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评中污染物运移规律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地下水环境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研究

地下水环境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研究

地下水环境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研究引言地下水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和农业排放物质使地下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了解地下水环境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影响,能够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下水流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地下水流动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后,地下水流动会影响其运移速度和方向。

通过对地下水流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污染物的扩散范围,进而制定合理的污染物管理和治理策略。

地下水流动的速度、方向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使得研究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二、地下水化学特性对污染物转化的影响地下水的化学特性是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下水环境具有不同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溶解性离子浓度等特点,这些特性会影响到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和生物降解过程。

例如,较高的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可以促进一些污染物的降解,而高浓度的溶解性离子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溶解和吸附,从而影响其迁移和转化。

三、地下水生物活动对污染物的影响地下水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对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同时,微生物还可以影响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过程。

因此,了解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活性和功能,对于探究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下水与土壤相互作用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影响地下水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污染物迁移与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会对污染物的迁移速度、扩散范围和迁移途径产生影响。

同时,地下水的流动也可以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路径。

因此,综合考虑地下水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过程。

结论地下水环境对污染物迁移与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下水流动、化学特性、生物活动以及与土壤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关键因素。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分析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分析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分析摘要: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典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在垃圾渗滤液与地下水的交互作用下向外迁移,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区内污染物浓度较高,但渗滤液进入到地下水中后,其浓度迅速降低,且随着垃圾渗滤液处理区内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距离变大;填埋场内污染物迁移距离越大,其对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污染越严重。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物目前,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其中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等。

其中卫生填埋是最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在填埋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会产生大量渗滤液,其中重金属污染物极易进入到地下水中。

因此,了解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调查,分析该填埋场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该填埋场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监测分析1.1研究区概况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场区内垃圾种类丰富,包括木屑、饮料瓶、废轮胎等,总容积为4×104m3,填埋垃圾时间长达15a。

填埋场使用的填埋垃圾主要为生活垃圾,经过破碎、压缩后由汽车运输到填埋场内。

生活垃圾由汽车运输至填埋场后,先进行人工清理,将其表面的浮土挖去后进行填埋;然后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机械碾压。

机械碾压完成后对填埋场表面进行覆盖处理,其中采用人工覆盖的方式对表面进行覆盖,覆盖材料为草皮。

由于当地降雨较多且集中,因此在该填埋场周边共设置了5个渗滤液收集池,每个渗滤液收集池设计容量为3×104m3。

同时该填埋场还建设了一条长约800m的渗滤液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和MBR工艺对生活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

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运移机理研究

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运移机理研究

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运移机理研究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也是各种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基础。

而地下水的优质状态,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大规模开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枯竭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研究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机理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

地下水的流动机理地下水流动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因素,例如: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环境、地理位置和降水等。

尤其是裂隙、孔隙、岩溶板缝等地下水递送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这些递送通道向下汇聚、排泄和运输。

地下水运动具体可表现为三种模式:稳定流、非稳定流和暂态流。

其中,稳定流通常在高压力梯度条件下发生,其流经路径是稳定不变的。

而非稳定流和暂态流是发生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单个压力场的影响下的,较为复杂。

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机理地下水污染物治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识。

而地下水污染物的运移机理是指污染物在地下水的流动中的运动路径和速度以及其在在流动中与土壤、地下岩体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的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和流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物质性质、水力因素、化学因素等。

这些因素复杂而繁多,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从而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和科学的研究。

地下水的污染和治理在现代社会,地下水的污染和治理成为了一个日益严肃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在不懈努力地研究如何防止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和如何加速治理工作的进程。

