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电视台《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

(2009-09-17 15:39:43)

转载

分类:文字。文学。文心

标签:

藤牌

海蚀地貌

闽剧

仙人井

詹功显

平潭

文化

【讨论稿】

《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

平潭地处闽东南沿海,港澳纵横,享有“千礁岛县”之称,它雄踞海上,地平如坛,又称海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沙明水净,岩奇礁秀,又冠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盛名。“壳丘头文化“7000年以来,源远流长,自晋中原土族为躲避战乱遁居于此,唐代海坛岛上饲养军马,到宋代开始人丁兴旺,元时即达40000户之众。

【讨论稿】

《有福之州》-----“平潭篇”拍摄素材

平潭地处闽东南沿海,港澳纵横,享有“千礁岛县”之称,它雄踞海上,地平如坛,又称海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沙明水净,岩奇礁秀,又冠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盛名。“壳丘头文化“7000年以来,源远流长,自晋中原土族为躲避战乱遁居于此,唐代海坛岛上饲养军马,到宋代开始人丁兴旺,元时即达40000户之众。

千百年来,岛上民风淳厚,农耕渔织,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有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据民国《平潭县志》、《福州府志》,平潭的先民自闽东、闽中、闽南等地迁徙自海岛,不同的乡村语言和习俗上都有所不同,从历史沿革的脉络上看,平潭风俗继承了闽越文化的遗风和古代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受到佛教与基督教的影响,中原与海外文化习俗的冲突,形成独有的海洋文化。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平潭民俗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又为新一代年轻人创新民俗,加上当今各种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伴随着许多的非物质遗产挖掘承继,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海岛文明。

平潭作为海岛,其滋生繁茂的海洋文化,与台湾有密切的人文关系,军事文化、渔耕文化底蕴淳厚。7000年前的新石器壳丘头文化就与台湾大岔坑、金富墩文化一脉相承,著名的“碗礁一号”打捞,证明了海坛海峡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平潭人民从明朝开始抗击倭寇的悲壮史迹,从清康乾以降,十二总兵、六提督的历史脉络,到二十世纪30年代本岛“六次光复,六次沦陷“的英勇抗击日本侵略风云传奇,一系列的文化历史人物浮出水面,如同央视《探索与发现》的编导李美忱在拍福州的“三坊七巷”把福州的文化人物与历史串起来,平潭的人文历史的根源,就让我们从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追溯起来吧!

第一集:海坛啸唱大风歌(平潭历史追踪)

1、独特的地貌

平潭是由126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和礁石组成的,主岛叫做海坛岛。早在80年代中科院的专家考证,在几千万年的岁月变迁中,海坛岛是从海底升起成为岛屿的,如今在岛上的南寨山石林,仍依稀可见当年海底世界的景象。平潭岛海蚀地貌形成的景观有很多种,其中球状同心圆自然风化石蛋就是一个代表。长达50公里的海滨沙滩是大自然对平潭的又一项馈赠。坛南湾还被选为了福建省和福州市帆船板队的训练基地。窗体底端

岛上花岗岩遍布,海侵海蚀,铸就了岛上古代海蚀地貌和现代海蚀地貌,分布广泛,集神、幽、险、趣于一体。平潭距台湾海峡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

2、平潭的历史源流

(1)、7000年“壳丘头”文化,新石器文化的追溯,(现福建省博物馆存放着壳丘头挖掘出文物)。唐代为皇家的养马地,宋代设为牧马监,明朝洪武年间到清朝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海坛,相继有林杨为民举疏、身陷囹囵,泽被三省的史实,戚继光、郑成功的抗倭保国、抗清复明、浴血海坛的故事,平潭籍的江继芸、詹功显为首的抗击英夷的海上战将,清朝产生十二总兵、六提督,这在全国县城历史十分罕见。

(可参考林文照先生的著书《勒马朝天》、《拥抱世界》等书。)

还可参考实物,(平潭风力田的江继芸纪念馆和平潭南街的詹功显故居)。

书籍参考《平潭县志》,又分1999年县志和民国县志,《平潭民间文学三集成》、《海坛胜景说平潭》、《打捞阿波丸》等书籍。

3、海岛人的精神风貌。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敢拼敢打的海岛精神。平潭人有着北方人的豪迈,闽南人的敢拼敢闯,还有四川人的幽默和上海人的灵光。平潭人综合了南北地域的粗犷与细腻之特点。因此,无论是在民间的资本运作,还是政府的发展前景都有超前的意识,从改革开放后平潭人争相出国淘金,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隧道产业,平潭的远洋运输业、海水养殖也有着骄人的成绩,这之间更出了在全国有名的企业家,例如为平潭建设发展捐款达1100万元的东痒岛人王安平、王炎平兄弟,隧道业更是创造了平潭的产业奇迹,遍及全国,成为平潭的支柱产业。隧道工程公司年创收达几十亿元,(可采访一些比较突出的企业家,2009年1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有一篇介绍平潭隧道人的文章,作者系平潭县委的信息科科长丁瑞武》

可以点到的平潭历史的名人和现代平潭经济、文化上的领军人物:

历史人物:

林杨、江继芸、詹功显、刘尧宸、

现代平潭新秀和企业家:

文化界:现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

企业家:王安平、王炎平

海天隧道公司:林仁生

船舶利亚船厂董事长

(历史人物可参考平潭县志)

第二集:海纳百川的民俗文化

平潭的先民自中原迁移至海岛,在岁月的长河不断演变同化形成独有的民风民俗。每年的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就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而婚丧寿庆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风俗则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

1、平潭的建筑——海岛民居石头城

“石头城”是外地人给平潭县城起的别称,缘由平潭民居民宅独特的建筑风格。当地曾经流传这样的民谣:“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限于平潭原先多风少树的海岛自然环境的约束,历史上平潭人往往就地取材,以花岗岩为主要建筑原料建房修路,从而形成了以石头房为主体的聚居村落。这种石头房从地基到墙面,从门框到梁柱基本都用花岗岩石料,房子配套建筑有石围墙,石头垒砌的猪圈等等,甚至连房顶瓦片压着的也是石头,村道巷子是石板路或石子路,取水的水井是石头井,村庄靠海的码头是石码头,而且每家每户的家中厅堂都有一个石舂臼……“石头城”,这种说法形象地反映了平潭人与石结缘的民居传统。聪明的平潭人盖房子时先建框架,然后再砌墙,与北方人建房不同。因此,在平潭乡村现在还可见到盖了一半的房子叫做“留码头”,何谓“留码头”,就是盖房时由于资金不足,墙体不能一次建完整,便予留部分待以后续建,此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石头与石头之间紧密衔接。

老式马鞍形封火墙与后期人字形屋顶高低层次错落,石头房建筑结构大体上有当地人称为“竹篙厝”与“四扇厝”两种模式,前者年代大多较好,据说是依清时平潭屯兵营房模式演变而来,呈几进几落格式,有前后天井,前后大小门,后者出现于民国时期,开始朝两三层楼格局发展,为单进排厝格式。有的老式石头房外墙十分考究,石料规格多为长方形,石面打磨光滑细腻,墙面呈正斜多种垒砌变化,石缝紧咬成线,浑然一体。可想而知,在手工时代,拥有这样的房子一定是村里的殷实之户。而有的石头房虽然选材随意粗糙,但规格色调不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