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储能
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efac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1.png)
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与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能源供应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然而,传统能源供应方式过于分散、成本高昂,破坏环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能源互联网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一、能源互联网的概述能源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能源供应模式,它通过将能源的生产、储存、配送和消费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开放、协同的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将用电负荷、储能、能源产品和服务、销售、慈善等资源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能源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将全球的能源和信息联系起来,实现全球能源的高效、便捷、清洁和低成本的最终目标。
二、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中心、能源服务中心、能源交易中心、能源云平台和能源区块链平台等中心。
其中,数据中心用于采集各种能源数据,能源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能源服务,能源交易中心实现能源的交易和结算,能源云平台用于协调各种能源的运营和管理,能源区块链平台解决能源交易的信任问题。
能源互联网的架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能源互联网涉及到庞大的能源系统和众多用户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在架构设计中,必须具备高强度的加密、身份认证、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
2. 可扩展性能源互联网的系统需要应对未来的发展和扩展,架构设计必须具备可扩展性。
此外,还需要灵活的调度策略、多级缓存机制、智能负载均衡等功能,确保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开放性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协同共赢,因此,架构设计必须具备开放性,能够与其他系统无缝衔接,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
三、能源互联网的优化方案1. 优化供应链能源互联网需要一个高效的供应链系统,以保证供需关系的平衡。
优化供应链可以降低供应成本,提高供应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供应链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费用。
2. 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目标,但是,现实中能源消费存在许多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
储能技术与能源互联网
![储能技术与能源互联网](https://img.taocdn.com/s3/m/4d1d9a46ad02de80d4d84068.png)
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配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了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能够实现能量和信息流动的新型高效电网结构。
它是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构建的能源互联网络,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实时、高速、双向的电力数据读取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能量供应来源。
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 其大规模接人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冲击, 从而促使传统的能源网络转型为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关注如何将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组成的微型能源网络互联起来, 而传统电网更关注如何将这些要素“接进来”。
储能装置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被视为电网运行过程中“采一发一输一配一用一储”六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中引入储能环节后, 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间峰谷差、平滑负荷, 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力设备,降低供电成本, 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可作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
储能技术的应用必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
储能装置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3 个方面。
(1)改善电能质量,维持系统稳定。
应用储能装置是改善发电机输出电压和频率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增加了分布式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时的可靠性。
可靠的分布式发电单元与储能装置的结合是解决诸如电压跌落、涌流和瞬时供电中断等动态电能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在分布式发电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时向用户提供电力。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太阳能发电的夜间,风力发电无风时,储能装置能够起到过渡的作用,持续向用户供电。
(3)提高分布式发电单元拥有者的经济效益。
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分布式发电单元与电网并网运行,有了足够的储存电力,分布式发电单元成为可调度的机组单元,发电单元拥有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向电力公司卖电,提供调峰和紧急功率支持等服务,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e37b91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4.png)
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和发展趋势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能源互联网成为了全球能源发展的趋势。
它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新型能源系统,顺应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技术和发展趋势两方面来探讨能源互联网。
一、技术1.电网建设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升级。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开始在电网方面进行投资和创新。
例如,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超高压输电、电力信息化和智能配电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能源储存能源储存是实现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最常见的能源储存技术包括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水泵储能等。
未来,随着技术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新型能源储存技术会逐步被广泛应用。
3.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可以监测电能质量、节约能源、调节负荷等功能。
在能源互联网中,智能电表可以实现用户能源的管控,增强用能效率。
同时,智能电表还可以帮助电力公司进行负荷预测和市场调度。
4.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是指在用户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网络分布和交互使用的能源模式。
在能源互联网中,分布式能源可以使用户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互。
二、发展趋势1. 开放性能源互联网面向所有的能源供应商、能源消费者和能源服务提供商,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未来,能源互联网将应用数字技术、支持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多种能源的需求。
2. 一体化能源互联网将不同的能源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能源系统,实现能源合理配置和利用。
未来,能源互联网会进一步整合市场、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现能源系统的一体化。
3. 数字化能源互联网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电力信息化、数据智能化、能源管理的自动化等功能。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能源互联网将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协同和管理。
4. 可持续性能源互联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手段,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使用。