例如:利用封存、修复污染的土壤水位恢复和净化等方法。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例如:微生物、植物和工程技术等,也在逐渐应用于地下水治理领域。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运移机理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维护我们的健康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在未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建立更加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
3.农药化肥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如氮、磷污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根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规律性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已建立起各种污染物迁移模型来模拟化肥和农药及其残留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归趋和迁移。如武强 (1991)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水盐运动规律;徐玉佩(1993)对野外条件下水动力弥散系数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冯绍元(1995)研究了排水条件下饱和土壤中氮肥转化与运移问题;杨大文、杨诗秀(1992)在室内土柱上研究了杀虫剂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考虑了对流、弥散、吸附、降解四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弥散、吸附作用对农药运移影响很大,而降解作用影响小,降解仅决定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黄元仿等人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氮素运移的模拟模型时,考虑了以上各影响因素,但由于控制方程太复杂,无法在田间验证,而仅做了氮平衡计算,讨论了氮肥施入的动向。结果表明:根系吸氮总量远远大于其它一切影响因素,是氮在农田中的主要支出项。目前国外对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不断淘汰对环境有害的农药,逐步推广低毒无害或生物农药。
2.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
污水灌溉是解决水资源缺乏和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工程措施,污水中大多含有比较丰富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解,能为农作物提供可利用的氮、磷等多种养分,作物增产效果明显,但是由于污水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长期利用这种污水进行灌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可在土
(三)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人类对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非饱和带水分运动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规律。通过大量的室内及野外土柱试验,确定了非饱和带垂向一维弥散系数和衰减系数,此阶段的示踪剂大都采用保守性物质。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开始研究重金属在非饱和带的迁移转化规律,考虑土壤液相和固相浓度的分配系数,并借助于Henry,Freundlich和Langmuir的等温吸附模式来表示液相和固相浓度吸附和解吸问题。对于弥散系数的研究,Pickens和Grisak又将恒定常数扩展为随时空变化的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了饮用、农业灌溉、工业制造等重要用途。

地下水的清洁和质量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研究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地下水的特点地下水存在于地球表面下方,主要由雨水、融雪、地表水等通过渗透作用渗入地下形成的。

地下水比较稳定,不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温度较为稳定。

因此,它成为了很多地方的生命之源。

地下水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流动性和渗透性。

由于地下水属于不稳定介质,其流动规律比较复杂。

重要的是,地下水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任何外部的污染物都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二、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1. 工业和农业废物:工业和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会被排放到地下,其中包括危险废物、重金属、有机物、氨氮等;2. 垃圾和排泄物: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站的废物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氨氮、硝酸盐、有机物等;3. 自然因素:地下水自然中也会含有多种污染物,如自然含量高的铁、锰等元素。

三、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了解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对于地下水的保护非常关键。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地下水的流动、水土环境的性质、污染物本身的特性等因素。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一般表现为三种现象:1. 拓展:污染物通过水的流动,向周围更大的范围扩散;2. 吸附:污染物被土壤吸附,使其在地下水中的含量下降;3. 衰减: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污染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最终衰减。

四、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的意义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其质量决定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健康的维护。

因此,研究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范围,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淮北某项目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研究

淮北某项目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研究
第4 1卷第 8 期
2 0 1 3年 4月
广



Vo 1 . 4l No . 8
G u a n g z h o u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p r i l . 2 0 1 3
淮 北 某 项 目地 下 水 污 染 物 运 移 研 究
D A I S u—h o n g, XI E We n—y i ,WA NG J i a—q u a n,Z H A NG Ru i —g 帆 g,Y U J i a.XU F e n g
( I n s t i t u t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H e f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关 键词 : 污染物运移;F E M WA T E R ;地下水;降雨入渗系数 ; 数值模拟
中图分 类号 :X 5 2 3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1 — 9 6 7 7 ( 2 0 1 3 ) 0 8 — 0 1 5 6 — 4 0
Re s e a r c h o n Gr o u n d w a t e r P o l l u t a n t Mi g r a t i o n o f A P r o j e c t o f Hu a i B e i
代素红 ,谢文逸 ,汪家权 ,张瑞 刚 ,喻
( 合 肥 工业 大学 资源与环 境 工程 学院 ,安徽 合肥
佳 ,徐
2 3 0 0 0 9 )

摘 要 :该文章利用 F E M WA T E R探究污染物泄漏后: ( 1 )多个连续循环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中随地下水运移情况;

污染物迁移与地下水扩散规律探究

污染物迁移与地下水扩散规律探究

污染物迁移与地下水扩散规律探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进入地下水中,对地下水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污染物迁移与地下水扩散规律,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由源区向周围扩散的过程。

在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物理性质、地下水流动特征、地下水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介质的存在。

首先,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对迁移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挥发性和吸附性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速度和路径。

溶解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容易迁移,而挥发性的污染物则会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

同时,吸附性污染物会被地下介质吸附,导致迁移速度较慢。

其次,地下水流动特征对污染物的迁移起着重要影响。

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方向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一般来说,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使得污染物在地下水层中的迁移速度较慢。

此外,地下水流动方向决定了污染物的迁移路径,进一步影响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

再次,地下水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污染物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微生物、化学物质等都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行为。

