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化学 16第16章_过渡金属π络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催化活性:提高100 倍。
第十六章 过渡金属π配合 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Theπcomplex of transition met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第一节 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层构型和成键特征 一、过渡金属元素价电子层构型 二、过渡金属配合物 第二节 过渡金属与不饱和烃形成的π 配合物 一、蔡塞盐 [PtCl3•CH2=CH2]二、其他不饱和烃π 配合物 第三节 夹心结构π 配合物 一、二茂铁 二、其他夹心结构的π 配合物 第四节 过渡金属π 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乙烯的催化氢化 二、乙烯氧化合成乙醛 三、丙烯的羰基化反应
总目录
3. 二茂铁的芳香性
总目录
二、其他夹心结构的π配合物
参与形成这类π 配合物的对称环状体系,原则 上只要符合休克尔规则(4n+2)的芳香环均可:
总目录
第四节 过渡金属π配合物在有机合成 中的应用
一、乙烯的催化氢化
H2与RhCl(PPh3)3进行加成,生成六配位的二氢 化物,然后它与乙烯配位而形成π 配合物,进而 重排,H转移到配位的乙烯上,变为乙基-铑配体, 随后发生还原-消除反应,另一个H迅速转移到乙 基上,得氢化产物CH3CH3,并再生RhCl(PPh3)3 配合物。
总目录
第二节 过渡金属与不饱和烃形成的 π 配合物
一、蔡塞盐
[PtCl3•CH2=CH2]-
Pt原子同三个Cl原子处在同 一平面,该平面与乙烯分子 的轴线相垂直; Pt与整个双键相连接,Pt与 双键的两个C原子之间的距 离相等,为0.214 nm。
总目录
乙烯π成键轨道和Pt的 dsp2杂化轨道(空)重叠 形成σ三中心配位键 Pt填充的dp杂化轨道与 对称性匹配的乙烯π*反 键轨道重叠形成π三中心 配位键(反馈键)
烯烃_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
现代化工MODERN CHEMICAL INDUSTRY2000 Vol.20 No.11 P.21-24烯烃/链烷烃分离工艺进展邝生鲁 奚强 朱成诚 摘要 当前开发的烯烃/链烷烃分离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收分离法、萃取蒸馏法及膜分离法。
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利用π-配合作用的化学吸收法,现已有工业化装置。
将蒸馏与吸附相结合的复合分离技术,是烯烃/链烷烃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烯烃/链烷烃分离,化学吸收,π-配合物, 吸附分离,膜分离,萃取蒸馏Recent developments of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technologyKUANG Shenglu, XI Qiang, ZHU Chengcheng(Wuh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430074) Abstract A number of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day. They include physical absorption, chemical absorption, absorption separation,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he most promising appears to chemical absorption by π-complexation. There are already some commercialized plants. One of the developing trends for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is the composite separ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distillation with absorption. Key words olefin/paraffin separation, chemical absorption, π-complexation, absorption separation, membrane separation, extractive distillation第一作者:邝生鲁,男,1938年生,大学,教授,从事精细化工、应用电化学等方面研究。
温度对MOF-74(Ni)吸附分离丙烯丙烷机理和选择性的影响
温度对MOF-74(Ni)吸附分离丙烯丙烷机理和选择性的影响刘江;吴玉芳;许峰;肖静;夏启斌;李忠【摘要】MOF-74(Ni) was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synthesis method and then characterized by PXRD and pore size analysis. Isotherms of C3H6 and C3H8 on the synthesized MOF-74(Ni)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desorption activation energies of C3H6 andC3H8 on the MOF-74(Ni). IAST theory wa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C3H6/C3H8 mixtur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on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adsorption selectivity were also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synthesized MOF-74(Ni) had BET surfaces of 1306 m2·g?1, and its C3H6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up to 7.4 mmol·g?1 at 298 K. With rising temperatur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3H8 on MIL-74(Ni) decreased sharply, while that of C3H6 decreased slightly, resultingin improvement of C3H6/C3H8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MOF-74(Ni).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π-complexation bonding between C3H6 and MOF-74(Ni), which was stronger than the interaction of C3H8 with MOF-74(Ni). TP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esorpt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C3H6 on MOF-74(Ni)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3H8, which were 68.92 kJ·mol?1 and 50.80 kJ·mol?1 , respectively.