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doc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doc

ofSocialProgress),是将众多不同的社会经济指标浓缩成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是一种综合评分法;(3)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4)人的发展指数;等等。

中国社会转型的度量,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更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社会转型有以下四种主要趋势:一是从计划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社会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正在继续发生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政策走向、社会规范与制度都以市场化为轴心转变。

市场社会的特征日益显著,主要表现为社会竞争机制逐步替代少数人决定机制、审批型政府逐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二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也就是从农民社会转向市民社会。

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市民,人口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是这一趋势的主要潮流。

三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四是从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其中,第一种趋势是社会体制转型的主要向度;第二种趋势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向度;第三、四种趋势是社会发展转型的主要向度。

这四大趋势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向度,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效果。

因此,中国社会转型的度量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社会转型效果的评价。

从表1中24个指标的实际值来看,我国社会转型总体上处于初期阶段,少数指标开始进入中期阶段。

中国社会转型度的评估方法与具体测定,可使用以下方法:(1)单项评估方法:Ⅰ,30%以下;Ⅱ,30%-70%;Ⅲ,70%以上。

(2)综合评估方法:初期阶段,Ⅰ项占90%以上;70%-90%;50%-70%。

中期阶段,Ⅱ项占50%-70%;70%-90%;90%以上。

基本实现阶段,Ⅲ项占50%-70%;70%-90%;90%以上。

(3)百分制评估方法:Ⅰ,1-2分;Ⅱ,2-3分;Ⅲ,3-5分。

表1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向度、指标与转型度社会转指标转型度型向度ⅠⅡⅢ计划社商品市场定价率10-50%50-90%90%以上会—市劳动力市场定价率10-50%50-80%80%以上场社会政府审批项目减少率10-50%50-70%70%以上股份制企业比例10-50%50-80%80%以上立法公开听证率10-50%50-80%80%以上干部任用票决率10-50% 50-80% 80%以上农村社农业增加值比重50-30%30-15%15%以下会—城农业劳动力比重70-50%50-20%20%以下市社会城市化率40-70%70%以上第三产业就业率10-30%30-60%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0-30%30-50%50%以上工业社中学普及率20-50%50-80%会—信大学普及率5-10%10-30%30%以上息社会每千人医生数123每百人电视机台数10-3030-5050以上每百人因特网用户1-2020-5050以上贫困社人均GNP(千美元)1-33-66-9会—富恩格尔系数50-40%40-30%30%以下裕社会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000-80008000-12000 12000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2000-50005000-9000900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10-2020-404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10-2020-4040以上百户小汽车拥有量1-2020-5050以上三废处理率30-50%50-80%80%以上三、中国社会转型的社会代价及其度量1、社会转型代价的理论认识。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禅让制世袭制所公天下家天下商汤二、商朝的统治三、西周的兴衰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后人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 àn)越礼制的行为。

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渐渐导致周王拥有强大的影响。

这时,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吴国和越国,这些民族产生了华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煮盐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③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④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减灶计③长平之战——纸上谈兵:时间---公元前260年;交战双方---秦、赵;结果---赵败;影响---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⑤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3、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苏秦)。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原因①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估作者:张超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快速城镇化、老龄化与城市规划管理服务、利益既得群体与相对剥夺群体、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官方宣传与社会认知等五大关系出发,设置了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2005年以来的数据对全国社会风险进行了评估,发现当前我国医疗、养老、阶层差距、治安、贪渎等5个方面从2005年以来一直呈风险累积上升趋势,成为未来社会风险爆发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社会风险指标体系评估一、社会风险及其预警“风险(risk)”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经历了一个语义变迁过程,原来是指自然现象或像风暴这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客观危险,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已经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侧重于强调“遇到破坏或损失的机会或危险”,而且除了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外,也越来越紧密地与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后果相联系。

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引论》,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页。

按照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

社会风险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导致的风险。

对社会风险的争论也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

评估和预警工作是风险防控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罗蒙德·鲍尔(Raymond Bauer)的《社会指标》一书引发了运用指标从事社会预警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考虑构建社会预警指标体系来预测社会风险。

这种研究较早时候出现在经济领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哈佛景气动向指数”、西方七国的“经济监测指标”等。

随着认识的深化,社会预警研究逐渐扩展到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

1961年,蒂里阿基安提出了社会动荡来临的经验指标:都市化程度的增长;性的混乱及其扩张,以及对其进行社会限制能力的丧失;非制度化、非合法化宗教的极大增长。

中国现代化史

中国现代化史

•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
• (1)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的定义 •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学派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理 解和定义有所不同。 •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 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 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 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 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化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工业社会。 所以,当时的现代经济指工业经济,现代社会指工业社会, 现代文明指工业文明。
• 斯宾塞 作为社会学的先驱,他的思想和理论深 得赏识,被学界视为“思想泰斗”、“维 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社会进化论 是他关于社会发展的的理论。 早期的其于外力论的社会进化思想
后期的基于竞争论的社会进化思想
“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
• 迪尔凯姆
– “机械团结” – “有机团结” –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
• 四、现代化标准: • 1950年,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 提议,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中创立了一个经济 增长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的 学术活动,首先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征。为现代化论题确定了一个 大体认同的8项基本标准: • (1)人口比较高度地集中于城市,整个社会越来越以城 市为中心; • (2)使用非生物能源的程度比较高,商品流通广泛,服 务设施增加; • (3)社会成员在广大的空间内相互作用,广泛参与经济 和政治事务; • (4)村社和代代相传的社会群体普遍解体,导致个人有 更大的社会流动性,个人在社会的行为具有更广泛和 多种不同的范围;
• (2)经典现代化理论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现代化过 程的阐述

