。若单用生姜,虽为“呕家之圣药”,却 因其性温助热,必借黄连苦寒以制生姜之热, 方可达到泻火止呕,治疗火呕证之目的。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炮制规格 黄 连、酒黄连、 姜黄连、萸黄 连。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0
⑴炮制方法
黄连:取原药材,抢水洗净,润透, 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 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 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1
姜黄连: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 润,待姜汁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0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用武 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 晾凉。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 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文火加热炒干, 取出,放凉。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米醋15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1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置煮制容器内, 加水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 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 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于 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 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 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 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取 出,切厚片,晾干。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3
3酒炙的目的
⑴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 连等。
⑵增强活血、通络、助阳作用:如当 归、川芎、乌梢蛇、蛤蚧等。
⑶矫嗅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等。 ⑷减少副作用:如常山。 ⑸降低毒性:如蟾酥。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6
4酒炙的操作方法
⑴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大小分档,加定量黄酒拌匀,加盖 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干,放凉, 密闭储存。
酒炙后增加生物碱的溶出率,抑菌作用
增强。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6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黄连在加热过程中, 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碱——小檗红碱, 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 而增加,同时小檗碱相应减少。加热也 能时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发生结构变 化。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 化的关系。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药材,尤其是质地坚 实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如大黄、川芎、 白芍等。优点是酒易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从而发挥调整药性的作用。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7
⑵先炒药后加酒:
药物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均匀喷洒一 定量黄酒,炒干,放凉取出。
此法适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由于此法不易使酒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加热即迅速挥发,一般较少采用。
呕吐、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神昏谵语, 吐血、衄血,疔疮肿毒,口舌生疮,耳道流脓 等证。
临床常用如香连丸,黄连解毒汤等。
酒黄连:酒炙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 清头目之火。
临床常用如清肝胆实热的当归龙荟丸等。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3
姜黄连:姜汁炙后,缓和其过于苦寒之 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 为主。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75kg,炼蜜 4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2
⑵炮制作用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1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9
熟大黄:
(1)取大黄片或块,隔水蒸至大黄内 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
(2)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匀,闷 约1~2小时至酒被吸尽,密闭,隔水 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 时,取出,干燥。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30kg。
17
大黄 P170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 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规格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 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8
⑴炮制方法
大黄: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 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 干或低温干燥。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 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色泽加深,取出放凉。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8
5注意事项
⑴药物加入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 应加盖,以免酒挥发。
⑵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 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 匀。
⑶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 以免酒迅速挥发,达不到炮炙目的。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9黄Fra bibliotek P168本品为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 角叶黄连或云 连的干燥根茎。
⑵先炒药后加辅料:将药物入锅炒至规定程 度,再均匀喷洒一定量的辅料,文火炒干。
此法适于加工质地疏松,辅料易于渗入的药 物以及不宜拌润辅料的药物。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
4目的:
药物炙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 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可发生某些变化, 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 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 疗效。
14
吴萸连:吴茱萸汤炙后,可抑制其苦寒 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 散肝胆郁火为主。 其组成与“左金丸” 相同。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5
⑶炮制研究
水处理对黄连理化性质的影响: 黄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等生物碱
为季铵碱,易溶于水,在热水中溶解度 更高。——软化时宜抢水洗或捣碎生用 目前实际应用时,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 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
概述
1.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 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炙方法。
2.分类:根据所用的辅料种类分为:酒 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
3.方法:
⑴先拌辅料后炒药:将药物与定量辅料拌匀, 密闭闷润至药物将辅料基本吸尽,入锅文火 炒干。
此法适于加工质地较坚实,辅料不易渗入的 药物。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 4kg,绞汁或煎汁。
吴萸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 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 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2
