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基本创作主题

合集下载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1)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1)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第三节 高晓声
一、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县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等,散文集 《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 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 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 等六篇小说组成,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时 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 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 家》、《腊月·正月》从传统文化心理角度 写出改革浪潮里人们的种种变化,把改革 意识拓宽到民族心理素质和固有传统观念 方面来旗帜鲜明地反映改革的曲折与艰辛。 这些小说以商州为背景,表现新形势下商 州地区农村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 变化,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对农村生活、传 统观念和旧有势力的冲击。
在《芦青河告诉我》的后记中,张炜 说:“我厌恶嘈杂、肮脏、黑暗,就抒 写宁静、美好、光明;我仇恨龌龊、阴 险、卑劣,就赞颂纯洁、善良、崇高。 我描写着芦青河两岸的那种古朴和宁静, 心中却从来没有宁过。” 张炜对芦青河 两岸农村社会的抒情化描绘,一直遭到 不少人的批评。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地域文化作为乡土小说的重要背景和创作源泉,对小说中生命主题的呈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地域文化如何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生命价值的表达以及反映社会变革对生命的冲击。

一、地域文化对现代乡土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为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入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色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

以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为例,湘西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淳朴民风孕育了翠翠这样纯真善良、充满生命活力的少女形象。

湘西的青山绿水赋予了翠翠灵动的气质,而当地的民俗文化则让她具有了含蓄而坚韧的性格。

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在那个宁静而美丽的湘西世界中显得格外动人。

相比之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人物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北京作为古都,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勤劳、朴实与坚韧,以及他在老北京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都与北京的地域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市井生活和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祥子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他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再看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品,他所描绘的山西农村人物形象充满了泥土气息。

他们的语言直白、行为粗犷,真实地反映了山西农村的生活风貌。

这些人物形象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长,其性格和命运与当地的土地、风俗紧密相连。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价值表达的影响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乡土小说中生命价值的表达。

在一些乡土小说中,地域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比如在某些南方水乡的小说中,家族观念、邻里和睦等传统价值被视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 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边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 三仙姑
不合时宜的打扮—— 好逸恶劳,作风不正 “米烂了”,跳大神—— 装神弄鬼,诈人财物 妒忌女儿的美貌,极力反对其婚姻—— 自私冷漠,心理扭曲
◆ 二诸葛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思想落后、迷信 包办儿子婚姻——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恩典恩典”——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主要人物及代表作
· 路遥《平凡的世界》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陈忠实《白鹿原》、 苏童(“苏童存在争议”)
练习:现当代乡土小说归纳
现代时期
作家 作品 作家
当代时期
作品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1
赵树理
◆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1970年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 被誉为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铁笔”、“圣手”和中国现 代 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旗手。 ◆ 他首先是个政治工作者,之后才是作家; 他是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产物。 ◆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使他成为“在解放区,除了毛泽东和朱德, 赵树理就是最有名的人物”。