例如,氧化还原条件可以影响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进而改变迁移速度。

此外,微生物的活动还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影响其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以及迁移路径。

最后,环境介质的存在也会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地下水层中常存在多种介质,如土壤、砾石、岩层等,这些介质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对污染物的迁移具有阻碍或促进作用。

土壤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可以吸附污染物并限制其向地下水的迁移。

而沉积层的孔隙结构对地下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扩散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污染物迁移与地下水扩散规律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物理性质、地下水流动特征、地下水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介质的存在,都对污染物的迁移过程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物传输与转移规律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传输与转移规律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传输与转移规律研究地下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水源之一,也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水源。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污染物的传输和转移规律对于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来源入手,介绍地下水污染物传输和转移的规律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一. 污染物的来源地下水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以及大气降水的沉降。

其中农业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源于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这些污染物会通过农田土层渗入地下水中。

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废水排放、工业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溢出等。

城市化发展导致陆地面积的铺盖程度增加,极大地影响了雨水的渗透和入渗,城市排水也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气沉降则是环境颗粒物经过降雨后被流向河流等水体污染地下水的一种方式。

二. 地下水污染物传输和转移规律传输和转移规律是指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由起始位置运动到终点位置的规律。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受到水力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水力条件包括渗透能力、水头、水位和流场速度等;地质条件则包括地层的渗透性和含水层的厚度等。

在此基础上,地下水污染物的传输和转移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源污染物的性质和含量。

不同污染物的性质、形态和含量会影响水中的扩散和吸附作用。

2. 自然环境的变化。

地下水污染物的传输和转移规律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土层的厚度、孔隙率、水头等条件。

3. 时间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会发生变化,其传输和转移规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4. 聚合和降解。

有些污染物会在地下水中聚合或被微生物降解,从而影响污染物的传输和转移规律。

三. 地下水污染物传输和转移规律研究进展1. 传输模型研究地下水污染物的传输模型研究是地下水污染物传输和转移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输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趋势,从而指导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传输模型可以基于物理实验或数值模拟研究,也可以结合实测数据和实际地貌环境进行验证。

济南市区泉域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污染物运移特性研究

济南市区泉域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污染物运移特性研究

济南市区泉域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污染物运移特性研究何奔;贾超;刘新宇;孙嘉瞞;张国荣【摘要】As the symbols of Jinan city,the springs are essentially valuablefor the city's economy and society.It is important to follow the influence of sudden sewage leakage.This paper conceptualizes the concept model of hydrogeology.It studi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and the features of contaminant transportation using the building transient groundwater flow model.On this basis,the effect of anew built project to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is researched.The features of the contaminant transport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setting different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ispersitie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dvection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longitudinal transportation of contaminants in the area near the spring groups.But it is exactly the opposite in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The research result has the model significance to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and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control.%泉水作为济南市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把握泉域内突发污染质泄漏对其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传输研究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传输研究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传输研究一、引言地下水是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水体之一,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等众多领域中。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水逐渐受到了污染,其对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传输是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控制和管理地下水污染,需要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传输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孔隙水流动、地下水流动速度、沉积物颗粒大小和介质材料等因素。

地下水的孔隙水流动速度对污染物的迁移有较大影响,在孔隙水流动速度较快时,污染物分子的迁移能力也较强。

此外,沉积物颗粒大小和介质材料对于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速度也有一定影响,沉积物颗粒较大、介质材料较致密时,污染物的迁移速度较慢。

在地下水中,溶解污染物相对于悬浮污染物更容易迁移,因为溶解污染物能够随着地下水流动而迅速传输到较远处。

另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也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更容易迁移,因为其易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从而导致其快速挥发到大气中。

三、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下水流动、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等因素。

地下水流动速度对于污染物的传输速度也有很大影响,当地下水流速较快时,污染物分子也能够更快地传输到远处。

化学反应也是决定污染物传输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当污染物溶液遇到矿物质或有机物质时,可能会发生吸附、解吸、离子交换或化学反应等作用,从而影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速度。

此外,生物反应也能对于污染物传输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微生物在地下水中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其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但同时也可能会促进污染物的传输。

四、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传输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传输特性,研究人员使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现场试验、数值模拟和试验室模拟等方法。

地下水污染迁移与控制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迁移与控制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迁移与控制技术研究地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不仅用于饮用和生活,还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的维护。

