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苏轼题画诗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全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c7433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b.png)
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翻译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8dec316529647d26285244.png)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苏轼古诗赏析【作品介绍】《惠崇春江晚景》(又叫《惠崇春江晓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原文】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1 满地芦芽2 短,正是河豚3 欲上4 时。
注释】(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 ,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4)上:指逆江而上。
【白话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 )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 春江晚景> 》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赏析】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https://img.taocdn.com/s3/m/396c6bf749649b6649d74714.png)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出自北宋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竹外桃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
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赏析二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b1aca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5.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
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https://img.taocdn.com/s3/m/acbc2f3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f.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解】选自《苏轼诗集》。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父洵平有文名,母程氏曾亲课诗书。
少年时期即能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主习欧阳修及梅尧臣等所赏识。
历任福昌主簿、凤翔判官及殿中丞。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后转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铜山)、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知州。
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王安石变法,被陷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
后旧党司马光执政,奉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
后因不满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的做法,复受攻击,又请外调,出知杭州、扬州等地。
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横遭报复,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1101),被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旷达,贬为地方官期间,每有政绩。
文学上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言必中当世之过”。
又提倡自然平易的文风,反对“好奇务新”。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
在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散文如波澜迭出,舒卷自如,明白晓达,论理透辟,叙事准确,写景生动,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前赤壁赋》、《石钟山记》尤为传世名作。
诗则清新豪放,挥洒自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又“以理为诗”,“以学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尤致力于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举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态、农舍风光、史实古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雄杰奔放,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诸词,是其代表作,至今为人所传诵。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b7e77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c.png)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
更待:再等;再过。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272caa5a8102d276a22fde.png)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
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
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赏析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210a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8.png)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赏析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宋代画作虽然已经失传,但它的魅力却可以通过苏轼的题画诗《题惠崇春江晚景》得以展现。
苏轼在诗中独具匠心,用笔墨将画中的春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抓住画中景物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春江晚景的美丽画卷。
竹林之外,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鸭子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戏,河滩上满地的蒌蒿和抽芽的芦苇,以及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
这些美景在苏轼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让人置身于画中。
这首题画诗不仅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突出画中的重点景物,如竹林、桃花、鸭子和水温的变化,将暖融融的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通过感觉和想象再现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中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则是出于诗人的想象。
诗人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的佐料,调佐料的河豚。
这种想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与画面所描绘的江南二月的美景相得益彰。
整首诗既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它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使诗与画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惠崇的画作和苏轼的题画诗都展现了他们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无论是在绘画还是诗歌中,苏轼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5c25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a.png)