新时期乡土叙事的生态解读——以路遥、贾平凹的小说为中心

新时期乡土叙事的生态解读——以路遥、贾平凹的小说为中心

路 遥 与 贾平 凹 等人 的 创 作 , 精 神 生 态 与 文化 生 态 着 手 , 社 会 转 型 期 乡村 知 青 的 生存 焦 虑 与 精 神 成 长 进 行 了 有 从 对
益 的探 索 , 自然 万 物 赐 予 人 类 生命 的精 神 资 源进 行 了肯 定 与 赞 美。 新 时 期 乡土 小说 所 蕴 涵 的 生 态 意 识 对 当今 社 对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与 如 何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文 明起 到 极 大 的启 示作 用 。 关键词 : 乡土 小说 ; 遥 ; 平 凹 ; 路 贾 乡村 知 青 ; 神 生 态 ; 精 文化 生 态
中 图分 类号 : 0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6 5 ( 0 2 0 —0 60 1 74 2 A 10 — 1 2 2 1 ) 2 0 7 -4
人 类从 自然 中走 来 , 乡土社会 与 乡村 生活 中 , 在
存 在 , 仅仅 是社 会性 的存 在 , 同时还 是精 神性 的 不 人 存 在 。… …精神 性 的存 在 是人 类 更 高 的生 存 方 式 , 人 类 的精神 因素 注定 要对 人类 面 临的 生存境 遇 产生
农村 有 志青 年指 引 出了一 条 自立 、 自强 的人 生之 路 。 与 高加 林相 比 , 少 平 、 禾 、 狗 等 人 对 生 存 孙 禾 金
现实 的认 识 深入 与 实 际得 多 。贾 平 凹的小 说 《 窝 鸡
洼 的人家 》中的 禾 禾 , 伍 回乡 后 他 一 心 想 利 用 山 退
第 3 卷 第 3期 l 21 0 2年 6月
江汉 大 学学 报 ( 文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i ga nvrt( u nt s cec dtn ora o a h nU i sy H maie i eE io ) Jn ei i S n i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

他眼中这城市属于别人,但曾经的城市生活使他无法 沟淤地成功,他把外出打工农民荒废的土地自己耕
再回归乡下生活,最后又不得不返回城市。
种,他带领哑巴和引生在七里沟孤军奋战,最后因为
二、留守家园──在贫穷和权力的夹缝中挣扎与 大面积滑坡,他的生命最终和土地融为一体。这样一
生存
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老农民的去世在很大程度上象征
多地展示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对台戏。当国道改造要侵占清风街后塬的土地的时
有的小说还表现了打工者在城市里的身份与灵 候,身为村干部的夏天义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并为
魂漂泊无依的痛心感受,林坚的《别人的城市》中打工 此而背了个处分。正因为对土地充满了感情,所以夏
仔段志在城市中受挫后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故乡,在 天义担任村干部时最大的一个愿望便是能够在七里
在当下的农村,一部分人离开故土,到异乡寻梦, 着我们这个时代对土地情感的断裂和逃离。“秦腔”这
一部分人还固守在土地上,延续着祖祖辈辈的耕种方 个古老的传统的剧种在乡村的消逝更有力地说明着
式繁衍生息。新世纪的部分作家把他们的目光再次投 当下中国乡村世界的衰颓与凋敝。《秦腔》还表现了
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看到在留守家园这个主题的 在时代的巨变面前,乡村人心的躁动与不安,每个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民工与城市、城市文化与农耕 文化、农民与土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日益凸显,所以,近年来,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又有了繁荣与复兴之势, 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城的灯》(李佩甫)、《泥鳅》(尤凤伟)、《天高地厚》(关仁山)、《水乳大地》(范 稳)、《受活》(阎连科)、《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还有孙惠芬的《歇马山庄》《上塘书》、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 凹《秦腔》。短篇小说中有李锐的“农具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大变革 和大动荡,在文坛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八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八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六、中原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河南古称中原,这一地带孕育了丰富的中国传统 文化。河南乡土小说家或从历史生活的反顾中,挖 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局限(如李准的《黄河东流 去》,张一弓部分反思历史的小说); 或在对社会 变革、文化转型中的村镇人们生存形态、文化心理 嬗变的描摹中传达丰厚的文化意蕴(如乔典运《满 票》、《冷惊》等一批冷峻之作;田中禾的《五 月》、《枸桃树》等作;张宇以豫西生活为表现对 象的诸多小说;周大新的“南阳盆地系列”);或 在城乡文化的比照中,诗意地发掘乡村人美好的情 感,强健的灵魂,通过对乡村文化传统的现代观照, 作新的文化思考,如李佩甫的以颍河为背景的和阎 连科表现豫西乡村生活的一系列长、中篇小说。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在叙述人称或视角上;在结构上;在 语言上。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试述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乡土小说指的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指现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文学这个术语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二集导言》中首次提出的,他把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作家归为乡土文学流派。