然而,由于工业排放、农药使用、垃圾填埋和不当的废水处理等原因,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迁移与控制是一个关键的研究领域,旨在减少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的迁移机制和相关的控制技术。

首先,地下水污染的迁移机制主要有两种:扩散和对流。

扩散是指污染物在地下水流动中的自然扩散,其速率由地下水流速和水体扩散系数决定。

而对流是指由于地下水流动引起的污染物的迁移,其速率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流速。

为了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的迁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的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包括污染源处理、地下水补给控制、地下水二次污染控制和地下水治理技术。

污染源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清除或处理源头的污染物,阻止其进一步渗入地下水。

例如,采用地下隔离壁技术,将污染源与地下水隔离,防止污染物的进一步迁移。

此外,地下水补给控制技术通过减少补给水源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风险。

地下水二次污染控制技术是指在地下水补给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常见的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吸附、生物降解和化学氧化等方法。

吸附技术可以利用活性炭或其他吸附剂吸附污染物,从而减少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生物降解技术则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化学氧化技术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地下水治理技术也是控制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些技术包括地下水位控制、水井屏蔽和地下水循环等。

通过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下水与污染源的接触,从而减少污染物的迁移。

水井屏蔽技术是指在水井周围建立隔离层,以阻止污染物进入水井。

地下水循环技术则是利用地下井和水泵等设备,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提取至地表进行处理后再注入地下,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地下水污染迁移与控制技术研究旨在减少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与治理策略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与治理策略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与治理策略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人们的日常饮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地下水的供应。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和治理成为了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地下水污染物迁移与治理策略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下水流速、地下水流动方向、污染物的物化特性等。

研究表明,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可以分为对流运移和扩散运移两个过程。

对流运移是指污染物随地下水流动一起迁移,而扩散运移是指污染物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不断扩散。

了解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针对地下水污染物的治理策略有多种选择。

常见的地下水治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过滤、吸附和分离等原理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化学方法通过加入化学试剂来发生一系列反应去除污染物。

生物方法则依靠微生物、植物和生物膜等自然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或吸附。

除了以上方法,环境工程师还可以利用地下水补给、人工堰塞、地下挖掘等技术手段降低地下水污染物的浓度。

其中,生物方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地下水污染物治理策略。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化代谢能力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的过程。

生物降解具有经济、高效、可持续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地下水污染物治理的一项重要策略。

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优化微生物的环境条件以及添加营养物质来提高降解效果。

另外,植物也能通过吸收有机污染物并分解降解它们,因此在植物修复地下水污染物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除了生物方法外,物理和化学方法也是治理地下水污染物的重要手段。

物理方法主要通过过滤、吸附和分离等原理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过滤是指利用不同孔径的过滤介质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和分离,吸附是指通过材料表面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固定,而分离则是通过物质的密度差异进行分离和去除。

污染物迁移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污染物迁移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污染物迁移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一、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地下水是人类的重要水源之一,但是地下水质的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当地下水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时,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通过地层孔隙或裂缝逐渐向周围的区域扩散,导致了严重的污染。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不仅对水质造成影响,还可能危及附近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二、污染物迁移的机理污染物的迁移通常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水力、物理、化学等。

然而这些因素之间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1.水力因素:水力因素主要是由地下水的流动引起的。

地下水的流动可以使污染物向下游扩散至更远的区域。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以及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会影响水力因素的影响。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和渗透度。

孔隙度指的是地层中孔隙的比例。

渗透度指的是地层中流体或气体穿过孔隙的难易程度。

高孔隙度和高渗透率使得地下水在地层裂缝或孔隙中的移动更容易。

3.化学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是由污染物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污染物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它们的溶解度和吸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当地下水中存在一定量的有机物质时,它们会吸附在地层之中,导致化学反应,从而影响了污染物的稳定性。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为了防止地下水的污染扩散,我们需要开发出不同的防治技术。

如下:1.生物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通常是利用植物、微生物及其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例如,湿地生态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类废水,并被证明是高效的技术研究手段之一。

2.化学技术:化学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反应的形式,将有害的化学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或者将其吸附、分解、去除。

例如,活性炭用作吸附剂,可去除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质。

3.物理技术:物理技术通过物理机制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可以模拟从地表到地下水的水力过程、保证良好的水流动条件。

例如,反渗透技术可通过半透膜分离去除有害物质及其他复杂的离子物质。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地下水是地下反应、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相互关联的产物,是地下水系中水的最终存储和承载污染物的介质。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地下水被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地下水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是指各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和迁移方式,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