%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MOF-74(Ni),使用PXRD、孔径分析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C3H6和C3H8吸附等温线,应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估算了脱附活化能,并使用IAST理论预测了材料对C3H6/C3H8二元体系的吸附选择性.讨论了温度对吸附机理和吸附选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MOF-74(Ni)的BET比表面积高达1306 m2·g?1.在298 K下,C3H6的吸附量高达7.4 mmol·g?1.随着温度升高,C3H8的吸附量大幅降低,而C3H6的吸附量下降程度较小,导致材料对C3H6/C3H8吸附选择性升高.当温度为328K 时,MOF-74(Ni)对C3H6/C3H8二元气体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接近12.程序升温脱附的实验结果显示,C3H6在MOF-74(Ni)上的脱附活化能大于C3H8,分别为68.92 kJ·mol?1和50.80 kJ·mol?1.C3H6是通过与MOF-74(Ni)的不饱和金属位点Ni2+以π络合作用方式吸附,作用力较强,而C3H8与Ni2+之间的作用力较弱.根据吸附机理不同的特点,适当提高温度,将有助于提高MOF-74(Ni)吸附分离C3H6/C3H8混合物体系的吸附选择性.【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6(005)005【总页数】7页(P1942-1948)【关键词】MOF-74(Ni);丙烯;丙烷;吸附等温线;吸附选择性;温度【作者】刘江;吴玉芳;许峰;肖静;夏启斌;李忠【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1;TB34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51519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乙丙橡胶的生产[1]。
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 孔夫子
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孔夫子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领域。
它通过材料的表面吸附作用,将一种或多种组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达到纯化、浓缩或回收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的原理、应用以及关键技术。
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在吸附剂表面上的相互作用。
通常采用的吸附剂是多孔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等。
这些吸附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吸附位点。
混合物通过吸附床时,组分与吸附剂之间发生吸附作用,不同组分在表面上的亲和力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通过调节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可以控制吸附过程的选择性。
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炼油、化工、制药等工业中,吸附分离被用于分离和回收有机物、无机物、气体等混合物。
例如,在炼油过程中,吸附分离可以将有机溶剂从废水中吸附出来进行回收利用。
在制药过程中,吸附分离可用于纯化和浓缩药物原料。
此外,吸附分离还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水处理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吸附剂的选择、床层设计、操作条件的控制等。
吸附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吸附效果和成本。
需要综合考虑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选择性、稳定性以及成本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吸附剂。
床层设计是指确定吸附床的结构和尺寸。
床层的设计应考虑到流体相的运动、传质和传热特性,以确保吸附效果和操作稳定性。
操作条件的控制包括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调节。
通过合理调节这些参数,可以实现吸附过程的最佳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
首先需要对混合物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了解各组分之间的差异和亲和力。
然后,根据吸附分离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和优化吸附过程的参数和条件。
最后,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吸附分离的效果和稳定性。
总之,吸附分离工艺与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污染环境中萘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环境中萘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钱翌;谢晓梅【摘要】综述了污染环境中萘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并阐述了各修复技术的原理、效能、影响因素及优缺点,重点论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降解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展望了萘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f naphthalene in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including physical 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n,phytoremediation,and microbial reme-diation.In allusion to various technologies,the principle,efficacy,effect factors,merits and demerits are intro-duced,especially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 factors of microbial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An outlook on developing trend of naphthalene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is also proposed.【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萘;污染环境;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作者】钱翌;谢晓梅【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3萘[1]是简单多环芳烃的代表物,具有“三致”效应,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主要分布在大气、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
吸附工艺脱除柴油中芳烃的研究进展
