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语文一一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共三册。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是一本较权威的、适合12岁至18岁学生学习的文学读本。这套教材是以美国历史为线索,按照编年体形式编排,取材于不同阶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而它的问题设置又紧贴生活,重视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美国语文》是一套融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教材。它的引人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将这套国外教材与中国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进行比较分析,从异同中找到我国教材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材教法的改进有所禅益。

一、中美语文教材的相同点

1.两者都很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作为宣扬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处处都体现了民族性和本土性。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我国《语文》课本

中选取的大量古文和诗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美国语文》就编辑思想和整体布局而言,张扬民族个性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它的整套教材分为六个部分,标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从纲目中就能看出这套教材是力求以点带面,让语文学习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傲视世界。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向来很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代八股取士时,一篇文章就成为判断你语文能力的标尺。到现在,写作仍然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以不同的文章体裁进行分类,并在本单元学习完后进行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同样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势必影响学术研究、语言表达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在每篇课后设立了微型写作课的栏目,专门介绍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写作。它所谓的作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深的有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浅的有摘要、过渡句、广告词;有时大到一个综合性项目写作,有时小到一个片段练习;既包括叙事文、议论文等文学性写作,也包括书信、日记等日常性写作。

3.两者都属于文选型教材

我国的文选型教材肇始于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后称《昭明文选》。一直以来,我国都沿袭了文选型教材的传统,以

文章为经、知识为纬,共同建构出纵横交错的网状体系,现行的《语文》课本也是如此。

美国则将文学与语法分开,单独编著教材,《美国语文》就是它的文学读本,属于文选型教材。《美国语文》选取的文章都是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典范之作,通过文章串联历史,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了解不同时代的特点,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中美语文教材的不同点

1.两者的编排体系不同

我国的《语文》课本将语言知识、文学鉴赏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类教材,这与我国注重感性思维的特点、强调文道结合的传统密切相关。并且,我国教材的编排一般以文章体裁为纲划分单元,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材以主题为纲编排文章,但实为少数。

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美国语文》属于文学类。所以《美国语文》中主要是以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为对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迁移能力,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它没有系统讲解,而且《美国语文》是按历史时期进行编排的。

2.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我国崇尚的教育哲学是儒家的经世治国思想,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学子的传统理念。因而,作为教化明德的主战场,语文课自然而然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课就是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

重阳》;第九课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十一课是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些课文当然也是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时空的距离,有些文章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也是我国语文教材偏重思想性的传统使然。

美国是一个尚实尚用的国家,它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美国语文》的指导思想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原则。在课后的习题中你会经常发现让学生画一张海报、写一个故事、做一个网页等奇怪的题目,这些题目紧贴现实生活、锻炼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同时《美国语文》还很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哪怕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要求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诚实严谨的学风,还为他们以后的深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两者的问题模式不同

我国的《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在问题设置上一般是由浅到深,由简及繁,虽然问题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但问题的形式却非常简单。无非是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请加以说明。这些问题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是为了答题而答题,而非发自内心的感慨。而且,过分强调整体感知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同一,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也让问题难以得到多元化的解读。

《美国语文》问题设置却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些问题并

不限于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予置学生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问题,层层推进,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引起两者的共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也启发了其独特性体验,并运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说过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各国的教材也各有千秋。本文尝试着将中美两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既非妄自菲薄,也非崇洋媚外,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继续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也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使自己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雷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春丽: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

[3戴前伦: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

[4于漪: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一一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教育文汇2005年第4期。

[5王文平:语文教材选文的新视角一一从〈美国语文〉说起,文教资料2006年第3期。

美国大学老师看中美语文课的差异

美国大学老师看中美语文课的差异——思维、阅读、表达都有差距 摘要: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所缺乏的东西,并不是一句“中国是应试教育”,或者“中国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推卸责任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语文教育存在问题,承认中国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阅读理解能力方面,跟美国的母语教育上的差距。 我教过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的课,国内的朋友会问:“你觉得你的研究生里面,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跟美国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没有美国学生那么强?”我觉得,中美大学生在美国研究生课堂上表现的差异,其实跟中美中学语文课的差异有密切关系。 我们的语文课没教口头表达 首先,很多美国大学教师都留意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国内的看法就认为那是因为中国人的英语能力不行,对于口头表达没有自信,或者因为词汇太少而无法表达。