基于文学造诣的苏轼“题画诗”审美意境探究作者:魏智子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01期诗与画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产物。
“题画诗”是贯通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原本独立的文字(诗)和形象(画)关联起来,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共同传递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
本文以“苏轼的题画诗”为探究对象,从其内容、意涵等方面,进一步展现苏轼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追求。
以期从苏轼的题画诗中,深切感悟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真挚情感,继而对他的画品、文品、人品建构更整体的联结与思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画为无形之诗,诗即有声之画。
语所难显,则以画形之;图有见穷,则以诗足之。
诗画结合的“题画诗”是随着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宋代之前,极少有人在画作题字,大多数画家会在较为隐秘的角落写上姓名,并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
但是,自宋代开始,文人画的萌芽和兴起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在画作上题写跋文或诗句,苏轼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千百年来,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超然豁达的千古风流之气度更成为历代文人名士的典范。
从苏轼生活的时代来看,可谓是文化巨匠辈出之时,一方面宋朝历代帝王都喜爱收藏和创作书画,使画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文人阶层也积极参与到书画艺术的创作中,画家与文人的频繁互动,使画家通晓文学,文人也懂得画理,所以当时的画家非常热衷于将诗词与书画相结合。
苏轼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率先提出了“士人画”的绘画理论,进一步推動了诗词创作与绘画品评的融合,同时,苏轼改变传统的题画诗形式,他创作的题画诗摆脱附属品的地位,一跃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作为文人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于画作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与前辈、好友之间深切情谊的真实记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轼最出名十首题画诗
![苏轼最出名十首题画诗](https://img.taocdn.com/s3/m/90b7ca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5.png)
苏轼最出名十首题画诗1.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3.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4.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5.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其一》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划沙印泥出古意,韵胜笔力能扛鼎。
细观毫发识真态,欲学之难如登天。
吾诗字字似羊羹,美无余味真堪怜。
7. 《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搀夺锦标霞煜。
8. 《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度翠纶巾。
碧山远映丹霞浦,白鸟双飞锦水滨。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吾侪饱饭闲携杖,同过前村看水门。
9. 《题王晋卿画后》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尺宣纸穷无穷。
10.《题山水画卷》远山如黛映朝霞,近水含烟绕翠华。
松柏苍苍遮古道,溪流潺潺入人家。
云深何处藏仙迹,雾绕林间隐鹿车。
画卷展开天地阔,心随墨色走天涯。
古籍--《苏轼题画诗汇编
![古籍--《苏轼题画诗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5f3755a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4.png)
古籍--《苏轼题画诗汇编苏轼题画诗汇编苏轼题画诗汇编一、人物1. 《次韵水官诗》(并引)86页;85页(五古)净因大觉琏师,以阎立本画水官遗编礼公。
公既报之以诗,谓某:汝亦作。
某顿首再拜次韵,仍录二诗为一卷以献。
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
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阎子本逢掖,畴昔慕云渊。
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爱之不自已,笔势如风翻。
传闻贞观中,左衽解椎鬟。
南夷羞白雉,佛国贡青莲。
诏令拟王会,别殿写戎蛮。
熊冠金络额,豹袖拥旛方亶。
传入应门内,俯伏脱剑弮。
天姿俨龙凤,杂沓朝鹏鳣。
神功与绝迹,后世两莫扳。
自从李氏亡,群盗窃山川。
长安三日火,至宝随飞烟。
尚有脱身者,漂流出东关。
三官岂容独,得此今已编。
吁嗟至神物,会合当有年。
京城诸权贵,欲取百计难。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
信应一篇诗,皎若画在前。
2. 《王维吴道子画》108页;153页(杂言)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3.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170页;135页(七古)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从双狻。
当时修道颇辛苦,柏生两肘乌巢肩。
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
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
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
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
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夸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4. 《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三首》459页;436页(五律)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
《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书写春天的古诗鉴赏
![《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书写春天的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eca22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书写春天的古诗鉴赏苏轼(别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苏轼书写的古诗赏析吧。
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题画诗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题画诗](https://img.taocdn.com/s3/m/bd4ee5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6.png)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题画诗
苏轼最有名的十首题画诗如下:
1.《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
是河豚欲上时。
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4.《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
岭南人。
5.《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
得几清明。
6.《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
红妆。
7.《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
将来。
8.《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
时掣紫金蛇。