第39卷第1期2021年1月石化技术与应用Petrochemical Technology&ApplicationVol.39No.1Jan.2021DOI:10.19909/ki.ISSN1009-0045.2021.01.0066专论与综述(66-69)吸附工艺脱除柴油中芳?的研究进展王连英,杨国明,辛靖,刘丽芝,陈松(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102209)摘要:综述了吸附工艺常用的吸附剂、脱除芳S的原理及吸附分离工艺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阐述了柴油吸附脱芳S应用较多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碳材料吸附剂、硅基介孔材料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吸附芳S 的羽络合作用、!一!相互作用和酸中心作用机理,以及固定床、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的吸附分离工艺。
并指出开发新型高选择性、易回收芳s的吸附剂及吸附工艺是脱除柴油中芳s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柴油;脱芳S;吸附剂;吸附机理;吸附分离工艺中图分类号:TE624文献标志码:A我国生产催化裂化(FCC)柴油的原油以重质油、劣质油主,其中的芳s体积分数达60%~ 80%。
芳S对柴油较,柴油中芳S 分数每降低10%,加3.0~3.5[1]o柴油中的芳s,仅可提高油,芳s原料,“三烯”,有要。
目,吸附分离油中芳s 的主要有催化加氢、剂、吸附分离。
催化加氢可以芳s[2-5],工艺用加氢,加氢理FCC油,工艺,操作,油。
芋剂抽提能有催化油中的芳s,溶剂较,需要经过多洁油,溶剂使用比例较高,工艺较,与加氢技术比无明显经济优。
吸附分离: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脱除油中非理想组分的一种精制,使用仪器,操作缓和,对分离系的理化小,且吸附剂种类繁多,价格低廉,如活炭、分子筛、胶、氧化铝、硅藻土、白土[6-8],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前景。
工作绍了吸附工艺常用的吸附剂,并芳s的吸附机理和吸附工艺了综述。
1脱芳?吸附剂FCC柴油M分中富含芳s组分,主要为单环芳s、双环芳s以及稠环芳s,中50%以上是双环芳s包T、联和V类。
zif-67和zif-69材料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摘要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s)材料作为一类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不仅具有MOFs材料的高比表面积、结构和功能的可调性等特点,而且具有更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特别是能在水中稳定存在。
因此,ZIFs材料在气体存储、吸附分离等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致力于不同拓扑结构的ZIF-67、ZIF-69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常规溶剂法,在室温下,以Co2+和2-甲基咪唑(mIm)为原料制备ZIF-67晶体材料。
通过单一变量法,考察钴盐的选择、Co2+与mIm的摩尔比、加料顺序对ZIF-67晶体形貌的影响。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对材料进行表征。
实验得到的ZIF-67的优化合成条件为:Co(NO3)2·6H2O与mIm的摩尔比为1:8,原料同时溶解于甲醇中,所合成的ZIF-67晶体为规整的菱形十二面体,且颗粒粒度分布均匀,直径约为200 nm。
(2)通过静态吸附过程研究了ZIF-67对苯酚的液相吸附性能,并运用Langmuir 吸附等温方程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
考察了温度、初始浓度、pH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ZIF-67吸附苯酚的适宜条件为:吸附时间为2 h,pH为9.0,吸附温度为298 K。
其吸附能较好的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说明单分子层吸附占主导地位。
(3)采用常规溶剂法,在室温下,以Zn2+,2-硝基咪唑(nIm),5-氯苯并咪唑(cbIm)为原料制备ZIF-69晶体材料。
通过单一变量法,考察Zn2+与nIm,cbIm的浓度、加料顺序、晶化温度对ZIF-69晶体形貌的影响。
采用XRD、SEM对材料进行表征。
实验得到的ZIF-69的优化合成条件为:室温下,Zn2+逐滴加入nIm和cbIm的混合体系中,且反应物浓度为0.1 mol/L,所合成的ZIF-69晶体为规整的六角棱柱,且颗粒粒度分布均匀,直径约为800 nm。
吸附法
学位论文题目:
作者签名:——_』墟k0—T一日期:j丛年—上月—上日 左璧2延
is not propitious to the separation of
rate
(LUB)Was Can produce purified
be regenerated
concerned to the gas flow rate but not to the bed gas when the
3-methyl—l—butene/pentane.The height.The zeolite adsorbents bed height Was larger than LUB.The AgY adsorbents can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methyl-1一butene in isopentane.The adsorbed quantity is 1 1 5 mg/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 ℃,l atm and material gas flow
rate 40 mL/min.After
SO
separations from olefin plants;even
it remains the most energy-intensive process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ve volatilities of the components.The large energy and capital investment
如下:
采用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AgA,AgY,AgMOR分子筛吸附剂,通过XRD、TG、 水静态饱和吸附和固定床吸附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分子筛吸附剂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研 究发现,离子交换后,AgA分子筛结晶度明显降低,不适合作为吸附剂。AgY,AgMOR 分子筛仍保持原有的骨架结构,AgMOR分子筛吸附剂对3.甲基丁烯的吸附能力较弱。
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应用重点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和实际效益。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以期增加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一、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原理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是利用物质在表面或接口上的亲、疏水、离子交换或大小分子筛分等特性,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纯化和提纯,尤其是在水、空气、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原理包括:1. 物质吸附原理:根据物质在各种载体(如活性炭、树脂等)表面的亲和力大小,实现物质的吸附、去除和纯化。
