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二):建筑图片布局类(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历史全国卷41题常见题型答题技巧PPT精品文档

历史全国卷41题常见题型答题技巧PPT精品文档
一、全国卷41题试题回顾
Ⅰ卷(7省)
Ⅱ卷(11省)
2011年
“西方崛起”观点论证题
2012年
“冲击——反映”观点论证题
2013年
汉唐地图题
中英建筑图片题
2014年 2015年
抗日战争目录题 修改
生产力与科技要 素的关系论证题
世界近代史目录题 修改
节日变化趋势说明题
(5年8题6类)
二、全国卷41题呈现的特点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1.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 •观点1:第一段材料: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 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 •观点2:第二段材料: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 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2.确定自己的观点,并多角度论证。
•欧洲崛起时间定位(时空限制):16—19C末 •史料筛选: •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 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发展
•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 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例:(2015·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变化1:法定 假日总天数从 少到多,小长 假出现和增多
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 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
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 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模板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模板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一、本题的特色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

(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1.引用了量化材料。

本题材料一由“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和“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四组不同数据组成,要求考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回答问题。

这一作法,自1989年全国高考出现材料题型以来,尚属首次。

材料题引用量化材料,不仅丰富了取材内容,改变了以往文字材料题形式单一的面孔,而且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使材料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材料题在测试功能上的某些不足;从另一角度讲,这一举措也有益于扩大考生的历史视野,使其知道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2.增加了文字材料的容量。

本题材料二的引文,共有5句,多达130字,大大超过了以往中国古代史材料题单条材料的引文容量。

这种增加信息的作法,为考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片断,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同时,揭示了今后材料题的发展趋向,甚值得注意。

3.提高了文字材料的迷惑度。

由于材料容量的加大,提供了较多的分析信息,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难度和迷惑度,从而有利于较真实地测试出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和水平。

例如,材料二其中的一句话:“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

”考生若只从字面理解,仅能得出:“ 两浙地主为逃避徭役,大都把田产寄托于他人名下。

”因此,必须再进一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结论:“两浙地主的这种作法,正是明太祖核查全国土地,特别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的结果。

”4.各材料之间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

本题的三条材料虽来源不尽相同,但却体现了较严密的逻辑,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体现“结果”的材料,置于属于“原因”的材料之前。

这种编排,使整个试题显得“活泼”,且增加了整体的迷惑性。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五)——历史地图比较类古人曰:“左图右史”,区区四字道出了图与史的关系。

丰富的图片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充实、深化和拓展了历史知识。

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文科生来说该怎么解决“地理图片”类试题呢?这一节就对“地理图片对比题”讲述解题技巧。

典例(2013年新课标全国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

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找变化:区域范围变化、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变化。

深挖掘:由东汉的州到唐的道,应与教材中央集权知识点相联系,东汉的州由西汉刺史演变而来,也使刺史失去了监察职能,唐朝的道实际为监察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选角度: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去进行解读。

巧对比:地理形势(山川、河流等)、分布、范围、交通等。

本题以古代中国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异及相关的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两幅地图可知,汉代的州在北方分布相对集中,那里属于黄河流域;唐代的道分布相对均衡。

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变化正好是吻合的,据此可得出第一点信息。

据图2关(函谷关)内、河(黄河)东、河(黄河)北、山(崤山)南、江(长江)南等可知,唐朝划分道时明显尊重了地理环境,而汉代,即使一州之内,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比较大,据此得出第二点信息。

本题一改前几年观点辨析的模式,彻底走上了开放性试题的道路,不为考历史而学历史,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信息一: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大体平衡。

(2分)说明唐代行政管辖区扩大,南方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

(4分)信息二:由州到道的名称变化的信息,(2分)说明唐代加强了对地方监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图表信息类(二)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图表信息类(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二、图表信息提取类图表信息提取类的考查方式经常以表格、地图、统计图、柱型图、曲线图等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节就此专题进行讲解。

一、表格式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

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一是划分层次: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星期日为第一层次;星期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第二层次。

二是合并同类项:星期日、星期日合并,因为1995年后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劳动节、国庆节合并,因为2000年后小长假出现或增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合并,因为2008年后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

三是时间分析:与1950年比较,1995年—2008年,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这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等有关。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2016·河北唐山二模·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1890年1913年1933年种植业、渔业、林业68.5 67 64手工业7.7 7.7 7.4现代制造业0.1 0.6 2.5采矿业0.2 0.3 0.8电力0 0 0.5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 为何截然不同? •答什么:不同的结果及其原因,是两问。
审题要审到什么程度?审题时要注意时间空间,时间1884年,空间是英国,限定 词有,在前面提醒了是格林尼治,英国时间,所以历史条件应是从为什么是英国, 为什么会在1884年?为什么是国际时间?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 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 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 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 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 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 突出问题: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也注意到了求答项,比如是积极作用。但在组织答案时写的提示语 是作用,后来把局限性也写上了。这告诫我们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高考的坑都在设 问里面。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2) 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 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 分)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 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 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指导—观点评论类 (6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指导—观点评论类 (6页)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观点评论类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观点1: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发展。