⑵炮制作用
黄连: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 热燥湿。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
黄连虽能清热泻火,但降逆止呕力弱;故姜炙 取生姜降逆止呕之性以助黄连清热泻火,方可 奏效。若单用生姜,虽为“呕家之圣药”,却 因其性温助热,必借黄连苦寒以制生姜之热, 方可达到泻火止呕,治疗火呕证之目的。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炮制规格 黄 连、酒黄连、 姜黄连、萸黄 连。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0
⑴炮制方法
黄连:取原药材,抢水洗净,润透, 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 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 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1
姜黄连: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 润,待姜汁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0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用武 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时,取出, 晾凉。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 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文火加热炒干, 取出,放凉。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米醋15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1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置煮制容器内, 加水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 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 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于 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 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 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 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取 出,切厚片,晾干。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3
3酒炙的目的
⑴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 连等。
⑵增强活血、通络、助阳作用:如当 归、川芎、乌梢蛇、蛤蚧等。
⑶矫嗅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等。 ⑷减少副作用:如常山。 ⑸降低毒性:如蟾酥。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6
4酒炙的操作方法
⑴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大小分档,加定量黄酒拌匀,加盖 闷润,至酒被吸尽,文火炒干,放凉, 密闭储存。
酒炙后增加生物碱的溶出率,抑菌作用
增强。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6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黄连在加热过程中, 可生成一种红色小檗碱——小檗红碱, 其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 而增加,同时小檗碱相应减少。加热也 能时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发生结构变 化。提示要注意研究黄连加热与质量变 化的关系。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此法适用于大多数药材,尤其是质地坚 实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如大黄、川芎、 白芍等。优点是酒易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从而发挥调整药性的作用。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7
⑵先炒药后加酒:
药物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均匀喷洒一 定量黄酒,炒干,放凉取出。
此法适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由于此法不易使酒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加热即迅速挥发,一般较少采用。
呕吐、热病,热盛火炽,壮热烦躁,神昏谵语, 吐血、衄血,疔疮肿毒,口舌生疮,耳道流脓 等证。
临床常用如香连丸,黄连解毒汤等。
酒黄连:酒炙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 清头目之火。
临床常用如清肝胆实热的当归龙荟丸等。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3
姜黄连:姜汁炙后,缓和其过于苦寒之 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 为主。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75kg,炼蜜 4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2
⑵炮制作用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1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9
熟大黄:
(1)取大黄片或块,隔水蒸至大黄内 外均呈黑色为度,取出,干燥。
(2)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拌匀,闷 约1~2小时至酒被吸尽,密闭,隔水 炖约24~32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 时,取出,干燥。
大黄片或块每100kg,用黄酒30kg。
17
大黄 P170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 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炮制规格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 黄炭、醋大黄、清宁片。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8
⑴炮制方法
大黄: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 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 干或低温干燥。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 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色泽加深,取出放凉。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8
5注意事项
⑴药物加入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 应加盖,以免酒挥发。
⑵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 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 匀。
⑶药物在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 以免酒迅速挥发,达不到炮炙目的。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9黄Fra bibliotek P168本品为毛茛科 植物黄连、三 角叶黄连或云 连的干燥根茎。
⑵先炒药后加辅料:将药物入锅炒至规定程 度,再均匀喷洒一定量的辅料,文火炒干。
此法适于加工质地疏松,辅料易于渗入的药 物以及不宜拌润辅料的药物。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2
4目的:
药物炙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 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可发生某些变化, 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 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 疗效。
14
吴萸连:吴茱萸汤炙后,可抑制其苦寒 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 散肝胆郁火为主。 其组成与“左金丸” 相同。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5
⑶炮制研究
水处理对黄连理化性质的影响: 黄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等生物碱
为季铵碱,易溶于水,在热水中溶解度 更高。——软化时宜抢水洗或捣碎生用 目前实际应用时,黄连多在用时捣碎,以 避免在切制过程中成分的流失。
概述
1.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 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炙方法。
2.分类:根据所用的辅料种类分为:酒 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
3.方法:
⑴先拌辅料后炒药:将药物与定量辅料拌匀, 密闭闷润至药物将辅料基本吸尽,入锅文火 炒干。
此法适于加工质地较坚实,辅料不易渗入的 药物。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 4kg,绞汁或煎汁。
吴萸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 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 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
第十章
中药炮制学
12
⑵炮制作用
黄连: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清 热燥湿。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