可以说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小说的开创。

与鲁迅同时期也有作家描写农村的生活,比如徐玉诺。

徐玉诺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原始性的粗狂的,他的《祖父的故事》,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口语,没有观念化的人物,把人物的心理也描写的发自内心深处。

徐玉诺很快从文坛隐退,“他应当给我们更多些。

”①相对而言,鲁迅的乡土小说则更显犀利。

鲁迅不仅写出了农村、农民的各种生活,更关心农民的精神痛苦,揭示了农民思想的弱点及劣根性。

而这些并不是鲁迅技高一筹的地方,那么多人尊称他为精神的导师,不是因为他揭示了这些,而是他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写农民,充满着关爱的,聊以同情的对农民“哀其不信,怒其不争”。

鲁迅在五四高潮时期创作的小说集《呐喊》就侧重农民题材的描写。

在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就隐约有农村的影子,狂人所处的环境就是个真正的乡村。

鲁迅的又一名作《阿Q正传》乡土的范就愈加明显了。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乡村小镇未镇的一个无业无产的贫民,他在赵老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可不管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

鲁迅写阿Q不是为了写一个让大家哈哈笑的人物,是要写一个让大家在笑中哭,笑中反省的人物。

可以说鲁迅写乡土的阿Q是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名为《故乡》的小说就真正切切是鲁迅的过去梦中和现在眼中的故乡,名副其实的乡土。

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美好和令人眷念,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打碎了迅哥儿的梦,刻在闰土额头的皱纹也刻在了鲁迅的心上。

疮痍的故乡,愚昧的故土,悲、慨交加。

可以说,鲁迅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讽刺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又抑制不住对故乡、故土的眷恋。

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三种主题书写

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三种主题书写

阎连科乡土小说的三种主题书写
来自豫西农村的阎连科始终坚守乡土世界,在文坛上属于独树一帜的作家。

通过阅读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可以发现苦难、权力、国民精神这三个主题尤为突出,因此本论文前三章分别论述这三种主题在其作品中不同的表现。

对苦难的叙述,阎连科不但表现了底层农民的生存性苦难,还写出了人的存在性苦难。

他批判底层农民的麻木与隐忍但同时又有感同身受的同情。

对权力的叙述,阎连科着重描述了以血缘姻亲为基础的乡村权力体系对人的影响,通过描写权力崇拜和权力滥用,表现出权力压迫下人的状态。

在对国民精神的叙述中,阎连科发掘了底层民间的“优根”与“劣根”。

最后一章论述阎连科作为一个启蒙主义作家,对传统启蒙的继承和现代启蒙的坚守。

从这三个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其乡土小说,从而论述阎连科在当代作家中的特别价值。

乡土文学生命主题

乡土文学生命主题

本文以地域文化为背景,对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生命主题作综合性的考察和研究。

生命主题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从以政治为标准的意识形态化研究,到以审美为标准的文本解读,再到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都在不同意义上遮蔽或淡化了人们对生命的敏感性,以致文学与生命的关系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形成体系性的话题。

其实,生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只有真正进入了生命关注与生命思考的文学研究,才可以说真正触摸到了文学的本质。

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索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就更易于切入其本质,走近作者和乡土世界人物的心灵。

而地域文化包括某个地区从地理环境到人文环境,从民间流传的习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无论对本地域的民众,还是对生长于斯或者曾经生长于斯的乡土小说作家,都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乡土小说,解读生命形式,可以探索到事物的根源,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作家和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乡土小说体现出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不仅构成了乡土文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的梯次建构,对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学的内在构架作或一侧面的立体性考察。

我们确认:地域文化是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基调,乡土小说是解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态的基本范式,生命主题是切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基点,由“地域—乡土—生命”所构成的三维结构是透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框架。

以“地域—乡土—生命”的三维结构为参照,是要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红色主流”为基调的文学史叙事模式,并在一定意义上纠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的研究思路。

