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
滑稽(jī) 奸佞(nì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谈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 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 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 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 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 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为例?
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 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 明对比。
——顾炎武
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顾炎武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 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 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 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 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 能。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 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 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 臣子。”
——《论语》
“上每篇天经都术能,懂中得篇以治前道不,懂下的篇知博识, 每闻月”都。能经不术忘,掉是已对经儒学家会经的典东所西作,的这诠就释 可考以订说;是治好道学,的谈了经。世”济民之术;博闻, 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 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 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 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 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 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 仕。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 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 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 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 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 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
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 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 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 • (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观点是什么? • 文须有益于天下。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 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 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 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 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 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 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 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 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 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 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 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 牧
滑稽(jī) 奸佞(nì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谈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ng) 衣裾(jū)
1、《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 为有益之文有哪些益处?无益之文有哪 些坏处?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 中所作的反面陈述。如果写文章涉及“怪力乱 神”的内容,或者是荒唐无稽之论,或抄袭剽 窃,或阿谀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这样 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矣”。对于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 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 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 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 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为例?
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 创新”的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 明对比。
——顾炎武
学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顾炎武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 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 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 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 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 能。
顾炎武与归庄等兴兵抗清,事败, 其母绝食而死,留下遗言:“我虽妇人, 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 臣子。”
——《论语》
“上每篇天经都术能,懂中得篇以治前道不,懂下的篇知博识, 每闻月”都。能经不术忘,掉是已对经儒学家会经的典东所西作,的这诠就释 可考以订说;是治好道学,的谈了经。世”济民之术;博闻, 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 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 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 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 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 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 仕。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 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 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 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 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 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 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 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 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 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 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
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 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 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 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 • (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观点是什么? • 文须有益于天下。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正反论证
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 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 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 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 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 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 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这 种观点,是作者一贯坚持的。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 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 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 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 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 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 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 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 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 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 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 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