由于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吸附剂对物质表面的化学作用力、物理吸附、形成静电场吸引、微生物吸附等都被广泛应用于环保与医药领域的废水和废气处理、食品加工等。
2. 分子筛原理:利用分子筛剂对不同分子尺寸和形状的物质进行筛分分离、纯化和提纯。
常见的应用包括空气净化、水处理和医药分离等。
3. 离子交换原理:利用吸附剂中的离子交换,使溶液中的某些离子被吸附固定,而另一些离子则被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溶液分离和升级的目的。
常见的应用包括脱盐处理、化妆品和食品行业的蛋白质、色素、酶等大分子物质的纯化和分离。
二、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吸附及废弃材料的重复利用方面,研究通过绿色吸附来净化水源、提取天然产物等,目前已有紫萝卜皮、废旧纺织染料等被应用于吸附处理领域。
2. 高性能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改善方面,旨在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以更好地应用于环保、水处理、医药等领域。
3. 生物质吸附捕获二氧化碳方面,研究利用生物质吸附材料,将大量二氧化碳吸附于生物质表面,实现了多种环境和工业场合的二氧化碳净化和分离处理。
4. 水处理方面,研究各种吸附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包括重金属污染处理、溶液色度去除、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多个方面。
吸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吸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吸附分离技术是指将流动相(气体或液体)与具有较大表面积的多孔固体颗粒相接触,流动相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选择地吸附或持留于顺粒微孔内,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为了回收该组分和吸附剂的净制,作为吸附剂的固体颗粒需要再生,吸附和再生构成吸附分离的循环操作。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碳分子筛、沸石分子筛等[1]。
吸附是一表面现象,在流体(气或液)与固体表面(吸附剂)相接触时,流固之间的分子作用引起流体分子(吸附质)浓缩在表面。
对一流体混合物,其中某些组分因流固作用力不同而优先得到浓缩,产生选择吸附,实现分离。
吸附分离过程依据流体中待分离组分浓度的高低可分为净化和组分分离,一般以质量浓度10%界限[2],小于此值的称为吸附净化。
吸附是自发过程,发生吸附时放出热量,它的逆过程(脱附)是吸热的,需要提供热量才能脱除吸附在表面的吸附分子。
吸附时放出热量的大小与吸附的类型有关:发生物理吸附时,吸附质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吸附选择性不好,吸附热通常是在吸附质蒸发潜热的2~3倍范围内,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发生化学吸附时,吸附质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吸附选择性好且发生在活性位上,吸附热常大于吸附质蒸发潜热的2~3倍。
在吸附分离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吸附剂要重复使用,吸附与脱附是吸附分离过程的必要步骤。
吸附剂脱附再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提高吸附剂温度和用低吸附质浓度的流体。
吸附剂的性能决定着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因此吸附剂的开发一直是吸附分离技术的研发重点。
从含CO和N2的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CO,或从烯烃和烷烃气体混合物中分离出烯烃,用一般的吸附剂无法实现,因这些待分的物质性质相近,在吸附剂上有着相近的吸附容量,选择性差。
如果利用CO和烯烃分子都有л键和络合吸附具有化学吸附的专一性的特性,就可能开发出具有选择性吸附CO 和烯烃的专用吸附剂,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不少的结果[3-6]。
苯和环己烷的分离研究进展
苯和环己烷的分离研究进展丁淑娟【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苯; 环己烷; 分离; 研究进展【作者】丁淑娟【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8苯(C6H6)在常温下呈现无色透明的液态,相对分子质量为78.11,沸点为80.1 ℃,熔点为5.5 ℃,相对密度为0.88。
属于芳香烃家族,易挥发,不溶于水,与乙醇等有机溶剂互溶,结构上呈现正六边形状态。
环己烷(C6H12)在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态,相对分子质量为84.16,沸点为80.7 ℃,熔点为6.50 ℃,相对密度为0.778~0.779,不溶于水,在结构上呈现折六边形的状态。
根据甲苯和环己烷的物理特性,目前有多种分离方法,其关键内容就是分离剂的取得。
1 恒沸精馏技术和萃取精馏技术研究进展1.1 恒沸精馏技术苯和环己烷沸点相近,碳原子数相同,采用普通精馏方法很容易形成共沸物。
恒沸精馏的过程是在体系中加入恒沸剂,产生二元或三元恒沸物,增大分离物之间的相对挥发度。
恒沸剂的选择决定了蒸馏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要求新形成的恒沸物要便于分离,满足工业稳定、无毒、不腐蚀、经济易取的要求。
这其中夹带剂量是关键因素,因此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H·W·Anderson 等研究者选择了以甲苯为夹带剂,研究了蒸汽量、夹带剂量和组分分离效果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剂量对分离效果没有影响。
Laroche 等以苯为夹带剂研究了乙醇和水的分离,在研究中发现了夹带剂量对相对挥发度的影响规律。
朱旭荣的研究同样以苯为夹带剂,对异丙醇和水的分离问题进行了研究[2]。
1.2 萃取精馏技术该技术是向分离塔顶连续加入高沸点添加剂,让液体混合物便于分离,萃取剂的沸点必须要高于所有分离物。
Fredenslund 和Pransnitz 于1975 年提出了基团贡献法,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萃取剂的溶解度、蒸汽压、表面张力等因素。
π-π相互作用光催化二氧化碳
π-π相互作用光催化二氧化碳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π-π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二氧化碳中的应用。
光催化二氧化碳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旨在利用太阳能和一系列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光催化剂效率不高,反应速度慢,这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策略来提高光催化二氧化碳的效率和选择性。
在这里,我们将关注π-π相互作用的概念。
π-π相互作用是一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化学和物理领域广泛存在。
研究表明,π-π相互作用可以用于增强光催化剂的性能,例如提高吸附能力、增强光吸收和电子转移速率。