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

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

第26卷㊀第1期2024年1月㊀科技管理学报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㊀Vol.26No.1Jan.,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7133(2024)01-0077-13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朱晓琴1,2,㊀罗㊀兰1,㊀关勇军1,㊀张奥迪1(1.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㊀柳州㊀545000;2.广西科技大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广西㊀柳州㊀545000)摘㊀要: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如何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层级创新跃升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㊂将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基于2010 2021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文本分析㊁多元回归分析㊁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研究并检验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㊂研究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具体影响机制为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更多社会资本存量(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㊁个人社会资本)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在社会资本3个子维度中,企业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最强,地区社会资本次之,个人社会资本最弱;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在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更突出㊂关㊀键㊀词:数字化转型;社会资本;企业创新绩效;中介效应DOI :10.16315/j.stm.2024.01.002中图分类号:F 273.1;F 425;F 49;F 832.5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23-11-26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22BGL016㊁21BGL009)作者简介:朱晓琴(1981 ),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罗㊀兰(1998 ),女,硕士研究生;关勇军(1979 ),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奥迪(1998 ),男,硕士研究生.㊀㊀全球经济数字化发展态势愈发明显,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㊂企业加装 数字引擎 是对数字经济潮流的战略响应,是创造价值获取乃至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㊂为引导各类组织系统性㊁全局性推进数字化转型,稳定获取转型创新成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五项数字化转型国家标准于2023年正式获批立项㊂但仍有一些企业囿于传统观念和路径依赖,并不认同创新实践与科技发展新态势的联系,或担心无法平衡推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压力与创新收益㊂因此,如何解决数字化悖论难题借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企业应对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实践难题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㊂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其创新 和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2个议题㊂前者主要聚焦数字技术与创新成果[1]㊂有的学者认同数字技术本身即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效组成部分[2],但也有学者认为过于先进的数字技术难以与企业原有的创新流程实现耦合[3];后者主要集中在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4]㊁提高信息透明度[5]㊁履行社会责任[6]和加快知识螺旋[7]等路径影响企业创新绩效㊂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微观治理,困囿于内部资源要素的使用㊂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持续的资源投入,仅靠内部资源难以支撑长久深入的变革,若能借助外部关系网络获取各种资源,从而可以缓解资源购买压力,并通过有效整合内外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㊂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集合,能够提高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8]㊂数字化转型可以使企业不再依赖地理空间[9],有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大幅度提高社会资本,从而向外部寻求人力㊁资金㊁信息㊁技术等的支持,实现资源互补[10],这对于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大有裨益㊂因此,深入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通过社会资本获取外部资源来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尝试从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分析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重要议题㊂相较过溯研究,文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对数字化转型的衡量更加全面和系统㊂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考虑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战略转型,需要从整体全局上进行设计,不仅包括数字技术的应用,还需要长期深入地管理和协调,所以在衡量指标上选取数字战略㊁数字管理和数字技术3个维度进行度量㊂第二,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创新绩效这一争论议题,提供新的经验证据㊂第三,从社会资本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为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㊂1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1㊀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新兴技术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触发组织属性发生重大变革,且以建立竞争优势为导向的战略行为[11]㊂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异质性目标㊂大型企业享有富饶的原始积累和前沿技术,但日益激烈的竞争也促使其去进行转型变革自己原有模式,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小企业困囿于有限资源和相对落后的技术知识,持续开发市场的能力受限,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获得丰厚的创新资源㊂由此可见,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趋向于进行数字化转型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挖掘和优化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流动效率㊁管理流程范式㊁资源共享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展信息渠道㊂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运算和通信等便利性搜寻创新知识[12],获得其它企业的知识溢出并转移至自身,以适应市场和政府需求;同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有效互动可以降低研发活动中因信息非对称风险,减少企业创新代价㊂二是优化组织体制㊂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转型镶嵌于互补型研发网络,将产供销环节模块化与集成部门网络化,大大提升职能单元合作适配度;建立有效的关系治理和知识共享机制,将无法自动转化成创新成果的静态知识能应用于研发活动,加快创新进程㊂三是整合战略资源㊂数字化转型可以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实现研发流程中资源的高效配置㊂通过引入数字孪生以及数字仿真技术将实验要素数字化[13],对创新流程进行精准解构和定位,以较少的资源实现较为理想的试验次数㊂创新周期的缩短以及创新动能的强化将会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占据产品和技术研发制高点,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机制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1: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2㊀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既有研究主要从动态能力㊁财务柔性和风险承担等方面讨论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却忽略了数字化转型是如何加强企业与外部的联系以获取稀缺资源,又是如何加快资源转化为创新产出这些问题㊂根据 行为 资源 结果 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可以与政府㊁社会组织㊁供应链成员等外部网络进行交流与合作,外部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群体认同和稀缺性资源,延伸企业机会扫描识别范围,精准定位研发领域,构成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对内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提升人力资本㊁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融合速率,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有效发挥组织优势,配合融合转型措施的顺利落地,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㊂1)社会资本维度的划分㊂社会资本是行为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14]㊂后续研究在沿袭该定义的基础上延伸出不同的分支,有从主体内外将社会资本分成产业界内社会资本和产业界外社会资本[15];也有从社会关系视角出发,将社会资本解构成结构㊁关系和认知3个维度[16];还有作用主体,将社会资本划分成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17]㊂当社会资本的维度发生变化时,那么其影响力也会随之不同[18]㊂借此,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对社会资本的划分,同时结合最为活跃经济单位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将社会资本视为合并型多维构念,并具体划分成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3个子维度㊂2)数字化转型与社会资本㊂综合已有文献,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资本的影响表现如下:一是对地区社会资本的影响㊂地区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同一区域的经济个体之间通过社交网络,或者利用私人关系或组织活动实现沟通互助而产生[19]㊂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是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素,地区社会资本的边界作用不容忽视[20]㊂企业数字技术的生产能力与数字化商业模式的经营质量对当地基础设施㊁信息网络普及程度㊁智能化水平等社会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㊂此外,数字能力的信号筛选和风险识别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企业交易收益的排他权,增强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地区社会资本的提升㊂二是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㊂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与组织外部关系者如政府㊁供应商㊁客户㊁竞争者等建立起的良好社交联系,且企业能从互动中获取各种互补性资源和有效的市场信息㊂内嵌87科技管理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6卷㊀于关系网络之中的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关键价值所在[21]㊂数字能力对于促进企业互补资源整合范围的拓展以及生态系统外部性具有巨大应用潜力,驱动企业从竞争关系向共生关系演变,形成网络化生态,构成企业㊁顾客㊁供应商等外部关系的共生,从而提升企业社会资本㊂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本身在业务层面㊁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具有较高的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22]㊂三是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㊂高阶理论认为企业高管对内外部环境整体把控与主基调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而CEO社会资本是造成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23]㊂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组织架构和文化的变化使企业高管必须承担超出其传统职能的角色,企业高管必须扩充其知识和技能,增加判断和决策的管理经验,进而实现高管人力资本的增值㊂信息技术能够与知识型人力资本产生互补效应[24]㊂拥有先进数字化的企业,CEO可以调整沟通规则,打破传统的社交方式,获取新知识㊁刷新新认知㊁稳固新关系的速度更快,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个人社会资本的变革升级㊂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2:数字化转型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㊁个人社会资本)㊂3)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㊂社会资本从以下3个维度提升创新绩效:一是,地区社会资本的作用㊂从定义中可知,地区的关系网络越成熟㊁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地区的合作开放氛围就越浓厚,地区社会资本也就越充沛㊂当融通创新面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赢家通吃 的寡头垄断或机会主义行为时,地区社会资本很有可能起到了增进双方信任㊁促进企业融通创新的作用[25]㊂地区社会资本的增量会使得单位个体表现出明显的诚实守信特征,极大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注入到研发设计中,提高创新成果的成功率㊂二是,企业社会资本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与信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是毋庸置疑的[26]㊂企业社会资本建立的关系网络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创新过程中需要的很多关键的行业动态发展信息与资源,经过整合㊁创新完善之后,弥补企业的短板问题,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27]㊂三是,个人社会资本的作用㊂嵌入在CEO 与外部商业组织㊁学术研究机构㊁政府交错复杂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可以提供难以掌握的宏观政策㊁行业法规㊁技术㊁知识和资源给关系网络中的企业,有助于企业更及时㊁更准确地抓住市场风向标,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有效性[28]㊂个人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企业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及其背后的关系网络更能够处于数字化产业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能够增强其对数字科技的发展创新方向㊁重要使命和未来走向的认识与掌控,进而发挥数字科技领域的创新促进作用㊂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会资本(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㊁个人社会资本)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结合假设H1㊁H2,提出如下假设:H3:社会资本(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㊁个人社会资本)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中介作用㊂本文研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㊂图1 