在确立“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创作实绩突出的四个作家群体——浙东作家群、湘楚作家群、巴蜀作家群、关东作家群——及其创作文本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名词解释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通常以农民或村民的生活经历和乡情为主题,展现乡土社会、风俗民情、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东西。

乡土小说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乡村人物的形象,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乡土小说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运动,在20世纪
初兴起并发展成熟。

它与早期的乡村小说和新经济小说相比,更注重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红岩》、《家》、《春蚕》等。

乡土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希望,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乡村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农民阶级的命运。

它批判了封建乡村的旧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秩序,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并探索了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尊严。

乡土小说的特点是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

它追求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用朴实的语言描绘日常琐事,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乡土小说还注重道德教化,通过揭示农村人民的品德信仰和人性光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正义,弘扬了乡土人民的精神风貌。

总之,乡土小说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真实面貌,表达了农民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道德教化的愿望。

乡土小说通过真实性、生活性和道德性的呈现方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乡村社会的画卷。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1. 乡土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乡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地区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乡土小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乡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真实性和鲜活性乡土小说追求真实性,力求真实地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

乡土小说也具有鲜活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情。

1.2 农民主题和家国情怀乡土小说的主题通常是与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有关的,作者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农民的刻画,乡土小说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感的追求和呼唤。

乡土小说通常以村庄为背景,刻画了乡村社会的各类人物,包括贫苦农民、地主豪绅、乡村知识分子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乡土小说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差距、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1.3 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乡土小说以情感表达为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乡土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关注。

乡土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乡土小说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

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

作者: 杨剑龙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6-119页
主题词: 乡土文学创作;二十年代;乡土作家;台静农;乡土社会;乡土小说;鲁迅;二十世纪初;农民运动;王任叔
摘要: <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艺苑里,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开拓下,在外国文学雨露的滋润中,在乡土作家们辛勤耕耘后,绽开了一丛丛饱含着泥土芬芳的小花一一乡土小说,被称作为乡土文学。

乡土作家们在丰厚的生活根底基础上,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拳拳的乡井之情描绘着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乡土社会,组成了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纷繁多彩的世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

浅谈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

浅谈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

浅谈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作者:张依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03期【摘要】文章简单回顾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然后从主题、题材、表现方法和艺术创新等方面研究了新时期农村题材小说的现状,最后预测其广阔前景,是与时俱进的大时代大文学。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现当代文学;“新写实小说”【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5-0106-02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自从它诞生之时起,便一直受到广大小说家的热情关注与追捧,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成就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农村题材小说的历史中国的农村题材创作是与我们的新文学同时诞生的。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名篇开创了农村写作的先河。

二十年代形成的乡土文学创作者如叶圣陶、彭家煌、许杰、台静农、蹇先艾等人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旧中国农村宗法形态的生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生存的痛苦与命运的不幸,为我们提供了题材多样、富有地方色彩的乡村风俗画面。

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我国的农村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农民与从思想上武装农民,追求社会解放、民族解放,成为当时农村题材创作的基本主题,革命的要求与政治文化构成了那一时期农村创作的文化背景。

《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程。

解放后,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创作依然继续着农村题材创作的势头,同样地表明了社会的关切点。

《李双双小传》、《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作品都塑造了真实、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

五、六十代的前辈作家的另一贡献是,他们深入农村生活中对农民心理、情感、语言、细节的捕捉和表现,是当前农村写作所缺乏和不可取代的。

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可编辑)

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可编辑)

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7卷第 3期 Vol. 7 No. 32008年 9月 Sep t. 2008JOURNAL OF ZHEJ IANG UN IVERS 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 IENCE 文章编号 : 10062430322008 0320251206论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方爱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摘要 :现实主义精神是乡土小说创作的灵魂。

本文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切入点来考察梳理中国当代乡土小说 ,从“史”的角度具体而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乡土小说的发展状况 ,力图发掘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由残缺渐趋多元的现实主义理性精神与当代意义。