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通过引入π-π相互作用,可以改善光催化二氧化碳的转化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本文将首先介绍π-π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特点,为读者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随后,我们将探讨光催化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挑战。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π-π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二氧化碳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关于π-π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二氧化碳中的潜在应用的洞见,并为进一步改善光催化二氧化碳转化效率和产物选择性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π-π相互作用光催化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简要介绍π-π相互作用的概念。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的第2.1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π-π相互作用的原理与特点。
然后,在正文的第2.2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光催化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及π-π相互作用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在结论部分的第3.1节中,我们将总结π-π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二氧化碳中的应用和效果。
最后,在第3.2节中,我们将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潜力。
通过以上结构,我们旨在全面而系统地探讨π-π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二氧化碳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展望和指导。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周艳平(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号:6150112117)摘要: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吸附分离技术在当今社会已受到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
吸附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已经蔓延至食品、医药等综合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本文着重介绍了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特点,并对其作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π络合吸附分离;吸附剂;研究进展;应用1、前言吸附技术很早就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古代用新烧好的木炭,利用其吸湿吸臭的功效来去除某些异味,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将烧尽的木炭放在冰箱里从而达到去除异味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吸附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已有悠久历史[1]。
然而,在近代工业中,人们对吸附的知识还停留在直接开发使用,如空气和工业废气的净化,防毒面具里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硬水软化用到离子交换树脂等[2],吸附分离技术仅仅以辅助的作用出现在化工单元操作中。
吸附分离的研究进展之所以受到一定的限制是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小,吸附剂耗用量大,使分离设备体积庞大,同时因固体的热容量大,传热系数小,升温、降温速度慢,循环周期长,效率低,因此发展较缓慢。
直至五十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开发,新型吸附剂的开发为吸附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相继许多吸附分离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其中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2、吸附分离技术简介早期的吸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吸附净化方面,随着20世纪50年代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出现,使吸附分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也因此使得吸附分离技术在化工、石化、生化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
吸附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Lowitz的实验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Lowitz利用木炭去脱除有机物中的杂质[4]。
对吸附技术的系统学习要追溯至1814年de Saussure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多孔性物质吸收气体是一个伴随热量变化的过程。
石脑油脱芳技术研究进展
第41卷第5期2013年3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Vol.41No.5March.2013石脑油脱芳技术研究进展肖坤良,唐晓东,李晶晶,温晓红,谯勤(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对近年来国内外芳烃分离技术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芳烃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吸附分离、加氢精制和芳烃抽提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鉴于目前工业上脱芳工艺的不足,介绍了作者开发的一种新型芳烃抽提溶剂,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脱芳效果好和原料适用范围宽等优点,采用N 2气提回收芳烃,节能效果明显。
芳烃分离组合工艺因其原料适应性强和操作灵活,成为芳烃分离领域的一项潜在技术。
关键词:石脑油;脱芳;吸附;加氢;芳烃抽提;组合工艺中图分类号:TE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13)05-0055-03作者简介:肖坤良(1987-),女,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石油与天然气加工。
