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蜀道难-教材分析
《蜀道难》-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李白自蜀至长安后,以所做《蜀道难》示 贺知章,贺知章读罢大为赞叹,对李白说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并 称之为“谪仙人”
•
学习本诗要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
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注意诗歌的节奏
变化,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 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 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 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 与倾皆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 光赫。”
1、狭义的指汉以来可以入乐的诗,具 体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两种; 2、广义的乐府还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 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 的作品。例如《蜀道难》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蜀道难》属于 后者。
解 题: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 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这首诗大 概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 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 入蜀而做。
李白(701--762)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 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 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 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 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 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 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 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 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 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 不满。
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 思。
长。 咨蜀 嗟道 !之
难 , 难 于 上 青 天 , 侧 身 西 望
蜀道之艰难,真是比登天还 难!回身西望蜀地,禁不住 无奈长叹!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 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 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一、说教材《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其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蜀道的艰险与壮美,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课选取《蜀道难》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作者、朝代、体裁等。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赏析等方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运用多种方法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就诗歌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赏析法: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背景知识,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蜀道的图片或短视频,营造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诵读诗歌(10分钟)•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
•分组比赛,看哪一组能更好地表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理解诗歌内容(10分钟)•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蜀道的概况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4.赏析诗歌(15分钟)•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背景知识,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蜀道难》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蜀道难》姓名杨琦单位同官高级中学课型课堂讨论探究课时 2 教学对象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是否采用多媒体采用音频一、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本篇设计是蜀道难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侧重于了解李白生平及其诗歌特点;熟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生对作者的文风能够体会了解的基础上才便于第一二节课的展开合理使用音频,在创设情境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本诗语言及学习艺术手法鉴赏。
理解诗歌中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学习鉴赏此等类型的诗歌2.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讨论中理解并应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豪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体会本诗语言及学习艺术手法鉴赏。
理解诗歌中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学习鉴赏此等类型的诗歌3.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学习鉴赏此等类型的诗歌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习出示上节课熟读的名句名篇,鼓励学生默写集体参与活动,看谁能写的最快最好掌握蜀道难中的经典词句,反复回味咀嚼课内探究1 课内探究2 诗的开篇时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几句用了哪些写法?有什么作用?开篇通过三层叙述了蜀道的历史,①“蚕丛及鱼凫……不与秦塞通人烟”叙述了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
高中语文_《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蜀道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把握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唐代光辉灿烂的诗坛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叫李白。
他是侠客,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他是诗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是奇才,他用“白发三千丈”来抒发愁绪,他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表达友情。
他又是怎样来表现蜀道难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千古佳作------《蜀道难》。
二、理解诗意1、听读,听准字音与节奏。
(目的是让学生扫清字音障碍,同时教师有感情的背诵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背诵的激情)2、借助课下注释及屏幕上的补充注释,朗读全诗!注意:要读准字音与节奏,读懂诗意,标出诗行。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补充注释:1、危.乎高哉(危.楼高百尺)(危:高)2、开国何.茫然(青泥何.盘盘)(何:多么)3、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为……愁)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心自问)(扪:摸。
历:经过。
)5、但.见悲鸟号古木(但愿人长久)(但:只)6、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 衰谢)7、连峰去.天不盈尺-----西蜀之去南海(距离)8、枯松倒挂倚绝壁(极陡峭无路可登的山崖)9、杀人如麻.(杀人如斩乱麻)3、学生质疑,教师检测过渡:诗的题目是“蜀道难”,那么到底难在哪些方面呢?三、整体感知1、诗中有三句直接咏叹蜀道难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标出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请同学们体会着读这三句,每一句给你什么感觉?第一句,惊讶之感。
第二句,害怕之感。
第三句,无奈的叹息之感。
3、你怎样才能读出惊讶、害怕、无奈的叹息来?指导朗读:①第一句,开篇给人惊讶之感,故语调要高,重音落在“难”和“青天”上。
②第二句,重在过程,重音在“上”,“使人听此凋朱颜”每个字依次低下去,而且“凋”字要拖长。
③第三句,整体上语调要低。
“侧身西望长咨嗟!”前四字两字一顿,后三字一字一顿,且语音要拖长,最后一字几乎没音了。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案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为唐诗单元,选编了四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若干作品,意在通过诗篇的阅读展现不同创作风格,进而呈现唐诗的整体风貌。
学习《蜀道难》,引导学生理解太白诗歌豪迈飘逸的情境、意境,领略诗美独特的审美情感,并逐渐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典故、意象的具体内容,理解太白古体诗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交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体味该诗奔腾回旋和纵横恣肆的动感和气势。
3.感受诗歌中作者对蜀道难的赞叹,对仕途难的慨叹以及对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理解诗人创造性的生发和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
三、教学方法:诵读、探讨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陕西的简称你知道吗?(秦),长安指陕西的何处?(西安)四川简称是?(板书汉字:蜀)据说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称为蜀道,古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蜀道到底有多难行,让我们走进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二、初读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请准节奏2.学生朗读(个别)你最喜欢读哪一段,请把你的朗读展示给大家分享。
策略:生读——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节奏、语速)3.示范朗读(1)如果每一段只能保留一句,你会保留哪一句?要求:标出每一段的关键句。
要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2)你朗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是哪一句?要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突出强调)小结:全文三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从而概括出“蜀道”的“高”“险”“凶”的特点。
(3)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奇奔放的笔调、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慨。
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诗歌鉴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024《蜀道难》说课稿范文
2024《蜀道难》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蜀道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篇古代诗歌,属于明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
它以描写蜀道艰险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民众苦难和社会动荡的关切,是一篇富有深意的作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文学素养,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意义,把握其艰难险阻和思想情感的表现方式。
②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歌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力量和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蜀道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和研讨法。