关键词 :乡土小说 ; 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主体中图分类号 : I206. 7 文献标识码 : A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从诗经的“兴观群怨”到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提倡 ,我们不难发现 ,千百年来 ,现实主义精神的倡导一直是文学创作的内核。

而对于乡土文学创作来说 ,乡土文学仅仅强调关注表象的现实乡土显然是不够的 ,它也不仅仅限于乡土性风情的展示 ,它必须具备一种清醒的理性批判精神 ,关注乡土现实中真正人的生活、处境、情感及灵魂 ,具备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情怀。

在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 ,乡土小说创作一直走着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从建国初期激情的喧嚣到新世纪对乡土冷静的瞩望 ,当代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精神的蜕变与发展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一、激情乡土 :理性精神的失守在建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 ,乡土小说占居着相当大的数量 ,这与新中国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建设性质密不可分 ,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自然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投向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乡土。

新中国的成立使华夏古国处处响彻着人们欢庆的锣鼓声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普遍洋溢着放声歌唱的高昂的情绪 ,社会主义颂歌几乎涵盖了文学的大部分内容。

我所理解之乡土小说的创作

我所理解之乡土小说的创作

我所理解之乡土小说的创作乡土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中重要的一类,有关乡土题材的小说创作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文学时期皆有不同作家的创作,其中不乏各时期经典作品的存在。

自小对乡村中的一切都有深厚的情感,也正因为此,故而于一些乡土题材的作品也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同时自己也正在尝试着创作属于自己笔下的算作是乡土类型的中长篇目的小说《黄土地》。

现今正好借助本文来简单谈谈自己理解之下的乡土小说创作。

一、凭空臆想写不出乡土作品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一切文学创作的素材都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显现,当然这种显现可能并不直接、明显,但是它绝对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凭空地臆想出来。

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中都具有地域性这一特征,那么地域性从何而来?显然是来源于作家创作时头脑中那个客观真实存在的乡村世界,具体作家在实际创作中,又对这个乡村世界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是总体上不会太脱离于这个现实世界的原貌,毕竟没听过说某个南方乡土作家在总体的风格上体现出北方的特色,北方某些乡土作家创作中显示出南方的地域特征。

当然,这是就总体情况而言,个别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一些经典的乡土小说都离不开他所取材地域的民情风俗、人物关系等等,优秀的作品不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而来,而是类似于田间地头、走街串巷的采风捕捉到的,这样才具有乡土性,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对此,也是我本人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现实取材与艺术加工上段中谈到凭空臆想不会写出乡土小说,小说的创作需要我们从现实中或多或少地选取一些材料,然后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之后,使之服务于作家的创作主题。

乡土农村生活为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宝库,作家在进行乡土小说的创作中自然离不开从中摄取一些东西使之来服从于自己作品的主题。

