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手机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的手机文化
作者:王帅张颖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4期
摘要: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是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

手机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方面构成,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手机文化;构成;特征
文化与传播媒介一直有着深刻的联系,由传统媒介所制造出来的媒介文化,在新媒体不断出现的过程中,也被不断地改造着,新媒体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有别于从前,尤其是网络媒体向社会各个角落的漫射,更是带来了媒介文化的新理论。

当手机成为了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而媒介文化遇上了手机,便又有了新的文化逻辑。

一、新媒体与手机文化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新技术为平台,全方位传播信息,更加快捷、便利传达资讯的公共服务媒体。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和人类群体的生活状态或样式。

基于人类文化学对文化的基本界定,结合人们对当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已有探讨,我们认为: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它是指以手机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工具,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手机文化的构成
人们通常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行为方式和人类群体的生活状态或样式。

手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它既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映,又是人们更高需求的体现。

结合手机文化的含义及其产生与形成过程,手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的层次结构。

(1)手机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的概念标志着物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创造活动的状态。

手机物质文化指手机文化体系中的物态文化层,它是承载手机文化生产、交换、传播和消费的物态文化基础;也是推动手机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手机物质文化可进一步分为手机物质技术文化载体和手机文化生产的产业载体两个层面。

前者主要包括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手机终端功能的拓展和工艺设计的演变、手机文化的符号表现形态、传播模式的丰富与发展等因素;手机文化的产业载体是由手机文化的生产、市场、传播和消费等构成的产业体系,手机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和发展,是推动手机文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2)手机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

精神文化是人们使用手机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突出表现为人们利用手机这一现代移动通信工具,追求信息、文化交流、传播和共享的自由,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的价值趋向、要求、符号表征和行为习惯等。

作为技术与社会互动生成的文化新形态,手机文化既具有技术与媒介的展现形式,又蕴含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内容和意义。

(3)手机制度文化。

制度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既包括正式的法律规范,也包括非正式的道德规范与文化规范。

手机制度文化主要包含:一是手机文化产业政策规范,主要包括促进市场竞争和合作、调整价格体系、保证互联互通、完善普遍服务和文化传播内容规制等方面的政策;二是法律制度规范,主要包括宪法对公民的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名誉权、文化权等权利的保障及行政法、刑法、民法等手机文化生产、市场、传播和消费(使用)的法律规范;三是手机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手机礼仪等行为文化规范。

三、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文化的特征
(1)手机文化空间无限性与时间的延迟性。

空间的无限性指两个无限性。

一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机,任何场合使用手机娱乐、工作、学习时,办公室、马路上、汽车里、甚至在厕所里,都可以使用。

二是交流的双方没有空间的限制。

交流一方如果北京,另一方可以在任何地方,上海、广州、中国或者是任何其他国家。

从这个角度讲,手机延伸了人类的直觉系统,扩大了视觉、听觉,增强了大脑所收集的信息量,是人类增强智慧力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2)手机文化传播的定向性与扩散性。

手机是一种私人物品,它具有私密性。

手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定向性,即利用手机的精准性,使手机文化的创作内容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职业、地域和消费水平人群产生影响。

正由于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手机文化才能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定向性。

有了明确的传播对象,手机文化的影响与被影响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们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感。

正是由于手机的可移动性和精准性,才使得手机文化的传播呈现定向性和扩散性的特性。

(3)手机文化展现的跨媒体性与多功能性。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角度看,手机是通过对传统的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形态及方式的整合而成为一种新的移动传播电子媒介,无论是传播方式的融合,还是传播内容的整合,它都明显具有跨媒体的性质。

正是以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传播方式为核心,在整合传统的其他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手机才可能成为满足社会大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新媒体”。

参考文献:
[1] 王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8.
[2] 夏光富,袁满.,,2007(04
[3] 马晓莺.[ R],上海师范大学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