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东汉末年致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不仅涉及到政权的更替,还涉及到社会制度、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表现在政权更迭上。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替,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开始,一直到隋唐之间的南北朝时期结束。
这些王朝的兴衰更迭,不仅反映了政治力量的角逐和冲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和人们对于政治权力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权力从中央集权逐渐向地方分权转移,地方豪强逐渐崛起,形成了一种分权的政治格局。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还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变化上。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度,世族豪门逐渐崛起,地方豪强逐渐形成。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也改变了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
世族豪门和地方豪强通过争夺地方权力,形成了一种以地方为基础的政治格局,这种格局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还表现在文化风貌的变化上。
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落,佛教和道教逐渐兴起,成为主流的文化思潮。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佛教强调超脱尘世,追求解脱和救度众生;道教强调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仙道。
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对于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还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上。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儒家的经典教育转向了个人追求和自由意志。
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政治权力的追求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开始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变革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动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权经历了多次更迭,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政治内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主要源于政权的更迭。
东汉末年,政权逐渐衰落,中央集权瓦解,各地军阀割据,导致了分裂和混乱局面的形成。
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最终魏国取得了统一,建立了魏朝。
然而,魏国内部也没有稳定的政权,后来又出现了八王之乱,各地的王朝争夺皇位,导致了统治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压制。
二、经济困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动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阶级的分化。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国家无法有效地管理和调控经济,导致了经济的停滞。
农业生产减少,商业活动受到限制,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社会阶级的分化也加剧了经济的动荡。
豪强地主掌握了大量土地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
贫苦农民和普通百姓生活贫困,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文化思想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新兴的佛教和道教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佛教的传入给人民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实现。
而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衰落,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派别的儒学,如玄学和理学,试图通过研究宇宙和人性的关系来找到社会和个人的出路。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内乱、经济困境和文化思想的变化交织在一起。
政权更迭和军阀割据导致了政治的混乱,经济的停滞使得人民生活困难,文化思想转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动荡不仅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也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宗教和文化体系,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历程、道教的理论和实践、道教的影响力等角度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变革的氛围使得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里得以略微壮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周、汉时期的道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观念上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以王弼为代表的三玄思想,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代表性思想。
2、文化上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文化上的发展令人惊叹。
如《周易句传》、《太极图说》、《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在此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教派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派的兴起也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如道家的正一派、五斗米教、天师道等,都在此时期得以诞生。
二、道教的理论和实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实践上也有所创新。
道教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修炼气功、内丹和外丹等方面。
1、修炼气功。
道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阴阳之气组成的,因此要通过修炼来平衡阴阳之气,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修炼内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借鉴了先秦道家的内丹学说,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有一种称为“丹”的物质,如果通过修炼和吸收天地之气,就可以将身体内的肉体转化为精神,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3、修炼外丹。
道教认为通过服用或涂抹一些药物和丹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这种实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也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三、道教的影响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至于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影响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其时期涵盖了3个皇朝,长达220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潮的变迁,来探讨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思潮的变迁1. 儒家思潮的盛行在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强调尊重礼仪、道德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的治理中。
当时的政府官员普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要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和服从。