农村生活的人们具有真诚与伟大之处。

千百年来的农业生活,造成人们性格中的坚毅、刚强。

默默忍受着自然的风吹雨打、承受着生活的生存重担,付出辛酸与劳苦,收获点滴与沧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第 3期 ( 第 1 期 ) 总 7 2
牡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OF M UDANJ ANG I COLLEGE OF EDUCATI ON
N o.3 , 01 2 1
S r l No 1 7 ei . 2 a
试 论 新 时期 乡 土 小 说 的 基 本 创 作 主 题
[ 文章编号]1 0—3 3 2 1 ) 30 1—3 0 92 2 (0 10 —0 50
自己 的命 运 缺 乏 自省 意 识 和 自主 意 识 的奴 性 人 格 , 是 民 正 族 文化 和 民 族 精 神 中 的 落 后 根 性 的 突 出 表 征 之 一 。此 外 , 王 木 通 ( 华 《 满 青 藤 的 小 屋 》 人 公 ) 丙 崽 、 宝 ( 少 古 爬 主 , 仁 韩 功《 爸爸》 爸 主人 公 ) 曹杏 花 ( 恒 《 日 的粮 食 》 人 公 ) 、 刘 狗 主 、 平 四( 张继《 村长 的玉米》 主人公) 等人物身上无不表露出农 民 的这 种 落 后性 。 思 想 上 因袭 的 传 统 痼 疾 不 仅 鲜 明 地 表 现 在 无 知 无 识 的 农 民身 上 , 滞 留 在 有 知 识 的 乡 村 干 部 身 上 。随 着 改 革 开 也 放 的到 来 , 们 落 后 的 思 想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给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他 展 带 来 了负 面影 响 。何 老 十 ( 典 运 《 票 》 人 公 ) 个 真 乔 满 主 是 正 的好 人 , 当 大 队 干 部 几 十 年 来 从 来 不 利 用 职 务 之 便 为 他 自己谋 一 点 私 利 , 是 他 在 思 想 观 念 上 是 非 常 狭 隘 与 保 守 但 的 。他 认 为 只有 穷 人 才 是 好 人 , 只 有 处 在 贫 穷 中 才 是 最 人 安 分 的 。故 村 里 在 搞 割 尾 巴运 动 时 , 向反 对 搞 副 业 的何 一 老 十 , 折 不 扣 地 执 行 上 级 的 命 令 而 且 首 先 拿 自己 的 干 儿 不 子 小 成 开 刀 , 他 的斗 争 会 , 拉 他 出 去 游 街 , 到 把 小 成 开 还 直 折 磨 成 一 个 半 痴 半 呆 的人 。何 老 十 心 目中 的 “ 裕 有 害 论 ” 富 以 及 他 的 保 守 、 隘 的 心 理 病 症 , 然 带 有 阿 Q 知 足 常 乐 狭 显 和 重 精 神 轻 物 质 的影 子 。 对 农 民 的劣 根 性 , 时 期 乡 土 小 说 家 采 取 的 并 非 鲁 迅 新 当年的整体否定策略 , 而是 在 表 现 农 民落 后 性 的同 时 , 看 也 到 了 农 民身 上 人 性 的 闪 光 , 农 民这 样 的弱 势 群 体 所 承 受 对 的 侮 辱 与 损 害 给 予 了 深 切 的 人 文 关 怀 。也 正 因 如 此 , 们 我 从 李 顺 大 的 身 上 看 到 了 一 种 执 着 不 悔 的 坚 毅 , 陈 奂 生 的 从 身 上 发 现 了惊 人 的忍 耐 力 , 何 老 十 的 身 上 找 到 了 为 官 的 从 廉 洁。


