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苏轼题画诗

宋诗.苏轼题画诗
宋诗.苏轼题画诗

诗画交融理趣浓

──浅论苏轼的山水题画诗的特点

张琼芬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

摘要: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苏轼主张诗画要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本文试图从《惠崇春江晚景》等山水题画诗入手,分析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山水题画诗;苏轼;艺术特点

诗和画本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但是诗、画皆出自心灵,皆可抒情写意。在古代,早已有人注意到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1],使诗画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

画题诗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备受关注。

考察《苏轼诗集》,我们可以厘出其题画诗共100题,154首。[2]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其中,人物类26题(占25.2%),山水类29题(占28.2%),畜兽类14题(占13.6%),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类33题(占33%)。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

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苏轼的绝大多数题咏山水画的诗篇,都能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再现画境,使人读诗如见其画;又能驰骋神思,调动多种感觉,丰富和深化画境。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这一主张,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以其山水题画诗为例,浅论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一、抓住画面特征,再现画中景物

顾名思义,题画诗就是依据画品的题材、内容、思想、风格,进行品评而创作的诗歌。苏轼的画题诗,很多都离不开画内之境,即先着重反应画面内容,如《韩干马十四匹》诗中所说的“苏子作诗如见画”,在《王维吴道子画》、《和张均题峡山》、《申王画马图》、《墨花》等等诗作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山水题画诗的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首先是写出了画境,即画内之境,反应画面内容。首联,“竹外楼花三两枝”,是写岸上景色,是全画的衬景,点明了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首联到颔联,“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的目光随着由远及近,从江岸移到了江面,从衬景转而注意到画面的主体部分,写出了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颈联,“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诗人的目光从画面的主题位置上移开后所见的景物。诗中的竹林、桃花、蒌蒿、芦芽这些都是画面上所固有的。这首诗的头三句是对春江晚景的

描写,它再现了画面景物,表达出原画的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一句一景,景虽不同,但时间都在早春,地点都离不开江畔水上,描写的景物虽多,却并不臃肿:远处的竹桃花,用淡笔扫出,近身的芦苇、蒌蒿,用轻盈的手法点染,赫然在目,是一幅中央开阔的春江与江面上欢快的群鸭。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的三句话已把一幅画成功地再现出来,在这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又如: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挽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当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森空阔。“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长江绝岛图》同样今已不传,画作究竟如何,已无法得知,然读苏诗之后,闭目凝神,画面竟历历可辨: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在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诗也是从画面的再现入手。首二句写近处的岸边景象。第一句写出野水

涨痕的画面: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霜根:“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把画内“林“的形象生动展示。三四两句,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野水涨痕,疏林霜根,加上扁舟一叶,以及江南隐约可见的村庄,再现一幅“水乡秋色”图。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山水题画诗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

二、依据画面特征,进行画外生发

作为题画诗,究竟不同于所题之画。画题,这本身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既需要以画面形象作基础,又不应该为画面形象所局限。[4]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再现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既再现画境的同时,又要扩展和深化画境。

如《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用前三句话再现了画中景物,呈现给读者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同时,作者又不极限于单纯把画中景色描出,而是不囿于画,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面生发。不光绘出春江早春图而且还凭着诗人善于体察物情的独特的艺术敏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暖”,补足了画面无法表现的诗意。从满地蒌蒿和芦苇的短芽,联想到“河豚欲上”。早春时节,江水涨时,河豚鱼由海入江,顺江上溯,称为“抢上水”,这个现象在现实是存在的,但在惠崇的画中是没有的,苏轼所写的是画面所无、肉眼难见的水中景像,也就是写出了惠崇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形象。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

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里的“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挽天长。”,画幅上也并没有猿鸟,而诗人是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也是诗人心灵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再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 诗人说,“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使画面有了生气。

诗歌要有诗意和画境,诗意和画境来自情思与景物的融合,而关键却是把情思以景象化。苏轼的山水题画诗由画上的景,写出画外的事,对诗进行再创造,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诗画之间巧妙地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

三、假借画中形象,抒发主观情感

清人方薰曰:“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古代文人写诗,大多是借题发挥,抒怀咏志。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以题画诗为手段,以寄寓为目的,以画意引出某种寓意,这是题画诗常见表现手法,苏轼的诗也不例外。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

阮维桢在《无声诗意序》中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5]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

