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 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
构成
食物中的水谷之气 后天之精
自然界中的清气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精气充沛,则正气强盛; • 精气不足,则正气亏虚,身体羸弱。
拓展阅读
病性:虚寒证。 表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等。
定义: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 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病性:虚热证。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属性的阴阳归类
阴阳
八纲辨证
色泽 脉象 声音 疾病
阴 里证、寒证、虚证 晦暗 沉细迟 低微 阴黄、阴水 阳 表证、热证、实证 鲜明 浮洪数 高亢 阳黄、阳水
本节主要内容
一、精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它认为气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 《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
精
先天之精
化生
生成
肾精
肾气
后天之精
定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
肾气
组成 自然界清气
水谷精气
神: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有时特指人 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气化神
气
神统摄精气
气生精 精化气
精化神
精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
• 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 形成阴阳理论。
拓展阅读
关于阴阳的认识 1.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正义: “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 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2.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 化生万物的二气。 •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此消彼长 阳消阴长:如夏至秋及冬。
平衡:指阴阳双方在这种消长变化的运动中,维持 着阴阳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意义
生理意义: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病理意义: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
(四)阴阳转化
定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 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
表现 形式
阳转化为阴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阴转化为阳: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
• 定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 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
•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木
水
火
金土
(二)五行相克
•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 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间 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 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中。 取象比类法—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 )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 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 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的方法是推演络绎。
3.天地。 •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
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 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 其所也。” 4.日月。 • 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 寒宵。”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 齿发谁教老不回?”
条件:“重”和“极 ”。
意义
生理:人体在生理状态。 病理:人体发生阴阳的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
阴阳
人体部位
脏腑
阳 上部、体表、四肢 六腑、心肺(上)、 外侧、背、皮毛 心阳、肾阳
阴 下部、体内、四肢 五脏、肝肾(下)、 内侧、腹、筋骨 心阴、肾阴
拓展阅读
郭沫若对五行的认识 • 郭沫若对五行的认识,五行的“五”和人的手指相同,
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 甲骨文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 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间以横书,请以手做 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 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 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一掌为十。 ”这个说法符合汉 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 握客观客观的方法。
阴中之阳:如前半夜 阴
阴中之阴 :如后半夜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定义: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的互相排 斥、互相斗争,相互制约。
意义: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举例:如四季的寒热温凉对立。
(二)互根互用
互根 互用
定义: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
互根
存、互为前提和根本的关系。
举例:例如对昼夜而言。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气的存 在形式
无形之气 有形之气
阴 阳 相交 互感 化化 生生 万 物
(二)气化推动世界的变化
表现形式
定义:气的运动 气机 表现形式:升、降、出、入
意义:构成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定义: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 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 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气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学与中国
古代哲学
云南省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杨丽锋
目录
重点、难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小结
重点难点
•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 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 代哲学思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气机失调。
表现
气血运行失调:气虚、气郁、气陷、气滞、 气逆和血瘀、血虚等。
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肾失 开合等。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精气不足 病因病机
气机失调
固护精气 治疗原则
调理气机
五、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定义: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
•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也可 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还说:“水集于玉而九德出 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水, 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 自身反复观察、联想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是“水 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 。
6.君臣。 • 《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
逸注:“阴,臣也。阳,君也。”洪兴祖补注:“阴 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定义: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 划分的标准
运动、外向、上升、温热、 明亮、兴奋、强大等
静止、内向、下降、向下、 寒冷、晦暗、凝聚、抑制等
人体
阴阳失衡
疾病
3.阴阳的失调
阳盛则热
定义:阳邪亢盛而表现出 来的热的病变。
病性:实热证。
表现:高热、汗出、口渴、
阴阳的偏盛
面赤、脉数等 。
定义: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
的寒的病变。 阴盛则寒
病性:实寒证。
表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等。
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定义: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 的寒的病变。
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 《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没