理 性 的 批 判
鲁 迅 曾 指 出 : 民族 根 性 造 成 以后 , 论 好 坏 , 变 却 极 “ 无 改 不 容 易 。极 左 思 想 造 成 了 农 民 肉 体 上 的 痛 苦 , 造 成 了 其 ” 更 精 神上 的 极 大 创 伤 。在 2 世 纪 7 代 末 和 8 O O年 O年 代 初 , 时 代 环境 虽 然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 文 化 心 理 的 变 革 并 不 是 同 但 步 的 , 国农 民仍 然 生 活 在 十 年 文 革 的 阴 影 中 , 民 心 理 的 中 农 保 守 、 隘 , 体 意 识 的缺 乏 等 仍 是 社 会 进 步 的 重 要 障 碍 。 狭 主 在此基 础上 , 承了五四启蒙精神的新时期乡土小说家们 , 继 重 新 将 人格 的 独 立 和 理 性 精 神 的 确 立 作 为 小 说 的创 作 主 题 , 农 民 的愚 昧 、 隘 、 守 等 落 后 根 性 进 行 了批 判 。 对 狭 保 在 高 晓 声 的 笔 下 , 们 看 到 李 顺 大 ( 李 顺 大 造 屋 》 人 我 《 主 公 ) 一 次 又 一 次 的造 屋 计 划 失 败 中 , 知 道 死 攒 , 来 不 在 只 从 思 考 造 成 自己计 划 难 以 实 现 的 原 因 到 底 是 什 么 。“ 自家 人 拆 烂 污 ” 他 失 掉 了造 房 子 的 全 部 资 材 , 干 部 的 几 句 道 歉 使 而 就 使 他 感 动 得 热 泪盈 眶 。中 国 农 民几 千 年 来 的逆 来 顺 受 的 奴 性 , 新 时 期 的农 民李 顺 大 身上 获 得 了 新 的 内容 : 民 对 在 农 于 神 仙 活 佛 的盲 信 和 奴 从 已经 转 为 新 的“ 跟 派 ” — 农 民 跟 — 相信共产党 , 们要跟共产党走 到底 , 他 即使 党 的路 线 发 生 了 错 误 , 害 了他 们 的 利 益 , 们 仍 照 常 跟 着 走 。代 表 党 的 干 损 他 部一旦 向他们道歉 , 他们 就会感 动 , 流着 泪继续 付出代 价 , 并 且 从 心 底 里 真 诚 地 称 赞 共 产 党 。陈 奂 生 (陈 奂 生 上 城 》 《 的 主 人 公 ) 得 头 晕 目眩 还 是 “ 等 看 ” “ 饭 吃 饭 , 饭 吃 饿 等 ,有 没 粥 , 有 吃的就吃榆叶 , 兰” 没 马 。他 默 默 地 忍 受 饥 饿 的 折 磨 , 而 不 懂 得 饥 饿 从 何 而 来 , 何 以能 消 除 。李 顺 大 、 奂 生 对 州 40 2 ) 5 1 1
[ 摘 要] 新 时期以来 , 乡土小说 的诸 多创作主题此 消彼 长, 又相 互杂糅 , 相互渗 透 , 个 别文本 中不 同的 在
创 作 主 题 甚 至 相 互 依 存 , 得 乡土 小说 呈 现 更 加 扑 朔 迷 离 的 姿 态 而 作 为 社 会 最 敏 感 的 文化 神 经 的 乡土 小说 , 使
二、 自我 意 识 觉醒 的 书 写
由鲁 迅 首 创 的“ 土 文 学 ” 在 中 国 当代 文 学史 上 , 直 乡 , 一 绵 延 不 绝 , 乎 每 个 作 家 都 写 过 乡 土 小 说 。纵 观 乡 土 小 说 几 的 发 展 历 程 , 们 可 以 发 现 几 乎 每 一 个 发 展 阶 段 都 有 若 干 我 表 现 特 定 时 代 内容 、 现 特 定 时 代 精 神 风 貌 与 审 美 风 范 的 呈 创 作 主 题 。进 入 新 时 期 ,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经 济 体 制 的 变 社 革 导 致 了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调 整 和 变 化 , 社 会 “ 敏 感 的文 而 最 化 神 经 ” — 乡 土 小 说 , 往 最 早 透 露 出 其 演 进 变 化 的 信 — 往 息 。这 无 疑 起 到 了先 锋 作 用 , 且 , 其 它 文 学 样 式 相 比 , 并 与 它 在 深 度 与 广 度 上 占 有 着 更 加 突 出 的 优 势 。在 此 , 者 试 笔 图 勾 勒 出 新 时 期 乡土 小 说 的基 本 创 作 主 题 , 以揭 示 在 新 的 时代下 , 国人 的 精 神 面 貌 和 社 会 的变 革 。
其基本创作主题还 是清晰可辨的 , 中以理性的批判 、 其 自我 意 识 觉 醒 的 书 写 、 代 农 村 探 索精 神 的 谱 写 、 现 乡土 家
园的 回 归 最 为 突 出。
[ 键词] 新 时期 ; 关 乡土 小说 ; 作 主 题 创
[ 中图分类号]I0 . 274
[ 文献标识码]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