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
2013.11.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一、选题缘由
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充当“节点”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①,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特点就是“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此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也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常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易理解的概念只做简单的介绍;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此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概念”,结果事倍功半。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其形成过程。如果只是机械地“讲授——练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更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走出概念学习的困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奥苏贝尔在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概念,其最初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但自从他提出这一概念后,随着人类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其内涵得到一定程度扩大。(1)梅耶发展了奥苏贝尔的思想,提出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他开创了对先行组织者批判发展的先河,(2)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呈现形式甚至呈现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也扩大到了中专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织者从教育领域也扩大到了事业管理、军事培训等领域;(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在奥苏贝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①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基础教育课程.2012,(1):82-86
我通过查阅近十年国内外期刊和专著,发现相关内容的期刊595篇,专著4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有关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研究遍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领域。
目前关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是:①大多以中学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主要集中于案例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较为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指导具体教学;②较少关注生物教材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的教学作用等。③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有关研究缺乏普遍性,许多假设都没有得到完全证实。①特别是很多研究都是采用大学生被试进行的,而没有使用中小学生被试进行过实验研究。②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如何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概念学习?对此,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建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②根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撰写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设计案例;③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验研究;
④学生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评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建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并将此策略应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践,通过实验修正和完善该应用程序,以便寻找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教师概念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理论上为我国生物教材编写和修订及生物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在实践方面可为教师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
三、文献综述
(一)“先行组织者”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①ing advance organzers in the classroom.(report No.CS005768)Sarasota, FL:American reading conference,1980
②Arends RI.Learning to teach.[M]. New York :McGrawHill,1994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非实质的联系。①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1)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而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则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影响有意义学习的主要认知变量
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三种变量:(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2)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点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将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的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别。
(二)先行组织者理论概述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