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 播【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答:传播学是指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华中农大2011研;四川大学2008研;辽宁大学2008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网络传播时代答: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
仅有社会的需要和可能,网络传播时代仍然是不会到来的,必须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简言之,支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技术主要有:有线电视(光缆)、卫星通信、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
二、简答题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答:(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它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从文字的出现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发展。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化繁为简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
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
“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
“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图像)展开讲述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图像)①从何而来(第1章)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发展基础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发展逻辑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
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网络出现后?怎么进行传播?网络的属性和形态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络传播理论及实践
第一章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媒体一、互联网发展的意义与影响(1)互联网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信息化、网络化。
使得广大人民更加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2)互联网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上,更体现在由它推出了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行业。
(3)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
(4)互联网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
(5)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家中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6)互联网也给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带来巨大的震撼。
作为一种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网络媒体的含义1、InternetInternet,中文译成因特网,也称为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它是一个大型的数据通信系统,是上亿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电缆、光缆和无线等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集合,它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是网络媒体的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
2、CMC指计算机媒介传播,简单地说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
随着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CMC开始逐渐成长。
它包括所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任务相关的传播和人际传播。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通过电子或电子公告牌实现的异步传播;通过聊天室、群组软件等实现的同步传播以及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进行的各种信息处理、检索及存储活动。
3、Cyberspace赛博空间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其科幻小说中描写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指的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合起来的新时代。
现在的赛博空间,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基础,所构造出的一种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流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型空间。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BBC纪录片:中国网瘾少年】
将记录视角对准网络成瘾,把北京大兴“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中的患者作为 拍摄对象。这里采取半军事化手段管理, 在接受了包括强制性药物治疗、体能训练 及电击疗法等在内的治疗手段后,一些“ 网瘾少年”终于痊愈,重新开始他们的生 活。
杨永信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简称临 沂网戒中心)主任,被称为“全国戒 网瘾专家”、电击狂人杨永信。
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渠道包括: (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 上而下地得到传达贯彻; (2)上行传播,即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 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3)横向传播,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 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从网络传播信息的手段来看,网络传播整合了文字、图片、 音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信息表现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 、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2006 年8 月1 日, 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 在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中国宁波网精选了《宁 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新闻,结合网上 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因此多媒体化 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网络传播的复合型
网络媒介实现了“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 空间”的统一
随着以博客、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建构个人的“ 私人话语空间”。 虽然二者满足网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 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融合的趋势。 例如韩寒的博客从前关注个人的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变。
网络传播
3.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网络传播的弊端
1.低门槛进入使假新闻泛滥,信息可信度下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2.长期以来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生活,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3.网络的开放性使不良信息滋生,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网络传播的分类
从应用角度划分
1.网络信息传播
2.网络广告传播
2.直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分众,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专业和权威也正是垂直网站吸引用户的最重要手段,垂直网站的受众通常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爱好者)
按不同传播主体分类
1.政府网站一级政府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与业务应用,并获得个性化服务。
第四章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
网络信息传播概述
网络信息:指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和传播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5.网络暴力
6.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滋生了网上交易中诈骗、犯罪等问题
7.网络传播对公共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
8.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因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的产生,即“网络成瘾”
9.数字鸿沟问题严峻(在所有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二、互动社交平台
(二)发布信息扩散传播 网络媒体的互动版块给予了网络用户信息发布权。最早的信息发布方式是留言评论。在所有新闻信 息后面都附带这样的功能。最有人气的是网络的留言“盖楼”模式,它激发网络的留言积极性,也 推动了用户之间的横向交流。 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式的发言模式是网络用户最活跃的信息发布方式。用户有什么诉求、看到什 么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自己就发布了;如果是冲突性的、有悖于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事件,往往很 快形成聚焦效应,推演成舆情事件。
二、网络媒体
(三)互动推演舆情 网络媒体成为网络舆情的显性来源,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应用功能可以实时显示以及记录统计网民的 浏览状态和互动参与状态。 梳理构成网络舆情来源的显性指标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文章的点击阅读数统计是一个最明显的指 标,一般关注度高的稿件,从点击数可以看出网民的关注度。 网民对某个事件的立场态度,通过新闻跟帖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来。网民对某些新闻事件的态度 立场通过留言评论表达支持、反对或中立的立场。
二、网络媒体
(一)聚合传统媒体信息 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传统传播的信息流动方式。 网络媒体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主要是通过门户形式和传统媒体建立版权合作关系,通过 技术和人工复制方式将新闻资讯信息聚合起来提供给网民浏览,社会公众在门户平台上可以看到来 自传统媒体的大部分信息。 另一方面是门户平台给网民提供互动功能,网民可以自发讨论新闻话题,或者自行传播某些传统媒 体没有报道的事件话题。
四、舆情当事人
表达权利诉求: 网络舆情的当事人会主动寻找传统媒体行使权利表达。传统媒体认为具有新闻价值和服务议程设置 的需求,就会把这个事情当做新闻来报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当事人自己就会利用网络的开放应 用功能,行使自己的传播权。当事人利用网络媒体,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有些当事人自己就能成 为网络舆情的源头。 配合媒体互动传播: 网络舆情当事人,尤其有点网络媒介素养的当事人,往往很会利用网络媒体来推动网络舆情的衍变。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
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
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新媒体基础 复习资料
6新媒体基础新媒介的研究框架:新媒介技术——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数字技术推动下媒体发展的四个重要方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第一章: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第一节: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及特点1.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即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