地下水污染物的传输以及移动规律受到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动力学、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等的影响。

地下水流动趋势是污染物移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它是由流域地形、地下水级差、地下水压力、水分异质性、季节变化以及降雨情况等因素所控制的。

如果岩石或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为完整相,结果水分的渗透、散布和迁移规律比较符合达西-卡钦切巴科夫方程。

而当污染物被外部输入时,地下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地下水中污染物扩散、吸附、降解和非流动物质移动,进一步加剧污染程度。

监测方法研究1.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监测方法是指利用采样、分析等手段对目标污染物进行监测的方法。

目前,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空气监测、洁净室和工厂监测等。

其中,现场监测是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的监测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对现场地下水体各个深度单元中的水样进行采样,然后进行分析和检测。

2.非传统监测方法由于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样品携带、处理及分析等问题,进一步需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地下水污染物监测。

非传统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监测、生物监测、传感器监测和遥感监测。

其中,传感器监测和遥感监测是当今地下水污染物监测中应用最广泛的非传统监测方法。

3.地下水污染物快速监测系统地下水污染物快速监测系统是一种快速、准确、连续和实时监测地下水污染物的新方法,它使用微机和传感器技术继续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实时汇总分析结果。

因此,开发地下水污染物快速监测系统在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结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与监测方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

因此,研究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传输对于地下水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从地表或地下进入地下水,并在地下水中沿着流动路径扩散和传输的过程。

污染物可以是有机物、无机物或微生物等,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地下水,如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地下储存污染和封闭污染等。

污染物迁移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流动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是污染物迁移的基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速度,可以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情况。

流动模型通常基于地下水文学和物理学原理,包括达西定律、不可压缩流动方程和地下水流动方程等。

这些模型可以为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2.污染物传输模拟:在了解地下水流动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建立污染物的传输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分布和传输速度。

传输模型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结合分散、吸附、挥发、生物降解等过程,考虑各种因素对污染物传输的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

3.污染物迁移机理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流动速度、土壤介质特性、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等。

研究这些因素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可以揭示污染物迁移的机理,为开展有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4.污染物迁移监测与评估:监测和评估是地下水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设置监测井和采集地下水样品,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和分布。

同时,还可以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手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地下水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迁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学科的领域。

它需要涉及地下水流动、物质传输、土壤水文学、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

水资源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研究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资源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转化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从源头到达水体的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多个环境介质的复杂过程,包括土壤、大气和地下水等。

污染物的迁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首先,物理因素对污染物的迁移有重要影响。

例如,降水过程中的水体径流可以将地表的污染物冲刷进水体中。

此外,地下水的流动也可以导致污染物的迁移。

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的不同会影响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路径。

其次,化学因素也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如水溶解性、挥发性等)直接影响着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行为。

例如,水溶性污染物会随着水流的迁移而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而挥发性污染物会在大气中传输并进一步降落到水体中。

最后,生物因素也参与了污染物的迁移过程。

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吸收、转化等方式与污染物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污染物的迁移。

例如,植物在根际土壤中可以吸收和转化污染物,从而减少其进入水体的量。

二、污染物的转化机制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化学物质。

这个过程可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和迁移性质,从而影响水体的环境质量。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

氧化还原反应是污染物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之间的反应,可以使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反应通常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因为微生物可以作为催化剂促使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其次,水体中的光化学反应也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机制。

太阳光的照射可以促使污染物发生光解反应,从而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反应在水体中特别常见,因为水体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太阳光。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分析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分析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作为人类重要的水源之一,其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一直备受科学家和环境保护者的关注。

了解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对于地下水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污染物的来源、迁移途径、转化过程等方面,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进行分析。

首先,污染物的来源多样化。

污染物可以来自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各个方面。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会通过土壤渗透、冲刷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

工业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气,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另外,城市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医疗废物等也可能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

其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途径复杂多样。

污染物可以通过水的渗透、土壤的渗漏、管道的泄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

首先,当污染物通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时,其迁移路径可以是垂直的、水平的或扩散的。

其次,土壤渗漏是指污染物通过土壤微孔、裂隙、管道等出口进入地下水体的过程,此种方式下污染物的迁移路径也多样化。

最后,管道泄漏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当地下水与管道泄漏物接触时,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流动而迁移。

