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孔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他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有人称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靠《论语》起家的。

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由下列几个方面组成:1、以民为本2、中庸3、举贤育才4、正名5、德治6、正己7、仁爱8、信一、以民为本孔子认为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认为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的根基。

但这却不同于现在的人本管理。

现代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既重视规范,又重视操作。

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其实质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

人本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

人本原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管理者应首先尊重劳动者的个性与人格,要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第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

员工既然是管理的主体,就应处于主动参与管理的地位,企业必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也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的发展。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想下属的人性的发展,因此,当实施一项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时,不仅要看其经济效果,还要考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

第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是为人服务的,应满足人的需要。

因而,企业一方面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资,调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施“员工满意战略”,力求做到让员工满意;另一方面,则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异的服务,在企业实施“顾客满意战略”,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中庸“文革”期间的“批孔”运动,把人们对儒家“中庸”的理解全部搞混乱了,使人们对中庸之道形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例如: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阴不阳,不快不慢,不前不后,不好不坏,因循守旧,保守安分,折中,调和,等等。

孔子管理思想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对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管理思想也被誉为“儒家管理思想”。

本文将总结孔子的管理思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他的智慧。

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三个方面。

首先,孔子管理方法的核心是“以德为先”。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示范来影响和感召他人。

他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和榜样作用,认为只有以德才能行善,只有自身先行才能影响他人。

他主张通过无声的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人,而不是直接命令和控制。

他认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重点在于激发他人的内在动力,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人自觉行善。

孔子的管理方法还包括“用人不疑”、“用人唯贤”等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长处和优点,应该善于发现和运用他们的才能。

他主张不悬崖勒马,即不对人过分限制和束缚,而是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度,同时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和创新。

他通过培养人才和合理配置资源来实现管理目标,实践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倡导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其次,孔子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分工合作”、“教育管理”和“和谐一致”。

分工合作是孔子管理原则的核心,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和特长,应该按照各自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协作和互补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他强调团队合作和资源互利,提倡团队共同进步和共同享有成果。

教育管理是孔子管理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他倡导教育注重德育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注重培养员工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和谐一致是孔子管理原则的基础,他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他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善待他人和以诚相待来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

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

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

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治国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以下是正文:
1. 以德治国:孔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他提出了“仁爱”、“正义”、“诚信”等道德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把这些道德观念贯彻到治国实践中。

2. 以人为本: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他提出了“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观点,主张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发展,维护人民的利益。

3. 提倡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无类”等教育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注重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的进步。

4. 以礼治国:孔子认为,礼仪是治国的基础,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高超的礼仪修养。

他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主张统治者应该通过礼仪、音乐、射箭、驾驭、书法和数学等手段,提高人民的素质和修养。

拓展:
1.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理念被后世传承,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思想,他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教育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孔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提倡教育,以礼治国,这些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义以生利的行为管理思想

孔子义以生利的行为管理思想

孔子义以生利的行为管理思想“义以生利”是孔子提出来的经营者管理命题,《春秋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卫国攻打齐国失败,得到仲叔的援救才幸免于难,为此,卫候打算赠给仲叔一些城邑,仲叔不要,转而请求得到诸候才能使用的三面悬挂的乐器,并希望能像诸候那样用繁缨装饰马匹以朝见,卫候答应了。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便发表议论道:“这样做真可惜呀,还不如多给他城邑呢!”为什么呢?孔子接着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子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芷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在孔子看来,代表名誉的义是可以生利的,在行为管理方面,孔子很多思想是很精辟的,你读了后不得不佩服,比如在对人的奖励上,他强调精神与物质并重,而且要区分对待。

上面提到的“利以平民”以及“小人喻于利”,即是指的对下层平民劳动者,对于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应重视物质利益的奖励,而对高层管理者,应注重精神鼓励。

在孔子管理思想中,“义以生利”的思想几乎贯穿在他以整个行为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世俗世界的物质价值的创造之源是人的精神价值,即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制约物质价值。

因此,他教导人们在认识上要“见利思义”,在行为上要“取之有义”,在实际效果上要“先义后利”,在价值上要“重义轻利”。

在这样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他论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因此,在财富面前,人人都想得到,但追求精神价值的君子不会苟且地去获得;在灾难面前,人人都想逃脱,但君子不会苟且地企图逃脱。

有道行的君子,在分配财物的时候,他们着意推让,这些都是“见利思义”的表现。

在本书的后面,我们还会分析到当代企业家柳传志的这方面的楷模行为,也同出一理。

在孔子思想著述中,“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故事和论述都很多,就不累述,这里我只想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来说明义以生利的思想是否可行和有价值。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冯谖焚券”的故事。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代以来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文之治,集于孔子。