2.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道教和佛教的兴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思潮之一。
这两种宗教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同时也改变了政治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生命和宗教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政府也将这种宗教文化转化为政治资源,来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权稳定。
3.名家思想的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想倡导自由思想和个性化的表达,主张做真实的自己,反对奉行权威。
名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历史事件的影响1.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变之一,它的爆发也标志着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危机的恶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对黄巾起义的影响深远。
除了直接导致了东汉朝的灭亡,还使得人民对于政府政治失信、不满充满了心中。
公元220年,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2.三国纷争三国纷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该事件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它对于后来的时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动荡的时期也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南北朝分裂公元420年,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和南方的刘宋朝廷分别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与政治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与政治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局势不稳定,社会变革频繁。
在这个时期,道家哲学在政治思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道家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社会也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运行。
因此,政治家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让自然的力量自行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有着重要的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频繁发生战乱,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应对之道,即政治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社会自行恢复秩序。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无欲无求”。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名利等外在的物质享受。
这种思想对于政治家的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家们往往追求权力和财富,导致腐败和社会不公。
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即政治家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静,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和财富。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道家哲学还强调“自然无为”。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自发的,人类社会也应该尽量遵循自然的方式,不要过分干预。
这种思想对于政治体制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政治体制的构建思路,即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行发展。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道家哲学还强调“以德治国”。
道家认为,政治家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法律来约束人民。
这种思想对于政治家的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家往往以权力和法律来约束人民,导致社会不公和腐败。
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治国理念,即政治家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以身作则,以德服众。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政治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题探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演变角度(1)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制统治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九卿职掌: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卫尉掌宫廷宿卫,中尉掌京畿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礼宾,典属国掌边疆藩篱,宗正掌宗室事物,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室费用,将作少府掌工程营建。
此外,还有一批“掌古通今”、无具体行政事务的博士,以备皇帝顾问。
郡县制:秦代统一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1000余县。
郡设丞、守、尉,负责郡内行政、司法、军事、治安等事务。
郡以下的行政机构是县,与县同级的还有国、邑、道。
县设令(长)、丞、尉等官。
县是秦代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
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也逐步完善。
乡设三老掌教化,有秩、啬夫掌民事、诉讼、税收等事务,游缴掌治安。
乡下有里,里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设有里长。
此外,还有主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与乡、里无隶属关系。
郡县管理者是中央君主派任的官员,遵行君主政令实施统治,不具备独立自主权力,属于非世袭流官,君主可随时调换。
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
是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以实现直接统治的统治体制。
这样的地方管理组织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层层有官吏,使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统治到个人,自下而上逐级最好集中到皇帝。
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官吏使行政官、司法官,也是执法者。
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国家上下的整体性,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统治模式。
整齐制度:除官僚制统治机构的普遍设立外,秦王朝又以原来秦国之制为主要标准,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制度进行整齐划一的工作,以消除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
(修订颁布秦律、普遍推行户籍制和二十等爵制、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早的是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出现了“十常侍”的权臣专权现象,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桓帝的垮台。
此后,曹操和孙权建立了魏、吴两个政权,但都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
到了晋代,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昭三代的权臣专权之后,出现了“八王之乱”和“晋惠帝时期的群臣专权”等政治危机。
最终,在刘裕发动的南北朝政治革命中,建立了南北朝的政权体系,全面推行了官僚制度,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二、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大规模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