2.数字技术的出现,成为传媒业技术的一次重要变革3.数字传播技术的分类从传媒的角度:数字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信息加工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数字信息发布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数字信息检索技术,数字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数字媒体中的各种应用方式往往不是某一个层面的技术,而是多个层面技术的结合4.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复制与传播的便捷性(4)存储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传播模式的多样化(7)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第二节、数字媒体的构成1、数字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传播技术为介质的媒体2、原生的数字媒体: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最典型的是网络和手机)(1)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主要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是网络媒体兴起的基础·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美国国防部实验性网络,最初四台计算机互联计算可以通过任一路而不是固定路发送信息·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是全球互联网诞生的标志·万维网的提出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万维网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万维网、电子邮件、BBS、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技术对第一代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慈宁宫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网络传播概论总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第二章网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1、作为一种媒介,网络发展经历了三阶段:1、阿帕网(APPAnet)时期(1969-1986);2、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时期(1986-1995);3、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期(1996-至今)2、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互联网的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3、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 包含万维网。
5、IP与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目前IP地址有32位二进制数组成。
3)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与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与广域网、有线网与无线网、互联网7、媒介与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与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因特网在中国:1994年4月28日,中国正式联入因特网。
第一阶段,单一的电子邮件连接阶段(1986-1993)第二阶段,基于TCP/IP协议的全功能连接阶段(1994-现在)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四大互联网络1).中国科学技术网络2).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4).中国金桥信息网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功能与方式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方式Morrill Morris和Christine Ogan指出:“网络传播是多层面的。
过去,人类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大类型相互独立,互不联系,而在网络传播(它们分成四个层级,共同组成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输(one-to-on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电子邮件。
2、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输(many-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如新闻讨论组、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
3、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数人的同步传播(one-to-one,one-to-few,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如多人用户游戏,在线聊天室等。
4、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many-to-one,one-to-many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主要指信息接收者在网络上寻求信息的活动,如网页和远程通信等。
”(1)显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泛媒介”,已经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传播形式,使得这四种传播形式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研究网络中的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功能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在整个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为“第四媒介”的网络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从网络的功能上看,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电子邮件(Email)、聊天室、OICQ、ICQ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方式是电子邮件。
网络传播最早承载的交流形态之一就是“人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 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 刊、广播、电视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 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媒介获得的低门槛性。 2.媒介利用的全时性。 3.媒介空间的海量性。 4.传受两极的连通性。 5.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6.信息文本的非线性。 7.信息组织的层次性。 8.媒介属性的复合性。 9.媒介使用的个性化。
三、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在网络中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 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群体及群体传播的概念
群体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群 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 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 体;狭义上的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 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二、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群体是 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 成员间的关系。例如,由班级论坛来形成另一种 形式的班级。而另一种情况,则是通过网络形成 新群体,如一些兴趣社团。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 (二)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三)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的很多应用都促进了人群之间频繁的交 流互动,在这种交流基础上,网络中的很多人群 的交流不再是偶然的、临时的,而是逐渐变为固 定的、持续的关系,这些人群进而演进为具有社 会学意义的群体。这些群体的出现,在各个方面 影响着网络社会的稳定性,也对网络意见的形成、 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 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 有:谈话、写信、打电话等。
二、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通信手段的人 际传播方式,但它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主要 表现在:电子邮件传播速度比传统通信快得多。
五、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的意义
1.通过研究网络群体认识影响网民个体的社会因素。 2.通过研究网络群体认识网络社会的构成及其现实 影响。 3.通过研究网络群体传播理解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 4.通过研究网络群体传播把握网络舆论的形成规律。 5.通过网络群体研究网络中的经营规律。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 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也 就是说,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 与成立的。
二、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内联网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Web (2)电子邮件 (3)公告板、聊天 (4)FTP
内联网的运用,给传统的组织传播带来了种 种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内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组织结构。 2.内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 3.利用内联网或其他先进技术进行组织传播,有可 能导致组织成员关系或权力关系的变化。 4.利用内联网来实现组织传播,使虚拟办公成为可 能。
(四)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方式,它是 以游戏为中介来进行的多媒体交流。网络游戏为 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具体的情境,特别是角色扮演 类网络游戏往往是通过各种场景与情节来展开, 人们的交流不是直接的文字交流,而是在游戏中 展开各种方式的合作或对抗。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 3.传播情境——虚拟性。 4.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 5.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 6.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 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 除了人内传播外,其他传播形态都存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二)聊天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网络聊天的方式 也越来越丰富。从聊天使用的工具来看,网络聊 天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 另一种是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例如QQ、MSN等) 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三)博客、播客
虽然博客、播客首先是一种个人表达的平台, 但是,它们往往又肩负着人际交流的任务。而且, 人际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对博客活动的持久性、博 客活动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中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4.受众的高能动性。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学习与思考:
1.网络人际传播将对个体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网络群体中的结构关系是如何影响 个体的行为与态度的。 3.结合实例分析网络群体传播与群体文化形成的互 动关系。 4.结合实例分析网络群体传播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 中的影响。 5.网络是如何改变组织内成员的原有关系的? 6.网络大众传播的整体特性是由哪些因素带来的?
三、网络群体传播的特点
1.传播范围——跨地域性。 2.传播渠道——多样性。 3.传播者——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4.传播情境——虚拟化环境中实在的结构关系。 5.传播动力——群体认同与群体承诺。
四、网络群体与“乌合之众”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的存在会给置身 其中的个体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