”这说明孔子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国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修己安人”,讲“为政以德”,讲“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载体、目的、手段、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来仍是我们现代管理者无法超越的思想境界。

一、在管理载体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

“仁,亲也,从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复合。

这里孔子实际上是把人以及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质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择人”“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二、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孔子看来,用道德教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惩罚的管理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在管理的途径方面,孔子在主张“内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众星供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内圣”起来,要从自己做起,注意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注意榜样的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管理者从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可能跳越。

孔子认为,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个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都是论述这些思想的。

以今天的普世价值看问题,孔子的治理思想具有三个向度:求真、向善、爱美。

三者一体,以真善美的统一来追求人类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

其内里,还具有以“命”为核心的生存哲学,以“仁”为核心的境界哲学,以“中”为核心的行动哲学,以“道”为核心的形而上学。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内容提要】孔子的管理思想理论,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其方法论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管理中正在发挥着它的巨大的作用。

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义”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礼”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信”是企业兴旺的标志。

“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管理之道。

【关键词】仁爱/义利/礼仪/智力/信誉【正文】一、以仁为原则的管理“仁”是居于整个儒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核心地位。

在《论语》一书当中提到仁的很多处。

仁的内涵,孔子说的很明确,“仁者,爱人”。

如何去实践呢?孔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统一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仁者,人也,其核心是尊重和关爱人。

也就是说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体现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自己想办成的好事,也帮别人办成,自己不喜欢的,也决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在于从身边的日常平凡小事做起。

管理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协调各种矛盾的工作,最基本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而人际关系的协调最重要的是启发人的道德自觉,而达到道德自律。

如果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又能严于律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有了冲突和矛盾也容易得到解决。

在儒家的若干道德规范中,“仁爱”是用来提高道德自律的思想基础。

“仁”是孔子关于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

“仁”的内涵很丰富,但它的基本内涵是“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选自《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选自《孟子·离娄下》)。

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是得天地之灵气而生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互助互爱的,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与发展。

“爱人”首先要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开始。

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选自《学而篇》),“孝,善事奉父母者”;“敬爱兄长之谓悌”。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人说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从《论语》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

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以人为本;2.中庸主义;3.人才培养;4.名望培养;5.德治;6.自以为是;7.仁慈;8.信仰;1.以人为本;孔子认为管理的重心是人,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的基础然而,这不同于当前的人本管理。

现代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标准化和操作化。

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其本质是尊重、依靠、发展和服务于人。

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人本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管理者首先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个性,突出员工的主导地位。

其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的参与由于员工是管理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管理。

企业必须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考虑下属人性的发展。

因此,在实施一项管理措施、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时,不仅要看其经济效果,还要考虑对人们精神状态的影响。

第四,管理为人民服务。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

因此,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情感投入,调整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施“员工满意战略”,努力使员工满意;另一方面,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在企业中实施“顾客满意战略”来满足消费者。

第二,“文革”期间“批判孔子”的中庸之道彻底混淆了人们对儒家“中庸”的理解,并导致人们对中庸形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如:中庸是公正的、中立的、不慢的、不落后的、不坏的、墨守成规的、保守的、妥协的、和解的等等儒家中庸是追求卓越的原则勇是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是指事物的实际状态所反映的各种倾向。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儒家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问题:孔子为什么政治生涯短暂?孔子为什么特别欣赏颜回?(“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贫而无冤难“)孔子的学生是不是很有出息?孔子为什么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无论在得势还是在失势,学生都坚定的跟他站在一起?孔子为什么生前不甚得志,死后却无限风光?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什么?(怎样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曾国藩的比较)一、孔子(前551——479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世1、时代大变化。

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互动,个人发展空间增大;但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没有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社会成员间相互侵犯现象突出,孔子斥责为“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无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2、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萌动着一种强烈而普遍的要求规社会秩序,要求出现一个为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可、便于遵循的的价值标准的在冲动。

伟大的思想家、民族英雄孔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3、孔子的家世。

宋国贵族、鲁国“士”之后,变革时代的收益者、了解民间疾苦。

4、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治学背景。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主要活动是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献,“述而不作”。

仲尼文武双全(跑步能追上兔子,身高1米8,射箭、驾车样样精通)、德艺双馨(三人行必有我师)5、研究孔子的著作:《论语》、《史记、孔子世家》。

(为何语录体,《老子》什么时代写成)6、孔子的哲学思想(1)既强调复礼,又强调有所损益。

(2)既强调亲亲,又强调举贤;(3)既主礼乐征发自天子出,又要求君使臣以礼孔子的天道观: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天道自然无为。