其中,依附制和豪族势力的衰落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
依附制是指士族依赖贵族的资源和政治权力而维持生计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随着豪族阶层的衰退,依附制逐渐没落,而士人成为统治阶层的代表。
豪族势力的衰落则是指,曾经的大族势力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官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更加公正。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阶层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文化和道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出现了很多大师和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王充、嵇康等人,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官僚制度的基础,至今仍有很大程度的延续。
当时的科举制度,成为后来的进士制度和乡试制度的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道德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除了上述文化名人外,还有先秦诸子、唐朝诗词、宋明理学等著名文化和思想成果,都得到了深入的继承和传承。
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与文化趋势

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与文化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转换和转型阶段。
在这个时期,两汉的传统思想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力量和影响力,而新兴的思潮和文化呼之欲出,其中道家思想和文化趋势是当时最为突出和重要的代表。
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发展和转变。
在此时期,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治”和“道生一”,这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大相径庭,体现了一种以自然为本的观念。
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衰落和失去主导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学和儒家儒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变革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学说,如玄学、法家和道家等,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取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说是“灰色的人生”,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南北朝时期干戈不息,社会动荡不安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它具有艺术领域的多样化、思想领域的超脱表现等明显特点。
道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古老的传统,反映了道家思想所代表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传承的内涵和特点。
其次,它代表了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精神自由和艺术美学。
南北朝时期,艺术领域中的飞花令秀、琴棋书画、丝竹之声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趋势,它们所描绘的景象和表现的情感都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意味深长”的画作、山水画、竹林七贤、四伯马膺等等,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味和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在文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虚实、精神、自由和行动的协同作用,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文艺表现和文学创作,而且在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思想和文化趋势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后来文化的高度鉴赏力和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秉承和发展历程,其中道家思想和思想趋势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跨度较长,从220年到589年。
整个时期持续了近400年,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国家分裂。
在这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不同政权的兴衰交织,给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的形成魏晋南北朝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公元184年,董卓之乱爆发,导致东汉政权的崩溃。
此后,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相继建立。
其中,曹魏最终取得了统一大局,并在220年正式称帝,建立了魏国。
同时,吴国、蜀国等割据政权也在同一时期建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是主要特征之一。
魏国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各地仍然存在着割据政权。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如代国、匈奴、鲜卑、羯族等。
南方的吴、蜀、东吴等割据政权也持续存在。
另外,魏国内部也发生了多次政权更迭。
魏国自晋文帝时期开始衰落,到晋宣帝时期,族人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这导致晋朝自分裂,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而在南方,刘宋等政权也相继建立。
三、混乱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严重减少,导致了粮食短缺和人口减少。
战争频繁发生,人民生活在恐慌和痛苦之中。
同时,族人之间的争斗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更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困境。
四、文化与思想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质疑日益加深。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具有独立思想和创作才华的文化人物。
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思考,引发了一系列以王谢、阮籍为代表的文化思潮,并开创了魏晋文化的新纪元。
另一方面,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深入人心。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个人的救赎和超越世俗生活,成为许多人在动荡时期寻求安慰和慰藉的精神信仰。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魏晋南北朝宗教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主要有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
汉末北方的太平道组织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鲁在汉中、巴蜀传播的天师道仍在传播。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有一套较严密的组织系统,张鲁在汉中就以五斗米道组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建安中,曹操夺取汉中,将张鲁及其部分教民北迁,天师道因而在北方传播。
但张鲁到北方后不久即去世,天师道因而组织涣散。
在巴蜀的天师道也因无领导组织同样涣散。
成汉李氏据蜀后,因其信奉天师道,巴蜀地区的天师道当有较大的发展。
魏晋间北方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人民群众便流入江南或巴蜀,而巴蜀民众也因此又流入江南。
于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巴蜀的五斗米道也传到江南。
江南就出现了太平道的支派于君道、帛家道与五斗米道的支派李家道、清水道及杜子恭道团。
这些道派都广泛在民间传播,后来还多次出现李弘起义与孙恩、卢循起义。
传入江南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上层发展。
东晋时期信奉天师道的土族就明显增多,如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吴郡杜氏、义兴周氏等等,都有信奉天师道的。
东晋初,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总结,确立了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金丹派的炼丹术。