但是,我的观察发现,中国来的学生除了口音问题,英式英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问题,词汇量问题影响了表达以外,有些英语能力相当不错的学生,说一口流利英语,可是却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究竟想说什么。我认为,这是跟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系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美国的英语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到了中学,更加有系统的训练。比如,最先是教学生书面表达一个观点,跟演讲中表达一个同样的观点,句子的结构跟用词会有怎样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会怎样不同。 然后,会教学生怎样在小组里面表达某个观点,而组员要记录论点,然后提问发言者。 到了高中,有所谓的“苏格拉底盘问术”的训练,学生就一个问题整理自己的观点,然后口头表达,而全班则针对此观点不断反复盘问,直到大家对双方的观点都得以了解为止。这种训练,在高中是非常系统的,没有读过高一的口头表达训练,到了高二学习全班演讲表达的时候,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了。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的课本中,体裁为短篇小说,将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下面将两篇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希望为教科书的编排提供一个参考,以使我国的教科书日趋完善。 一、范文系统:《斑马》具体编排于第一单元《在世界中找准你的位置》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残疾的越战老兵,帮助塞伯拉(一个小男孩)战胜伤痛,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启示, 最终两人都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最后一课》则是着重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 二、知识系统:在《斑马》一课中出现在正文之前的部分是“读者工具箱”,为 学生提供了有关短篇小说的两个知识要素:1、冲突,2、描写,“描写是用语言来为人物、事物和景物描绘一幅图画。描写运用感官的详细描述─—用单词和短语来描写事物的外表、声音、气味、味道和感觉。在《斑马》中作者利用描写创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图画。当你阅读故事的时候,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方面来找出描写的例子。”在向学生说明描写的特点时,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找出描写的句子”,同时提供了寻找的方法。达到了“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的要求”,操作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这与美国的国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一课》没有提供相关的知识说明。 三、助读系统:《斑马》一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第一次战败的战争,58,000人死亡,300,000人受伤,75,000终身残疾。”在文章结束后还编入了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小说创作的说明。 再来看《最后一课》编排在课文前的助读系统,“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助读系统中《斑马》最突出的特点是,编写了读中提示,贯穿全文有22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使用what、where、how 来提问,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塞伯拉的手怎么了?”这些问题大多为复述性质的问题,对文章中重点的情节给予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美的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28T14:26:41.96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卞光松[导读]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卞光松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本人认为: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更是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能在学习课文或识字时,抓住插图的美,领着学生欣赏,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在欣赏插图美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上的画美。画美就是将文字的描写进行内化,从而形成的再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种阅读后的再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色彩,是学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正是这种再现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无限魅力。它很容易打破原图或多媒体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将学生领入一个更高境界,给学生带来一个或许是身临其境都无法体现的诗化的感觉。在上《大海睡了》这课时,在学生充分欣赏完课文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着大海的涛声(录音),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一只海螺或金色的沙滩,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白天和安静的黑夜,那一刻,除了涛声,教师里是安静的。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的思维正在大海中遨游,他们正在勾画属于自己的美景。 二、"以美启真",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体验,也是获取良好品质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这里不仅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深刻认识,而且倾吐着作者对这些人和事的深厚感情。因此,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既获得知识,又获得对人和事的理解认识,同时获得感性体验。例如《二泉映月》一文这样写道:"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个片段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那月光照耀下的二泉边,使我们听到那叮咚的泉水声,欣赏到月夜的美景,感受到阿炳对师傅的怀念、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的向往,以及他爱家乡、爱清泉、爱明月的情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 三、引导感知,体会美的韵味 新课标反复强调了读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以说新课标强调了用读的方式去体验美,用读的方式修补了以往的缺憾。《小池塘》用生动的比喻展示了小池塘的美丽,也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句句地分析哪句话是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比,而是领着学生反复地、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边读边结合插图欣赏,把对整篇文章的欣赏和对图的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文章所描写的美丽画面和美好意境。学生对美的体验完整了,课文也读得生动、有情。现在的教学注重了美的完整性,更注重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体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在听课的时候,常听见老师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哪儿写得最美?"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审美情趣是不同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而每个答案都是真诚的,文章也会因为这种真诚而变得更美。 四、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比如《荷花》一课的第四节,课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像?作者都想到了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前三段的基础上,找出了闻着花的阵阵清香,看着淡雅而和谐的花色,庄重而优美的花姿,作者被陶醉了,忘记了自己是在看荷花,想像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花,翩翩起舞,与虫共语。这使学生懂得自然景物是想像的基础,而想像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已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中了。接着,我又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随着荷花舞曲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风吹荷叶发出了哗哗的响声,那是有节奏的舞曲,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声,舞着长长的白纱裙,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这种再创造想像是审美意识的最高级表现形式,从学生那闪闪发光的眼神里,从学生那天真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已经学会了鉴赏美,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中心小学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龚欢深圳市向西小学 518002 摘要:从个性化程度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多元性。从性质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倾向工具性。从教育目标比较而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今天和明天的读写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总体精神体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纲要目标受社会生产发展、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总体教育目、学科基本性质五因素的影响。从写作理念的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教学实践所应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 关键词:课程标准比较性质目标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是规定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给予语文教学充分的实施建议。不同的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取向不同,对学生培养的情感倾向也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所代表的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课程标准的使用范围上来说,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的课程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国家有国家的课程标准,但每个州可以自己制定适合自己州使用的课程标准,而国家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作为各个州教学的参考。 一、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比较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例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目标都是人文教育的目标,其指向为“藻雪精神,陶冶精神”,重视精神层次的提高。“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