孔子的哲学观:中庸之道,在“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间保持均衡。

孔子的政治观:理想目标是王道仁政,实现王道仁政的根本途径是礼治(规章制度加文化习俗),而其思想核心是“仁学”。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修己以安百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

探析孔子教育管理思想本文对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庶、富、教的教育管理理念,以身作则的教育管理原则,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方法,礼乐熏陶的教育管理途径,“择乎中庸”的教育管理尺度,这些管理思想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标签:教学管理思想;理念;原则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治学,管理私学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庶、富、教的教育管理理念古代中国政治与教育一体,教育是政治的宽缓手段,政治是教育的强硬措施。

所以古代谈政治管理问题,也是教育管理问题。

孔子认为立国先须繁衍充足的劳动力,进而使人民富足,随之要倡导教育。

这就是他阐述的“庶、富、教”的社会管理理念。

孔子认为人民有了安定,相对富裕的生活后,就应大搞民众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与行政、刑法相比具有独特功能。

这里的教育不只是指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指社会教育。

孔子主张实行道德教育,以刑政作为硬性的限制可免人犯罪错,却难以唤起人的自觉,而道德和礼教不仅使人服从管理,更发掘出人的内在自觉。

二、以身作则的教育管理原则中国古代教育管理者即社会管理者。

孔子认为统治者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百姓和学生的表率,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是孔子教育管理思想中重要的方面。

它既是为政的原则,也是教育的原则,并以此来调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论语·卫灵公》中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以及《论语·颜渊》中的“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都对统治者和教育者提出,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和出众的德才及理性自觉才能达到管理属下和百姓的目的。

如果自己不正其身,怎能去正人要以“正己”“正人”,才能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修己”以行“身教”,大大胜过“言教”,因此,管理是感化,感化须从管理者自身做起。