葛洪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修道最主要的方法是宝精行气和服食还丹金液。
故葛洪特重炼丹,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化学资料。
葛洪的著作很多,现存而又最重要的是《抱朴子》。
东晋中叶以后,江南天师道盛行,出现了若干造作的道书,《上清经》和《灵宝经》就是其中的两类。
《上清经》是杨羲、许谧所造,以后便发展为上清派。
《灵宝经》是葛巢甫所造,以后发展为灵宝派。
南朝初期,陆修静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将早期民间道教改革发展为新的官方道教;并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分类整理了道教典籍,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朝中期的陶弘景,在隐居茅山的45年中,广招徒众,弘传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核心基地,后世因称之为茅山宗。
陶弘景除弘传上清经法外,还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发展了养生修炼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和变动的时期。
自东汉末年至隋朝建立,历时近四百年,历经魏、蜀、吴、晋、北魏、东晋、南朝梁、南朝陈、南朝宋、南朝齐、梁、陈等政权更迭。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改革给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动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
这一时期,内忧外患交加,社会动荡不安。
外部方面,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入侵,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而南方的吴、蜀等政权也在不断的兴衰中出现。
内部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政权更迭的频繁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停滞。
然而,正是这种政治动荡推动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改革。
随着社会的动荡,给予了一些具有魄力的政治家推动变革的机会。
例如,魏晋时期的王导,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试图巩固政权,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他加强了集权制,提倡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政治改革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政治改革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军事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不断给中国政权带来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政权不得不对军队进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们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军事力量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这为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加强对商业和农业的管理,加强对贸易和税收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这些改革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社会的制约,政治改革的实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一些政治家积极推动变革,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历程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历程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政治历程也十分的曲折复杂,经历了政权更迭、战争割据和民族融合等许多事件。
本文将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历程与演变。
一、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非常动荡。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打开了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到了三国时期,各种小国相互争斗,局势更加复杂。
到了晋朝,朝中内斗不断,太宗晋武帝时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成多个小国互相争斗,形成了“南北朝十六国”的局面,各国都在争夺最高的统治地位。
其中南朝刘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加快了社会变革,而北魏则对掌握权力的官僚进行了大量的调动。
这些政权的更迭造成了藩镇割据、常胜将军、奸臣当道等问题的出现。
政治不稳定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战争割据的后果政权更迭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战乱频繁,战争割据或者政治藩镇的出现。
众所周知,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利,它会造成人口流失、财富流失,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割据一直是持续的状态。
北魏时期的夫余地与燕云地的战争已经属于历史悠久的战役,在当时的情况下军队的损失已经是无法想象的。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处在战争环境下,也很容易就会失去民生幸福的安全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也就随之而来,国家的社会结构也随之断裂,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开始走向崩溃。
三、民族融合的推动在战乱和政权更迭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民族融合的不断推动。
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过程中,市民中原人、少数名族和匈奴、鲜卑等多民族混住一起,经常发生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例如,北魏时期的蒲阴燕、代人等名族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成为了一支文明化的部族。
这些事件对于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历程和演变中,政权更迭、战争割据和民族融合是三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张永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二,西晋时期政治思想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治思想 四,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
一,三国时期政治思想
普通群众的政治思想:并非只有一流思想家名著中的思想 才是重要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思想也许并不高明,甚至 也许只是由无知产生的迷信,但是如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 运动,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后果,也是重要的政治思想,中国 有史以来民间信仰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几千年来无 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黄巾军到义和团, 贯穿着一条连续不断的线索.
阮籍:阮籍经历了魏晋之际的变故,思想前后发展的痕迹很 明显,前期《通老论》,《通易论》与何晏,王弼相似,带有 儒道结合的色彩,认为君臣之制合于自然之道,后期所依据的 思想来源已经从《老子》,《易经》转向《庄子》,《达庄论》 和《大人先生传》虚无主义倾向更浓,不仅反对礼法,甚至发 展到无君思想,其行为也更加酣酒放旷,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自由主义:玄学崇尚自由放任,自然而然,相对 于注重礼教束缚的儒学,具有思想和行为解放的作用,到竹林 七贤时期,无论思想和行为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追求无 限制的个性自由,自由主义的风气在整个中国历史时期十分突 出,甚至对追求个性解放,抨击礼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有相 当的影响,比如鲁迅,周作人都很推崇魏庄之学,政治上反对司 马氏政权,也反对司马氏提倡的儒学名教,"轻贱唐虞而笑 大禹","非周武而薄周孔",甚至认为名教是罪恶之源.
向秀:《庄子注》当时影响很大,但大部分失传,其思想倾 向于调和名教与自然,没有阮籍,嵇康那么激烈,与嵇康, 吕安共同隐居,二人被杀后出仕,可以说与山涛同样背叛了 竹林风格.
