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的艺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永安小学张志奇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批评效果。教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该十分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批评语言尽可能体现出“度”.“爱”.“宜”.“妙”。本人认为,批评只是帮助学生摒弃缺点,改正错误,激发他们进取心和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有效地运用批评的语言艺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教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进行的探讨和认识。
一、适可而止——体现“度”
所谓体现“度”,是说教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难堪,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教师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感到无地自容,学生便会失望,从而进一步失去努力的信心和勇气。
“度”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同,教师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也应因人而异,但是少做到以下三点:
1.不应侮辱学生的人格。教师的语言应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去侮辱学生。
2.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是没指望了”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教师的忌语。
3.不威胁和恫吓学生。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交朋友,靠教师真诚、贴心、感人的话语感动学生,而不是用威胁和恫吓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二、情之所至——体现“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国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源于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这种关心和热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体验到教师的温暖。
三、因人而异——体现“宜”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教师批评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例如: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对待内向拘谨者,教师要给予情面、要有余地,不要批评太尖锐。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置,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奇效。
又如:对待好学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的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教师要体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痛改前非。
四、刚柔相济——体现“妙”
“刚”,即教师对待学生严肃批评和严格要求。“柔”即教师对待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似水柔情。
教师的批评语言要刚中见柔,柔中有刚,刚和柔巧妙结合。教师如果一味地强调刚而缺少必要柔,只注重批评语气的严肃、严厉,而缺少对学生心灵的抚慰,则学生会认为教师
不近人情,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隔阂,造成逆反心理;反之,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只做过分的宽容,而缺乏严肃认真的批评,则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软弱可欺的错觉。这样学生往往不惧怕教师,使教师的真诚帮助,热心开导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