Research Advances in Aromatics Removal Technology of NaphthaXIAO Kun -liang ,TANG Xiao -dong ,LI Jing -jing ,WEN Xiao -hong ,QIAO Qin(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500,China )Abstract :Research advances in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of aromatics were reviewed.The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aromatics removal technologies were analyzed ,such as adsorption ,hydrogenation ,extraction and complexation extraction.Future research focu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each aromatics -separa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Considering the disadvantage of existing industrial aromatics -separation processes ,a new complex solvent used for aromatics extraction was introduced.The complex solvent had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wild operating condition ,high efficiency for removing aromatics ,and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for ing nitrogen as stripping gas in process of aro-matics recovery can save energy bination process would be a potenti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romatics separation ,for its good adaptation to feedstock and operational flexibility.Key words :naphtha ;aromatics removal ;adsorption ;hydrogenation ;aromatics extraction ;combined process石脑油是生产溶剂油、裂解乙烯、重整芳烃的主要原料,目前约有90%的芳烃和10% 30%的车用汽油来自石脑油的催化重整、54%的乙烯来自石脑油的裂解[1-2]。
吸附理论与吸附分离技术的进展_马正飞
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 OURNAL OF NAN JI N G UN I V ERS I T Y OF TEC HNOLOGYV o.l28N o.1Jan.2006吸附理论与吸附分离技术的进展马正飞,刘晓勤,姚虎卿,时 钧(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各种固体界面上发生的吸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吸附的分离过程在工业和环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涉及吸附现象的许多技术创新领域在不断扩展,改进现有的吸附剂,研发新型吸附剂及新用途;而研究的重点在缩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不协调,使吸附由技艺走向科学,由物理、化学、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界面科学迅速成熟。
概述了吸附和吸附分离过程的基础,围绕上述方面体现吸附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吸附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用实例介绍在吸附与吸附分离过程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吸附;分离;理论;技术*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643(2006)01-0100-071 吸附与吸附分离技术吸附是一表面现象,在流体(气或液)与固体表面(吸附剂)相接触时,流固之间的分子作用引起流体分子(吸附质)浓缩在表面。
对一流体混合物,其中某些组分因流固作用力不同而优先得到浓缩,产生选择吸附,实现分离。
吸附分离过程依据流体中待分离组分浓度的高低可分为净化和组分分离,一般以质量浓度10%界限[1],小于此值的称为吸附净化。
吸附是自发过程,发生吸附时放出热量,它的逆过程(脱附)是吸热的,需要提供热量才能脱除吸附在表面的吸附分子。
吸附时放出热量的大小与吸附的类型有关:发生物理吸附时,吸附质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吸附选择性不好,吸附热通常是在吸附质蒸发潜热的2~3倍范围内,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发生化学吸附时,吸附质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吸附选择性好且发生在活性位上,吸附热常大于吸附质蒸发潜热的2~3倍。
吸附课题改
•一 课题研究背景
•环保
•汽油的硫污染
•硫化氢
•硫 醇 •硫醚
•二硫化物
•噻吩
•有机硫
•脱硫
•氧化脱 硫 •吸附脱硫
•加氢脱硫
•物理吸附脱硫
•反应吸附脱硫
•选择性吸附脱硫(π 络合吸附 )
•吸附脱硫优 点
•操作条件温和 •脱硫效果好 •成本低
•π—络合吸附法
•稀土化合 物CeO2
•以Fe3O4颗粒为核心 •包覆多孔SiO2外壳 •在其孔道内引入CeO2
• 每份实验组加入0.3ml正硅酸四乙酯(缩写为TEOS),则有:
•
n(SiO2)=n(TEOS)= 0.3×0.934/208.33=0.001344(mol)
•
n[Ce(NO3)3·6H2O]=X n(SiO2)=0.001344X
•
m[Ce(NO3)3·6H2O]=434.22×0.001344X=0.5840X
•H
酯
•氨水
•I
•2.3 实验操 作
•2.3.1 Fe3O4的制备与保存
•80ml乙二醇
•2.600g无 水三氯化铁
•磁力搅
拌 •0.5~1h
•4.0g无水醋酸钠 •磁力搅
拌 •1.0g无水柠檬酸纳 •0.5h
•无固体颗粒溶 液
•放入塑料反应釜 •放入烘箱 •2000C 10h
•Fe3O
4
•玻璃棒搅 匀
•利用Fe3O4磁性回收
•二 实验部 分
•2.1 π络合吸附原理
•
当过渡金属原子带有电负性较大的配体时
,由于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配体, 使得金属带
部分正电荷, 导致金属最外层s 轨道变空, 因此具
阳离子-π作用的研究进展
阳离子-π作用的研究进展
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是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
一,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发生。
为了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阳离子-π
作用可以被用于抑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阳离子-π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氢键,可以在碳原子和阳离
子之间形成弱的作用力。
当温室气体(如甲烷)接触到阳离子时,阳离子-π作用可以使温室气体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使
其分子断裂,从而降低其反应速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充分发挥阳离子-π作用的作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
开发具有抗氧化性的阳离子,以及阳离子-π作用抑制温室气