精品文档 (25)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

中美小学语文教材差异

周日,在图书大厦为多多买了一套《美国语文——美国小学课文经典读本》,书中精选的235篇课文主要源于2~6年级课文,同时配上英语原文,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 这套《美国语文》读本,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俄亥俄大学校长威廉·H·麦加菲花费20多年时间倾心主编,至l920年累计销最便高达l.22亿册,是美国最畅销的语文课本。全书根据全文,按主题进行分类,共分为l0篇,亲近自然、动物亲情、正直诚实、勤奋友爱、坚毅勇敢、同情善良、自尊自律、人际沟通、求知思考、快乐人生。这套书通过道德文字向孩子传授知识、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读本。汇集了狄更斯、华盛顿·欧文、莎士比亚、爱默生、梭罗等名家名篇,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倾注于作品之中,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优美文字的同时,从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德观念。 美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学制6年,美国的教育体制高度分权,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标准,全国没有统编教材。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各州都有地方特色,学生所学的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使他们更有兴趣,也从小培养起热爱乡土的观念。为适应市场竞争,教材的编印引人入胜,且不断更新,新近发生的事都会被补充进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小学教材与我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小学语文教材更多地把小学语文教材当作一个传授知识的载体。因此,在美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采取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课文,而是采取讨论、总结等

方式。如美国老宇航员格林1998年以77岁高龄重上太空,几个月以后,书店里出售的一些小学语文教材就已有了他的故事。另外,如新的科技发明,社会科学成果也都会时常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之中。通过这种教育,美国希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清晰思考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以及个人生存能力。 恰巧,今天早晨,在中国新闻网上看到国内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的一篇文章《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教化》,全文如下: 我看到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来源很广,大多数都没有署作者名,并且很多都遭到了编撰者肆无忌惮的篡改。比如课文《一颗小豌豆》篡改自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完全失去了原貌。王安忆散文《我们家里的男子汉》完全遭到了剽窃,课文不仅不署作者名字,而且大段删改。有些课文肆意剽窃国外作者的作品,改头换面,篡改成中国的内容,例如《餐桌上的大学》篡改自意大利裔美国企业家格里亚的《晚餐桌上的大学》,篡改后的课文,文字低劣,逻辑不通……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 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语文的教育核心价值,一是认写文字,二是阅读经典。学会书写,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应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则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的、切实有效的手段。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语文一一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共三册。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是一本较权威的、适合12岁至18岁学生学习的文学读本。这套教材是以美国历史为线索,按照编年体形式编排,取材于不同阶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而它的问题设置又紧贴生活,重视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美国语文》是一套融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教材。它的引人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将这套国外教材与中国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进行比较分析,从异同中找到我国教材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材教法的改进有所禅益。 一、中美语文教材的相同点 1.两者都很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作为宣扬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处处都体现了民族性和本土性。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我国《语文》课本