郭象:《庄子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哲学上提出 "独化论",政治思想上主张政治制度"应时而变","先 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又认为 "君臣上下"本身就是"天理自然","臣妾之才"安于 "臣妾之任",各人认识到自己的自然位置,安于自己的本 分,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03
其次,尽管有些奴隶主会利用道教信仰来控制奴隶并加强对其的统治,但这并 不代表大多数奴隶会对道教产生认同或信仰。因此,可以说在汉末魏晋南北朝 时期,道教对奴隶阶级的影响相对较小。
05
结论
研究总结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对 社会分层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
道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强化了社 会等级观念,同时也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社会流动模式。
平民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奴隶阶级
奴隶阶级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低的社会分层,他们没有自由和权利,被视为财产和工具。
奴隶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家奴、官奴等。
03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 教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的黄老道,是民间信仰和思潮的产物。
演变
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历了多次教义和组织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 “道”为核心的教义体系。
道教经典和教义倡导的价值观 和道德规范对当时的社会秩序 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未来可以进一步结合考古资料和 田野调查数据进行更全面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引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 ,以便更深入地探讨道教与社会分层之间的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分层,他们 也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但相 对于士族地主阶级,他们的政治权 利较少。
VS
豪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 军阀和地方豪强,如曹操、刘备、 孙权等。
平民阶级
平民阶级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社会分层,他们没有土地和劳动力,依靠 为士族地主阶级和豪强地主阶级工作来维持生计。
研究目的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革的内容很丰富。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具有很大的变化,东汉末年开始,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1. 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成为了统治阶级。
他们不但获得高额的税收,而且拥有土地和人民,具有很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他们勾结起来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压迫和剥削。
2. 农民阶级的地位下降在这个时期,农民阶级的地位不断下降,失去了所有的权利和保障。
他们的土地被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掌控,处境日益艰难。
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由于官僚和地主阶级不理会民间的经济发展,因此,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
他们开始掌控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商业活动,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士族和文人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分化,士族和文人开始崛起。
他们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势力。
他们的出现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1. 荀伯子变法荀伯子变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
荀伯子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必须通过变法来解决。
他提出了“地下一万里,上则天下一统”的政治口号。
他建议君主要经常听取臣子的意见,建议君主采取一些适应社会的新政策,以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
2. 简文帝与萧衍的改革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是简文帝与萧衍的改革。
他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们建议减少财政支出、增加人民福利,加强官员的监督。
萧衍还支持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的革新举措,通过这些努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宗教信仰及其历史影响

三国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宗教信仰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些信仰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社会道德、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始终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据史书记载,北齐武王时期的佛教寺庙就有八百多座,有名的大寺庙有华严寺、鹫峰寺等。
佛教的传播和融入也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美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艺术方面,佛教诗歌和小说是佛教艺术中最为突出的两种表现形式。
佛教诗歌是佛教经典和律诗为基础的诗歌形式,比较典型的有《法华经》、《四十二章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
而佛教小说则是佛教故事和神话为基础的散文小说,比较典型的有《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等。
在哲学思想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关于理、性、道、命、心灵等方面的思考。
佛教的道和性相结合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中性和道的观念,佛教的“中观思想”则是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中“中庸”和“中派”的思想。
在美学方面,佛教对于中国的艺术审美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唯美、非宗教,在自然、心灵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意识。
佛教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佛教的“无我”思想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去中心化”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影响与佛教相比,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相对较慢。
不过,道教仍然对于中国的文化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宗教信仰。
道教中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学派,如黄老、老庄、丹道等。
