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那么孔子得到教育思想主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
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
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
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
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
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
在西方启蒙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被许多思想家所借鉴,成为他们 反对封建教育、倡导理性教育的思想武器。
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 认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
谢谢聆听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个性化引导。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的教育理念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他强调“学思结合”,即在学习中思考,通 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03 孔子的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 行者之一,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 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
接受教育。
孔子私学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 适应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 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发展
。
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礼、 乐、射、御、书、数等多个领域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
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1 2
教育公平与普及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启示现代社会应注重教育的 公平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创新与实践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启示现代教育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孔子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的作用;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孔子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杰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劝学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教育学子要经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导人们读书学习要并重学习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读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知识所得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所有知识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
孔子不但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开创了先河。
春秋孔子资料简介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教育学孔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孔子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仁德,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去做好人、做有道德的人,并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 教育方法与过程:孔子主张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育,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内容,即父子之纲、君臣之纲、夫妻之纲,以及忠、孝、仁、义、礼五个常行之道德规范。
3. 教育环境与条件:孔子强调教育必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有好的师资、优质的教材和教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他也强调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国家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4. 教师角色与使命:孔子非常重视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他提出了“为政以德,以德报德”的观念,也就是通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和道德行为去影响和启迪学生。
5. 教育意义与价值:孔子认为,教育是改造人的工具,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原则:1.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德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修养。
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教,道德不完。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德育的高度重视。
2. 以教为主:孔子强调教育要以教为主,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他说过一句名言:“教无常师,才无常友。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启发的重要性。
3. 以乐育人: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认为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观点。
以下是孔子七大教育思想观点的总结:1. 尊师重道: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崇拜教师。
他强调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地位和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提倡师道尊严,将教育视为师德问题,并将其与治国理政相结合。
2. 以德育人: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倡导"君子修身,以安百姓"的思想,将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贡献社会的手段。
3. 教育人性:孔子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实用主义教育:孔子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提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著之者"的教育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5. 求真求实:孔子注重对事实的观察和实证,他主张学生应该基于真实的现象和情况进行学习与思考。
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虚浮和空洞的学术讨论。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备诚实的品质,并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价值观念。
6.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7. 终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时期。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
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主张也各方面都有涉及,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主张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集より人道性,文采,礼仪,思想,修养,仁爱,仁政,以及转造
社会的深奥思想体系。
孔子提倡“仁”观念,称“仁者有爱”,而“爱”是指厚爱,慈爱。
他强烈呼吁社会实行“仁”政策,这种“仁”政策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劳动者的利益。
另外,他强调
以教师的品德为宗旨,要求教师以他的榜样以示人,要求坚持慈爱教育。
立志于以仁政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开创了我国教育史。
孔子不仅教导礼乐,还提出“礼”的理论,以礼仪之身,仁政之礼,为教育加重准则,更强
调了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及达“仁”之最高境界,此外孔子还引导学生追求礼乐,
学习祭祀,学习书经,学习舞体,学习礼法,以培养素质博大的完整的教育道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宽厚的仁政思想为中心,以礼树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推行以人为本,合乎天道法则的管理,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责任心和希望。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士大夫和普
通民众中都受人们的爱戴,并且被世代相传,被普遍接受。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总结,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孔子提出的八大教育思想:一、“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学习和进步,只有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同时,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共同成长进步。
二、“因材施教”: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天赋,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循序渐进”:孔子主张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践教育”:孔子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应该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德育为先”:孔子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六、“师道尊严”:孔子强调教师的尊严和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礼貌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
七、“明理教人”: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知晓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人格完善。
八、“教学相长”:孔子强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信心,并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孔子提出的这八大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德育和智育的结合,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论述孔子的教学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
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
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
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教学方法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
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2)启发诱导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3)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一、教育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一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
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等等。
丝室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张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子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
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目“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教育思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
(《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阳货》)三、论教育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子路》)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教育圣人”。
一、仁爱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培养。
孔子认为,人应当以仁爱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过程。
他强调恩师的重要性,认为孝敬和尊重恩师是培养仁爱的基础。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实践和礼仪来培养品德和道德,他提倡“道德为本,教育为先”。
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倡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培养具有博学多才、宽厚仁爱、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品德的培养,他强调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提倡自我反省、修身养性。
三、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孔子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的体验和亲身经历。
他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互动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真正的学问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巩固。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直接结合,强调学以致用。