未来,能源互联网将进一步强化环保、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意识,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与技术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与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2d975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3.png)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与技术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是指将各种能源与信息互联
起来的一种综合型网络系统。
能源互联网通过大规模的能源存储、转化、分配和利用,实现能源“互联互通”,从而推动能源产业的
转型与发展。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目前,能源互联网主要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源监测技术、能源储存技术和能源转化
技术。
其中,信息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能源的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精准控制。
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根据能源需求预测和能源资源优化分配,提
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能源存储技术方面,目前已经有了多种储能技术,例如电池
储能技术、氢能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
这些储能技术
可以有效地解决能源“断电”、“短缺”等问题,并平衡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之间的差异性。
此外,能源转化技术也是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技术之一。
能
源转化技术可以将不同种类的能源资源转化为相应的能源形式,
例如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生物燃料等。
这些
技术的发展将使得能源更加智能、高效,产生更少的污染和排放。
总的来说,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科技为驱动的创新
型能源系统。
它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优化分配和可持
续发展,为全球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
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改
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的前沿领域之一。
《电工技术学报》储能系统规模化应用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电工技术学报》储能系统规模化应用技术专题征稿启事](https://img.taocdn.com/s3/m/35a40a8502768e9950e7389a.png)
4858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9年11月《电工技术学报》储能系统规模化应用技术专题征 稿 启 事李建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可再生能源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先进碳材料促进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规模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长期从事间歇式电源发电控制,间歇式电源数理特性分析研究,储能系统容量配置研究,间歇式电源与储能系统协调运行控制、经济性评估研究,储能示范工程性能测试及评价,间歇式电源和储能系统运行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研究工作。
目前为《电工技术学报》、《高电压技术》、《太阳能学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EI 检索,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Email: dkyljl@ )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互联网+”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日,国家能源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微网、用户侧、电力系统灵活性、电力市场建设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高质量发展。
储能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要素。
基于低成本、高性能的储能技术,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接入,能够构建高比例、泛在化、可共享、可广域协同的储能形态,为电力系统提供毫秒到数天的宽时间尺度上的灵活双向调节能力,改变电能的时空特性直至改变传统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瞬时平衡的属性。
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及时展示储能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发趋势,推动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工技术学报》编辑部特邀请北京先进碳材料产业促进会储能专委会主任李建林教授、袁铁江教授担任特约主编,共同组织“储能系统规模化应用技术”专题,特向国内外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征稿,征稿方向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专题征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氢能利用关键技术2. 退役动力电池分类、筛选及梯级利用技术3. 分布式储能云平台设计、运行及商业模式研究4. 区块链+共享储能在电力市场的应用分析5. 大规模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关键技术6. 储能在岸电系统中的规划配置与协调运行技术7. 电化学储能系统标准规范分析研究8. 储能系统商业模式探索研究9.其他储能相关研究二、投稿要求1. 研究性论文。
能源互联网下的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考核试卷
![能源互联网下的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考核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2334f4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1.png)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年__月__日得分: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项不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
A.电力系统稳定性
B.电力市场竞争力
C.电力设备负荷率
D.所有以上选项
11.在能源互联网中,以下哪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A.人工智能
B.石油化工
C.核能技术
D.矿业工程
12.以下哪个选项是分布式能源的特点之一?()
A.集中式
B.高耗能
C.可再生
D.高污染
13.以下哪个选项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A.煤炭
B.石油
C.太阳能
D.水力
9.以下哪些是电力市场改革的目的?()
A.提高市场竞争力
B.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C.降低用户电费
D.提高电网企业利润
10.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实现能源互联网的绿色发展?()
A.推广可再生能源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减少能源消耗
D.加大化石能源开发
11.以下哪些是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
A.电力市场改革
B.传统能源产业
C.技术保守主义
D.能源资源匮乏
14.在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中,以下哪个方法可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A.提高电力设备容量
B.减少电网投资
C.优化电力负荷分配
D.增加发电机组数量
15.以下哪个选项是智能电网与传统能源互联网的主要区别之一?()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86e31e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c.png)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摘要:新能源发电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但受新能源相关技术的影响,新能源电力系统存在可控性差、间接性强等缺点,阻碍了新能源发电的发展。
为了保证能源运行的稳定,电力企业还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储能,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提高电能质量,实现新能源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就是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和多能互补为支撑,打造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不能再作为单一的过程能源对象来考虑,新型系统必须要有能量缓冲池,提升系统的阻尼和抗扰动性,储能就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一、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所谓储能,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某种物质,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有效地储存能量,然后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特定的方式释放能量。