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同时,在苏轼的题画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时时处处的人生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表现其内心的情感。这一点,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也有所展示:《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三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江岸上,桃花盛开,青竹比翠,红绿相映,分外妖娆。春江水面,鸭子戏水,春江岸边,芦蒿满地。诗写春日的景色,表现的是早春时分方兴未艾、蓬蓬勃勃的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桃花才开两三枝,接下来还会一枝接一枝地开放;鸭子是先知水暖先入水,日后还有各种水禽、水鸟的到来;芦苇、蒌蒿的幼芽孕育着一派生机,正在潜滋暗长;河豚鱼也正从入海处沿江游来,一切都处于开始的阶段,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苏轼对实境的偏爱、对画外之意的强调,细看这些画外之意,多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有为而作”,其“为”是侧重于写意。在《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中,苏轼确切指出“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描述客观外物,还应寄寓内在的感情。道家的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在诗人的心中起着巨大作用。[6]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漂泊流离的迁谪生活毕竟是艰苦的,但在诗人的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更是诗人的洒脱,豪迈,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爱。《惠崇春江晚景》中“鸭先知”是第二句的神来之笔,也是全诗天生妙语。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

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当年庄子与惠施在濠水上散步,讨论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间过了一千年,无独有偶,继能知鱼之乐的庄子后,出现了能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确实只有超然如庄子的苏轼,才有此奇趣。

再如苏轼的《郭熙画秋山平远》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獻。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从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

诗也作于元祐二年。此时,作者正充满激情地参与“元祐更化”,突然因策题之谤遭洛党之攻击,在观赏郭熙《秋山平远图》,顿生归卧秋山之想。“漠漠疏林寄秋晚”,“中流回头望云巘”,是表达在畏祸心理驱使下的一种真实却无法实现的美好理想,只能作一次心灵远游。诗人此时正处于“受国恩深重,不同众人,不敢妄退”的姿态,只能在再次陷入这个“是非之地”,陷入这无法改变的生命悲歌。面对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诗人追求“平地家居仙”的处世模式。诗人还写道:“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清嶂非人间。”画中“白波清嶂”的美景,引发了诗人对悠闲淡泊的生活的无限向往,也折射出对官场倾轧的厌倦。

在其他题材的题画诗,我们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时时处处的人生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如《柏石图》中,“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画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当年落笔意,正欲讥韩子。”诗人借柏自喻,不愿环境因恶劣改变本性。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的“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

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强调忘我凝神方可摆脱世俗的功利束缚,才能进入澄清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抓住事物的神韵,创造出好的作品。

北宋时期的郭熙说道:“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7]山水诗可以使人悦情养性,苏轼正式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写下不少山水题画诗篇,表达了企望借山水释放内心烦扰的心绪。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题画诗是以画为基础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相映以发,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类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先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的题画诗,妙在画中态及画外意的兼备,将诗歌中想象的空间发挥极致,将多样复杂化的微妙情感融入到绘画艺术殿堂里,使得诗情画意的美感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历眼前。他的山水题画诗,更是不必看画,只从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诗人所表露的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会中,读者自会为之吸引,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文成英. 意入诗诗情入画[J]. 渝中大学学报,1994,(3):12~17

[2] 王文浩. 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439

[3] 王文浩. 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525

[4] 陈志明. 古典诗歌鉴赏[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1990,287

[5] 周旻. 中国书画史[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157

[6] 彭敏. 论苏轼题画诗的寓意[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8~20

[7]黄宾虹.邓实.中华美术丛书九[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25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专练 渔家傲 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注】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注】王胜之:为官清廉,颇有声望。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古”两句点明金陵作为虎踞龙盘之地,见证了朝代兴衰,诗人以历史的沧桑感为送别友人蓄势。 B.“渺渺”三句写老百姓不顾斜风细雨,在芳草渡口挽留友人,既渲染了别情,也突显了王胜之的声望。 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写朋友离开时,由青鸾驾车、红鸾陪乘越过彩雾,想象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D.“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写词人想象友人翩然未歇、便飞向别处,以此为全词作结,充满了意趣。 2.本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解答】(1)C.“‘公驾’两句虚实结合”错误,“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联想想象的手法,写王胜之离去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2)上片写到细雨蒙蒙,斜风习习,景中弥漫着愁绪。“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说江南父老在芳草渡口殷勤地把你挽留。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父老挽留友人来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友人能让百姓殷切挽留,从侧面展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下片通过自己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来喻指友人高洁的品性。这是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尾句“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是说这里虽好,却不是久居的理想之地。结合注解可知,此时友人要调离金陵,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 答案: (1)C (2)①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上片以斜风细雨渲染离情别绪,以江南父老留友人侧面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 ②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江南父老留友人,赞美其执官为民;以乘鸾车、凌彩雾,赞美友人品性高洁; ③对友人的宽慰之情,金陵虽为形胜之地,但“非吾侣”说明此地不算友人的理想居地,以此宽慰友人。

