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_格致余论_学术思想探析_闫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 第4期2006

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LI AON I NG UNI VERSI TY OF TC M

V o.l 8 No .4

J u.l ,2006

#历代医家#

朱丹溪《格致余论》学术思想探析

闫 平1

,朱文玲

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4;2.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 要: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格致余论》是其代表著作,其中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反

映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明清医学。

关键词: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中图分类号:R 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31(2006)04-0032-02 收稿日期:2006-01-29

作者简介:闫平(1977-),女,山东泰安人,中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藏象理论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是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他曾研读《内经》,师承于著名医家罗知悌。罗知悌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故丹溪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诸家学术思想。他对上述各家著作叹为/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0(《格致余论#序》),并进一步发展了/湿热相火为病甚多0的观点。《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文章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着意阐发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根本。并且他曾师从理学大师许谦,其思想还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在医理之中贯穿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0、/吉凶悔吝皆生乎动0以及/动而中节0等理论。现就朱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简单探讨。1 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有余阴不足0是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以《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0等作为立论基础,以天地、日月为例说明之。他认为:/阳有余阴不足0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整个自然界都处在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中。故曰:/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0丹溪从天地、日月的观察中直觉到天大属阳、地小属阴,日属阳而常满、月属阴而常亏,联系到人体的生理变化。根据/天人相应0的理论,故《阳有余阴不足论》开篇即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血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0人身同样是阳有余而阴不足,/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0。丹溪这一学术观点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1.1 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朱丹溪的动静观是其参太极之理论述医学思想的基础,其思想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建立起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医学生有120人,按摩生有100人。并设有药园,有药园师之职[2]。5 隋朝医学校的始建与发展)))太医署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准创建医学教育机构教授学生,同时还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到了公元6世纪的隋朝,创立了/太医署0这样一个机构,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隋/太医署0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0是掌管当时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的。隋/太医署0教学人员,据《隋书》说,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但是隋/太医署0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但应该确认/太医署0的创建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太医署除进行专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和从事皇室的医疗事业外,且/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员120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羊等署。各量令2人。乘黄、车府则各减1人。丞2人。乘黄则1人。冉牧牛羊则各3人。0很明显兽医博士及其随员还要培养兽医方面的人才[3]。总之,当时太医署的良师、医正、医工不仅要负责教育与训练医生,而且必须参加医疗工作,并且还要把医疗成绩作为医学教育课程考试的依据。6 专业设置与医学教育分科

在专业设置当时实际上已有了医和药的分工,

药园师和主药主要负责药物的收采种植,炮制贮存,以备应用。医学方面,也可以看出主要由三类不同的专业分工所组成。6.1 医科 主要是疾病的防治。隋朝还没有单独设立针科,当时的针灸是由医博士教授的。医科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之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临床之内科、儿科、外科、耳鼻口齿科及拔火罐科。6.2 按摩科 主要由按摩博士和按摩师教授/消息导引0的方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关于导引方法的详细记载。当时折跌损伤的手法整复治疗也属于此类,可见正骨起源于按摩。6.3 祝禁(咒禁)科 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很迷信佛教,文帝之初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营造保护佛像,并由官府写经置寺内。当时医学受宗教迷信影响很大。咒禁博士主要教授学生利用宗教的仪式和符咒等,再扒上一些民间的疗法,以祓除邪魅鬼崇以解除疾病[4]。

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从后来唐朝的医学教育来看,无论是教学组织、专业设置等都是受隋朝影响并以隋朝的方法为基础的。所以,对隋朝的医学教育史料,今后仍有进一步加强研究之必要。s

参考文献:

[1] 龚纯.中国历代卫生组织与医学教育[M ].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1998

[2] 王艳.论隋唐实科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2004,3:28[3] 薛瑞泽.论隋朝的学校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

(4):49

[4] 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