这种反复储存和释放的过程称为储能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储能方式越来越多。
压缩空气储能、泵送储能、锂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最常见的储能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关学者加强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新能源储存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迅速。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储能行业既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也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
这些因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储能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为了促进我国储能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努力创新储能,推广更全面、更实用的新储能。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分析1、化学储能技术化学储能一般采用电池储能,是利用电池正负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充放电,利用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行储能,是应用最广泛、发展最完善的新能源储能技术。
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种绿色电能储能技术。
它以氧气为正极,以铝等活性金属为负极,以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或氧化钠为电解质,将氧气扩散到化学变化界面,与活性金属发生反应,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可回收等优点,不仅解决了供电系统的储能问题,而且节约了成本,保证了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0ad75e9c8d376eeaeaa31a9.png)
[4-5]
综上所述,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应当是:以互联 网技术为基础,以电力系统为中心,将电力系统与 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以及工业、交通、建筑系统 等紧密耦合,横向实现电、气、热、可再生能源等 “多源互补” ,纵向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高 度协调,生产和消费双向互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 的能源服务网络。其中“源网荷储”协调优化 模式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运营模式。 1.2 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 能源互联网将能源行业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 技术高度融合,其特征主要有以下 4 点: 1)开放。能源互联网在产业层面与技术层面 都具有高度的开放特性,为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的 相互融合提供交流媒介,同时具备普适性的接入端 口,能够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等多种设备的适 应性对接,保证能量与信息的双向流动[17]。 2)互联。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能够保证局部 能源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保证分散式能源模块的 内部供需自平衡;另一方面,能源互联网能够保证 分散式能源模块与集中式能源模块之间的互联协 调,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协同作用,有效提高系统 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3)对等。能源互联网将改变各能源传统网络 “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各参与主体即是“生产 者”又是“消费者” ,各能源设备都具备发出与接 收能量及能量信息的能力,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 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能量节点都是平等的[18]。 4)分享。能源互联网终端包括大量能源信息 交互设备,这使得能源互联网成为各能量节点、 信息节点之间进行能量流和信息流双向流动的平 台,每个能源节点都有获取数据信息的权限与能 力,这将进一步促进能源资源在广域范围内的优化 配置[19]。
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储能的功能和作用方式
![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储能的功能和作用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f4421d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4.png)
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储能的功能和作用方式朱永强;郝嘉诚;赵娜;王欣【摘要】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客观条件.储能技术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现有文献对储能作用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削峰填谷、平抑功率波动及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比例上,对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能的功能和作用方式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本文对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种新的且较为全面的认识,首先分析了能源互联网中的储能需求,包括能源互联网中需要储能参与实现的目标及其对储能系统的基本要求;然后系统地总结了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多种功能,除了文献中广泛关注的削峰填谷、平抑功率波动等,还包括多能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解耦、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新的能源管理与交易模式,等等;接着阐述了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最后说明了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方式、功能与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In-terne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Energy Interne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on the function of energy storage mainly focus on peak shaving and valley filling,suppressing the power fluctuations,and increasing the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connected to the grid,but lack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and action manner of energy storage at the background of Energy Internet. In this paper,a new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is proposed.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demands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including some development goals of EnergyInternet, which can be achieved with energy storage,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Then sev-eral functions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are summarized. Besides peak shaving and valley filling, and suppressing the power fluctuations,which are mainly focused in existing literatures, there are several functions of energy storage,including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among multi-energy systems, full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new energy management and transaction model,etc. After that,the basic action manners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are expounded. Final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on manners,functions and demands of energy storage in Energy Internet are analyzed.【期刊名称】《电工电能新技术》【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8页(P68-75)【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储能;需求;功能;作用方式【作者】朱永强;郝嘉诚;赵娜;王欣【作者单位】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01 引言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始终是促进能源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5d048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a.png)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应方式,正逐渐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能源互联网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将传统能源产业与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安全、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对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能源信息采集与感知技术、能源互联网通信技术、能源互联网控制技术和能源互联网交易与服务平台技术等。
