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化合物的芳香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环化合物的芳香性

摘要介绍了简单判断多环化合物的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方法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环化合物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

1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

芳烃一般具有苯环结构,它们是环状闭合共轭体系,π电子高度离域,体系能量低,较稳定。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和氧化反应,即具有不同程度的芳香性。是不是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一定具有苯环?1931年德国化学家休克尔(Hückel)从分子轨道理论的角度,对环状多烯烃(亦称轮烯)的芳香性提出了如下规则,即Hückel规则。其要点是:化合物是轮烯,

共平面,它的π电子数为4n+2(n为0,1,2,3…,n整数),共面的原子均

为sp2或sp杂化。1954年伯朗特(Platt)提出了周边修正法,认为可以忽略中间的桥键而直接计算外围的电子数,对Hückel规则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1)芳香性(轮烯,共平面,π电子数为4n+2,共面的原子均为sp2或sp 杂化),一些稠环烃也可将之看成轮烯。画经典结构式时,应使尽量多的双键处在轮烯上,处在轮烯内外的双键写成其共振的正负电荷形式,将出现在轮烯内外的单键忽略后,再用Hückel-Platt规则判断。

下面的化合物A和D周边分别有双键6个和5个,此时直接判断他们的芳香性就会造成错误。所以首先应将他们改写成尽量多的双键处在轮烯上的B和E 式,B和E分别有双键7个和6个,将内部的双键写成其共振的正负电荷形式C 和F后,将出现在轮烯内外的单键忽略,用Hückel-Platt规则判断得A,G为芳香性物质,D不是芳香性物质。

①双键与轮烯直接相连,计算电子数时,将双键写成其共振的电荷结构,负电荷按2个电子计,正电荷按0计,内部不计。如下面物质均有芳香性。

②轮烯内部通过单键相连,且单键碳与轮烯共用,单键忽略后,下列物质萘、蒽、菲均有芳香性。

③轮烯外部通过单键相连,且单键碳与轮烯共用,单键忽略后,分别计算单键所连的轮烯的芳香性,下列物质均有芳香性。

(2)反芳香性[3,4](轮烯,共平面,π电子数为4n,共面的原子均为sp2或sp杂化)它的稳定性小于同类开链烃,如环丁二烯、环戊二烯正离子是反芳香性的物质。

(3)非芳香性分子不共平面的多环烯烃或电子数是奇数的中间体;如环辛四烯、10轮烯、14轮烯等。10轮烯、14轮烯均是由于内H的位阻使其不能共平面。将14轮烯中的一个双键换成三键,由于消除了2个H的位阻,而具有芳香性(A)。以及环戊二烯自由基、环丙烯自由基等

(4)同芳香性同芳香性是指共平面,它的π电子数为4n+2,共平面的原子均为sp2或sp杂化的轮烯上带有不与轮烯共平面的取代基或桥。如:

(5)反同芳香性反同芳香性是指共平面,它的π电子数为4n,共平面的原子均为sp2或sp杂化的轮烯上带有不与轮烯共平面的取代基或桥。如:

(6)Y芳香性胍是较强的碱,因为它的共轭酸是具有芳香性结构的物质。

(7)方克酸类方克酸是一个较强的酸,pKa,1=1.5, pKa2=3.5,因此其共轭碱是非常稳定的芳香结构。

应该指出的是:一些芳香性的大环化合物并不十分稳定,但从物理角度看这类物质有反磁环流的现象,目前将具有反磁环流的物质称为芳香物质,而反芳香物质是顺磁环流的物质。

2 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亲核取代反应桥头卤代烃既不易发生SN2反应(空间位阻),也不易发生SN1反应,下面结构的桥头卤代烃因为生成的中间体为反同芳结构,不稳定,而更不易反应。而桥上的卤原子反应迅速,因为生成的中间体具有芳香结构环丙烯正离子而稳定。

同理,3-氯环丙烯、7-氯环庚烯由于能形成芳香性中间体而稳定,该卤代烃反应活性高;而5-氯环戊二烯由于生成反芳香性结构中间体,能量高,而不易进行SN1反应。因此,它的反应活性低于开链的3-氯-1,4-戊二烯。

(2)偶极矩一些化合物由于能形成稳定的芳香结构而产生较大的偶极矩。如:

(3)酸碱性若共轭碱是芳香结构,则其共轭酸酸性较大。如环戊二烯的酸性比开链戊二烯大20倍,而苯并环戊二烯和二苯并环戊二烯由于其共轭碱受芳

香环的影响而减弱。环丁烯酮由于其共轭碱是反芳结构,而呈现弱酸性。

苯环有较大的电子云密度,但碱性很弱,只有在强酸中才能形成具有反同芳香性的共轭酸。

二烯烃的亲电加成与苯的亲电取代反应中间体极为相似,均生成p-π共轭的碳正离子,但前者是加成反应,而后者是取代反应,原因是前者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稳定的产物;而后者通过去掉一个氢,生成稳定的苯环。

参考文献

[1] 魏荣宝.有机化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袁履冰,郝明.大学化学,2004,19(4):49

[3] Wade Jr,L G.有机化学(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8

[4] Meislich E K.有机化学(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8

[5] Isaacs N S.物理有机化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