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互动的结构现实主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浩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当今世界,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的互动机理:(1)互动的动因;(2)体系因素对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决定性作用;(3)崛起的中国对国际体系产生的影响。此外,相关的理论分析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规避来自体系方面的不利影响、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国际体系;结构现实主义;中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046-0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加强,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回过头来看这30多年来中国的崛起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现有国际体系,与国际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互动。本文将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读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之间的这种互动机理,以期能够对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一、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结构现实主义的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行为主义方法论革命与传统现实主义不断被接受与融合的产物,沃尔兹在接纳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内核之后,将其发展成了严谨、简约的科学理论体系。
沃尔兹的体系理论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理论大厦的支柱主要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斗争、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的结构因素。在以上这些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沃尔兹提出了自己的体系结构理论。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主要由结构和单元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结构是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国际结构是“施动者”,国际结构的形态决定了国家间互动与交往的形态。具体来说,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结构是根据系统内单元的排列原则决定的,即单元间排列的分权与无政府原则;(2)国际体系是由功能相同的单元(民族国家)互动构成的;(3)国际体系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来界定,而能力分配的变化会导致体系的变化。①这里所提到的单元所具备的“能力”实际上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物质性力量,包括经济、军事以及其他能力,因此,只有大国的数量以及大国之间能力分配的变化才会带来国际体系的实质性变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沃尔兹眼里,虽然国际体系由各单元间的互动构成,但是它一旦形成便不再受国家的限制,具有了某种客观的、独立的自在性实体,而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化”与“竞争”两条途径实现,社会化进程限制和规范行为体行为,竞争调节单元间的秩序。结构会鼓励那些符合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而逆规律而动的国家将会走向衰亡。②
因此,沃尔兹认为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会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采取相应的行为,力保各个大国间形成一种均势。
当然,结构现实主义虽然强调国际体系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但也认为国家对国际体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结构与单元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双向性质。“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元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如果人们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单元层次,又注意结构层次,他们就能够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③
二、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分析
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互动以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与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为标志,这一重大战略的制定既有当时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原因,也
是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态势使然。
1.国际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其成为打破体系原有权力结构平衡的主要力量,对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就为中美建交提供了外部条件。于是,中美双方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始了沟通与接触,最终于1979年1月正式建交。中国与美国的接触和建交成为中国开启与国际体系互动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成为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的开端。中美建交也标志着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正式形成,国际体系结构形成了新的均势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美双方依然在平衡苏联威胁上具有共同利益。与此同时,双方间的经贸与民间往来也不断增多,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体系权力结构上与苏联形成均势。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传统的两极争霸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宣告终结,美国以其超强实力成为国际体系的唯一主导者,国际体系从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主要特征的东西方冷战体系向“一超多强”的后冷战体系转型。
面对大国间权力结构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除事关自身核心利益的问题之外避免与美国进行直接对抗。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中国更是提出要走“和平崛起之路”,希望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不再主动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并且与中国在双边经济和全球事务上日益广泛的联系使得美国也选择与中国积极发展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保障。实际上,正如结构现实主义所提到的,结构通过社会化途径对单元产生作用,顺应社会化的单元会得到结构收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接受现存国际秩序,成为一个正常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而作为回报,国际社会也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今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社会不仅为中国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共享分工利益提供了合法性渠道,也为中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参与各领域的国际机制,国际社会为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全球议题的讨论与决策,增加自身发言权,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舞台。
2.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早在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就将中国视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当前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运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贡献了巨大力量。当前,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国际体系的顺从者,而正在朝着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对国际体系产生着更加全面深刻的影响。
第一,中国崛起对国际权力格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贸易总量也仅次于欧盟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体系内大国间力量的对比关系,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持续崛起使得中美之间的相对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世界呈现出“准两极”特征。中美关系早已超出了两国的范畴,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
第二,中国崛起对国际机制的影响。国际机制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关系领域里由行为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④国际机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今天影响日益凸显,在促进成员间经济合作、协调彼此间行动与利益分歧的解决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对国际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300多个国际公约,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