在社会道德方面,道教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崇尚和平,主张追求平等、尊重生命、弃恶从善等道德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段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的动荡,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一、政治动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东汉灭亡后,全国分裂成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三国鼎立的时期最为著名。
最终,魏晋南北朝的政权相继建立,但这些朝代都很短暂,政权更迭频繁。
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东汉末年的腐败和统治危机,导致中央政府的威信丧失和地方豪强的崛起。
其次,统治者的弱势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导致政权割据和内乱不断。
此外,外族侵扰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也是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转折期。
在这段时期,儒家的传统思想逐渐衰落,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开始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佛教强调个体的修行和救度,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兴起也推动了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相辅相成。
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通过炼丹、修炼等方式实现长生不老。
道教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经济困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境。
由于战争频繁、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大量的战乱导致人口流离失所和减少,土地荒废和经济停滞。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政策不稳定,商业和农业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困境进一步加剧。
同时,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各地割据政权纷纷铸造大量钱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四、政治、文化、经济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不仅是政治上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政治的不稳定导致经济困境,而经济的低迷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一、魏晋南北朝的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
这一时期恰好跨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
在这次农民起义后,东汉政权岌岌可危,各地霸主开始崛起,形成了一种割据现象。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
在三国时期,魏国发展壮大,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
魏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治变革。
在魏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司马家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司马家族的崛起魏政权的建立者魏武帝曹操在黄巾之乱后掌握了关中地区的政治权力,成为了一方霸主。
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后,成为了魏政权的正式统治者。
但是曹丕在位不久就去世了,皇位被曹丕的弟弟曹植继承。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他的兄长曹丕却极度嫉恨他,并意图篡位。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曹植寻求了司马懿的帮助。
司马懿在帮助曹植稳定政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地位。
在司马懿的助力下,曹丕的儿子曹芳继位,并任命司马懿为丞相。
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政治大权,并成为了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政治变革。
三、晋朝的建立晋朝的建立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和平过渡。
在司马炎的领导下,晋朝实行的是以文治为主的政策。
他采用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推行科举制度和修建水利,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统治能力。
在晋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州县制的实行打破了封建细碎局面,促进了统一和发展。
四、南北朝的分裂在晋朝时期,领土上出现了一部分地区独立成为了南朝。
随后,在北方出现了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北方发生了一系列动乱,最终导致了北朝的建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
在政治上,南北朝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政治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东汉末年至隋朝初年,历时约380余年,包括了三国、晋朝、十六国、南北朝等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等多种重大事件。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亮点,下面就以几个重点方面,来谈一谈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一、政治1.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割据与分立,王侯一方、土地分权和军阀割据等局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宫廷政治与地方割据政治之间也出现了动态平衡,使政治生态面目全非。
2.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改革,包括官制、法制、配制等方面的改革。
特别是魏晋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改革,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3.官僚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的军阀割据和拥兵自重使得官僚体制大量削弱。
随着各地王国的称雄,朝廷的统治日趋薄弱,形成了官僚体制危机。
在这种危机下,各地军阀借机割据,甚至愈演愈烈,致使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面对着巨大挑战。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颇为丰富多彩,包括古文、诗歌、曲艺、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表现。
1.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极为活跃,著名的有韩愈、柳宗元、唐伯虎等。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巨大的认可,特别是魏晋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其中以经典评论、政治辞令、散文、诗歌等为代表。
2.书法中国书法在魏晋时代发展出了新的风水,将古代各种书体以及各种变形进行了延伸,创造出了新书风。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达到了极盛的发展,书写卷是当时书法的主流形态,与此同时,田蕴、王献之、颜真卿等重要书法家的名字也传世至今。