9.《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
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 1。
题画诗古诗大全
![题画诗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24c749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5.png)
题画诗古诗大全题画诗有哪些古诗:1、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4、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5、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1。
《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
《画鸡》明代: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3。
《题画兰》清代:郑燮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4。
《题画》明代:沈周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5。
《画鸭》元代:揭傒斯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6。
《菩萨蛮·题画》清代:龚翔麟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
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添个浣衣人。
红潮较浅深。
7。
《咏画障》唐代:上官仪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8。
《咏画扇诗》南北朝:鲍子卿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9。
《画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0。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题画竹2.北陂杏花3.海棠清·郑板桥宋·王安石宋·苏轼四十年来画竹枝,一陂春水绕花身,东风袅袅泛崇光。
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意及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意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574a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c.png)
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意及赏析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原文:《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诗意:心像已烧成灰的木头,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b3fb0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9.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赏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白话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百鸟图的题画诗
![百鸟图的题画诗](https://img.taocdn.com/s3/m/41d4d6a9ccbff121dd3683fa.png)
百鸟图的题画诗————————————————————————————————作者:————————————————————————————————日期:2百鸟图的题画诗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不仅诗词写得精彩,而且还是绘画的高手。
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广东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在他的画上题了一首诗:归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画题既名“百鸟”,而题画诗中却不见“百”字的踪影。
诗人开始好像只是在漫不经心地数数: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数到第八只,诗人再也不耐烦了,突然感慨横生,笔锋一转,大发了一通议论。
诗人借题发挥,辛辣地讽刺了官场之中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凤凰”太少,而贪污腐化的“害鸟”则太多,他们巧取豪夺,把老百姓赖以活命的千石、万石粮食侵吞殆尽,使得民不聊生。
究竟苏轼的画中确有100只鸟,还是只有8只鸟呢?请你动动脑筋,先把题画诗中出现的数字,按次序写成一行:1 1 3 4 5 6 7 8然后再在数与数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便得到一个算式,运算的结果恰好等于100。
1+1+3×4+5×6+7×8原来诗人是把100巧妙地分成了两个1,三个4,五个6和七个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实了“百鸟图”中的“百”字,可谓匠心独运。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情节,描写刘三姐与三位秀才对歌。
双方用唱山歌的方式互相问难。
三位秀才自恃有“学问”,在对歌中给刘三姐出了一道难道:罗秀才: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
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
刘三姐: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
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刘三姐毫不费力地把300分成了4个奇数之和:300=99+99+99+3“三条狗奴才”暗指陶、李、罗三位助桀为虐的秀才。
对歌中显出了刘三姐的机智与幽默,唱出了她对秀才们的鄙视和嘲弄。
在伦文叙的题画诗和刘三姐的歌词中,都把一个正整数分成了若干个正整数之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5582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d.png)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1《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画交融理趣浓──浅论苏轼的山水题画诗的特点张琼芬(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摘要: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苏轼主张诗画要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
本文试图从《惠崇春江晚景》等山水题画诗入手,分析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山水题画诗;苏轼;艺术特点诗和画本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但是诗、画皆出自心灵,皆可抒情写意。
在古代,早已有人注意到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密切联系。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1],使诗画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
画题诗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苏轼才性天成,能诗善画,雅好收藏,又与当时画家常相往来,所作的题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成就突出,历来备受关注。
考察《苏轼诗集》,我们可以厘出其题画诗共100题,154首。
[2]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其中,人物类26题(占25.2%),山水类29题(占28.2%),畜兽类14题(占13.6%),竹石花鸟虫鱼及其它类33题(占33%)。
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苏轼的绝大多数题咏山水画的诗篇,都能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再现画境,使人读诗如见其画;又能驰骋神思,调动多种感觉,丰富和深化画境。
作为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
这一主张,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文试图以其山水题画诗为例,浅论苏轼山水题画诗的一般特点。
一、抓住画面特征,再现画中景物顾名思义,题画诗就是依据画品的题材、内容、思想、风格,进行品评而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画题诗,很多都离不开画内之境,即先着重反应画面内容,如《韩干马十四匹》诗中所说的“苏子作诗如见画”,在《王维吴道子画》、《和张均题峡山》、《申王画马图》、《墨花》等等诗作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山水题画诗的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首先是写出了画境,即画内之境,反应画面内容。