孔子的学生管理思想浅析

孔子的学生管理思想浅析
llI
孔子 的学 生管理思想浅析
陈 颢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5 0 ) 10 9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 的教育家 、 思想 家和社会活动 家, 他在 长期 的实践 中形成 了较为 系统的学生管理思想 , 主要体现在“ 以人 为本” “ , 德 育” “ 我 管理” 中庸” ,自 “ 等方面 , 这对我们仍有很 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意义。 关键词 : 孔子 ; 学生管理 ; 思想
孔子, 名丘 , 仲尼 , 字 春秋末 期鲁 国人 , 生 也” 。为此他很赞赏颜回“ 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陋 正错误 。 过.】 “ 贝 勿惮改 。 l ”改正错误的时候 , 需 对 采取欢 于公元前 5 1 , 5 年 卒于公元前 4 9 。 7 年 他是 中国 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贤哉 ! 回也。 要有别人的指点 , 于别人的批评忠告 , ” 古代伟大 的教育家、 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 是儒 2 克 己。孔子主张在处理人与人 的关 系 迎的态度 。 丘有幸, I 2 “ 苟有过, 人必知之 ” 但如果 。 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他创 的时候 , 要严格要求 自己, 约束 自己的言行。使 有 了错 误而不改 正 , 那就是 “ 而不改, 谓过 过 是 建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他毕生治学 , 之合于礼、 的规范 。 仁 他说“ 君子求诸 己’、 , 人求 矣。”从而妨碍了 自己的道德修养。 j , 从私学管理 中积累 了丰富 的教育管 理经 验 , 形 诸人。 , “ 自厚, ” 应该 躬 而薄责 于人, 则远怨矣。 ” 4“ 中庸” 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尺度 成了独特 的教育管理思想 , 的教育管理思想 孔子还提 醒学生要注意 “ 他 克己” 这个原则 , 遇到 如何管理学生 , 是从严还是从宽?孔子认 包括了教学管理思想、 教师管理思想 、 学生管理 不开心的事情 , 在外不怨, 不怨, 要“ 在家 不怨天, 为 : 或是“ “ 过” 不及” 不好 。 都 他提 出了“ 中庸” 的 思想等诸多方面。其中学生管理思想虽历经两 不怨人” “ 。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这些 想法, 。 认为这样才恰 到好处 。 中庸本义有三 : : 庸 千多年岁月磨砺 , 但对现代学生管理工作还是 都是要求 自己, 而不是责怪别人 。 即用, 中庸即用 中; 即常, 经常, 庸 一指 一指平常 。 有很强 的现实指导意义 。 2 力行 。孔子提倡力行 , I 3 涉及 到时下 的 孔子所谓 中庸强调 了执两而用 中, 以之为经 并 1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思想 的基础 “ 实践” “ :诚信 ” 教育等诸多方面, 他认为做人要 常之道 。 子始终注意分寸感 , 望将对立的两 孔 希 孔 子的思想核 心是 “ ” 仁 。他 的“ ” 仁 的学 言行一致 , “ 言必行 , 行必果 ” 他还说 “ 。 力行近乎 端结合起来 。 孔子 的曾经称赞颜 回, : 回之为 说 “ 说 ,是他在学生管理 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基 仁 ” ,认为努力按道德规 范实践 的人接 近于仁 人也, 择乎 中庸。 得一善 , 拳服 膺而 弗失之 则拳 础。 以人为本” 其“ 的思想 , 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 德 , 他表扬了子路 ,子路无宿诺” 子路 答应办 矣。” “ , 所谓“ 择乎中庸”就是 明辨各种行为过 与 , 就是实行 “ 德政”仁政”其精神实质就是 “ “ , 仁者 的事情 , 从来不过夜 。 孔子认识到不仅要注意学 不及的是非得失 , 着其中道而行 。 左传 中记载着 “ 政宽则民慢, 慢则纠之 以猛。 猛 爱人” 即关心人 , , 重视人 , 爱护人。孔 子认为只 生 的道德认识 ,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的道德实 孔子论政 :善哉! 要实行 “ 德政仁政”就能受到人 民拥戴 ,为 以 践 , “ 他说 : “ 始吾于人也 ,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 则 民残, 残则施 之以宽。宽 以济猛, 以济宽, 猛 政 德,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 子为政 , 焉 于人也 , 言而观其行。” 听其 是 以和。 由此类推 , ”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 中, 我们 用杀! 子欲善而 民善矣” 而表现在教育上 , 。 就是 3 自 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 内容 我 也需要将严格和宽松的尺度有机结合 ,始终坚 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为学生的全 面发展 孔子很 注重学生 自我 管理 的意识培养 , 希 持教育为主 , 处罚 为辅 , 把握好“ ”这 样才能 度 , 更加科学的开 服务。 要尊重学生 、 理解学生 、 关心学生、 帮助学 望学生具有 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 具备 自 我教育 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最大化 , 生、 了解学生 , 到学生中去, 在教育的过程 中, 充 和反思 的能力 , 不断提高个人能力 和素质 。 他强 展学生管理工作 。 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发掘学 调 “ 为仁由已, 而由人乎哉?” 。孔子认 为学生应 总之 。 子的思想 中蕴 涵着丰富的学生 在孔 这些思想对我 们仍 旧有很重要的启 生的潜 能和创造能力 。 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 学 有 自己的主见 , 不能人云亦云, 他反对 “ 乡人” 的 管理思想 , 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 是不谋而合的。 角色。 强调人要有独立j 识 。 蕞 子贡曾经问孑 子 : 发和现实意义 。我们要认真挖掘, L 大胆利用 , 为 2德育教育是学生管理 的核心所 在 “ 乡人 皆好之 , 何如?孔 子回答说 :“ ” 未可 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服务 ,进而培养全 面发展 的 。又问 :“ 乡人 皆恶之 , 何如 ? 孔子 回答 : 未来一代。 ” 孔 子认为学生是需要全面发展 的, 以他 也 ” 所 确定了教学内容, 即是“ 六艺” 礼、 、 、 、 “ 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 不善者恶 一 乐 射 御 未 参 考 文献 书 、 。这六 门课程 , 数 包括了德育教育 、 艺术教 之 ” 。 【】 1高时良. 中国教 育 史纲【 . M】 北京 : 民教育 出 人 2o. 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四大部分 ,而礼 孔子还强调“ 内省”这是 日常必要 的修养 版社 . 0 3 , ( 德育教育 ) 是居于核心地位 的。 之一 。 他认为不论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 , 都需要 【 孙培青. 2 】 中国教 育 史【 】 海: 东师 范大学 M. 上 华 20. 孔子把德育教育 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 一 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 , 他在私学中广为推广 。 他 出版社 . 0 0 方面认 为教育 的 目标是培 养贤 良之士 ,举 贤 经常教育学生要提高 自己的 自身素质 。然后才 【 徐志刚. “ 3 】 论语通译【 】 M . : 民文学 出版社 , 北京 人 “ 子路 问君 2O0o. 才”使 贤才“ , 仕而优则学 , 学而优则仕 ” 一方 面 能考虑管理别人。在论语中有记载 : ; 把德育作为治 国安邦 的有效途径 ,道之 以政 , 子。子日: 己以敬。E: 斯而已乎? 修己以 “ 修 ln  ̄ 日: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 以德 , 道之 齐之以礼 , 有 安人。 如斯而 已乎? 修 己以安百姓 。 日: 日: 修己以 尧舜其犹病诸 ! 他 的学生曾参说过“ ” 吾 耻 且格。 希望用 “ ” 以德育人” 实现教育为社会发 安百姓 ' , 展服务之 目的的保证 , 而达 到“ 从 以德治 国” 的 日三省吾身” 就是受 到了孔子的教诲 。内省主 目的 , 这就是孔子乃至整个儒家教育的根本特 要是靠 自 我的管理 , 的重要结 果就是 “ 内省 内省 点。 孔子从教育就是塑造人才这个角度 出发 , 强 不疚 , 夫何忧何惧” 心安理得 , , 就增加了道德行 见贤思齐焉, 贤 见不 调做人必须受教育 , 必须学 习, 否则就不能成 为 为的信心和勇气。他又说 “ 个全面而完美的人。他认为德育教育应该遵 而内 自 省也 !” 强调通过 “ 自省” 从而对 自 的 , 我 循如下原则 : 修养进行提高 。 2 立志。 . 1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 孔 子要求学 生严格对 待 自己,不单是 大 不要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要有精 神上的更 事 , 生活中的琐事 , 也要有条不紊。君子食无求 “ 高追 求。他在教育中引导学生立足现在而面向 饱 ,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 未来 , 以“ 为个人 志向和人生理想。 说 谓好 学也 己。” 确定 仁” 他 “ 苟志于仁 矣, 无恶也 ” 要以实现 “ ” 目标 , , 仁 为 在不断 “ 内省 ” , 后 发现 了自己的一些不 对 要 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他教育学生要坚持 的做法 , 那么就需要“ 改过” 孔子认为现实中没 。 志向 ,笃信好学 , “ 守死善道” 要抵御各 种的物 有不犯错的圣人 ,圣人吾不得 而见之矣 ! 见 , “ 得 质诱惑 。他说 :三