3.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也发展得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佛教壁画上和山水画上。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化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近400年的时间,从42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589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南北朝时期的形成和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形成和背景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政治、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大体上来讲,南北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也是中原文明向南方的转移和与南方文明的合流。
这个时期的背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南北朝时期的形成与统一时期的结束有关。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蜀汉、魏国和东吴三个国家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开始分别称霸了中原、北方和江南地区。
随着这三个国家的逐渐崩溃和灭亡,在刘裕建立梁朝之后,中国于南北朝时期成为了两个政治、文化和历史不同的区域,即南朝和北朝。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形成与土地的分治有关。
自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的土地分散,不同的统治者控制不同的地域。
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到来,这种分散现象达到了顶峰。
南朝控制的地区大多在长江以南,而北朝则控制着北方的黄河流域。
这种分散的趋势反映了中国土地的分治和受到外族侵略的压力,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差异和分离。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形成还与民族的交融有关。
在这个时期,南方的文化和民族习俗受到了北方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吸收和继承。
这种交融与合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与多样性,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文化、哲学和文学等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化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化非常巨大,其中以南北朝政治体制的不同最为明显。
在政治制度上,南北朝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首先,南北朝的统治者与王朝制的不同有关。
南朝时期,统治者多数采用皇帝制度,比如刘宋、南齐、南北斗和梁朝等,其权力和地位都很高。
而北朝时期,统治者则多数采用固定的王朝制,在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北梁和隋朝等时期,王朝名称一直持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道教与政治学生姓名刘晓英指导教师黄修明内容提要: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政治思想丰富严整而且影响深远。
从诞生之时起,道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统治者所利用,以维护统治,又为被统治者作为推翻旧政权的精神旗帜。
从张陵创教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为止,属于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道教从民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渐分化并向上层官方化方向发展,使其与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的民间早期道教逐步被改造,并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
魏晋南北朝之前,道教在东汉后期迅速从民间蓬勃兴起,形成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道教团体,这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潮。
汉末黄巾起义因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汉中张鲁政权也因投降曹操而归于覆亡,使道教遭到沉重打击。
进入魏晋后,统治阶级对民间的宗教活动严令禁止,遏制了民间道教组织迅速发展的势头。
在民间道教的活动受到遏制的同时,适合魏晋门阀统治阶级利益的神仙道教却在兴起。
关键词:东汉魏晋道教政治On the relationship of Daoism and PoliticsAbstract:Daoism,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mplies influence.From the very beginning,Daoism is a sword of two blades,one serves the rules while the other serves the rules.Till the wound teache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ts starting , arriving at Wei Jin from Zhang Ling , belong to T aoist establishing and reform a period. Han Zhong the Zhang Lu regime also because of surrendering Cao Cao but attribute to fall , make T aoism meet with a heavy blow. Enter Wei Shanxi Province the queen , face to face popular ruling class religion activity adjure forbid, tendency having kept popular prompt T aoism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within limits. Accept the at the same time keeping within limits in among the people T aoist acti vity , be suitable to Wei Shanxi Province powerful family ruling class benefit supernatural being T aoism is on the rise but.Key words:Eastern Han Wei-Jin Daoism Politics目录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 (1)(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 (1)(二)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 (2)二、原始道教和民间道教的社会反叛性 (2)(一)西蜀五斗米道及其政教合一政权 (3)(二)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4)(三)陈瑞、李特起义 (4)三、道教对封建政治权力的理论攀附 (5)(一)魏晋时期道教两极化的政治内涵 (5)(二)南北朝道教改革的政治目的 (6)四、结语 (7)主要参考文献 (8)论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道教与政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各自都有漫长的历史。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也有其长期发展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神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尊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做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便成为它的思想渊源之一。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仙道、黄老道的某些思想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
从张陵创教开始,到魏晋南北朝为止,属于道教的创建和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民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道教逐步被改造、并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