中选取的大量古文和诗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美国语文》就编辑思想和整体布局而言,张扬民族个性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它的整套教材分为六个部分,标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从纲目中就能看出这套教材是力求以点带面,让语文学习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傲视世界。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向来很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代八股取士时,一篇文章就成为判断你语文能力的标尺。到现在,写作仍然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以不同的文章体裁进行分类,并在本单元学习完后进行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同样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势必影响学术研究、语言表达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在每篇课后设立了微型写作课的栏目,专门介绍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写作。它所谓的作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深的有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浅的有摘要、过渡句、广告词;有时大到一个综合性项目写作,有时小到一个片段练习;既包括叙事文、议论文等文学性写作,也包括书信、日记等日常性写作。 3.两者都属于文选型教材 我国的文选型教材肇始于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后称《昭明文选》。一直以来,我国都沿袭了文选型教材的传统,以

透过教材视窗看中美中学语文教育,语文范文.doc

透过教材视窗看中美中学语文教育,语文- 很多人在谈及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时,往往拿西方的教育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来比较,以说明美国教育的优势和我国教育的不足。但近年来随着对国外教育越来越多地了解,人们对中美两国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质量也有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在此,笔者将通过对两国中学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的比较,来探究和解析中美两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内容与方向、教学方式及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异同。 我选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课本(以下简称“粤教版《语文》”)和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 一、作品体系 粤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共5册,每册4个单元,所选作品按内容主题和文章体裁两个系列编排。按内容主题的编排有5个单元,依次是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近经济,分别安排在每册第一单元。按文章体裁的编排有15个单元,涉及10种文体:传记、散文、古典诗歌、诗歌、文言文、科学小品、小说、议、新闻、戏剧。总共73课,选文79篇,包括中国古今作品65篇,占总数的82.3%;外国作品14篇,占总数的17.7%。 《美国语文》的作品编排是以美国历史发展为序的,分为六部分: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高中学段共24课,选文41篇,均为美国作家作品。 作为阅读型教材,课文是学生眺望和探究知识的一个重要