孔子的学生管理思想

孔子的学生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自我管理----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单位: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部门:语文教研室姓名:姜惠红日期:二OO九年二月二十七日以人为本,自我管理----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延吉市职业高中姜惠红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德育”,“自我管理”“中庸”等方面,这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

”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

一、如何理解自我管理孔子的教育管理思想包括了教学管理思想、教师管理思想、学生管理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学生管理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磨砺,但对现代学生管理工作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我管理水平高的班级,表现为班级成员自觉性高,纪律性强,无论是自习和劳动,教师在场与否都一个样,即使同学之间出现某些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得到集体或别人的劝解而缓冲和和解。

其基本特征在于:正确的班级组织目标,已经内化为学生的个体和集体目标,组织目标与群体或个体目标和谐一致。

这种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这种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唤起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这种管理有利于培养“三个面向”、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此外,他还有利于班风和校风的树立。

二、以人为本,实现自我管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实行“德政”“仁政”,其精神实质就是“仁者爱人”,即关心人,重视人,爱护人。

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

儒家的管理思想分析总结儒家的管理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和谐与道德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儒家管理思想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并总结其主要观点。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强调仁爱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应该遵循仁爱的原则,以实现和谐共处。

在管理中,儒家主张领导者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下属,亲近他们,关心他们的需求,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下属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方式,能够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强调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管理者应该恪守道德原则,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他主张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始终以诚信、正直、公正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下属。

儒家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注重自律和自我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另外,儒家也强调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孔子认为,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能够引导员工的行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孔子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

儒家管理者注重员工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来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

此外,儒家也主张领导者要关注员工的人生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目标。

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儒家管理思想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正确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儒家管理思想注重通过正确和有效的管理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孔子主张君主要以仁爱和德行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来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他认为,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才能,以便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人文立法、国民政治、军事战略、人才择用、治学为师等方面。

人文管理思想包括以礼治国的管理目标,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军事管理思想包括加强战争准备,重视谋略战术;人才管理思想包括重视人才考核,加强人才素质:教育管理思想包括治学思想,为师之道,教育智慧等。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口语;需求分析在儒家中有四部经典之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录孔夫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夫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扶佐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并治理国家的一代名相。

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升平景象了。

《论语》这部典籍里确实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

我们对孔夫子管理思想的概述主要就以这本著作为依据。

孔夫子的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和的理念“和”就是和谐统一。

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

我们的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夫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政》),“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

孟子进一步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

把“人和”的理念推到管理准则的最高位置上。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和”的理念呢,在方法论上孔夫子又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并非是我们贯常讲的老好人主义。