有气化,就没有大自然的一切变化,也就没有了人的 生命活动。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宇宙中不断运动且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精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 夏商周的《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 • 五种基本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调达、畅达。 • 火曰炎上:有温热、升腾、明亮。 •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 •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中国古代的西周末年,已经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点“五材说”。
• 如《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 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 均记载了“五材说”。
互用
定义: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 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举例:如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病理:阴阳互根互用系遭到破坏,就会 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三)消长平衡
消长
定义: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阴消阳 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表现 形式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如自然界从冬 至春及夏。
5.昼夜。 • 《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
终始相巡。”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 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 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韦昭注: “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 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 《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 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 范宁注:“刘向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 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 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 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中医精气学说的起源 • “水地说”是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古人在观察自然
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由 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与土地的滋养、培育而 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与土地并列而视为自然界万物 的生成本原。
• 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 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 之宗室也。”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举例
属性 空间 时间 温度 亮度 季节 阳 日、天、 昼 温热 明亮 春夏
上、左 阴 月、地、 夜 寒冷 黑暗 秋冬
下、右
运动状态 运动的、兴奋的 亢进的 静止的、抑制的 衰退的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的 相对性
阳转化为阴
转化性 阴转化为阳
无限可分性
阳中之阳:如上午 阳
阳中之阴:如下午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
阴阳的偏盛—
损其 有余
阴偏盛—寒者热之 阳偏盛—热者寒之
整
阴 阳
阴偏虚—滋阴抑阳(益火之
阴阳的偏衰—
补其 不足
源,以消阴翳)
阳偏虚—扶阳抑阳(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
药物性能的阴阳
阴阳 阴 阳
四气 寒、凉 热、温
五味 酸、苦 、咸
辛、甘
升降浮沉 升浮 降沉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木
水
火
金
Fra Baidu bibliotek
土
五行生克图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这种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维持事物的协调平衡。
气化
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 表现形式
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 意义:构成和推动世界万物的变化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 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的气。 • 精气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
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 人是领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的, 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产生人类。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 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
构成
食物中的水谷之气 后天之精
自然界中的清气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精气充沛,则正气强盛; • 精气不足,则正气亏虚,身体羸弱。
拓展阅读
病性:虚寒证。 表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等。
定义: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 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病性:虚热证。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属性的阴阳归类
阴阳
八纲辨证
色泽 脉象 声音 疾病
阴 里证、寒证、虚证 晦暗 沉细迟 低微 阴黄、阴水 阳 表证、热证、实证 鲜明 浮洪数 高亢 阳黄、阳水
本节主要内容
一、精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范畴。它认为气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 《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
精
先天之精
化生
生成
肾精
肾气
后天之精
定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
肾气
组成 自然界清气
水谷精气
神: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有时特指人 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
气化神
气
神统摄精气
气生精 精化气
精化神
精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有了对阴阳的认识。
• 阴阳的概念,早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形成,战国时期已 形成阴阳理论。
拓展阅读
关于阴阳的认识 1.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正义: “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 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2.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 化生万物的二气。 •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此消彼长 阳消阴长:如夏至秋及冬。
平衡:指阴阳双方在这种消长变化的运动中,维持 着阴阳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意义
生理意义: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病理意义: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
(四)阴阳转化
定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 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
表现 形式
阳转化为阴 :热极生寒、重阳必阴。 阴转化为阳: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
• 定义: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 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
•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木
水
火
金土
(二)五行相克
•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 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 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间 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 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中。 取象比类法—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 )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 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 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的方法是推演络绎。
3.天地。 •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
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 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 其所也。” 4.日月。 • 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 寒宵。”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 齿发谁教老不回?”