此外,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转化过程也十分重要。

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包括生物降解、化学反应、吸附、沉积等。

生物降解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其可以减轻部分有机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在地下水中与水、土壤中的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吸附是指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被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剂选择性吸附的过程。

沉积是指污染物附着在土壤颗粒上,不能迁移至地下水中的过程。

在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例如,加强农业农药的使用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

其次,加强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地下水污染迁移

地下水污染迁移

地下水污染迁移第一篇:地下水污染迁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的。

应用数学模型模拟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含水层中迁移时,需要将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耦合起来,求出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此来预测地下水污染的瞬时动态与扩展范围,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选择最佳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研究地下水水质,人们把数学模型应用进来。

首先由苏联的Bel对孔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了水动力弥散可由纵向弥散和横向弥散系数来表征。

Fried(1972年)进一步研究了经典模型与水动力弥散方程,该方程是建立在宏观孔隙介质连续的前提下的,据此认为:孔隙介质的每个无穷小单元体都是由固体物质与孔隙构成的,并提出了考虑固体物质与孔隙分界面是浓度与浓度梯度跳跃的新水动力弥散模型,导致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增加了补充项。

至于可预测含水层中污染浓度的复杂数学模型是由Konikon等人在1978年研制出来。

1977年Wills和Neumman在系列论文中提出了分散参数系统内地下水质动态管理的通用模型。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对污染物迁移的弥散系数提出了与时空有关的表达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使得迁移方程中的衰减、离子交换、生物、化学反应项的系数取值更为合理,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对于污染物中固液相浓度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吸附条件由平衡等温模式发展到考虑非平衡吸附模式;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也更趋于合理和全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随机模型也开始广泛的研究,新的成果不断问世。

在迁移载体水分运动方面,又发展到考虑可动和不可动水体等因素。

我国地下水水质模拟研究工作是最近20年来的事情,1980年初首先由山东省地质局等单位在济宁市郊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为预测地下水污染发展趋势的地下水水质模型。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对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和排污排放的不断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对污染物迁移规律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及特点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兽药等,其中工业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

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氨氮、硝酸盐等。

这些污染物易在地下水中迁移传播,对地下水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是指污染物在地下水中传播和扩散的规律。

地下水的迁移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下水流动的速度、方向和路径、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性质、地下水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1.物理扩散物理扩散是指地下水中污染物由高浓度的区域向低浓度的区域扩散的现象。

物理扩散又可分为分子扩散和涌流扩散两种。

在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扩散速度与其分子的大小和地下水中的流速有关。

分子越小,流速越慢,扩散速度越快。

2.化学反应地下水中的化学反应是指污染物与水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例如,污染物与水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可以使有机物逐渐分解为无机化合物。

化学反应可以消除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但也可能产生新的有害物质。

3.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指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

地下水中生物降解速率取决于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的活性等因素。

4.地下水流动地下水的流动是污染物在地下水中传播的主要途径。

地下水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地下水流经的土壤类型、厚度和孔隙度等也会影响到污染物的传播。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措施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措施主要分为源头控制和污染修复两种。

1.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指在污染物生成、传输或污染事故发生前,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污染防控。

其中包括减少废水排放、加强工艺控制和加强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设等。

2.污染修复污染修复是指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的措施。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及修复研究综述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及修复研究综述

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及修复研究综述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污染导致人类活动受到限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地下水污染的同时,其中的污染物会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形成扩散,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

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如今国内的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来源,总结了一部分对于污染物迁移研究的现状以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污染物迁移;地下水污染修复1.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稀缺性、再生性差等独特的水文特性[1,2],地下水水体但凡受到污染,其本体很难进行修复,具有不可逆性,并会伴随着污染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安全问题。

在国内,绝大部分自然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有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而不能作为饮用水源[3,4]。

地下水的污染源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一个点,而是会经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扩散迁移发展,城市与乡镇地下水污染会相互影响,地下水污染范围一直在扩大。

1.地下水污染源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可分为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类。

1.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大多数都含具有毒性的化学成分。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废水在排出时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净化处理,其各种指标并没有达到安全排放的指标要求,其中的污染物直接经由土壤渗入地下,直接进入了地下水体,导致了地下水污染。

1.1.农业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化肥来达到生产目的,化肥中含有的各种有机物并不能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很大一部分都会保留在土壤里,再经降雨下渗的过程,有机物被雨水裹挟带入地下,进入地下水体,导致了地下水污染。