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为能源的智能化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能源信息采集与感知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
通过对各类能源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测,可以实现能源的精确计量、分析和预测,为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依据。
能源互联网通信技术是连接各类能源设备和系统的关键。
通过高速、可靠、安全的通信网络,可以实现能源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运行。
再次,能源互联网控制技术是实现能源优化调度和管理的核心。
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优化策略,可以实现对能源设备的智能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能源互联网交易与服务平台技术是推动能源市场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开放、透明、高效的能源交易与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涵盖了能源信息采集与感知、能源互联网通信、能源互联网控制和能源互联网交易与服务等多个方面。
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能源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基于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安全、灵活和智能化配置与利用的新型能源体系。
它将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以及各种能源消费设备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互联互通,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自我优化的能源生态系统。
面向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协同规划综述
![面向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协同规划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dbc686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d.png)
面向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协同规划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正逐步成为能源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
区域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领域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网络通讯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从而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协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源网荷”即从能源供应、输配网络和负荷三个关键环节出发,进行统筹考虑和协同优化。
能源供应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涉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化石能源的逐步替代以及能源储存技术的创新发展。
输配网络则是连接能源供应与负荷的关键桥梁,其高效性、可靠性和环保性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负荷作为能源消费端,其分布特点、结构优化以及与能源供应和输配网络的协同配合,同样是实现区域能源互联网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
面向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旨在通过综合考虑能源供应、输配网络和负荷的各个方面,实现三者的协同优化和高效配合,从而推动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运行。
这一规划不仅对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与重要性区域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领域的一种新型业态,是指利用多能互补和智慧能源技术,为特定区域内多个建筑物提供冷、热、电等能源服务的综合能源系统。
其核心理念在于实现能源的横向冷热电耦合与纵向源网荷储互动,通过泛在互联的物联网平台,构建高效、清洁、智能的区域级能源供应体系。
区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有助于提高整个区域能源系统的效率。
通过多能互补技术,实现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优化匹配,减少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区域能源互联网有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通过将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低碳化,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
储能-概念解读
![储能-概念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dfb82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9.png)
储能-概念解读储能(stored energy)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
储能特指电力储能,是一种电网供需平衡技术。
电力储能的形式通常也不是直接储存“电能”,而是先将电能转化为动能、(水)势能、化学能等形式储存,在需要时再转化回电能。
电力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刚刚出现,正处在起步阶段。
传统“刚性”电力系统电能“源—荷”瞬时动态平衡的法则越来越难以为继,未来电力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柔性”以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常态。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储能因其具有将电能的生产和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来的能力,成为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
通俗讲解电力储能技术,储存电能的技术。
在电力系统中,电能的生产和使用同时进行,且在数量上平衡。
但用电量总在波动,同时还需考虑发电设备故障的可能性。
因此系统中投入运行的发电设备容量往往高于用电量,从而可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以备用电量上升时调剂使用。
储能方式有抽水蓄能、电池蓄能、超导体蓄能、机械飞轮蓄能、压缩空气蓄能等。
其中抽水蓄能最普遍。
储存的能量可以用做应急能源,也可以用于在电网负荷低的时候储能,在电网高负荷的时候输出能量,用于削峰填谷,减轻电网波动。
储能的应用场景储能是未来电力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少的。
储能可以实现能量的时移应用,平抑风、光的间歇性,即用即发,通过削峰填谷实现收益,将电力供需之间的实时耦合改为跨时段耦合,丰富电力平衡的手段,实现低密度、波动性能源的高密度、可控性应用,达到类常规电源效果,成为高竞争力的能源。
这个说的是“物理储能”,虚拟电厂是借助“调度”的概念,做出可挪腾空间的“虚拟储能”,因此未来的“储能”或是“虚实结合”(好吧,发明新概念)。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10093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0.png)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智能化的发展,能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体系架构,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能源互联网通过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全面互联,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其中,“源网荷储”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及关键技术。