观点2: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参考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第三 次科 技革 命
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 电磁感应理论、 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 发电机、内燃机 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 等 动对象)等 量子力学、相对 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 论、计算机技术、 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 空间技术、原子 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 能技术等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探索 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年份 11年 12年 131 132 141 142 试题 西方崛起 冲击与反应 汉唐地图 中英建筑 抗战目录 世界史目录 材料呈现 题型语 论述式文字材料 评(论)……观点 历史事件结构图 评析……模式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教科书目录 教科书目录 提取信息……说明 提取信息……比较 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能力要求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③提出不同看法
全国卷41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 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 怀)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 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 出不同看法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12分)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 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 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

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示例1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0分)示例2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共26页文档

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共26页文档

※(2011年宁夏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 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 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 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仅表示 赞同往 往不够

观点缺陷:否认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的存在
2013年以前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
解题要领: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解题三段式——
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论证(论点或角度1—实证;论点或角度2—实证 …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要清晰。) 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
※ (原创)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 史的开端,这种屈辱直至1949年方才终结。现在有许多人 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 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 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鸦片战 争,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英 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强盗式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毋宁 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 争使中国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 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含解析)

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示例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2分)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自拟论题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自拟论题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六)-—自拟论题类2016年全国卷第41题继续保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从卷Ⅰ的“制度构想题”、卷Ⅱ的“玄奘和鉴真出游题"到卷Ⅲ的“自开商埠题”,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典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第三步,定位相关所学知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如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四步,拟定论题——如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等。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拟定一个论题,然后结合世界史知识围绕论题阐述。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

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二)——建筑图片布局类建筑凝固历史,见证历史的变迁。

在高考历史中通过建筑图片考查历史屡见不鲜,这一节就对“建筑图片布局型”试题进行练习。

典例(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2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题思路解析:
一看文字: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

二抓不同:从外形上看,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从布局上看,太和殿和白汉金宫都是独立的建筑。

三找本质: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与政治上的关系就是象征皇权至上,体现君主专制政体;晚清由于列强的入侵,体现被殖民的政局;最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白汉金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信息一: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12分)
信息二: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

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见证的是体制的创新。

(12分)信息三:从建筑的历史归宿或现实影响看: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依然是治国理政的场所,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12分)
方法总结:建筑布局题解题方法
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找本质。

一看文字。

看文字: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

二抓不同。

抓不同: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方面抓住变化。

三找本质。

找本质: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
(2016届湖北省八市高三第二学期三月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破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变迁。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其次,解读图片,提炼信息——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唐朝城市格局方整,北宋则不规则;唐朝坊与市严格分开,北宋则坊与市空间界限被打破。

最后,对信息进行说明,角度则结合材料文字信息“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唐朝长安城市格局规范整齐(或城市布局整齐划一;讲究垂直对称等),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或不讲究方正规划)。

(2分)
说明:北宋都城布局是依据河流流向而规划的(或城市格局根据河流流向而形成)。

(4分)
示例二:
信息: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或北宋的坊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分)
说明: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4分)
示例三:
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或突出政治、军事的功能),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

(2分)
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流行,出现了娱乐的瓦肆、夜市、商业区。

(4分)
示例四:
信息:唐朝长安城市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呈现开放式格局(或呈现“纵街长巷”的格局)。

(2分)
说明: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

(4分)(说明:任答两项即可)
【思维拓展】唐代坊市制度是中国历代坊里(市)制度发展的高峰,也是城市封闭结构发展的高峰。

与中国古代其他城市制度一样,坊市制也表现出较大的政治属性。

不少学者认为唐代坊市制度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唐中期坊市制度一旦破坏,城市经济便
全面发展并导致了唐宋城市革命的发生。

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固然有受政治影响的一面,但更多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唐中期以前的历史条件下,唐代坊市制度的存在仍具有合理性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明代北京城平面图图二德国诺林根城市平面图
图二说明:该城建于9世纪,约1217年成为德意志自由城市。

图中1处为教堂及教堂广场;2处为市政厅;7处为制革作坊;24处为盐、酒仓及粮仓;29处为玉米贸易点。

提取以上两幅城市平面图的主要信息,比较北京和诺林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的角度对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予以说明。

(12分)
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参考答案】不同一: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主要建筑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城防规格严整,街道呈棋盘式分布;诺林根城平面形态呈椭圆形,轮廓自由,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

(4分)前者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有关,后者则体现的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形成。

(2分)
不同二:北京城紫禁城(宫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多坛相围;
诺林根城则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

(4分)前者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后者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的体现。

(2分)
不同三: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粮仓、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为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

(4分)前者体现的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后者体现的是重商主义,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
量比较薄弱。

(2分)
(考生回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分析比较两幅图并依据所学可知在城市布局上: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街道呈棋盘式分布;诺林根城平面形态呈椭圆形,轮廓自由,呈放射环状系统。

原因前者可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后者可从遵从自然地形变化角度分析。

在城市的功能上: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为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

原因从政治(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

2.【参考答案】信息一整齐划一。

(2分)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信息二中轴线纵贯全城。

(2分)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

(4分)
信息三宫殿为主体结构。

(2分)
说明: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

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4分)
信息四宫殿建筑高台化。

(2分)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

(4分)
信息五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

(2分)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

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

(4分)
(以上五个信息及其说明中,只要完整回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12分。

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2分)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审题是关键环节。

提取的信息是“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观察图片,从汉代和明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汉代都城有西市和东市,而明代都城则没有市的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提取出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的增强来说明即可;还可以看出皇宫都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宫殿建
筑高台化,可以从专制主义的发展,皇权至上的角度来分析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