1.1.人类生活污染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频繁,频繁的活动导致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产生越来越多。

生活污水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但很多处理并不达标;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分为焚烧和填埋两种模式,焚烧的生活垃圾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气体随着降雨又渗入地下,填埋的垃圾则因为自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下,从而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吸附相反应速率,L/ mg d 。
上述方程(3)中的定解条件可以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给定浓度边界、给定 弥散通量边界及给定溶质通量边界[3]。
3 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实例
某地区危险废物填埋场, 为了解危废填埋场渗滤液在事故情况下污染物的运 移及扩散情况,在此分别利用上述解析法及数值法进行对比分析。 3.1 背景条件 研究区地形如图 1 所示,该区地形总体为南高北低。西北及北部为河流,其 余方向皆为零流量边界。该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流场基本与地形相 似,通过补给河流及蒸发等方式排泄。评价区地下水初始流场图见图 2。
0 前言
地下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防治地下水污染是 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 地下水则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可用水源。在全国 660 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 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城市就有 400 多个,全国有近 1/3 的人口饮用地下水[1]。近年 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区域地下水污染 问题日益凸现, 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部分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 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 周期长,一旦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难以逆转[2]。
定浓度下污染物在不同距离处的浓度变化曲线见图 3。
图 3 定浓度下污染物在不同距离处的浓度变化 由表 2 及图 3 可知,在事故状态下,填埋场各重金属离子运移超过《地下水 质量标准》 (GB/T14848-96)Ⅲ类标准限值的范围不超过 100m,150m 范围以外几 乎接近背景值。 3.3 数值法求解的污染物运移情况 基于上述研究区背景及地质报告,利用公式(2)数值模型,借助 VisnalModflow 模拟污染物运移情况,模拟结果见图 4(在此以 Cu2+为例,其余 污染物离子运移规律与此相似)[4]。
参考文献:
[1] 中国水资源公报[M].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1.10. [2]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 年) 》国函[2011]119 号,2011.11.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2011.6. [4] 薛禹群,张幼宽.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 [J].环境科学学报,2009.3:29(3).
项目 编号 1 2 污水因子 Cu2+ Cr
6+
单位:mg/L
浓度范围 2.0 1.0
浓度最大值 3.0 0.5
污水因子 Fe2+ Ni
2+
3.2 解析法求解的污染物运移情况 依据研究区地质报告,区内水文地质参数为:地下水渗流速度 u 为 0.5m/d; 纵向弥散系数 DL 为 50m2/d。利用公式(1)及表 1 中垃圾场渗滤液检测结果, 通过 MATLAB 7.0 编程后对污染运移结果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 2。
a.10 天后 Cu2+运移情况
b.30 天后 Cu2+运移情况 图 4 Cu2+运移情况扩散情况 由图 4 可知, 渗滤液持续渗漏 10 天后 Cu2+运移最大扩散距离 24 米, 且模拟 结果显示渗漏点到最大扩散距离之间 Cu2+浓度值均接近背景值; 渗滤液持续渗漏 10 天后 Cu2+运移最大扩散距离 48 米,同样各扩散处 Cu2+浓度值均接近背景值, 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6)Ⅲ类标准限值。
m/w C ( x, t ) e 2n DLt ( x ut ) 2 4 DLt
(1)
式中: x—距注入点的距离,m; t—时间,d; C(x,t)—t 时刻 x 处注入污染物浓度,mg/L; m—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w—横截面面积,m2; u—水流速度,m/d;
n—有效孔隙度; DL—纵向弥散系数,m2/d; π—圆周率。 实际情况中往往存在危险废物渗滤液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以相对固定的浓 度不断的渗入地下水含水层中,类似此类情况可用公式(2)表示污染物的运移 规律。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解析法与数值法对于同一问题的预测结果规律相同,相 互印证。但是,二者预测的污染羽扩散程度却有较大的差异。解析法预测的污染 羽扩散情况偏大, 最大扩散距离且污染羽内污染物离子浓度值均较大。解析法预 测的污染物扩散情况显示, 在 250 米处污染浓度才达到 10-5~10-6 数量级。 而数值 法预测的结果显示污染羽范围内污染物浓度均为 10-5 数量级。 造成上述预测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始条件不同造成的。 解析法是基 于一端定浓度下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的计算结果, 而数值法是基于各向异 性、空间三维结构及非稳定流系统下的溶质运移规律。因此,解析法只是在地下 水渗流方向上的一维流,所以运移距离及污染物浓度均大于数值法模拟结果。与 此同时, 数值法则更接近实际情况, 考虑三维非稳定流条件下地形等的控制作用。 综上, 当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水文地质参数或基础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可利 用解析法计算结果参考。当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水文地质参数及基础资 料较全面时采用数值法计算污染物运移情况更接近实际情况。