我们将对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们将重点分析“源网荷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如何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如智能电网技术、储能技术、能源管理技术等,并分析这些技术在“源网荷储”协调优化中的应用。
我们将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以期为能源互联网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能源互联网的“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与挑战能源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其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和协调优化。
然而,尽管能源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其发展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能源生产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分布式电源的兴起,使得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供给呈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要求能源互联网必须具备高度的自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供应情况。
在能源传输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广泛、高效智能的电力网络。
然而,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二)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二)](https://img.taocdn.com/s3/m/891c2a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e.png)
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二)引言概述: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是指为实现能源互联网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组织结构和技术体系。
它通过整合各种能源资源、调度能源供需、优化能源分配等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探讨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具体内容。
一、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核心目标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有效整合各种能源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2. 优化能源供需调度:通过智能化技术和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供需的动态调度和优化,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和可再生发展: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开发和建设,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关键技术支持1.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化技术:通过对能源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现对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调度。
2.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能源设备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3. 新能源储存技术:通过新能源储存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释放,克服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带来的问题。
4.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能源系统的智能优化和预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供需的平衡度。
5. 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数据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提高能源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组成要素1. 能源互联网管理中心:负责整体能源互联网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各个环节的运行和协作。
2. 能源互联网节点: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电设施、输电网络、储能设备等,负责能源的产生、传输和储存。
3. 能源互联网用户终端:包括居民、企业等能源用户,通过智能设备实现对能源的监测、控制和使用。
4. 能源数据中心:负责对能源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为能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5. 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提供能源交易的平台和服务,实现能源的灵活交易和优化配置。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的关键技术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的关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6d116dc76c66137ee0619f3.png)
能源互联网“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运营的关键技术发表时间:2017-10-17T16:01:10.490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16期作者:何后裕[导读] 摘要:作为二次能源的核心,电力具有连接能源供应侧与需求侧的重要桥梁作用,而将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运营模式进一步扩大到能源互联网领域内,形成更为广泛的能源互联网协调优化模式,是构建坚强能源供应体系、实现我国能源革命目标的关键途径。
(国网泉州供电公司福建泉州 362019)摘要:作为二次能源的核心,电力具有连接能源供应侧与需求侧的重要桥梁作用,而将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运营模式进一步扩大到能源互联网领域内,形成更为广泛的能源互联网协调优化模式,是构建坚强能源供应体系、实现我国能源革命目标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源-网-荷-储0 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攫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增长方式已经不能维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石油和煤炭为核心的化石能源时代即将结束,我国将要面临的是新能源和化石能源互补的“混合能源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亟需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为支点,从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更为集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蓝图,刻画出一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量单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实时流动,多种能源供应、传输网络及能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耦合的新型能源利用体系。
构建能源互联网不仅需要依靠能源技术自身的创新,同时强调能源技术与其他领域先进技术的相互融合,也需要能源体制乃至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变革,总的来说,能源互联网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当前我国正处在能源革命的关键时期,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则预示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能够在能源技术、生产、供应等多个环节激发“链式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2 个方面:1)构建能源互联网是解决我国严峻能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
优品财富:储能——能源互联网的“蓄水池”
![优品财富:储能——能源互联网的“蓄水池”](https://img.taocdn.com/s3/m/dded680bc281e53a5802ffd6.png)
能源互联网专题储能——能源互联网的“蓄水池”2015年7月25日能源互联网专题储能——能源互联网的“蓄水池”相关研究报告报告要点: ● 储能是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储能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环节,用于满足电网企业平抑季节性峰谷诉求,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随机性难题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因此储能是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国内储能发展的时机已成熟。
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储能进入政策蜜月期,国内外产业资本也纷纷布局储能,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企业也已掌握了储能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风口下,储能产业有望顺风而飞。