理论框架模型Fig.1㊀Theoretical frameworkmodel2㊀研究设计2.1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1786家作为研究样本,时间窗口设置为2010 2021年㊂相关数据主要是从国泰安数据库㊁知识产权局㊁各省统计年鉴局㊁巨潮网获取,本文剔除以下情况的企业:一是缺失数值超过3年的企业;二是ST和∗ST企业;三是研究期间退市的企业㊂少量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为避免极端异常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Excel和Stata16㊂97第1期朱晓琴等:数字化转型㊁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2.2㊀变量定义1)解释变量㊂本文参考已有研究,采用专利申请数(rd1)测量企业创新绩效[29]㊂在后续进行稳健型分析时,分别将专利申请数换成专利授权数(rd2)㊁对专利申请数滞后一期(F.rd1)进行分析㊂2)被解释变量㊂以往研究对数字化转型(digit-al)的衡量主要有客观分析和主观分析2种方式㊂为了避免主观片面性,加之企业年报反映了企业过去的实践内容和未来的战略部署,学者们现大多采用年报数据来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比如虚拟变量表示法[30]㊁无形资产占比法[31]㊁关键词抓取法[32]等㊂但是,只是用虚拟变量单纯从企业年报中判断企业是否进行数字化转型,缺乏对转型具体程度高低的考量;运用无形资产占比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从测量内容方面来看过于片面绝对㊂目前使用较多的软件抓取法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克服了2种方法的缺陷㊂但是,大多数文献采用的关键词汇仅考虑数字技术,未把数字化转型看作为一套战略转型策略和综合性活动,因此,本文在构建数字化转型词汇库时,从 数字管理 ㊁ 数字战略 ㊁ 数字技术 三方面进行衡量,统计各词频,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出综合指标㊂数字化转型词汇库,如表1所示㊂表1 企业数字化转型各维度特征词Tab.1㊀Characteristic words of each dimension of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维度分类词语文本组合数字技术数据㊁技术㊁计算㊁科技信息科技㊁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区块链㊁金融科技㊁数字金融㊁物联网㊁智联网㊁云计算㊁5G㊁VR㊁AR㊁商业智能㊁智能数据分析㊁图像理解㊁投资决策辅助系统㊁自动数据分析㊁智能机器人㊁机器学习㊁深度学习㊁语义搜索㊁生物识别技术㊁人脸识别㊁语音识别㊁身份验证㊁自动驾驶㊁自然语言处理㊁数字货币㊁分布式计算㊁差分隐私技术㊁智能金融合约㊁流计算㊁图计算㊁内存计算㊁多方安全计算㊁类脑计算㊁绿色计算㊁认知计算㊁融合架构㊁亿级并发㊁EB级存储㊁信息物理系统㊁数据挖掘㊁文本挖掘㊁数据可视化㊁异构数据㊁征信㊁增强现实㊁混合现实㊁虚拟现实㊁数字技术㊁信息通信技术㊁传感器㊁NFC支付㊁3D打印数字战略智能化㊁智能㊁互联网㊁移动数字化㊁数字化转型㊁信息化㊁智能化㊁智能制造㊁互联网+㊁互联网化㊁工业互联网㊁工业4.0㊁绿色制造㊁移动互联网㊁互联网医疗㊁电子商务㊁移动支付㊁第三方支付㊁智能能源㊁B2B㊁B2C㊁C2B㊁C2C㊁O2O㊁智能穿戴㊁智能交通㊁智能医疗㊁智能客服㊁智能家居㊁智能投顾㊁智能文旅㊁智能环保㊁智能电网㊁智能营销㊁无人零售㊁互联网金融㊁网联㊁Fintch㊁量化金融㊁开放银行㊁智能仓储㊁智能销售㊁数字创新㊁数字服务创新㊁智能工厂数字管理数字㊁网络㊁决策数字经济㊁数字鸿沟㊁数字跟踪㊁数字图书馆㊁数据安全㊁数据管理㊁数字控制㊁数字化潜力㊁信息系统㊁信息共享㊁信息管理㊁信息中心㊁信息社会㊁计算机知识结构㊁计算机安全㊁决策支持系统㊁智能管理㊁数字平台㊁服务器网络㊁移动互联㊁社交网络㊁网络外部性㊁互联网渠道㊁在线市场㊁互联网用户㊁数字数据服务㊁数字终端㊁数字网络㊁数字内容㊁电子出版㊁数字运营㊁数字营销㊁数字分销㊀㊀3)中介变量㊂本文将社会资本划分为3个子维度,每个子维度又分别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㊂地区社会资本(rsc)㊂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保护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㊂外部市场环境的发展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㊂因此,本文使用各省律师万人比㊁互联网普及率和社会组织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19]反映地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反应了外部环境与企业活动的关联度㊂该变异系数越大,表明企业对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越强㊂企业社会资本(csc)㊂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处在复杂变化的动态环境中,需要与供应商㊁竞争对手㊁客户和政府等相关利益者进行信息和资源交换㊂因此,本文将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㊁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总资产占比㊁政府补助与营业收入占比等数值进行计算[33],从而反映企业层面的数值㊂该数值是个正向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企业与其它经济主体的交流越紧密㊂个人社会资本(psc)㊂企业发展除了自身资源的积累,与高管能力和资源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高管意志㊂因此,采用 企业CEO是否有兼任其他企业职位㊁担任过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㊁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过 衡量个人社会资本,运用 0,1 进行测算[34],再将结果进行相加汇总㊂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高管社会经历越丰富,对企业决策越具有前瞻性㊂社会资本(sc)㊂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法对社会资本测量结果带来的人为误差,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地区社会资本㊁企业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3个维度赋予客观权重来计算总体社会资本系数㊂4)控制变量㊂参考相关文献[35],选取资产负债率(lev)㊁资产有形性(at)㊁企业规模(size)㊁企业年龄(age)㊁资产收益率(roa)㊁人力资源(staff)㊁管理08科技管理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6卷㊀费用率(mfee)㊁企业成长性(growth)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㊁独立董事比例(indef)㊁现金流比率(crash)作为控制变量㊂2.3㊀估计模型本文采用以下基准模型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rd1it=α0+α1digital it+ðn j=1αj controls jit+εit㊂(1)为研究社会资本是否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采用依次检验法来验证本研究的中介模型[36]㊂三步法中第(1)列式和基准模型相同,故不重复㊂模型如下:sc it=β0+β1digital it+ðn j=1βj controls jit+μit㊂(2) rd1it=γ0+γ1digital it+γ2sc it+ðn j=1γj controls jit+δit㊂(3)其中:i表示变量个数;t表示时间;controls包括控制变量和行业效应㊁年份效应;α0㊁β0㊁γ0表示常数项;αj㊁βj㊁γj表示回归系数;εit㊁μit和δit为随机误差项㊂式(1)衡量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式(2)衡量了数字化转型对中介变量社会资本的影响㊂式(3)中γ1衡量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β1γ2系数乘积反应了中介效应的影响大小㊂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的基本原理,若α1㊁β1㊁γ2均显著且β1γ2与α1的符号相同,则表明存在中介效应,若符号不同则表明存在遮掩效应[37]㊂根据豪斯曼(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㊂3㊀实证分析与讨论3.1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㊂由表2可知,样本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最大值为2092,最小值为0,表明样本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样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均值为9.043,标准差为18.292,表明样本企业间数字化转型能力差别较大;样本企业整体社会资本均值为4.21,表明样本企业间整体社会资本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不同层面的社会资本中,个人社会资本的均值仅为0.378,说明样本企业的个人社会资本受限于CEO特点,比较稀少;而地区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的均值为9.449和5. 021,表明总体来看企业所在地区的创新氛围浓厚,企业间社交关系网络丰富㊂3.2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㊂M1和M2仅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进行回归,但M2在M1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㊂M1的数字化转型系数为1.625(p<1%);M2的数字化转型系数为1.1040 (p<1%)㊂无论控制变量是否被纳入,数字化转型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初步说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㊂这也意味着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H1得以验证,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似[38-40]㊂表2 企业描述性统计Tab.2㊀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nterprises变量Mean Std.Dev.Min Max Obs rd157.766173.38602092㊀㊀21432 rd242.816121.65701468㊀㊀21432 digital9.04318.2920173.7721432 csc 5.021 3.441024.34821432 rsc9.449 4.681 2.75325.98521432 psc0.3780.6010 2.00021432 sc 4.210 2.3590.33916.98521432 lev0.4710.2180.028 1.39921431 at0.2240.1760.0010.78121431 size22.462 1.41418.97427.12421431 age 2.8360.4050.693 3.58421430 roa0.0310.065-0.5140.21521431 staff7.832 1.345 3.21911.50621432 mfee0.0980.1050.0060.85521425 growth0.1860.626-0.9927.70521432 top10.3420.1510.0730.75821432 indep0.3730.0540.2730.60021432 clash0.0430.073-0.2570.26521432㊀㊀M3~M5则是进行稳健性分析㊂M3进行被解释变量替换,参考方中秀[41]的做法,用企业专利授权数进行替换㊂数字化转型系数为0.906(p< 1%);M4对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处理,数字化转型系数为1.044(p<1%);M5在原有控制变量不变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和行业双固定效应的控制变量,数字化转型的系数为1.468(p<1%)㊂这些数值都未改变前文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实证结论的稳健性㊂18第1期朱晓琴等:数字化转型㊁社会资本和企业创新绩效表3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Tab.3㊀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变量M1(rd1)M2(rd1)M3(rd2)M4(F.rd1)M5(rd1)digital 1.625∗∗∗1.104∗∗∗0.906∗∗∗1.044∗∗∗1.468∗∗∗(25.48)(17.713)(17.905)(14.936)(20.148)控制变量no yes yes yes yes year no no no no yes industry nono no no yes _cons 43.069∗∗∗-680∗∗∗-700∗∗∗-690∗∗∗-950∗∗∗(33.088)(-31.314)(-36.609)(-28.945)(-34.644)N 2143221422214221963621422adj.R 20.0290.1780.2490.1730.233注: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 <0.1,∗∗p <0.05,∗∗∗p <0.01,下表同3.3㊀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及检验1)社会资本的整体影响㊂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㊂M1为依次检验法第一步,其回归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系数为1.468,表明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 1得到支持;M2为依次检验法第二步,数字化转型系数为0.009,显著为正,表明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显著提升,H 2得到验证;M3为依次检验法第三步,研究结果表明此时社会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其系数为3.379,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社会资本越多,企业创新水平越高㊂同时,自变量数字化转型的系数为1.439,在1%的水平下显著,所以该中介效应属于部分中介,H 2得到验证㊂为了进一步验证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采用重复抽样自助法(Bootstrap 法)分析中介路径效应值,结果如表5所示㊂在95%的置信区间下,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值为0.011,为显著的互补性部分中介效应,与表4的回归结果一致,H 3得到了验证㊂表4㊀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模型(依次检验法)Tab.4㊀Mesomeric effect model of social capital(sequential test method)变量M1(rd1)M2(sc)M3(rd1)digital 1.468∗∗∗0.009∗∗∗1.439∗∗∗(20.148)(8.852)(19.731)sc 3.379∗∗∗(6.634)控制变量yes yes yes year yes yes yes industry yesyesyes_cons -950∗∗∗5.301∗∗∗-970∗∗∗(-34.644)(14.388)(-35.162)N 214222142221422adj.R 20.2330.2540.235表5㊀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Bootstrap 法)Tab.5㊀Mesomeric effect test of social capital (Bootstrap method)效应路径Observed Coef.BootstrapStd.Err.z P >|z |Normal-based[95%Conf.Interval]直接效应数字化转型ң企业创新绩效1.4570.1828.020.000 1.101㊀㊀ 1.813间接效应数字化转型ң社会资本ң企业创新绩效0.0110.004 3.080.0020.004㊀㊀0.018㊀㊀2)不同维度社会资本的差异化作用㊂为了进一步探究社会资本3个子维度中介效应的差异性,统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三步进行检验㊂表4的M1证明了主效应存在,接下来则是第二㊁三步检验㊂M1~M3为数字化转型对社会资本3个子维度的回归结果(依次检验法第二步),如表6所示㊂由表6可知,数字化转型的系数分别为0.012㊁0.004㊁0.001,均显著为正,说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社会资本㊁地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有积极影响,并且企业社会资本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㊂同时,M4~M6为社会资本3个子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依次检验法第三步),三个子维度的系数分别为1.759㊁2.311㊁5.255,均显著为正;此外,M4~M6的数字化转型系数分别为1.447㊁1.458㊁1.463,均显28科技管理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6卷㊀。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