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汉代的历史产物。
汉代是宗教蓬勃兴起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诞生,佛教传入,都在汉代。
这长期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儒释道三教陆续出现在汉代社会,绝不是偶然的。
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迫切需要,并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气候和土壤。
就道教来说,当时崇尚黄老的社会思潮,与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逐步合流,则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可以简述如下:第一,来源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它们都是道教滋生的温床。
先民崇拜神灵,是为了祈福免祸。
但神灵奥秘难识,祭神要讲究方式,不是人人都能与神打交道。
于是有巫祝出来以宗教为职业,专业负责官方或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掌管神与人之间的交通,用种种手段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求福解灾。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思想与方士方术。
道教的神仙不同于一般鬼神,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灵,而是现实活人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
神仙的最大特点是,其一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老,其二逍遥自在,神通广大。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与其他宗教教义的最显著之点。
神仙传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一出自荆楚文化,一出自燕齐文化。
《庄子》书中关于神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动描述。
《楚辞》中也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
《离骚》想象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凰飞腾兮,又继之以日夜”。
后来道教描绘的神仙生活,大体上不离乎此。
既有神仙幻境,必有认真的追求者,而关键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永生,于是有“不死”之方出现。
神仙传说流行甚广,而神仙方术的热衷者主要是诸侯王。
传说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能见而难至,有至者谓其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此三神山。
秦始皇并有天下后,多次东巡沿海,冀有所得,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之,结果用费甚巨而一无所得。
《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方士,已近于早期道士,如王乔之神术,冷寿光、鲁生女之房中术,费长房之符数,左慈之变术等。
只是这时期的神仙方术还没有和道家理论相结合,也没有统一的教主和组织,只有分散的神道活动。
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说又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所以它与道教的诞生有最密切的关系。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老庄与秦汉道家都是学术派别,不是宗教。
《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书都是学术著作,不是神学经典。
但是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打着道家的旗帜,与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就造成道教与道家非即非离的关系。
秦汉巫术与神仙方术只能算是世俗迷信,只有自它们依附于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的道教神学体系以后,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并列的大型宗教。
老子既然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在利用道家的过程中也很自然地利用了老子,把他奉为本教的教主和尊神,于是神化老子,奉习《老子》书,便成为早期道教产生的重要标志。
五斗米道的祭酒主诵习《老子》,托名河上公注的《老子章句》和《老子想尔注》都是借老子之名专门宣扬道教的经典。
第四,来源于儒家与阴阳五行思想。
早期道教,除了张角,李弘等农民起义所利用的民间道教组织外,其他所有上层道教,都不是作为儒学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儒学的辅翼者出现于世的,儒学是它们吸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
早期道教神学都把维护礼教作为头等教戒。
《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以阴阳之气益身炼形。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政治思想丰富严整而且影响深远。
从诞生之日起,道教就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统治者所利用,以维护统治,又为被统治者作为推翻旧政权的精神旗帜。
(二)早期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道教的历史渊源虽然可以上溯于久远的时代,但它毕竟酝酿于汉代,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它是在汉代有神论泛滥的大气候中形成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战国是无神论高涨时期,理性主义形成思想界主流。
及至汉代,统一帝国建立并趋于稳定,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社会秩序,便大力提倡神学与世俗迷信,高祖,武帝,光武,桓帝是突出的代表。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各种学说都产生神学化的倾向。
两汉之交至东汉,神学更为流行。
王莽用图谶篡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各种迷信充斥社会生活,朝野上下弥漫着鬼神崇拜的神秘气氛。
这是一个最利于创建宗教的时代,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清醒的理智而习惯于怪异的联想。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传入并慢慢兴起,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思想与神道合流,向着道教转化。
第二,它是在统治阶级对神仙方术的特殊关心下孕育成熟的。
秦始皇向往长生,汉武帝任用方士,淮南王爱好仙术,其社会效应不可低估。
在帝王至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以影响一国的风俗。
尤其武帝在位五十余年,终生好仙求药不断,无形中培养了一大批方士,造成社会上求仙修道的风气,直接推动了道教丹鼎派的形成。
第三,东汉末年神学经学衰落,社会危机加深,儒学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许多人到儒学以外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于是佛教转盛,道家复起,道教也趁机而兴,企图用一套宗教救世之方,改良政治,变异风俗,慰藉人心,重新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
《太平经》就属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它提出了一整套道教式的改革方案和人生理想,以填补儒学权威丧失后思想理论上出现的空隙。
第四,汉末混乱动荡的政治局面,给下层民众带来深重苦难,人民不再寄希望于腐败的刘氏王朝,而要求新的社会归属,以便在乱世中得到保全。
有的受庇于世家豪族,有的则归附于民间道教。
汉中,巴蜀一带的张修,张鲁,利用五斗米道控制了当时的政局,造成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又在教内提倡互助,救济,保证了教民的基本生活与精神需求,自然民众乐得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