体排放的新材料,如过滤材料和催化剂。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研究阳离子-π作用与非氧化物温室
气体(如氨、氯化氢、氢气等)的交互作用,以及阳离子-π
作用对温室气体的抑制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阳离子-π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抑制温室气体的分子结构而降低其反应速率,从而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由于阳离子-π作用的反应速率较慢,因此在实际
应用中,阳离子-π作用仍然面临着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挑战。
为了充分利用阳离子-π作用,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抗
氧化性阳离子的制备方法,并开发新型的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材料和催化剂。
总之,阳离子-π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
新型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挑战,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开发阳离子-π作用的材料和催化剂,以期有效抑制温室气体排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周艳平(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号:6150112117)摘要: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吸附分离技术在当今社会已受到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
吸附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技术已经蔓延至食品、医药等综合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本文着重介绍了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特点,并对其作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π络合吸附分离;吸附剂;研究进展;应用1、前言吸附技术很早就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古代用新烧好的木炭,利用其吸湿吸臭的功效来去除某些异味,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将烧尽的木炭放在冰箱里从而达到去除异味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吸附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已有悠久历史[1]。
然而,在近代工业中,人们对吸附的知识还停留在直接开发使用,如空气和工业废气的净化,防毒面具里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硬水软化用到离子交换树脂等[2],吸附分离技术仅仅以辅助的作用出现在化工单元操作中。
吸附分离的研究进展之所以受到一定的限制是由于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小,吸附剂耗用量大,使分离设备体积庞大,同时因固体的热容量大,传热系数小,升温、降温速度慢,循环周期长,效率低,因此发展较缓慢。
直至五十年代初,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开发,新型吸附剂的开发为吸附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相继许多吸附分离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其中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2、吸附分离技术简介早期的吸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吸附净化方面,随着20世纪50年代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出现,使吸附分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也因此使得吸附分离技术在化工、石化、生化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
吸附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Lowitz的实验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Lowitz利用木炭去脱除有机物中的杂质[4]。
对吸附技术的系统学习要追溯至1814年de Saussure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多孔性物质吸收气体是一个伴随热量变化的过程。
因此,他发现了吸附过程的放热特性,他也是第一个关注吸附特性的人。
实际应用中的吸附过程主要基于吸附物质对混合物中个别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Tswett在1903年首次发现了选择性吸附技术,他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并借助硅材料来分离叶绿素和其他的植物色素。
目前,色谱分析作为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源自于吸附技术。
2.1、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2.1.1、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发展吸附分离主要分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作用力不同,在吸收热、吸附速率、吸附活化能、选择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π络合吸附分离是基于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能形成π络合键的原理实现混合物分离的技术。
π络合属于弱化学键的范畴[5]。
因此,与传统的利用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的物理吸附相比,它的作用力强,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而与一般化学吸附相比,它的弱化学键性质使得脱附过程很容易通过降低压力或升高温度的方式得以实现。
π络合吸附分离的研究,最早是为了满足工业上分离和净化混合气中一氧化碳的需要,对于含有一氧化碳和氦气的混合物体系,传统的工业方法采用深冷分离法[6,7],即在高压、低温下分馏。
由于一氧化碳和氦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几乎完全相同,沸点很相近,低温分馏所需能耗高,设备复杂,投资大,操作费用高,因此只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才比较经济。
为了克服各种工业方法的缺陷,研究者们致力于尝试种种改进方法,π络合吸附分离将可逆π络合与吸附分离过程相结合,有潜力替代某些高能耗的精馏过程而用于处理较难分离的系统,如CO-N2和C2H4 -C2H6系统,最终在90年代中期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其中以美国密歇根大学Yang[8,9]带领的课题组研究最为活跃,报道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国内的北京大学、西南化工研究院[10]、大连理工大学[11,12]、南京工业大学[13-15]、河北工业大学[16]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π络合吸附分离的关键是开发具有高选择性的π络合吸附剂。