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

”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

“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

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

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阿房宫赋》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
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
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商鞅方升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 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3. 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
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 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 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 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 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一天
城濮
著 桂陵之战
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一年
邯郸、桂陵

战国战 役
齐军约10万
今郯城、莘县、大名、
马陵之战 规模魏最军大约,1加0万速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鄄城、范县、濮县等
长平之战
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三年
长平
典故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材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一、战国七雄
3.统一度量衡 对农民最有利 提高军队战斗力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二、商鞅变法 7、影响
十年 百年 百三十年
军事 政治
法治
经济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开创 皇权至高无上,集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 权于一身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有何特色?
• 三权分立 太尉 • 位高权重 军务 • 不得世袭 (虚有其位) • 军权皇控
九卿
3、郡县制
皇帝

郡郡
守尉Hale Waihona Puke (1)郡县制设置:监
御 郡——县(道)——乡——里

县县 令
县 尉
县 丞

有 三 啬游
秩 老 夫徼
亭长 亭
里正 里
(2)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分封制 基础不同
血缘关系
郡县制 地域
与中央政被分封诸侯具很 府的关系强的独立性,封 (最大不位世袭
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朝:加强 元朝:新发展 明清:空前强化
积极(中央集权): 促 进经济、维护统一稳定、 延续繁荣文明、保障中 外交流、巩固统一;
基本 矛盾 两对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加强,地方削弱
消极(专制主义): 阻碍资萌、民主、科学、启蒙思想、西学东渐

战 国战七国雄 七 雄


条件:
(2)政治:
中央集权,才能防止国家分裂。
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镇压人民、巩固统治。
②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指导;
(4)历史根源: 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提供社会文化来源;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变 迁 与 发 展 趋 势 。 文 旨在 研 究 中 国 社 会 转 型 的含 本 义 、 本趋 势 、 会效 果 、 会代 价及 其 度量 方 法 。 基 社 社

学 者 的 论 著 中 ,社 会 转 型 ” 三 种 主 要 的 含 义 : “ 有
( ) 会 体 制在 较短 时 间 内急剧 的转 变。 1社 “ 型 ” “ 轨 ” 体 制 转变 这 一点 上 可 以取 转 与 转 在 得 相 同 的 意 义 。 19 自 9 2年 中 国 宣 布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以 来 , 国 社 会 转 型 就 建 立 在 明 确 的 中
变换 特 别 困难 , 内 流 动 与 代 际 流 动 率 均 很 低 , 代
也 就 是 说 , 会 结 构 ‘ 稳定 ’比较 封 闭 。 竟 是 社 超 , 究
什 么 东 西 限 制 人 们 身 份 的 变 化 ? 三 种 固 定 与 冻 有

3 — 0
维普资讯 社 会 学 研 究
19 9 2年 , 培 林 在 《 另 一 只 看 不 见 的 手 ” 社 李 “ : 会 结 构 转 型 》 一 文 中较 早 地 探 讨 了“ 会 转 型 ” 社 的有 关 理 论 问 题 。 认 为 , 会 转 型 是 一 种 整 体 他 社 性 发 展 , 是 一 种 特 殊 的结 构性 变 动 . 是 一 种 也 还 数 量 关 系 的 分 析 框 架 。 种 观 点 有 一 定 的 代 表 这
域 , 已 汇 同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现 代 化 进 程 一 道 融 入 它
了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后 发 ”国 家 的 社 会 转 型 潮 流 之
中 , 一 场 全 面 、 体 性 的 社 会 结 构 变 革 。 不 仅 是 整 它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师版)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0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师版)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

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

时空线索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含知识拓展)背景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秦国 背景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思 想法家理论宗旨 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面临的时代特征及其改革必然性(1)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2)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3)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4)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图解历史】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即学即练1】商鞅变法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①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③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故④正确,故选择D项,排除ABC。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的《财经大讲堂》。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那么如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了。

在这27年当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着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先生来给我们谈谈这个话题,他给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好,有请刘院长。

一、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围绕这个问题我下面先讲第一点,就是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关于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来说,衡量一个社会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体制变迁的过程,从一个非市场制度转入一个市场制度,它的历史进展的程度。

一般包含什么呢?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的考察,或者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是微观的。

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的程度,要素市场化的程度等等。

第二个方面就是宏观方面,宏观方面包括什么呢?包括政府从经济生活当中的退出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尤其是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决策机制和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府的经济职能变化程度。

第三个方面观察的变化是什么呢?观察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也就是这个社会的财产制度。

它的国有制比重下降的情况,它的各种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包括私人资本等等它的发育情况,它们在资产上占的比重,这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

它们在GDP的结构当中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它们在支配整个社会资源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所有制的变化。

一般我们说观察一个社会转型,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层面上看主要是这三个层面。

那么在实践当中,观察一个社会是不是市场经济国了,或者朝着这个目标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说通常不是出于理论和制度分析的需要,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处理,主要五个方面的指标。

一个叫做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也就是政府直接的微观配置活动当中退出的程度,以及你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和程序化决策的程序化程度。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doc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doc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1.8)《政府应急管理》主讲教师:王骚学习屮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摘要】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创新型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是分阶段推进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转轨阶段上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本文通过对转型期社会状况的描述,全景地勾勒出冃前我国危机形态的特点,揭示了社会转型期我国危机事件高频发生的诱因。

【关键字】转型期;公共危机;诱因改革开放以來,中国社会进入急剧转型的时期。

学界一般把这种转型界定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的吋间内急剧转变;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①。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行破旧立新、分化整合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的多发时期。

认识转型时期公共危机的特征,深入分析转型期公共危机的诱因,对丁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加快现代化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转型期社会状态的描述首先,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时期。

与改革前中国社会普遍的平均主义相反,改革以后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众多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社会。

两极分化社会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特别是底层社会对于上层社会的敌视和反抗。

这些反社会的倾向是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同时也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转型时期是“破” “立”结合的时期。

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

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

社会转型与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步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期。

在这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爆发也更加集中,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社会矛盾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分析这些公共危机的诱因,才能更好地加深对社会转型的理解,有助于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及表现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过程,是社会的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