关键的理解这个“庸”字上,我们所持的语义系统里,“庸”代表的是平庸无能,没有作为。

但孔夫子在提出中庸之道里,“庸”字却是另一种解释。

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

孔子“道之以管理德”的管理内控思想

孔子“道之以管理德”的管理内控思想

每年年末作出下一年度工作规划; 每季季末作出下季末工作规划;每月月末作出下月工作计划;每周周末作出下周工作计划
(二)、时间“四象限”法
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如人事危机、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财务危机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新的机会、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行政检查、主管部门会议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客套的闲谈、无聊的信件、个人的爱好等)。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往往有机会去很好地计划和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却又没有及时地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工作质量的下降。因此,应把主要的精力有重点地放在重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的事务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处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时间。一个好的方法是建立预约。建立了预约,自己的时间才不会被别人所占据,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待办单:将你每日要做的一些工作事先列出一份清单,排出优先次序,确认完成时间,以突出工作重点。要避免遗忘就要避免半途而废,尽可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干一起了一起。
待办单主要包括的内容:非日常工作、特殊事项、行动计划中的工作、昨日未完成的事项等。
待办单的使用注意:每天在固定时间制定待办单(一上班就做)、只制定一张待办单、完成一项工作划掉一项、待办单要为应付紧急情况留出时间、最关键的一项,每天坚持。
对孔子这一管理思想运用得好的案例当数松下幸之助,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最欣赏孔子的这一套注重人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和价值观为准则的控制手段。松下说过:“当你有100个雇员时,你处于第一线,即使你对他们叫喊和推打他们,他们也会跟随着你。如果团体增加到1000人,你就不必处于第一线,而是处于中间,当组织增加到10000万时,你威严地坐镇后方,对前方的人表示感谢。”这里的感谢,便是以德感召员工。在松下看来,维持企业的控制,关键还是要靠共同的价值观,因此,他反复告诫部下:“如果你因诚实而犯了一个错误,公司是非常宽容的,把这个错误当作一笔学费来对待并从中吸取教训,但是如果你背离了公司的基本原则,你将受到严厉的处置。”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国的理想方案。

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在教与刑上宽猛相济,并反对对民众的过度榨取,要把人当作人,给以起码的生活条件。

他还提出正名的学说,要求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2.举贤才的用人之道。

孔子十分重视人才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

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孔子的弟子仲弓向他请教怎样管理政事时,孔子回答说:“举贤才”(《子路》)。

对贤才的标准,一是要“学而优”,学识出众;二是善于通达权变,在内政外交方面能独立行事;三是不求全责备。

3.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

孔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和同之辨”的正确观点,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提出“和为贵”,主张“君子群而不党”。

在“和”的方法论上,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就是达到“和”的方法。

这个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

孔子说:“过犹不及”(《先进》),过头与不足同样不好,只有“中行”,即合乎中庸之道,才是理想的人格。

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

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组成他的仁学伦理的基本德目之一。

他认为:如能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推行于天下,便是仁了。

他把信作为“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之一。

孔子认为,从管理国家政事的角度说,“民信”比“足兵”、“足食”更重要。

没有了民众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了。

孔子认为,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用义来对信加以规范,是孔子塑造“信”的人格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重要内涵。

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子路》)。

如果不分是非曲直,一概守信,那样的人,不过是固执而不明事理的小人罢了。

古代管理思想之孔子

古代管理思想之孔子

法学C093 柴盛学号:098369孔子的管理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不仅在思想方面有着突出之处,在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下面来介绍一下他的优秀管理思想。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故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

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

在世界观上,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但仍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付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

人文上他提出以礼治国的管理目标根据“礼”,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才能稳定统治秩序,维持统治者的地位。

孔子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臣、父、子要各守本分,各按自己的等级名分办事。

根据“礼”,孔子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界限划分得十分清楚,这无疑也是有利于统治者地位的。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在孔子眼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君子”和“小人”有着天壤之别。

根据他的“礼”来管理社会,就是要使这种区别固定化,使君子耻为小人,使小人仰慕君子。

人文上他还提出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要求:(1)管理者以身作则,以义制欲;(2)教育百姓向义、好义;(3)选拔正直的人参与管理。

孔子管理思想的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的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的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杨和(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说被后世尊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管理思想是其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管理原则。

下面将对孔子管理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

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道德为基础。

孔子非常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楷模和榜样。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以诚实、忠诚、谦逊和正直的品质来示范给他人,建立起正当的权威和领导力。

孔子的管理思想还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即管理者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以诚相待、互相尊重、并通过真诚、率直和善意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孔子提出了“五个人”的原则,即与智慧、仁爱、勇敢、忠诚和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避免与愚蠢、恶毒、懦弱、背信弃义的人接触。

他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并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合作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

孔子管理思想还注重政治治理和道德领导。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政治治理应该以仁爱为核心,服务人民的利益。