ux
(2)
水是溶质运移的载体,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应在地下水流场模拟的基础 上进行。因此,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包括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两部分。 溶质运移部分控制方程为:
R
C C vi C WCs WC 1C 2 b C Dij t xi x x j i
地下水环评中污染物运移规律对比研究
胡伟伟
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胡伟伟,男,工学硕士,地下水科学专业,主要从事与地下水相关的工作和研 究 , 公 开 发 表 论 文 十 余 篇 。 邮 箱 huzhognwei636@ QQ: 2286149116 电 话 : 029-87853455)
Hale Waihona Puke (3)式中: R—迟滞系数;
b —介质密度,mg/L;
—介质孔隙度;
C—组分浓度;
C —介质骨架吸附的溶质浓度;
t—时间,d;
Dij—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m2/d; Vi—地下水渗流速度张量,m/d; W—水流的源和汇,1/d; Cs—组分的浓度,mg/L;
1 —溶解相一级反应速率,1/d;
C 1 x ut 1 x ut erfc( ) e DL erfc( ) C0 2 2 2 DLt 2 DLt
式中: x—距注入点的距离,m; t—时间,d; C—t 时刻 x 处注入污染物浓度,mg/L; C0—注入的污染物浓度,mg/L; u—水流速度,m/d; DL—纵向弥散系数,m2/d。 2.2 数值法
1 地下水污染现状
2009 年,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等 8 个 省(区、市)641 眼井的水质分析,水质Ⅰ类-Ⅱ类的占总数 2.3%,水质Ⅲ类的 占 23.9%,水质Ⅳ类-Ⅴ类的占 73.8%,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
盐氮、硝酸盐氮、铁和锰等。2009 年,全国 202 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以良好- 较差为主, 深层地下水质量普遍优于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低的地区优于开采程 度高的地区。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 长,一旦污染,所造成的环境与生态破坏难以逆转。目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 基础相当薄弱, 地下水基础状况和污染状况底数不清, 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 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环境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严峻考验[2]。
摘要: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是当下地下水污染研究及其防治的一项 基础工作。本文以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为例,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要求,分别应用解析法与数值法分析污染物在事故 渗漏条件下溶质在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及污染羽扩散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同一 污染背景下两种方法预测的结果趋势相同,但污染物扩散程度和距离却差异较 大。 主要原因是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及基础资料条件 下建议采用相应的方法以更好的分析和评价污染物运移规律。 关键字:危废处理中心;渗漏液;解析法;数值法;影响预测
表 2 各污染物在不同距离范围的浓度值
污染 因子 Cu2+ Fe2+ Ni2+ Cr6+ 初始浓度 (mg/l) 3 2 1 0.5 渗漏时 间(d) 30 30 30 30 50 米处 浓度值 1.3662 0.9108 0.4554 0.2277 100 米处 浓度值 0.3269 0.2179 0.1090 0.0545 150 米处 浓度值 0.0380 0.0253 0.0127 0.0063 200 米处浓 度值 0.0021 0.0014 6.8554e-004 3.4277e-004 250 米处浓 度值 5.0682e-005 3.3788e-005 1.6894e-005 8.4470e-006
2 污染物运移研究方法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是当下地下水污染研究及其防治的一项 基础工作。目前常见的研究地下水运移规律的方法有解析法和数值法,结合《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分别介绍两种方法。 2.1 解析法 求解复杂的水动力弥散方程定解问题非常困难, 实际问题中依据数值方法求 解的较多。但当求解参数不足时候,利用解析法较为方便。同时,可以利用解析 法对数值法进行检验和比较,并用解析法拟合观测资料以求得水动力弥散系数。 依据污染物注入量及频率, 自然界中污染物泄漏或排放有两种方式,即污染 物瞬时注入或污染物以一定的浓度持续注入。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推荐的公式,当污染物瞬时注入时(现实中多为事故 情况下突然泄漏) ,将含水层概化为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污染物运移规律 可用公式(1)表示[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