我国社会学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为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明确了方向。

社会转型,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我国的社会转型,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自给向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市场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各种文化现象、思潮的不断涌现,对旧文化的不断的思索与批判,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百家争鸣式的各种思想大碰撞,又有百花齐放式的现象大涌现,也有火山喷发式的各种公共危机的集中发生。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

汪小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㊃劳动与就业㊃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汪小芹内容提要:本文利用C G S S2005-2015年的7轮全国性综合调查数据,在消除样本选择偏误和测量偏误的基础上,分出生年份群组考察了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㊂研究发现:从相对流动性看,父代社会经济地位都会显著影响子代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但这一影响的大致趋势是下降的;从绝对流动性看,中国社会的代际总流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㊂对代际总流动的进一步分解表明,交换流动在总流动中占主导地位㊂农村和城镇的代际流动性存在异质性,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代际流动的发生均主要由交换流动主导㊂此外,绝对流动趋势和结构在我国的东㊁中㊁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差异㊂上述结果均表明,中国社会代际流动并未出现阶层固化加剧的倾向㊂关键词:代际流动相对流动绝对流动机会公平一㊁引言近年来,代际流动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㊂代际流动的核心问题是,子代经济机会的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由其家庭决定㊂如果家庭出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那么来自社会底层的子代将没有积极性进行改变自身的努力,这不仅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㊂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量普通群众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了社会经济地位的跃升㊂但同时,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收入不平等也极大地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结构,那些富裕家庭的父母有能力同时也更有动力投资子代㊂家庭背景㊁公共政策㊁劳动力市场及三者的互动关系共同塑造了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模式(C o r a k,2013)㊂代际流动性,是 机会公平 的重要范畴㊂由于出生背景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一个公平的社会就应该致力于降低家庭背景的影响,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㊂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 破除妨碍劳动力㊁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㊂这是党和国家注重营造机会公平的重要体现㊂同时,机会公平的提升也是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㊁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㊂为了考察一个社会的流动性,首先要找到衡量社会流动性的可靠指标和方法㊂社会学家较早尝试按雇佣㊁权利关系或者生产资料拥有的多寡划分社会阶层,并采用对数线性模型来研究社会的流动性㊂相较而言,经济学家倾向于从代际收入流动和代际教育流动的角度来考察代际流动性,并认为代际收入和代际教育弹性大的社会代际流动性较差㊂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阶层㊁教育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但由于政治经济系统的某些冲击或者错配(例如政策性补贴),这些变量有时也表现出不一致,这可能使得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结论不一致㊂然而,相较收入而言,A t k i n s o n (1981)认为社会学基于权利㊁身份或生产资料多寡的分类指标较为粗糙,也难以从量级上考察社会的流动结构㊂因此,不可否认代际收入流动是代际流动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在个人永久收入信2018年第11期息可得的情况下,收入水平是衡量个体经济福利最优的指标㊂基于上述认识,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就建立起收入跟踪调查数据库,以S o l o 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更是较早建立起以永久收入估计社会代际流动性的系统性方法(S o l o n,1992)㊂相较而言,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跟踪调查数据库建立较晚,且由于跟踪成本高昂,数据的维护质量并不高,这使得基于收入数据进行的代际流动研究既缺乏可信性,也缺乏长期的趋势考察㊂我国学者们测得的中国代际收入弹性介于0.2~0.8(王海港,2005;何石军㊁黄桂田,2013;陈琳㊁袁志刚,2012;G o n g e t a l,2012;D e n g e t a l, 2013;徐晓红,2015),几乎涵盖了 我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 到 我国是一个代际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僵化的社会 的所有结论①,而个人收入较大的波动性以及收入信息质量的失真可能是导致学者们得出颇具争议结果的重要原因㊂另外,判断我国社会流动性强弱的参考对象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忽略了不同经济体制国家在代际社会流动问题上的系统性差异㊂因此,基于本国代际流动时间趋势的考察将更具现实意义㊂为克服上述收入分析和阶层分析在测量我国社会代际流动性方面的不足,并试图从一个长的历史时期考察中国社会的流动趋势和结构,本文选取I S E I(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a n dE c o n o m i c I n d e x,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来考察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㊂I S E I的计算来源于B l a u&D u c a n(1967),根据每个职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加权计算而来㊂G a n z e b o o me t a l(1992)发展了这一指标,掀起了各国社会学家制定本国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热潮㊂不同于社会学的非连续社会分层, I S E I事实上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视角对个人的社会地位进行了量化排序,它是一个介于16~90的连续型指标,其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㊂B l a n d e n(2009)对比了发达国家代际流动的大量研究,发现社会学基于阶层的分析和基于永久收入的分析常常结论不一致,但基于I S E I的研究结论与基于收入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当收入数据不可得或存在偏差时,用I S E I指标来研究社会流动性与用永久收入来研究社会的代际流动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㊂当然,在永久收入信息可得的情况下,I S E I是一个次优的选择㊂李春玲(2005)也基于全国的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161个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的社会经济地位排序和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一致㊂阳义南㊁连玉君(2015)也用I S E I来分析中国的代际流动性,不过他们的分析主要基于较短的年份效应㊂除上述提到的问题之外,目前学者们测得的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值大部分在0.4以上,这些结果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 阶层固化 加剧的社会㊂按照B l a u&D u c a n(1967)的逻辑,在一个工业化和市场化还未完成的社会,代际流动性不应太低㊂G a l o r&T s i d d o n(1997)也指出,在技术快速进步的时期,家庭背景的影响会显著下降,代际流动性增强㊂工业化㊁城市化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是目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究竟是加强了家庭背景的影响,还是使不同家庭背景的子代共享了改革成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检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方面㊂鉴于学者们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研究的争议和不足,对中国是否是一个阶层固化加剧的社会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分析㊂综上所述,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本文尝试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 S E I)来研究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㊂I S E I可获得性强,不仅涵盖了城市样本,也能囊括广大的农村样本,从而有利于消除样本选择偏误㊂当前多数基于收入信息展开的分析只考虑父子都具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这显然排除了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存在样本选择偏误㊂农村样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转型时期,父代从事农业㊁子代从事非农工作的群体体量庞大,而这一群体正体现了中国社会较强的代际流动性㊂此外,通过子代回忆的青少年时期父辈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而不是父辈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使得本文的测量误差进一步降低㊂第二,本文选择使用C