他认为政治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行为,管理者应该以德治国、以德办事。

孔子强调合法、公正和人性的治理原则,主张通过明理、公正和慈悲来影响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还主张探索适合于时代和国情的政治制度和管理模式,以实现政治的长治久安。

此外,孔子管理思想还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教学相长、温故而知新”的理念。

他主张教育应该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方法。

孔子反对机械、刻板的教育,主张启发式、开放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管理思想论——《论语》新探《论语》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大成,是中国乃至东方“道德伦理”之经典,千百年来的尊孔者与非孔者均如是说。

说孔子在《论语》中要告诉人们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道德伦理”本身,而是对“道德伦理”的应用,是运用“道德伦理”去协调人际关系,构建社会群体的和谐——其管理学价值远大于其伦理学价值,这也许会令不少人惊讶不已。

其实,近年来不少人的目光已经越过道德伦理之藩篱,而试图从“伦理政治”、“政治思想”、“领导思想”等不同视角去考察《论语》和孔子。

人们对孔子带领弟子门人劳而不疲地奔走于列国之间,孜孜以求地游说于诸侯之前目的仅在于道德说教的古训,也开始产生怀疑。

只要我们不带任何一种偏见,客观地历史地去考察《论语》,就不难发现《论语》首先是一部教人“为政”的书,是教人通过道德手段而达“为政”的目的书。

《论语·为政》集中、简括、明白地表述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和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灼灼北斗在闪闪繁星拱卫之中。

这幅有序而璀灿的星空图,如果正是孔子理想社会局面形象而真切的描绘,那么“德”无疑是通向其理想国的坦途。

“为政以德”,再明白不过地告诉人们:和谐的社会群体关系是以“德”为手段而实施管理的结果。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以下引文只注篇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境地。

《论语》向人们确立了“政”与“德”的主从关系。

是传统的研读《论语》的思维定式颠倒了这种关系。

一旦突破《论语》传统编排所形成的束缚,我们便会发现孔子把人看成管理中心,把“德”当作管理手段,把人际关系和谐定为管理目标的管理思想体系。

孔子经验论的弃取观,还获证于他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曾激愤地批评管仲拥有“三归”、“反坫”的越礼行为。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然而,孔子对管仲管理国家所建立的历史性功绩又盛赞不已。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宪问》)孔子生活的时代仍是占卜之风盛行的时代,孔子也并非无神论者,然而,西周人开始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追求,深深地影响着孔子,使他的管理目光不再在鬼神世界逡巡。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雍也》)自西周人立国至春秋的数百年间,是中国古代管理由神治、神权向人治、王权转化的剧烈变动时期。

《论语》确立的孔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体系,正是这个大变动的总结。

孔子的管理思想不仅在中国管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从世界文明进程看,也还领先于世界。

柏拉图比孔子晚124年降生于这个世界。

由于他在国家管理中设计了“理想国”,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而被整个西方奉为文明的圣者。

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相类比,称主张“为政以德”的孔子是“道德王”的倡导者,该当之无愧,且毕竟早了124年。

不仅在倡导“人治”这一点上表现出东西方文明在历史进程等高线上的惊人相似,而且在培养、选拔、使用从政人才及管理措施上,也是那样的如出一辙。

为着消除希腊的城邦危机和建立和谐社会,柏拉图要求人们要具有“智慧”、“勇武”、“节制”、“正义”四种德性。

同样为着息止诸侯兼并纷争而建立“治世”,孔子提出恢复礼制以建立秩序的主张,要求人们在“仁爱”、“礼义”、“忠信”、“智勇”等方面修养自己。

西方的柏拉图与东方的孔子,不谋而合地亲身致力于教育,以培养从政人才。

柏拉图的“学园”和孔子的“杏坛”都汇聚了大批优秀青年。

尽管,由于他们在兴学校办教育中的首创和建立的丰功,而被后人尊崇为西方与东方的教育开山祖,然而,求实地说他们开办的学校还只是培养后备官员的“政治训练班”。

孔子对“仁”的阐释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意义是“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孔子认为“爱人”的最高层次是着眼于对全社会的爱心,灌注在治国方略之中。

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评论郑子产的主要政绩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爱人”的最高境界在国家在社会的最鲜明最突出的表达还出现在他对管仲政绩的评论中。

孔子认为,使齐国强盛起来、匡正混乱局面、改变齐国“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使民众享受到这样好处的管仲,具有最大的爱心。

“爱”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功在国家利在民众。

正基于此,他提出:“克己复礼曰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孔子这种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而让天下充满爱心的向往,虽然被当时以及后来的社会证明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仍无伤他呼唤社会充满爱的伟大与崇高,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冷酷而充满血腥的时代。

