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作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是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
一、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亲身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的学生写文章最感困难的是材料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春天来了,我让学生们去大自然中放风筝、捉蝌蚪,并找来蚕种让学生饲养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习作“假、大、空、套”的现状。即时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即时训练机会,如上课时天气突变--可引导观察指导如何写景;课前学生告状,可让参与者自述事情的经过,同学讨论评判,把经过写下来--教给学生如何记事。观察周围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抓住人物特点,指导如何写人。在安排学生写《我的妈妈》之前,我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妈妈在家的举动,上班的情形,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妈妈。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这样的训练可引导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记下自己点滴见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
二、让真情感动心灵,学会品味生活
仅仅贴近生活,生活并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
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事实正是这样。我发现不少孩子由于条件优裕、生活懒散、作业拖拉,为了让孩子能感受到改革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能从中领悟到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萌发改正缺点、积极进步的欲望,于是精心设计了各种富于时代特色的作文训练。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们在采录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过程由“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又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情感的血脉贯穿于写作的始终;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三、让想象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生活
忠实生活并不等于限于生活。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照抄。“我们允许儿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表达吗?允许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吗?允许他(她)用蓝色的蜡笔画他(她)心中的太阳吗?”太多的禁锢束缚了孩子们的头脑,也压抑了他们的灵气。他们也曾写出过“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充满想象和张力的句子。只是一个个的红叉叉、一次次的否定,使得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童真世界里的烂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造成选材的雷同。但是“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就学生想象而言,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当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他们往往想不到要下雨了,而会说:“啊,月亮也怕被雨淋着。”我们要求学生讲自己的话就要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缪斯天性。在教学《望月》一课后,学生们惊叹文中小男孩的想象力,在兴趣的心理驱动下,我让学生选择他们乐意尝试的感兴趣的内容——风、月、日、霞、雷等,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风吹拂脸庞在孩子们的笔下成了“零距离地拥抱”,“ 我认识了风的颜色,白得有点朦胧”,“我随手抓过一团雾,铺在地上,让夜睡觉”,这样的描写雾的诗句是多么超凡脱俗。写山里的孩子们上学难,孩子们的笔下出现的是“一走就是几十里,好远的知识呀。”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