苏轼题自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其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给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超脱,释怀的情结。 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李煜的亡国之耻成就了他词的创作和发挥,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阳明被宦官刘瑾陷害终获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汴京城下的金榜题名、智斗藩使;杭州的疏修苏堤、造福一方;包括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知州均是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但对于一个刚刚从流放地海南北归的子瞻而言,这些成就都成了浮云一片,成了他想要忘却的“营营”琐事。 黄州——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佑二年(1079)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幸好苏轼不是清人,不然“明月几时有”也将成为反动言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估计也不可能放过这么明显反清复明的言论吧。),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致君尧舜,心系江山,一腔报国之心。 历经九死一生的苏轼踉跄的来到了黄州——在这里他只有一个犯官的身份。然而,在这里没有了朝堂的牵绊,没有了尔虞我诈;在这里劫后余生的他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孤独悲哀,却超然物外,清新洒脱,怡然自乐;在这里他找到了他的东坡,建造了自己的雪堂;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以“夜饮东坡醒复醉”来麻痹自己的失意,但仍不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 惠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因朝廷党争苏轼再贬惠州,不禁也会想起自己为柔奴所作的《卜算子》,如今成了自己贬谪栖息之地。 如果说初贬黄州的子瞻还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有“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的孤愤的话。来到瘴疠横流的惠州,东坡心态却变得更为平和,已然没有了逐客悲歌的伤感。取而代之的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加彰显了他的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超然旷达。 儋州——莫作天涯万里意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政敌们和“元佑党人”玩起了文字游戏,由于苏轼字子瞻,便找了谐形的儋州作为他第三次的贬谪地。

苏轼诗词鉴赏训练2020中考版

苏轼诗词鉴赏2020中考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 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11. 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答案: 10. 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 11. 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新居① 苏轼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②。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③。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注】①这首诗写于元符元年(1098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寄居在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在友人相助下构筑新居。②永:深。③二顷:即二顷田,诗中指供温饱的田产。 9.这首诗的前八句写出了“新居”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10.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9. (5分)环境清幽,设施简陋,空间狭小,地处偏僻。(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0. (6分)①通过“风雨凉”“菊发新颖”,表达诗人对新居环境的喜爱和对新居的满足之情;②“数朝风雨凉”,又暗指遭遇人生、政治的风雨,表达诗人对当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处境艰难的感慨;③“菊”又表达诗人对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的追求;④“何必谋二顷”表达诗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情怀/无奈之情/自我安慰之情。(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东晋音乐家、名士。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1)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简要赏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一句的妙处。(4分) 答案: 10.(1)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2分)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浩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完整版)苏轼测试卷

《苏东坡传》测试题 1.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悼念的是() A.王弗 B. 王闰之 C. 王朝云 D. 苏小妹 2. 东坡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请问苏轼讥讽的谁的字源学说() A.司马光 B.黄庭坚 C.王安石 D.苏辙 3. 苏轼66岁在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暴病,止於常州。这一首自题诗,道尽自己坎坷一生,但是仍然表达出自己豪放的性格,他觉得自己在政治生涯里,引以为自豪做出政绩的地方是黄州、儋州和() A. 密州 B. 杭州 C. 湖州 D. 惠州 4、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引起的。 A、《湖州谢上表》 B、《方山子传》 C、《赤壁赋》 D、《游沙湖》

5.下列不是苏轼的言论的是()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B、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C、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D、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苏轼的文学观点和()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A. 韩愈 B. 欧阳修 C. 柳宗元 D. 王安石 7.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A. 范仲淹 B. 辛弃疾 C. 张耒 D. 晏殊 8.《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的是()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A. 洞庭湖 B. 鄱阳湖 C. 太湖 D. 西湖 9.苏轼是中国第一位提出“”的先师。他敢于创新,追求自然之美,不拘于形的“枯木、竹石”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鼓励。 A.文人画 B. 诗人风 C. 诗入画 D. 画融诗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作者: ————————————————————————————————日期: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 2013 全国Ⅰ卷《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宋·词写景抒情 诗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全国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朱熹宋·律诗 托物言志 诗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全国Ⅰ卷《阮郎归(春风吹雨)》爱情闺怨诗

2014 (无名氏) 宋·词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宿 渔家》郭震 唐·绝句 宋·绝句 羁旅思乡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5 全国Ⅰ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唐·律诗 边塞征战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残春旅舍》 韩偓 唐·律诗 写景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6 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古诗 写景抒怀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唐·古诗 状物赠友诗 全国Ⅲ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律诗 言志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即事抒怀评价情感;鉴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 金陵图 朝代:唐朝|作者: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 韦庄这首《金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意思是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这篇《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二】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

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扩展阅读: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

【精选】苏轼诗词与赏析-精心整理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题画诗鉴赏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所以第一问可以答为:(1)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再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诗的首颔两联把“野水”写的有声(“潺潺”)能动(“落涧”),把“秋风”写的有声(“瑟瑟”)能动(“吹林”)。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