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研究者已经尝试开发了许多这样的吸附剂。
最典型的是CuCl/γ-Al2O3吸附剂,已在工业中用于高纯CO 的回收。
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被认为最有希望取代传统分离过程的新方法,也因此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在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需要分离和净化的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2.1.2、π络合吸附分离原理从理论上讲,π络合吸附原理适用于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过渡金属元素,即d区元素。
当过渡金属原子带有电负性较大的配体(如F和Cl等)时,由于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配体,使得金属带部分正电荷,导致金属最外层s轨道变空,因此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
当这样的金属与具有π电子的吸附质分子(如CO、不饱和烃)接触时,易于接受吸附质所提供的π电子形成σ键。
与此同时,金属将外层过多的d电子反馈到吸附质空的高能反键π*轨道上,形成反馈π键。
σ-π键的协同作用使金属同吸附质分子间的键合作用增强,发生π络合吸附作用[17]。
在所有d区元素中,一价金属离子Cu(I)和Ag(I)因具有(n-1)d10ns0的电子构型,既易接受电子,又易给出过多的d电子而成为研究最多的两种过渡金属阳离子。
以CO-Cu(I)为例来描述了兀络合成键的原理,其示意图如图1[18]所示:图1:σ-π配键示意图CO在跟Cu(I)形成络合物时,一方面有孤对电子可给予Cu(I)的空轨道形成σ键;另一方面,又有空的反键π*轨道可以和Cu(I)的d轨道重叠形成兀键,这种兀键因为是由金属原子单方面提供电子,所以称为反馈兀键。
这样CO与Cu(I)络合时形成了σ-π电子接受键,相互促进,产生协同效应。
由于N2及CO2、CH4、H2等不会与Cu( I)产生上述协同效应,故不会发生络合吸附。
因此,Cu(I)可以对CO选择性吸附,实现从含N2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净化CO的目的。
对π络合吸附作用的理论研究,可借助分子轨道计算和自然键合轨道分析。
用于实现计算的程序包有Gaussian,GAMESS,AMPAC等。
其中Gaussian是计算分子轨道应用最广的程序包,已用于以下系统的π络合键研究:乙烯-卤化银,乙烯-银离子交换沸石,乙烯-氯化亚铜,乙烯-氯化银,一氧化碳-氯化亚铜,一氧化碳-氯化银等。
2.2、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应用π络合属于弱化学键的范畴。
因此,与传统的利用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的物理吸附相比,它的作用力强,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而与一般化学吸附相比,它的弱化学键性质使得脱附过程很容易通过降低压力或升高温度的方式得以实现。
π络合吸附分离结合了强化化学作用的π络合与吸附分离,具备高选择性、低能耗、低成本等特点,因此成为改进传统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
在工业上具体实施吸附分离的过程时,根据进料中强吸附组分的浓度,将兀络合吸附分离过程分为两类:大吸附量分离(bulk spearatino)过程和净化(purificatoin)过程。
之所以加以区分是因为这两类吸附过程对吸附剂的选择要求是不同的,对吸附剂的再生方法也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的循环吸附工艺。
而用于区别分离与净化过程的定义来源于Keller。
当混合物中不少于10%(wt)的组分为待吸附组分时,此分离过程称为大吸附量分离(常简称为分离);当混合物中待吸附组分的含量低10%(通常低于2%)称为净化过程。
2.2.1、π络合吸附用于大吸附量分离过程2.2.1.1、回收CO的工业应用早期对于兀络合吸附分离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O的回收应用,由于开展的较早、研究的较广泛,因此已应用于一些具体的工业过程,也有很多相关的工业报道。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化,CO的生产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分离CO时,一般采用的是CuCl单层分散型兀络合吸附剂。
但根据最终所CO的纯度,需选用不同载体负载的吸附剂。
比如用于合成工程塑料的CO,为避免副反应的发生,要求其中甲烷量最高不超过25ppm,此时需选用对于含甲烷的CO有很高选择性的CuCl/γ-Al2O3吸附剂[19]。
钢厂使用CO时则没有此限制,可选用CuCI/活性炭吸附剂。
工业上回收CO使用变压吸附分离过程。
变压吸附(PSA)气体分离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混合物中各组份的吸附能力随压力变化而呈现差异的特性,从气体混合物(主要为工业废气)中分离提纯需要的气体组份或进行气体混合物净化的技术。
由于具有能耗低、流程简单、产品气纯度高、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和操作简单等优点,PSA技术在化工、石油化工、化肥、冶金、电子、食品、煤炭、机械、轻工等行业得到迅速推广与应用[20]。
我国每年工业废气中CO含量比全国天然气的产量还多,如何有效利用废气中CO成为环境保护者和企业关注的问题。
PSA-CO技术可以从过去放空或燃烧的工业尾气和再生气中回收CO,为羰基合成装置提供廉价的CO原料气,随着羰基合成工业的发展,PSA-CO技术推广前景广阔。
2.2.1.2、分离烯烃-烷烃烯烃/烷烃分离在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烯烃/烷烃分离体系是乙烯/乙烷和丙烯/丙烷的分离,目前工业上采用的烯烃/烷烃分离方法是低温精馏法。
低温精馏必须在低温、高压下进行,设备投资大,而且由于烯烃/烷烃的沸点相近,相对挥发度很小,精馏回流比大,因此能耗巨大。
基于低温精馏的缺点,研究者们试图将π络合吸附用于小规模的分离烯烃/烷烃。
近几年来,Yang等先后制备出了Ag离子交换树脂[21,22],单层分散CuCl/γ-Al2O3,CuCl/柱状粘土[23],单层分散AgNO3/SiO2[24],AgNO3/酸处理粘土[25]等各种兀络合吸附剂,并在这些吸附剂上进行了烯烃-烷烃分离的可行性研究[26]。
比较这些吸附剂上C2H4-C2H6和C3H6-C3H8的平衡吸附等温线可以看出,AgNO3/SiO2吸附剂的分离效果最佳,且等温线的线性化程度相对较好,将有利于变压吸附的循环操作过程。
如果综合考虑吸附剂的成本,CuCl与AgNO3相比,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使得CuCl/γ-Al2O3吸附剂更有工业应用的前景。
关于烯烃-烷烃分离的吸附过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过程模拟计算已经被用于变压吸附的过程研究。
Rege等在AgNO3/SiO2吸附剂上,模拟C3H6-C3H8体系的四塔变压循环过程。
计算出C3H6产物纯度、C3H6产物的回收率及吸附剂的处理能力来评价吸附剂的分离性能。
对体积分数分别为85%C3H6、15%C3H8和50%C3H6、50%C3H8两种进料组成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3H6产物纯度都超过99%。
模拟还发现初始床层温度和进料速度对变压吸附循环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