● 储能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4年,全球储能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总量为840.3MW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5%。
中国储能产业也在加速发展,14年中国储能市场容量达81.3MW ,比2013年增长55%,全球占比由13年的7%上升至10%。
预计截至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容量将达到近1400MW 。
● 输配侧为主,需求侧逐步渗透。
从市场规模角度分析,未来储能产业着力点将主要在公用事业、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我国工业分时电价及已经迈开步伐的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未来商业储能潜能较大,预计截至2020年,总市场规模将达约1.5万亿元。
● 重点关注化学储能领域,看好铅碳、锂电路线,关注全钒液流电池。
综合成本、商业化程度、安全性等因素,我们认为在化学储能各细分技术路线中,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全钒液流电池有望成为我国储能实现商业化的重要突破口。
● 推荐标的:科陆电子,阳光电源,比亚迪,南都电源和圣阳股份。
请通过合法途径获取本公司研究报告,如经由未经许可的渠道获得研究报告,请慎重使用并注意阅读研究报告尾页的声明内容。
目录1.概述............................................................................................................................................... - 3 -2储能是能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3 -2.1.储能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环节.............................................................................................. - 3 -2.2.储能产业发展满足电网企业平抑季节性峰谷诉求 ............................................................ - 3 -2.3.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随机性难题 ................................................................ - 3 -2.4.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 .............................................................................................................. - 4 -3.国内储能发展的时机已成熟 ..................................................................................................... - 5 -3.1.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储能进入政策蜜月期..................................................... - 5 -3.2.海外产业资本纷纷布局储能,国内企业紧随不舍 ............................................................ - 6 -3.3.国内储能核心技术趋于成熟为产业爆发提供可能 ............................................................ - 7 -4.储能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 7 -4.1.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 7 -4.2中国储能产业加速发展.......................................................................................................... - 9 -5.输配侧为主,需求侧逐步渗透............................................................................................... - 10 -5.1输配侧:大规模储能+分布式储能 .................................................................................... - 10 -5.1.1大规模储能......................................................................................................... - 10 -5.1.2分布式储能......................................................................................................... - 10 -5.2需求侧:商用储能+家庭储能+新能源汽车..................................................................... - 11 -5.2.1商用储能............................................................................................................. - 11 -5.2.2家庭储能............................................................................................................. - 12 -5.2.3新能源汽车......................................................................................................... - 12 -6.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 - 13 -7.成长性板块受益高弹性............................................................................................................ - 15 -免责条款:.................................................................................................................................... - 17 -图表1全国主要电网最高发电负荷(万千瓦)............................................................... - 4 -图表2风电并网及弃风情况................................................................................................ - 4 -图表3新能源汽车一季度产量............................................................................................ - 5 -图表4各国储能应用与政策比较........................................................................................ - 7 -图表5全球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 8 -图表6全球主要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装机占比........................................................... - 8 -图表7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测............................................................................................ - 8 -图表8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 9 -图表9 2013年中国储能市场占比..................................................................................... - 9 -图表10 各种储能技术简介.............................................................................................. - 13 -图表11 各储能技术对比.................................................................................................. - 14 -图表12 各储能技术累计装机占比................................................................................. - 15 -图表13 国内储能相关上市公司 ..................................................................................... - 16 -图表14 相关上市公司情况.............................................................................................. - 16 -1.概述能源互联网,指基于能源路由器,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储能技术等的信息与能源一体化,实现能源及数据的双向传输,按需输配及需求侧管理。
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储能
![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储能](https://img.taocdn.com/s3/m/f0e1e1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b.png)
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储能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手段,将分布式能源源头、能源供应、能源传输、能源消费与能源储能相互连接,并进行高效的能源管理与运营。
在能源互联网系统中,能源储存技术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能源储存的作用在于将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解耦,以满足能源需求的时空差异性。