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迈进广阔的知识天地。所以,课文内容涉及的范围决定了学生瞭望世界的广度。 粤教版《语文》课文内容主题范围广,且精选了我国古今各个时期的作品,还有不少外国作品,其中美国作家的作品占近三分之一的比例。这就让学生有了广阔的视野,有利于他们吸收多元文化,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拥有广阔的胸怀。而《美国语文》立足于国家历史发展,仅选本土作家作品,强调本土文化的传承,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历史,认同本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但相对来说学生的视野有局限性。分别学习这两套教材,直接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学生多少都能了解一些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情况,而美国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情况就极为有限。粤教版《语文》所选课文数量较多,学生的阅读量明显较大。值得一提的是,粤教版《语文》除必修课本所选作品外,还专门配套了按文体选编的《传记选读》《论述文选读》等十五本选修课本。《美国语文》所选作品的数量较少,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有限,知识的吸收积累也自然受限。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于时语在一篇题为《美国语文教育的质量危机和社会因素》的文章中说,美国造就了“不会读写”的下一代,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下降。他指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 二、知识体系 粤教版《语文》的知识点主要安排在每单元的“点击链接”和每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三套教材的共同之处: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语文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观 ①语文课程的性质。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此前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三套教材的选文确实有一股文化气息与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突出人文性。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等、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慈母情深》等、苏教版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等都是以往教材所不曾选过的。 ②语文课程 语文教材的内涵及意义的界定: 凡是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是语文教材。 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学校语文教学所需的教材系列 泛指社会的“大语文教材”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都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筑了一个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态”环境。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这三套教材的亮点,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综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第二,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活动。 第三,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第四,言语实践是一种合作性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以“这就是我”为题作文) 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有关语文学习的讨论·有关语文学习的作文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新大纲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共识。语文课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教材的艺术性与教学目的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过程中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试验本),试教以来,这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试教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了语文教材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意境美”中提高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高度融合,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意味,一种生活氛围。要理解作品的意境,首先要分析作品中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将事、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会有何种感情,这就是入境。入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境界,使学生好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体悟,深入认识作品内涵和美学的价值,从内心体会到作品怎样“好”,“美”字又从何来。入境,不仅要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同时也获得知识性的基本功,让自己一辈子受用不尽。 而作品“思路”是按照一定条理由此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它是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得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过程,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思维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会连贯,条理分明;思路混乱,就会语无伦次,没有章法,颠三倒四。总而言之,我们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分析作者的思路。而长期形成的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规律,表现了章法思路。思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依照语言规律、文章规律去训练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去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意图。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性的文章,有的按时间的变化来叙述,这就是纵式结构;有的按空间的变化来行文,这就是横式结构;有的是按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的;有的是按照逻辑关系来结构的。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来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同时,还要仔细把握句子、文段的含义,理清局部思路。一个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这就要从每个句子的内容怎样发展、怎样安排转移的。掌握作品中美的影响以及行文中作者释放的内涵和让读者获得哪些益处、体会到什么、收获了什么。欣赏其它作品也同样如此。 比如:目前高中教材所选的文章,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纯文学作品占60%,非文学作品占40%。拿诗歌不讲: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选《诗经》中《伐檀》、硕鼠》这些具有阶级色彩的作品而选出表达美好爱情的诗《北风静女》等,针对这样课文,语文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篇知识性教学上,而要结合课文,挖掘教材中美的成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感,重视人文性,实施美的教育。

美国语文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 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更加丰富,按人文专题编排课文单元,更利于人文精神的教育,更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说在教材的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课后“学习活动”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再现编者的设计意图,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弥补教材的不足,就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可以从《美国语文》的设计特点获得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便捷路径 《美国语文》课后有详细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阅读资料,按照栏目提示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活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作者:哥伦布)课前的“阅读指导”栏目中呈现了“作家资料”,在“背景知识”栏目中提供了与选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哥伦布的介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身份;②学习经历;③航海经历;④人生目标;⑤航海的条件。这些资料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提炼,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背景知识”一栏,介绍了哥白尼所处的探险时代,其他探险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产生这次伟大航行的时代土壤,同时还呈现了哥白尼航海的路线图,使学生对这次伟大航行具有更直观的印象。在“文学与生活”栏目,提示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的角度审视课文中的人物经历,“阅读理解”“思考”“应用”“文学聚焦”提供给学生一个解读文本的路径。“文体介绍”“写作技巧重点”“构思”“写稿”“修改”等栏目在写作的每个程序都给予学生指导,可见,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便捷路径。 启示一:在教材不利于学生自学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自学提供路径;不少教师编订学案,在学案上为学生提供自学材料、学习方法和加工过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个很好的尝试。 二.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关联”的理念落到实处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培养学生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也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但从整套教材看,关于“文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设计零星散见于几篇课文中,不成序列,“语文与生活相关联”的指向并不鲜明。《美国语文》每篇课文前后都设有“文学与生活”栏目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的联系。文本阅读前提醒学生注意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课文前“文学与生活”栏目的设计是:“联系你的经历:有一句格言‘只要你有梦想,你就能够做到’,然而,有一些梦想,比如,乘小船环游世界或是发明治疗绝症的方法,不只是有愿望就能做到的。一个人要实现梦想就需要经济的支援。即使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需要为他的航海事业寻求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他的很多篇航海日志都强调了新大陆有丰富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伊丽莎白王后在读了他的航海日志后,决定继续对他进行资助。”这段材料提醒学生关注实现梦想的现实可能性,并且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语文能力可能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在“文学与生活”中的一个小栏目“日志写作”中,这一意图更加明显:“有些人认为环游世界的航行不值得资助,得不到足够的回报,你认为怎样才能让他们接受这个想法进行资助呢?就这个题目,在你的日志里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这个设计可以看出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现