条件:“重”和“极 ”。
意义
生理:人体在生理状态。 病理:人体发生阴阳的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
阴阳
人体部位
脏腑
阳 上部、体表、四肢 六腑、心肺(上)、 外侧、背、皮毛 心阳、肾阳
阴 下部、体内、四肢 五脏、肝肾(下)、 内侧、腹、筋骨 心阴、肾阴
拓展阅读
郭沫若对五行的认识 • 郭沫若对五行的认识,五行的“五”和人的手指相同,
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 甲骨文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 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间以横书,请以手做 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 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 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一掌为十。 ”这个说法符合汉 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 握客观客观的方法。
阴中之阳:如前半夜 阴
阴中之阴 :如后半夜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定义: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的互相排 斥、互相斗争,相互制约。
意义: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举例:如四季的寒热温凉对立。
(二)互根互用
互根 互用
定义: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
互根
存、互为前提和根本的关系。
举例:例如对昼夜而言。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气的存 在形式
无形之气 有形之气
阴 阳 相交 互感 化化 生生 万 物
(二)气化推动世界的变化
表现形式
定义:气的运动 气机 表现形式:升、降、出、入
意义:构成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定义: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 的协调关系,使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 问·生气通天论》。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邪气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第二章 中医学与中国
古代哲学
云南省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杨丽锋
目录
重点、难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小结
重点难点
•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 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 代哲学思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气机失调。
表现
气血运行失调:气虚、气郁、气陷、气滞、 气逆和血瘀、血虚等。
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肾失 开合等。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精气不足 病因病机
气机失调
固护精气 治疗原则
调理气机
五、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定义: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
•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也可 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 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还说:“水集于玉而九德出 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水, 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及人类 自身反复观察、联想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是“水 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 。
6.君臣。 • 《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王
逸注:“阴,臣也。阳,君也。”洪兴祖补注:“阴 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定义: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 划分的标准
运动、外向、上升、温热、 明亮、兴奋、强大等
静止、内向、下降、向下、 寒冷、晦暗、凝聚、抑制等
人体
阴阳失衡
疾病
3.阴阳的失调
阳盛则热
定义:阳邪亢盛而表现出 来的热的病变。
病性:实热证。
表现:高热、汗出、口渴、
阴阳的偏盛
面赤、脉数等 。
定义: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
的寒的病变。 阴盛则寒
病性:实寒证。
表现:腹痛、泄泻、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等。
阴阳的偏衰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定义:阴邪亢盛而表现出来 的寒的病变。
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 《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没
有气化,就没有大自然的一切变化,也就没有了人的 生命活动。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宇宙中不断运动且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精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 夏商周的《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 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 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 • 五种基本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调达、畅达。 • 火曰炎上:有温热、升腾、明亮。 •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 •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中国古代的西周末年,已经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 点“五材说”。
• 如《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 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 均记载了“五材说”。
互用
定义: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 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举例:如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病理:阴阳互根互用系遭到破坏,就会 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三)消长平衡
消长
定义: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阴消阳 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表现 形式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如自然界从冬 至春及夏。
5.昼夜。 • 《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
终始相巡。”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 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 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韦昭注: “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 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 《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 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 范宁注:“刘向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 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 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 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中医精气学说的起源 • “水地说”是精气学说的产生之源。古人在观察自然
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由 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与土地的滋养、培育而 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与土地并列而视为自然界万物 的生成本原。
• 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 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 之宗室也。”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举例
属性 空间 时间 温度 亮度 季节 阳 日、天、 昼 温热 明亮 春夏
上、左 阴 月、地、 夜 寒冷 黑暗 秋冬
下、右
运动状态 运动的、兴奋的 亢进的 静止的、抑制的 衰退的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的 相对性
阳转化为阴
转化性 阴转化为阳
无限可分性
阳中之阳:如上午 阳
阳中之阴:如下午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
阴阳的偏盛—
损其 有余
阴偏盛—寒者热之 阳偏盛—热者寒之
整
阴 阳
阴偏虚—滋阴抑阳(益火之
阴阳的偏衰—
补其 不足
源,以消阴翳)
阳偏虚—扶阳抑阳(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
药物性能的阴阳
阴阳 阴 阳
四气 寒、凉 热、温
五味 酸、苦 、咸
辛、甘
升降浮沉 升浮 降沉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木
水
火
金
Fra Baidu bibliotek
土
五行生克图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这种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维持事物的协调平衡。
气化
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 表现形式
无形之气变为有质之形 意义:构成和推动世界万物的变化
(三)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 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的气。 • 精气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
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 人是领天地之精气而产生,随四时的规律而成长的, 天地之精气相合,才产生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