储能技术可以在能源产生过剩时进行能量储存,在能源稀缺时进行能量释放,从而实现能源的平衡与调节。
同时,储能技术还可以提供可靠的应急电力供应,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目前,能源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电力储能、化学能储存、热能储存和机械能储存等。
其中,电力储能技术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储能形式。
电力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电池储能是最常见的一种电力储存技术,主要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当需要时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
目前,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铅酸电池等都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互联网系统中。
超级电容储能是一种能够在瞬间吸收和释放电能的储能设备,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特点,适用于短时高功率输出场景。
飞轮储能则是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转动惯量来进行储能,能够提供快速响应和高效能转换的能力。
储能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提供能源存储功能,还可以实现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利用储能技术,不同能源之间可以进行平滑连接,增加能源的灵活性和可调度性。
例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较大,储能技术可以在能源充沛时进行储存,在能源紧缺时进行释放,以保证能源的可靠供应。
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将低效能源与高效能源进行耦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能源储存技术还可以促进能源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通过储能技术的应用,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能源多元化,将传统的燃煤发电和核能发电与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能源储存技术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微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
![微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62c5f3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e.png)
微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引言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清洁能源和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提高能源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发展微电网和构建能源互联网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微电网是指将分布式能源和负荷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个能够自主运行和互联互通的小型电力系统,而能源互联网则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各种能源源源不断地互联互通起来,形成一个高效、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系统。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电网与能源互联网的关系,探讨其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微电网的概念与特点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是指将分散的小型电源、储能设备和负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治的电力系统。
微电网可以是独立运行的系统,也可以与主电网相互连接,实现功率的双向流动。
微电网通常由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传统能源(如燃气发电、燃油发电等)、储能设备和负荷组成。
微电网通过智能电网技术的支持,可以自主调度能源的供应和负荷的需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微电网的特点微电网相比传统电力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分布式能源:微电网通常由分散的小型电源和储能设备组成,这些能源不仅可以是传统的电力设备,还可以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对传输线路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2.自主运行:微电网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运行,与传统电力系统相互解耦。
微电网可以通过智能电网技术的支持,自主调度分布式能源的供应和负荷的需求,实现自治运行。
3.双向流动:微电网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当分布式能源的产生超过需求时,多余的能量可以向主电网输送;而当分布式能源的产生不足时,微电网可以从主电网中购买能量。
这种双向的能量流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4.能耗管理:微电网通过智能电网技术的支持,能够对能源的供应和负荷的需求进行精确的管理。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能源的使用情况,微电网可以优化能源的分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储能
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是核心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具备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新能源能够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是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
以石油为例,我国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至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长9.5%,对外依存度为59.6%,已确定今年将超过60%,远超美国。
其次,发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应对空间污染和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目前光伏“十三五”装机目标已明确上调50%,至2020年光伏发电规模将从之前的1亿千瓦上调50%到1.5亿千瓦。
最后,清洁能源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如分布式发电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分布广泛的家庭、楼宇等主体都能够成为电力供应者。
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发电模式有其先天缺陷,即供应有非常强的随机性、间断性和模糊性。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的能量波动性以及用户驱动的能量需求的时空随机性,导致能源互联网中能量流本身具有先天的不确定性与无秩序性。
因此,储能技术由于可以有效消除能量流的不确定性,并使能量的时空转移和能量流的有序流动成为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重要基础支撑。
在能源互联网格局下,储能将扮演能源芯片的关键角色,是实现能源系统数字化和辅助能源管理的核心要素。
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已经在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力辅助服务、用户侧需求管理和电动汽车车电互联等四个领域出现市场机会和商业化模式。
在储能国际峰会2015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俞振华介绍,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储能市场容量将达67GW。
目前储能产业井喷在即,未来三年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迎来产业发展的“储能元年”。
我国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码。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支持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指导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行业的发展建设以及规划新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储能第一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性纲领文件中。
2014年11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发布,储能首次被重点列入国家级能源规划性文件,提到: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创新专项,实现大容量储能装置自主化,大容量储能技术及兆瓦级储能装置满足电网调峰需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瓶颈。
十三五期间储能将是科技部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科技经费将持续支持储能的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及对商业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