从中国管理思想发展史角度看,“为政以德”是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管理中心论的最早表现;又是对管理就是增强影响力和实施影响行为过程这一科学含义的最早认识。

管理者以己之德影响被管理者,推动政令的施行;管理者以“身正行端”的表率引导人们杜恶向善,以实现人际关系,群体关系的和谐。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强调的正是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行为。

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孔子是把管理者自身也当成极好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的。

因而追求管理者形象的完美,重视管理者自身素质建设,成为自孔子以来中国式管理的一个优良传统。

然而,正是管理者美好形象的超越于权力之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孔子把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简单化地看成管理者的个人行为,从而陷入了对管理者个人素质的盲目崇拜。

把管理者个人的影响力夸大到了近乎绝对化的程度。

从而,一开始就给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涂上一层令人目眩的油彩。

他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孔子的“草风”说,因把百姓比作随风倒的草而常被批评为对人民群众的蔑视。

其实这里主要说明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这正如他在另一段话中说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怎样形成管理者的美好形象,孔子认为通过内省可使管理者形象臻于完美。

他倡导:“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鼓励管理者要勇于改过,改过是完善自我的另一重要途径。

他说:“过、则勿惮改。

”(《学而》)他的学生子贡则说得更明白:“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总之,孔子重视管理者的美好形象,而要求管理者不断修养自己,其目的全在于通过增强管理者的影响力实现其管理目标。

他明确指出“修己”与管理系统工程的关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安百姓”,(《宪问》)这正是《礼记·大学》把孔子管理思想归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工程的最好印证。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对“德”的偏爱,而是对管理实践的总结。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通过对政、刑、德、礼四种统治手段的比较,孔子指出:政令的引导、刑罚的制裁,都只起暂时作用,因为人没有羞耻心,不能约束自我。

道德的引导、礼仪的规范,却可以使被管理者产生羞耻心,而自觉服从管理。

由此可见,孔子视“德”为主要管理手段,而非唯一手段。

在刑治与德治中孔子首选德治,是因为他认为“德”能治本,而“刑”仅治表。

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刑治,他反对的是滥刑,他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他宣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尧曰》)以“德”为主,辅之以刑,先德而后刑,这应该是“为政以德”的应有之义。

它表现了孔子对西周人“怀德而畏威”方能“保世而滋大”(《国语·周语》)管理思想的继承,又给后来的儒学继承者的汲取法家“刑治”思想中合理成分而形成“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的治国方略以启迪。

毫不夸张地说,《论语》中反映的“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已初具体系化的雏型。

即使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几个主要命题来审视,可以肯定地说,孔子的许多论断和回答都已越过时空而融入现代管理思想体系。

(一)首先从决策方面看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季氏》)这充分体现出孔子对最高决策权的维护,他不允许地方越权决策,他认为中央决策权旁落就会造成天下混乱。

孔子提醒人们决策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猜想臆断,事先定框子,固执而不灵活,坚持己见而忽视他人意见,这都是决策的大忌。

孔子主张决策时要“多闻”、“多见”来弥补自己经验和智慧的不足。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述而》)孔子要求决策时不要急躁而贪图快,要从大处长远利益出发。

他说:“毋欲速,毋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孔子非常重视决策者的个人素质。

他在批评子路时指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他认为作为三军统帅光有赤手空拳斗老虎、过大河的勇武不怕死是不够的。

遇事严肃谨慎,善于谋划动脑子,以完成任务为重,这些才是三军统帅的必备品格。

(二)其次从用人方面看孔子反对提拔任用人才时搀杂个人好恶。

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恶其死,是惑也。

”(《颜渊》)(三)再次,从培养官员方面看孔子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官员要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培养。

官员要不断地从道德方面完善自我。

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学而》)从政者不追求吃得好,住得舒服;要做事勤快,说话有分寸;重要的是要接近有道德的人,使自己行为端方。

在孔子看来,对“道”的追求应该强烈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程度。

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大量的对举,为官员们制定出许多行为规范。

他要求“君子周而不比”,做一个接近众人而不拉小圈子的正派官员。

他要求“君子喻于义”,做一个以大义为重的正派官员,等等。

另外还提出了什么“三戒”、“三友”、“三乐”、“三衍”、“三畏”、“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等等繁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君子”。

然而正是这种过殷的期望,繁多而琐细的要求,使从政的官员们动辄得咎。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要求简直使人无所措手足,使官员们失去了个人心性。

从另一方面说,正是这种严格全面而又具体详尽的行为规范,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骨骼和血肉,以至于使道德的影响力弱化了社会管理的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