G S S数据库,在大样本的基础上,分出生年份群组考察中国社会的代汪小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际流动性,以期更具合理性㊂当前大多数基于收入信息开展的代际流动研究使用的是C H I P S或者C H N S数据,仅从年份效应考虑代际流动性(王海港,2005;陈琳㊁袁志刚,2012),不仅存在样本量少的缺陷,还忽略了不同代人不具有可比性的基本事实㊂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基于出生年份群组考察代际流动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在个体的中年后期比较代际弹性(H e r t z,2007;L e e&S o l o n,2009;C h e t t y e t a l,2014a)㊂本文将几轮C G S S调查进行混合拼接,组成混合截面数据,利用时间的交错获得了不同出生年代子代的信息,使研究结果更接近大样本统计特征㊂第三,借助反事实分析技术,本文进一步从绝对流动性视角剖析代际流动结构特征㊂代际弹性是刻画相对流动性的指标,仅从单一的代际弹性指标难以分析社会代际流动的结构状况㊂C h e t t y e t a l(2014b)指出,代际弹性下降,既可能是底层相对变得更好,也可能是上层变得相对更差㊂因此,单从一个相对指标,不足以充分刻画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状况,需要进一步剖析流动的内部结构㊂李强(2016)通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得的I S E I发现,中国社会阶层已从 倒丁字形结构 转变为 土字形结构 ㊂然而仍然不清楚的是,在这一结构转变过程中,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子代是仅仅超越了自己的父辈但在同代人中的相对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还是不仅超越了父辈并在子代内部进行了位置的互换?在代际流动充分的社会,我们有理由认为,位置互换是重要的㊂为了分析这一问题,本文借鉴代内流动的研究成果,通过构建反事实序列,从绝对流动性方面考察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进一步剖析中国代际流动的内在结构㊂二㊁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 G S S)2005㊁2006㊁2008㊁2010㊁2012㊁2013和2015年的纵跨10年的微观样本㊂C G S S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社会调查,其对个体层面的教育㊁职业㊁收入信息进行了全面㊁细致㊁统一的分类,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常用数据库㊂C G S S起始于2003年,至今已完成了9轮调查㊂由于2003和2011年没有本文需要的变量信息,所以本文只使用了其中的7轮调查数据㊂C G S S的抽样覆盖了中国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㊂由于C G S S 是截面数据,本文采用将这7轮调查进行混合拼接的方式,组成混合截面数据㊂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利用时间的交错获得了不同出生年代子代的信息,而且显著地增大了样本量,使得研究结果更接近大样本统计特征㊂为了构建I S E I,本文将每一轮的被访者确定为子代㊂对于提供了被访者I S E I的调查,本文直接采用调查数据作为被访者I S E I的度量㊂对于没有直接提供I S E I的被访者,本文将被访者在调查时点的职业I S C O88代码根据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 h i n e s eF a m i l y P a n e lS t u d i e s,C F P S)项目提供的职业转换码转化为I S E I㊂C F P S这套转换程序不仅具有国际代表性,而且解决了国别差异问题①㊂C G S S2005-2015年的调查不仅询问了子代的现职,对于当前由于个人原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个体,还询问了最近的(非农)职业和退休前的主要职业,因此,本文使用的社会地位度量是子代当前或者曾经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经济地位㊂对于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C G S S2005-2015年的调查均询问了被访者14岁(2006年询问的是18岁)时父亲的职业,本文也将其转化为I S E I,如果已经提供了原始的I S E I信息,则直接采用㊂在C G S S的调查中,无论被访者当前处于什么阶段,父代的信息都是子代14岁时的状况,因此父代的信息不存在测量误差㊂表1是对本文关键变量来源的详细说明㊂在剔除了正在上学的样本㊁职业为军人②㊁残疾㊁无应答的样本后,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量为54630个㊂2018年第11期表1关键变量来源说明2005200620082010201220132015社会流动变量:14岁时父亲的I S E Iɿɿɿɿɿɿ18岁时父亲的I S E Iɿ子代当前I S E Iɿɿɿɿɿɿɿ子代最近I S E Iɿɿɿɿɿ户口:18岁时父亲的户口ɿ出生时父亲的户口ɿ父亲当前的户口ɿɿɿɿɿɿ子代当前的户口ɿɿɿɿɿɿɿ非农户口获得时间ɿɿɿɿɿɿ非农户口获得原因ɿɿɿɿɿ人口特征变量:子代的性别ɿɿɿɿɿɿɿ子代的年龄ɿɿɿɿɿɿɿ调查省份ɿɿɿɿɿɿɿ来源省份ɿɿ总样本量1037210151600011783117651143810968有效样本量7788837445029066890484187578注: ɿ 表示有相应的变量信息;C G S S2006年数据父亲的教育信息只记录了健在的,去世的置为空;C G S S2010年数据子代出生时父亲的户口信息只调查了被访者出生时间为1955-1966年的群体,其他年龄段的户口来源信息根据子代当前户口和非农户口获得原因来推断,2006年以外的其他调查也是采用非农户口获得信息推断;有效样本定义为子代出生年份介于1931-1985年㊁父亲和子代的I S E I都可得且子代年龄已知的观测值㊂表2分出生年份群组样本分布(%)1931-19351936-19401941-19451946-19501951-1955样本总量5463013262494336047566282C G S S200514.2623.0818.4415.1214.2114.49C G S S200615.33014.3914.7915.5815.63C G S S20088.243.394.497.987.596.61C G S S201016.620.0615.8415.315.9215.82C G S S201216.319.7617.5216.4916.1916.99C G S S201315.4118.415.615.2415.1215.81C G S S201513.8715.3113.7115.0915.3914.66子代性别分布本文根据子代的出生年份,以5年为一个出生年份群组进行代际流动分析,这是代际流动研究中的常见做法(L e e&S o l o n ,2009;L e f r a n c ,2018)①㊂另外,为了保证每个出生年份群组的样本量和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生命周期性㊁社会经济地位可比性问题,本文剔除了出生于1930年以前的样本㊁1985年以后的样本㊂子代包含了儿子和女儿㊂表2分出生年份群组统计了子代的性别以及样本分布特征㊂鉴于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当前许多城镇人口其实是由农村人口转化而来㊂如果只根据当前户籍信息来考察城乡代际流动差异,很可能低估农村的代际流动性㊂赵西亮(2017)对农村教育收益率的测度发现,如果将当前拥有城市户口㊁但实际来自于农村的人群放回原样本,则中国的高等教育收益率在农村地区变得与城市相当㊂本文根据子代出生时或者18岁时的户口,来对其进行城乡分类,而不是基于子代当前的户籍信息,从而较以往基于子代当前户籍的研究更准确②㊂对于大部分没有询问这一信息的个体,本文采用问卷中对被访者当前户口信息以及当前是非农户口,但是在某年以某一种方式迁移到城镇来进行识别③㊂表3是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㊂从全样本看,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均值为30.1,子代均值已经上升至35.16,说明经过5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逐步向中高级职业转换㊂李强(2016)认为,I S E I 的提升源于:农民群体㊁操作性技术工人的减少和城市经营销售白领的增多㊂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子代和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在不同地区㊁不同户籍的人群间也存在很大差异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非农人口高于农业户籍人口㊂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父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子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均值标准差最小最大均值标准差最小最大全样本30.114.94169035.1615.221690子代出生群组30后26.3811.66168835.5917.17168840后27.8212.73169033.9816.30169050后30.1614.72169032.8514.34169060后30.7315.53169033.8514.05169070后31.3716.02169037.6715.18169080后31.9515.06169041.0815.301690地区东部32.6615.79169038.9915.741690中部28.6114.20169032.7514.181690西部28.0613.90169032.3914.551690户籍非农41.216.91169043.3715.151690农村25.6711.32169031.5813.711690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㊁广西;西部地区包括重庆㊁四川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㊂三㊁分析方法(一)代际流动趋势分析相对流动性经济学家用以考察代际社会流动性的常见指标是式(1)中的方程回归系数β,其中,Y ci是表征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变量,Y fi是父代社会经济状况代理变量㊂由于通常采用收入的对数来衡量子代和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此时该回归系数又被称为代际收入弹性(I I E ,I n t e r ge n e r a t i o n a l I n c o m e 汪小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①以3年为一个组别也得到类似的结论㊂如果年龄组采用更长的时间区间,可能导致经历不同历史事件的个体留在同一个样本组中,不利于代际流动的考察㊂在权衡样本量和子代异质性后,本文采用5年为一组㊂另外,本文2018年第11期E l a s t i c i t y)㊂本文则采用I S E I来代理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并将上述回归系数简称为I R C(I n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a lR e g r e s s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代际回归系数)㊂Y c i=β0+βY f i+εi(1)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I R C是一个相对流动性指标(C h e t t y e t a l,2014b),这一指标关注的不是子代相对于其父代的绝对水平,而是子代在同一代人的相对位置;二是,I R