海明威作品在中美教材中不同选编的启示

海明威作品在中美教材中不同选编的启示-中学语文论文 海明威作品在中美教材中不同选编的启示 李银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和凭借,不同国家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也反应各自的理念。现将《美国语文》与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材,在选文、编排上作比较,寻找不同,发现启示。为了使这两种教材的比较更有针对性和易操作性,笔者特地选择了两国语文教材中所收入的同一作者——厄纳斯特·海明威——的文章作为比较对象。 一、从选文中看“选”什么 海明威是中美两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家,选择他的作品进入教材在情理之中,但两国所选的文章却截然不同。《美国语文》选择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在另一个国家》(节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的是名篇《老人与海》的片段。这般不同的选文,能见出怎样的编选原则和意图呢? 1.美国语文教材选择的标准 《美国语文》选文的最大特点是以美国历史发展为基准,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放到美国历史进程的坐标系中进行筛选。只有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作品,才有可能入选教材。这本教材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文学的所有样式,而且课文的设置和编排顺序非常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即“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与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以及“繁荣与保护”。《在另一个国家》是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中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时间跨度为1914~1946年,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在另一个国家》反映的

是当时真实的生活和人物心理。 当然,《美国语文》编选时也要考虑它的文学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教材每部分内容都会对本时段的文学现象做简要梳理。课文取材于同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所选文章多能代表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在另一个国家》之所以被选,原因不只是海明威的名气,更在于文章简洁的风格、逼真的人物塑造、细腻的心理描摹、熟练运用的叙述视点以及对时代生活的真实再现。 2.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择的特点 最能代表海明威写作成就的当属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人教版教材选择此文,就是将名家名篇引荐给中学生,一睹其精彩,从而发现外国优秀文学的魅力。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成为我国教材编者们主要考虑的因素。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教材在选择文章时,“史”的观念不强,无论是社会发展史还是文学或文化发展史,都不是决定文章能否人选的主要因素,甚至被忽视。我们一般会斩断历史链条,松开“发展史”的绳索,孤零零地分析文章本身。而文章自身的美学价值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教材选编的作品会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这可从目前国内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上所选的不同小说篇目中得以证明。即便是同一家出版社的教材,如人教版必修1—5册中所收录的小说,除了作品是经典这一共同特点外,很难见出其他选择标准。而经典作品又很多,选谁不选谁,显得很随意。 美国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并非一定完美,但它可以给我们教学提供一种参考,即我们在选择什么样的文章教学时,可考虑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历史进程的联系。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

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精心整理 不同版本语文教材比较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三套教材的共同之处: 一、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 1 “ 三套初中语文教材都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构筑了一个开放而又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态”环境。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这三套教材的亮点,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综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活动。 第二,言语实践是一种过程性活动。 第三,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活动。 第四,言语实践是一种合作性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以“这就是我”为题作文) 论· 馆· 交流 第三单元从生活中找“米”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说话有针对性,又吸引力,善于打动人 第五单元简单地说明小制作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问题与讨论 第六单元想像婉转拒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单元永葆童心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寻找自己的秋天“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感悟亲情三口之家:父、母、子 第四单元生活的棱角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关注动物朋友“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睡”与“寐” 三套实验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置于社会生活 写作 2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口语交际知识(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阅读与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诵读欣赏)、写作能力(真话与真情、文章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说真话与抒真情、珍惜青春年华) 北师大第二单元 品味与鉴赏诗句的能力 积累并培养文学爱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