首联,“竹外楼花三两枝”,是写岸上景色,是全画的衬景,点明了画面上有竹林,有桃花。
首联到颔联,“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的目光随着由远及近,从江岸移到了江面,从衬景转而注意到画面的主体部分,写出了群鸭戏于一江春水之中。
颈联,“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诗人的目光从画面的主题位置上移开后所见的景物。
诗中的竹林、桃花、蒌蒿、芦芽这些都是画面上所固有的。
这首诗的头三句是对春江晚景的描写,它再现了画面景物,表达出原画的意思,勾绘出原画之美。
一句一景,景虽不同,但时间都在早春,地点都离不开江畔水上,描写的景物虽多,却并不臃肿:远处的竹桃花,用淡笔扫出,近身的芦苇、蒌蒿,用轻盈的手法点染,赫然在目,是一幅中央开阔的春江与江面上欢快的群鸭。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的三句话已把一幅画成功地再现出来,在这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挽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当年嫁彭郎。
“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山色苍苍,水光茫茫,点明这是一幅青绿色的平远山水,而且画面浩森空阔。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和小孤山。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大小孤山,这是画面的中心,这两座山四面环水,山势险峻,山上丛林茂密,一棵棵高大的乔木好像巨柱巍然耸立,直插云端。
《长江绝岛图》同样今已不传,画作究竟如何,已无法得知,然读苏诗之后,闭目凝神,画面竟历历可辨: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在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诗也是从画面的再现入手。
首二句写近处的岸边景象。
第一句写出野水涨痕的画面: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
“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
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
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霜根:“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
“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
“疏林”下接以“欹倒”,把画内“林“的形象生动展示。
三四两句,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
野水涨痕,疏林霜根,加上扁舟一叶,以及江南隐约可见的村庄,再现一幅“水乡秋色”图。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山水题画诗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
二、依据画面特征,进行画外生发作为题画诗,究竟不同于所题之画。
画题,这本身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既需要以画面形象作基础,又不应该为画面形象所局限。
[4]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再现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既再现画境的同时,又要扩展和深化画境。
如《惠崇春江晚景》,作者用前三句话再现了画中景物,呈现给读者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同时,作者又不极限于单纯把画中景色描出,而是不囿于画,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面生发。
不光绘出春江早春图而且还凭着诗人善于体察物情的独特的艺术敏感和丰富的生活知识,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暖”,补足了画面无法表现的诗意。
从满地蒌蒿和芦苇的短芽,联想到“河豚欲上”。
早春时节,江水涨时,河豚鱼由海入江,顺江上溯,称为“抢上水”,这个现象在现实是存在的,但在惠崇的画中是没有的,苏轼所写的是画面所无、肉眼难见的水中景像,也就是写出了惠崇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形象。
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里的“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挽天长。
”,画幅上也并没有猿鸟,而诗人是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
这也是诗人心灵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
再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的“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
”, 诗人说,“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使画面有了生气。
诗歌要有诗意和画境,诗意和画境来自情思与景物的融合,而关键却是把情思以景象化。
苏轼的山水题画诗由画上的景,写出画外的事,对诗进行再创造,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诗画之间巧妙地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
三、假借画中形象,抒发主观情感清人方薰曰:“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山静居画论》)古代文人写诗,大多是借题发挥,抒怀咏志。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以题画诗为手段,以寄寓为目的,以画意引出某种寓意,这是题画诗常见表现手法,苏轼的诗也不例外。
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
”(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阮维桢在《无声诗意序》中说:“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盖诗者心声,画者心声,二者同体。
”[5]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同时,在苏轼的题画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时时处处的人生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表现其内心的情感。
这一点,在他的山水题画诗中,也有所展示:《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三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春江岸上,桃花盛开,青竹比翠,红绿相映,分外妖娆。
春江水面,鸭子戏水,春江岸边,芦蒿满地。
诗写春日的景色,表现的是早春时分方兴未艾、蓬蓬勃勃的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桃花才开两三枝,接下来还会一枝接一枝地开放;鸭子是先知水暖先入水,日后还有各种水禽、水鸟的到来;芦苇、蒌蒿的幼芽孕育着一派生机,正在潜滋暗长;河豚鱼也正从入海处沿江游来,一切都处于开始的阶段,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对实境的偏爱、对画外之意的强调,细看这些画外之意,多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有为而作”,其“为”是侧重于写意。
在《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中,苏轼确切指出“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描述客观外物,还应寄寓内在的感情。
道家的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在诗人的心中起着巨大作用。
[6]苏轼的仕途是坎坷的,漂泊流离的迁谪生活毕竟是艰苦的,但在诗人的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更是诗人的洒脱,豪迈,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爱。
《惠崇春江晚景》中“鸭先知”是第二句的神来之笔,也是全诗天生妙语。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当年庄子与惠施在濠水上散步,讨论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间过了一千年,无独有偶,继能知鱼之乐的庄子后,出现了能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苏轼。
确实只有超然如庄子的苏轼,才有此奇趣。
再如苏轼的《郭熙画秋山平远》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