C表示父代社会经济地位上升1%,子代社会经济地位会上升多少,表明了一个社会向均值回归的速度(S o l o n,1992),I R C越大,代际流动性越差;三是,I R C不能解释为因果关系,尽管一些研究(如L e f g r e ne t a l,2012)揭示了父母经济收入本身或者收入外生冲击对子代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因果性影响,但由于数据的限制,目前的研究严格意义上不能解释为因果关系㊂尽管如此,测算I R C本身也是揭示我国代际社会流动 黑匣子 的重要内容之一㊂为了刻画代际流动的时间趋势,本文依赖代际回归模型(2)㊂在此模型中,允许I R C随子代出生群组变化,从而βc刻画了代际流动趋势:Y c i c=β0c+βc Y f i c+εi c(2)另外,考虑到本文采用的是混合截面数据,即使是同一出生群组的子代,也有可能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观测到其职业特征㊂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生命周期偏误,本文借鉴L e e&S o l o n(2009)的做法,估计如下修正了生命周期偏误的计量模型:Y c i c t=α+βc Y f i c+u t+v c+f(a g e i c t)+e i c t(3)其中,u t是调查年份的虚拟变量,v c是出生群体虚拟变量㊂f(a g e i c t)是子代调查年份的年龄减去40后的四次项,用以消除相同出生年龄子代在不同年龄观测其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影响㊂根据H a i d e r&S o l o n(2006)的研究,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在40岁时趋于稳定,此时对代际流动性的估计偏误最小㊂为了消除可能的生命周期偏误,本文加入了子代年龄的高次项㊂具体算式为f(a g e i c t) =γ1t(a g e i c t-40)+γ2t(a g e i c t-40)2+γ3t(a g e i c t-40)3+γ4t(a g e i c t-40)4㊂(二)代际流动结构分解 绝对流动性由于代际流动以相对流动研究占主导地位,但单一的代际弹性难以揭示社会经济变量变动的内部结构㊂本文借鉴代内流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从绝对流动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㊂绝对流动关注的是经济变量的增加或减少,或变动的绝对值,不是相对位置的变化㊂本文采用F i e l d s&O k (1996)提出的无方向变动指数来测度代际流动性㊂一种是百分比流动指数:M(y0,y1)=ðn i=1|y1i-y0i|/ðn i=1y0i(4)另一种是人均流动指数:M(y0,y1)=ðn i=1|y1i-y0i|/n(5)后文发现,这两种指数在度量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接下来主要采用百分比流动指数㊂利用绝对流动指标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对代际流动进行结构分解,以此深入考察一个社会在其社会结构变迁中,哪些力量是主导的㊂v a nK e r m(2004)基于绝对流动指数,将总流动性分解为3个部分:交换流动(e x c h a n g e t e r m)㊁增长流动(g r o w t h t e r m)和分散流动(d i s p e r s i o n t e r m)㊂交换流动指的是由于相对位置的重排带来的流动性,增长流动是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流动,分散流动是再分配效应,可以理解为一个调整项㊂地位指数均值从24变为36㊂同时不同家庭内部也发生了相对位置的变动,如第二个家庭的子代在所有子代的位置中排到了最高㊂交换流动是指在均值㊁方差不变的条件下由于位置互换带来的流动性改变,表现为按照子代的相对位置对父代的观测值进行位置重排,即从(16,24,32)变为(16,32,24)㊂增长流动是指在位置不变的前提下,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所有个体同等程度的增加或减少,这里表现为从(16,32,24)变为(24,48,36)㊂最后在保持均值位置不变的前提下,总量在不同个体间的再分配,由(24,48,36)变为(23,45,40)㊂因此,在分解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构造两个反事实的地位指数序列E 和G ,以上过程可以表述为:y 0162432æèçççöø÷÷÷ңE 163224æèçççöø÷÷÷ңG 244836æèçççöø÷÷÷ңy 1234540æèçççöø÷÷÷根据v a nK e r m (2004)的分解思想,从y 0到y 1的绝对流动性可表示如下:M (y 0,y 1)=M (y 0,E )+[M (y 0,G )-M (y 0,E )]+[M (y 0,y 1)-M (y 0,G )](6)其中,M (y 0,E )为交换流动性,M (y 0,G )-M (y 0,E )为增长流动性,M (y 0,y 1)-M (y 0,G )为分散流动性㊂增长流动性和分散流动性又合称为结构流动性㊂由于交换㊁增长㊁分散的顺序是任意的,对于每个(y 0,y 1)序列,原则上共有3!=6种分解顺序㊂当分解顺序不同时,各组成部分对总流动的贡献也有所不同㊂为了消除分解顺序造成的影响,v a nK e r m (2004)指出各流动的计算指数如下:M j (y 0,y 1)=13!ðs e s (3)M j ㊃s (y 0,y1)(7)其中,s 是6种分解顺序的集合㊂M j y 0,y1()实质是对6种分解顺序下的各流动计算平均值㊂本文采用这一方法,先按6种计算顺序分别计算了各流动指数,然后取均值作为最终结果㊂四㊁实证分析结果(一)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趋势利用式(2)(3)测得的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如表4所示㊂其中第(1)列是没有划分出生群组的I R C ,为0.319㊂总体看,I R C 不在很高的水平㊂第(2)列为分出生群组代际流动性,没有考虑可能的生命周期偏误,但控制了调查年份效应和出生群组固定效应㊂第(3)列进一步控制了年龄的影响㊂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总体来看,中国社会的I R C 从1931-1935年出生群组的0.438降至1981-1985年出生群组的0.305,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高的代际流动水平,这表明,对于本文的样本区间,即1931-1985年出生的子代而言,社会并没有呈现固化的趋势㊂第二,无论在哪个出生子代人群中,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都会显著地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I R C 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㊂B l a c k &D e v e r e u x (2010)指出 虽然我们都极力希望任何家庭背景的子代都拥有相同的机会,但我们也很难构想出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父母的影响不存在! 因此,我们对代际流动的认知首先是建立在父母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影响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趋于下降㊂本文的研究与这一逻辑一致,即在任何时期,代际继承是永恒的模式,但这一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变化:对于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个体,中国的代际流动性不断增强; 60后 达到最高, 70后 出现下降, 80后 又有所上升㊂其中, 60后 70后 80后 的这些特点与王学龙㊁袁易明(2015)的结果一致㊂第三,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衡量的生命周期偏误不大㊂以往对收入的研究认为人的收入水平随汪小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趋势与结构分解2018年第11期会地位并没有下降,因此I S E I可能是衡量个体资源拥有状况的良好指标㊂图1是将表1的I R C画成了折现图,虚线表示第(3)列I R C的95%置信区间㊂从一个较长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本文发现,中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固化的社会,而是一个代际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社会,这与采用代际收入流动性来衡量的代际社会流动结果很不一样㊂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采用代际收入流动性来衡量代际社会流动的研究没有涵盖农村样本或只强调了 留守 在农村的样本,而农村中体量庞大的农民及其后代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益最大的群体,考察代际流动性不能忽略这样的群体㊂表4代际流动趋势:1931-1985年出生群组(1)(2)(3)总体0.319***(0.004)1931-19350.438***(0.035)0.450*** (0.036)1936-19400.384***(0.024)0.387*** (0.024)1941-19450.371***(0.020)0.376*** (0.020)1946-19500.350***(0.015)0.353*** (0.015)1951-19550.324***(0.012)0.324*** (0.012)1956-19600.321***(0.013)0.320*** (0.013)1961-19650.276***(0.011)0.276*** (0.011)1966-19700.305***(0.010)0.302*** (0.010)1971-19750.326***(0.011)0.324*** (0.011)1976-19800.317***(0.013)0.317*** (0.013)1981-19850.305***(0.014)0.304*** (0.015)y e a rɿɿɿc o h o r tɿɿɿf(㊃)ɿP r o b>F0.0000.0000.000样本量546305463054630R20.130.130.13注:*㊁**和***分别表示10%㊁5%和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ɿ 代表控制了相应变量㊂代际流动增强的背后是一系列宏观和微观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㊂尽管这一流动性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本文认为驱动这一现象的宏观背景并不相同㊂本文样本面对的环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二是改革开放至今㊂其中, 30后 至 50后 面对的就业和宏观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时期㊂阶级的樊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对体制身份的重视㊂政治领域改革使得工农群体子代更有机会向上流动,而精英群体如地主㊁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庭后代则存在向下流动的风险,这使得整个社会的阶层互换变得十分频繁㊂然而,在此期间,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三年困难时期㊁ 文化大革命 ㊁上山下乡等,使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及社会职业结构总量升级是缓慢的㊂因此,本文认为,尽管这个时期的家庭背景作用下降,代际。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中国转型期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关系