学法是品味法和创新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和与《蜀道难》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与讨论我会通过图片或摄像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蜀道险峻的壮丽景色,并引发学生对蜀道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蜀道难在诗歌中象征着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来回答。
2、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我会让学生阅读《蜀道难》,并引导他们注意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例如,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对仗、描写手法和修辞方式,并分析它们对诗歌整体的作用。
3、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我会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蜀道难》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蜀道的艰险隐喻着人生的困难和挑战,诗人对民众苦难的关切和社会动荡的忧虑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4、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我会通过与学生一起品味《蜀道难》中的精彩语句和意象,并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思维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例如,诗歌中的描写方式有哪些特点?诗人通过怎样的叙述手法达到了表达情感的效果?5、诗歌欣赏和赏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蜀道难》,我会选择一些诗歌朗诵或音乐配合的方式进行赏析,让学生通过声音和情感共鸣来感受诗歌的美。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范文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本单元的设置意图是在必修2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以上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够知人论“诗”;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而要想透过语言表面读懂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那就少不了问题探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就要给他们自主鉴赏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台,因此,我将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自主赏析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探究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蜀道难》的说课稿(精选6篇)
《蜀道难》的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说课稿(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三、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
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
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
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
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
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
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
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
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高中语文_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通过品读诗句,体会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教学重难点:1、诗歌主旨的把握2、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当我们看到火车穿越秦岭隧道给千家万户带来方便而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时,会很自然地想起过去的蜀道,想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李白的《蜀道难》,去感知过去蜀道之艰难,诗人之情怀。
(板书课题)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诵读体会风格同学们,诗歌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朗读会让它的美更好地张扬。
我们学习诗歌就从朗诵开始。
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朗诵的目标和方法。
目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方法:适当借助音高、声调、停顿、重音、延长音等技巧,当然,关键是加入合适的情感。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们先来听一下朗读录音。
找个同学评价一下。
我们选择三个句子试读一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先让同学自读,再点拨)大家读的有进步,当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深以后,会读的更好。
四、研读文本,把握内容情感。
蜀道难不难,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了。
今天请大家化身李白,随着他去看一看,走一走,体会体会。
文本研读(一)1.蜀道之“难”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温馨提示】我从诗句中读出了蜀道之难,“难”在其。
(用一个字概括)。
【学法指导】由关键词析内容大家自由阅读文本研读(二) 2.诗人是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选择你认为典型的句子拿来鉴赏一下(学法指导:从手法到内容)夸张、想象。
通过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作者描物特点其突出,形象极奇绝俊美,抒情程度极深,情极浓。
晚唐诗人皮日休: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太白风。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二、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
《蜀道难》说课稿
《蜀道难》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蜀道难》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说课稿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是一首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古风诗歌,因而重心在诵读上。
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高中语文_蜀道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能力目标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德育目标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情怀,培养时代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难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法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4、多媒体影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唐是诗歌的国度,大唐的诗人们留下许多不朽的诗作,也留下了许多与诗有关的雅称。
诸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李白被称为“诗仙”还有一个小故事。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1)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一唱三叹,韵律婉转。
(2)请在文中找出这三个句子,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韵律和情感。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是惊异之辞。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精选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1一、教材分析1、大纲和单元中的定位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新的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该初步具备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且高考试题也由过去的客观题型变成主观题型。
这无疑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
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写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内容和名言警句的赏析。
第一课《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知人论“诗”;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品位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章法、气象、基调及艺术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白的放达,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自然是背诵。
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
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
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和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课时安排:二课时二、教法选择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材分析教材优化全析一、内容详解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是必经之路,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下面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惟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
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
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技巧鉴赏1.阔大的意境,万千的气象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2.灵活巧妙的章法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
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
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
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三、体裁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唐朝以前的创作基本上为古体诗(“齐梁体”除外),主要特点是无格律,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近体诗的形式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内部又有五言、七言之分,分别叫做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
此外,也有的古诗字数随意而定。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整合感悟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开篇:主旨句一见。
⎩⎨⎧蜀道高峻难行蜀道来历山高一叹:: 主旨二见山水险恶可畏景物凄清山险二叹⎭⎬⎫⎩⎨⎧::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技巧拾零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在11~12世纪,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
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
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
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
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
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
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
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
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美文品读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材实例探究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