四、注重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他主张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并且认为天才散布在全社会的人群中。
为了实现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教育观念以仁爱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普及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对于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儒家教育”,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并进行评价。
首先,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的德行。
他认为,人应该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他提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君子”。
君子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宽广的胸襟,能够做到“仁者,人也;义者,人也;礼者,人也”。
这种教育目的强调品德的培养,对塑造人的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的学习和礼仪的习用。
他提倡学习《诗经》、《书经》等儒家经典,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性和审美能力;同时,他重视礼仪的习用,认为“礼义甚大,不能忽也”。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通过遵循礼仪规范,能够使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因此,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经典学习和礼仪习用展开的。
此外,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
他认为,教育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然后再进行言传。
他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主张“不愿顺人,虽圣无咎”,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经典学习和礼仪习用,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尽管他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一些人的怀疑和批评,但是后世的许多教育家仍然对他的思想表示尊敬和推崇。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祖先为宋国的贵族,由于宋国贵族部的倾轧,逃奔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的下等武士,相传他“有力如虎”。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家境更加衰落,不得不作些杂活来赡养寡母,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
二十岁左右,他当上了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表现出他从事实际工作的才能。
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任教四十余年,从未间断。
他在五十岁时,担任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升迁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并摄相事。
后因与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下野。
孔子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奔走于宋、卫、、齐等十几个诸侯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他的政治主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
但他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主。
在周游列国期间,他的私学是走到那里办到那里,从来没有停止过教学活动。
孔子返回鲁国时,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从此他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办私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孔子所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
他在这个阵地上不仅培养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而且在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
二是删定古籍,作《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言行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论语》共有20篇,是孔子的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是无系统的语录和记事体裁。
这是后人研究孔子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典籍。
二、教育基本理论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入探讨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孔子首先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基,为政之本。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治国的根本大纲。
他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三大要素:众多的人口、富足的经济、发达的教育,三者具备,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了。
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之后必然随之进行教育,引导人民,引导社会走健康发展的道路。
《论语·颜渊》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另一次对话:“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定,通过教育取得民众信任,使民众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这才是立国的根本。
孔子认为,德治和礼教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要高于一般政令刑律,主“为政以德”,靠道德的引导、礼教的规,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他把政治看作就是教育过程,为政就是一种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动。
因此,只有实施良好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德治”的社会理想。
其次,孔子也强调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是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世界上不存在不配和不堪教育的人。
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曾经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其主导思想,还是肯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的决定作用。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面对当时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的社会现实,极力主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历来虽有不同的解释,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一教育主强调在教育上打破氏族、等级的界限,使那些愿意学习而条件又允许的人,不论富贫、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少数商人弟子(如子贡),而大多数出生贫贱,如蓬户瓮牖、捉襟见肘的原宪,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等。
南国惠子曾讥笑性地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道:“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子贡,在这段话里进一步阐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即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相信教师可以像良医医治疾病,檃恬矫枉木一样,把各种各类学生教育成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力求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士、君和成人,达到改良社会政治的目的。
他的弟子子夏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
“学而优则仕”的“优”训优秀、成就、余力,其义无多大差别,其基本含义是把学优与仕优紧密联系起来。
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为学的人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并把自己主推行到治邦实践中去。
孔子强调先学后仕,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就表明,孔子是以学优保证仕优,主“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这与孔子倡导的“举贤才”又是相吻合的。
他的“举贤才”,一是为平民开拓从政的道路,二是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善人为邦的贤人政治。
“学而优则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而且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当然,“学而优则仕”也产生过一些副作用,即把读书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把求学作为高官厚禄的敲门砖,产生一些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腐的观念。
(四)关于教育容孔子的教育容,依《论语》记载,有“四教”、“四科”,而依《史记·孔子世家》等记载,则还有“六艺”。
所谓“四教”,就是“文、行、忠、信”。
“文”属于文化知识畴,“行”、“忠”、“信”则属于道德教育畴。
所谓“四科”,是与孔门“十哲”的特长联系在一起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四科属高级课程。
所谓“六艺”,一是指承袭西周礼、乐、射、御、书、数之教,二是指孔子改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书”。
“六书”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从荀子的《劝学》篇开始尊之为“经”,故后世称谓“六经”。
“六经”除《乐经》已亡佚,其他“五经”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教材。
《诗》是孔子上采西周,下迄春秋的诗歌编辑成书的,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孔子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原系历代王朝的政治公文,孔子以它为教材,向学生讲述尧、舜、禹、汤、文、武的德政和任贤的政绩。
《礼》又称《士礼》,即西周规定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相应的仪节,这是孔子培养“士”的必读教材。
孔子主“为国以礼”,并要求他的学生“立于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乐》是有关音乐的书,早已亡佚,相传为孔子所编。
《乐》与《诗》是相连的,《乐》是曲调,《诗》是歌词。
《乐》在孔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经常与“礼”相提并论,都属于他的政治思想的畴。
《易》也称《周易》或《易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原是一部占卜的筮书,但书中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如古天文学、古气象学、古代数学的成就,并记有殷周以来的渔猎、畜牧、农业等生产情况及当时的婚姻、嫁娶等风俗习惯。
从《周易》所记载的思想材料看,它又是一部先的认识史、哲学史,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由此,孔子晚年将《周易》作教材,传授给部分弟子。
《春秋》本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经过孔子的加工、修订,而作为历史教材传授给学生。
孔子的教育容除“六书”之外,还承袭了西周的“六艺”。
“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则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
三、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而且有很深刻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论教学过程孔子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建立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
他把教学过程归结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
首先,孔子肯定“学而知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他强调必须广泛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通过见闻与外界事物接触掌握直接经验,由此地主“多闻”、“多见”、“不耻下问”等多种形式。
其次,孔子主学思结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把思看作比学水平更高的一种学习活动。
再次,孔子将“习”纳入教学过程,强调通过练习、实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实际能力。
最后,孔子将知行一致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他认为学习不应中止于学与思,唯有达到行并完善行,才是学习的完成。
(二)论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主要有:1.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且善于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因势利导。
由此,宋代朱熹概括孔子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之称。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要表现在:(1)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与道德修养水平进行教学,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进行教学,如“柴也是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喻”。
(3)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进行教学。
(4)根据学生的才能专长进行教学。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其各尽其才,培养出一批有专长的社会实用人才。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首倡者。
他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只有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