中国转型期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关系

中国转型期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关系自社会发展转型期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以各种统计指标度量的犯罪率也在持续上升,这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考虑,主流观点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犯罪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文试图对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因素对犯罪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选取中国1978~20XX年间犯罪率和经济增长、城市化、失业率、贫困率、社会保障、刑事政策等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解释各变量对犯罪率变化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一)理论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指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产生冲突,经济因素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但非唯一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主要促使财产性犯罪增加。

路易斯·谢利在《犯罪与现代化》中指明,犯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代价,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导致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

约翰·齐林在《犯罪学及刑罚学》中指出影响犯罪的主要三大经济原因:贫穷、经济困难、商业盛衰。

罗伯特·默顿的“紧张理论”阐述,在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国家,从事合法活动的收益较低,穷人犯罪的机会成本低,若穷人分配更多时间在非法活动上,收益会更高,因此收入差距过大会鼓励穷人更多参与犯罪活动。

加里·贝克尔的《犯罪与惩罚》首次将现代经济学引入犯罪学领域。

他提出的“威慑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理性行为,罪犯只有在成本小于收益时才会去犯罪,由此,确定且严厉的惩罚能威慑犯罪。

他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研究犯罪行为外部性所带来经济成本,得出市场一般均衡条件犯罪最优水平,并从福利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预防和控制犯罪公共政策的效率问题。

(二)实证研究在加里·贝克尔提出“威慑理论”后20多年时间内,实证研究几乎一致认为提高惩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会产生强大的威慑效应。

实证研究逐步转向犯罪率的决定因素,广泛考察了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流动人口、经济发展、国民教育、人口结构等对犯罪率的影响。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战国七雄材料:“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刘向《战国策》设问:随着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二、战国七雄1.战国的由来任务一:阅读教材导言、注释,“战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起止时间是什么年代?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历史,“战国”这一名称因此书而得名,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

2.战国的变化任务二: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观频、思考问题年梳国止时间观秋国3.战国的开始 任务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分别是指什么事件?从政治斗争性质来看,反映了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性质: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读地图,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4.著名战役(跨学科:历史+语文)任务四: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你能列举三例吗?并与对应成语故事连连线吧。

深入研究:请你讲一讲“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桂陵之战: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

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

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势图,现不同,学历图取信息地明国的位置,增空观念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

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

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

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一、什么是社会转型自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提出社会转型这一问题后,学界对此进行了持续深入地研究。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九种:第一种观点是由陆学艺和景天魁提出,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1第二种观点是由郑杭生、李强等提出,他们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

2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二是指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三是指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即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七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地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

第八种观点认为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第九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意味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由此成为一个万象的图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与加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呈现多向度的特征,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分别处于不完全相同的转型度之中。

中国社会多向度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四大社会变迁与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社会转型的含义、基本趋势、社会效果、社会代价及其度量方法。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在中国,“转型”概念是1992年以后开始流行的。

它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

世界银行办了一个杂志,叫Transition,有人译为“转轨”。

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份杂志探讨的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世界银行合办了一份“转轨通讯”,为Transition的中文版。

也有人将Transition译为“转型”(注:参见〔英〕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社会转型管理(MOST)”规划联络委员会,并出版业务通讯。

社会学者往往将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的“转型”。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

“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

自1992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基础之上。

但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

我曾指出:“60年代至70年代,个人身份的变换特别困难,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率均很低,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超稳定’,比较封闭。

究竟是什么东西限制人们身份的变化?有三种固定与冻结人们身份的因素:一是户籍制度;二是劳动制度;三是干部制度。

这些制度造成了城乡隔绝,农民、工人、干部等基本社会角色身份固定化。

”(注:宋林飞:《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南京〕《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这是对结构问题的制度解释。

“转轨”概念中的“轨”是指体制。

新旧体制衔接、新旧制度更替,就是“转轨”。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

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注: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

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国社会学者较多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动,结构解释比制度解释更为流行。

有人评价说,时至今日,“社会转型”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范式,同时也成为其他学科经常使用的分析框架(注:王雅林:《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

1994年,我在《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一文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与秩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社会转型的启动因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

也就是说,70年代末孕育的社会变革,是从政治文化领域找到突破口的。

”我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政治文化启动论”。

同时,我还提出了一个“中等收入者阶层稳定论”。

我认为,“一方面,原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

由温饱户构成的准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的次稳定力量。

而贫困户等低收入者阶层,则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

高收入者中的暴发户,其非法致富手段、炫耀性消费、贿赂与斗富行为等,往往会导致低收入者的心理失衡或扭曲,还会使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人经不起诱惑而滋生腐败现象,从而带来某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因此,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扩大中等收入层与准中等收入层、收缩低收入层、控制高收入层,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保证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环境。

”(注:宋林飞:《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南京〕《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从八年来的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我的这些观点是有依据的。

有人认为,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

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革命”。

这样理解社会转型是有道理的。

由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为人口的城乡结构、文化的深层结构以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等社会全面的结构性变化(注: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哈尔滨〕《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

(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

将社会转型纳入现代化过程,是许多社会学者的一种研究取向。

陆学艺、景天魁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注:参见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注:参见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有人认为,目前学界虽大谈转型问题,但“却没有人说清楚我们的社会从何型转向何型”,“结构是一种不能敞开的自我封闭的事物,结构的变换无异于一场社会重组”。

同时,他们指出:“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外国社会,只要社会子系统干好它自己的事就足够了,与其说结构变化倒不如说功能变化”(注:季国清,杨兆曾:《不可通约性与社会的解构》,〔哈尔滨〕《北方论丛》1998年第5期。

)。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表现,谈论社会形态也不应否认结构的作用。

唐魁玉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具体的环境”即“中国语境”中,重要的是要正视自己的社会结构物质和问题,然后才能“名正言顺”地、以中国特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目标或社会理想功能。

不过,我们在重构中国社会时,既要克服改革前的理想主义的“社会乌托邦”倾向,也要超越“中国话语”下的实用理性或工具理性倾向。

中国需要既适合目的又实用、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理论(注:季国清,杨兆曾:《不可通约性与社会的解构》,〔哈尔滨〕《北方论丛》1998年第5期。

)。

王雅林提出了由“二分范式”(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变为“三分范式”(包括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的新的“转型”再构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信息社会的高新技术因素对社会再构的影响作用(注:唐魁玉:《关于建立“中国转型社会学”学科的设想》,〔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

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理论界的研究课题,同时又是中国各级政府首要的工作目标与任务。

有些省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提出:“以富民强省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一定要走同样一条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道路呢?8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批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西方发展模式典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映。

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是不是唯一的呢?通过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日本的现代化和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进程等研究,一种多元的转型理论开始兴起。

经济学家格尔申克隆(A.Gerschenkron)曾在考察西欧和俄国工业化的不同道路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现代类型学。

他认为,工业化道路可分为如下类型:本地型或引进型,被迫型或自主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型或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型,农业进展或农业停滞型,经济动机型或政治动机型(注:孙慕天、刘玲玲:《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

)。

曾经主张趋同转型论的艾森斯塔特,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1983年,他曾经指出:“很多新的和正在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和国家,都不是沿着欧洲国家的路线发展的”(注:孙慕天、刘玲玲:《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

)。

1992年,他又在自己的新著《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理论复兴》中明确指出,趋同论的历史前提是不真实的;“在不同的现代化”和正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中,存在着巨大的体制差异,这一事实不仅在转型社会中,而且在中等发达的社会中,甚至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明显了(注:孙慕天、刘玲玲:《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哲学动态》1997年第4期。

)。

国际上有些学者认为,“转型”概念反映了单一“目的论”,预设了一个终端目标;实际上,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向多种方向发展,是多元的自然过程。

有些学者注意到现代化进程的障碍、挫折甚至倒退,如西托姆卡(P.Sztompka)在《大转型的困境》(1992年)中,讨论了转型的可逆性问题。

这种新转型理论,蒂利阿基安(E.Tiryakian)称之为“新现代化理论”,亚历山大(J.C.Alexander)称之为“后现代化理论”。

显然,这种新转型现代化理论对于近20年世界上的社会变迁与生活多样性的事实更具有解释力,对我们的启发性也更大。

社会转型的三种含义都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与解释力。

有人忌讳“社会转型”的提法,究其原因是片面地把它政治化了。

“社会转型?是不是不搞社会主义了?”有人存在这样的疑惑。

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原有的社会向更发达、更充满活力与生气的社会转变的一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渐进的,也有突变的。

正在中国发生的社会转型属于后者,并具有浓缩的特征。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度量指标体系关于社会转型的度量,一直是现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上流行“工业文明观”,即社会发展=经济增长=GNP的提高。

而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观”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境、重视社会资源、重视人等诸方面的持续发展与综合进步。

1995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以全球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各国首脑会议,明确地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

在这期间,联合国和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分别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或计量模型,以便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对不同的国家进行比较。

主要有以下几种富有代表性的综合评价模型:(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主要是为了测度一个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的状况,但不包括自由、公平、安全、精神等方面;(2)社会进步指数(IndexofSocialProgress),是将众多不同的社会经济指标浓缩成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是一种综合评分法;(3)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4)人的发展指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