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106-2003 小应变桩检测数量

合集下载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资料编号:JGJ106-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foundation pilesJGJ 106 —2003J 256 —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lesJGJ 106 —2003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2003 年7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133 号《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06 —2003,自2003 年7月1 日起实施。

其中,第3.1.1 、4.3.5 、4.4.4 、6.4.6 、8.4.7 、9.2.3 、9.2.4,9.4.2 、9.4.5 、9.4.1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1O6 —97 同时废止。

本规程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年3 月21 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 ]284 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桩基工程基桩检测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编:100013)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冶金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深圳市勘察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站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凡徐天平朱光裕钟冬波刘明贵刘金砺叶万灵滕延京李大展刘艳玲关立军李荣强王敏权陈久照赵海生柳春季沧江目录1 总则 (8)2 术语、符号 (9)2.1 术语 (9)2.2 符号 (10)3 基本规定 (13)3.1 检测方法和内容 (13)3.2 检测工作程序 (14)3.3 检测数量 (15)3.4 验证与扩大检测 (17)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18)3.6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19)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0)4.1 适用范围 (20)4.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0)4.3 现场检测 (21)4.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3)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25)5.1 适用范围 (25)5.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5)5.3 现场检测 (25)5.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6)6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28)6.1 适用范围 (28)6.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8)6.3 现场检测 (29)6.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9)7 钻芯法 (32)7.1 适用范围 (32)7.2 设备 (32)7.3 现场操作 (32)7.4 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 (33)7.5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34)7.6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4)8 低应变法 (37)8.1 适用范围 (37)8.2 仪器设备 (37)8.3 现场检测 (37)8.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8)9 高应变法 (41)9.1 适用范围 (41)9.2 仪器设备 (41)9.3 现场检测 (41)9.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3)10 声波透射法 (48)10.1 适用范围 (48)10.2 仪器设备 (48)10.3 现场检测 (48)10.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9)附录A 桩身内力测试 (54)附录B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59)附录C 静载试验记录表 (60)附录D 钻芯法检测记录表 (61)附录E 芯样试件加工和测量 (63)附录F 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 (64)附录G 试打桩与打桩监控 (66)G.1 试打桩 (66)G.2 桩身锤击应力监测 (66)G.3 锤击能量监测 (67)附录H 声测管埋设要点 (68)本规范用词说明 (69)1 总则1.0.1 为了确保基桩检测工作质量,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JGJ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条文说明前言《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经建设部2003年3月27日以第133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检测、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供国内使用者参考。

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吕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目次1 总则 (61)2 术语、符号 (63)2 术语 (63)3 基本规定 (64)3.1 检测方法和内容 (64)3.2 检测工作程序 (65)3.3 抽检数量 (67)3.4 验证与扩大检测 (69)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69)3.6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72)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73)4.1 适用范围 (73)4.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73)4.3 现场检测 (75)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77)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79)5.1 适用范围 (79)5.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79)5.3 现场检测 (79)5.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0)6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81)6.1 适用范围 (81)6.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81)6.3 现场检测 (81)6.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2)7 钻芯法 (84)7.1 适用范围 (84)7.2 设备 (84)7.3 现场操作 (85)7.4 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 (87)7.5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88)7.6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9)8 低应变法 (91)8.1 适用范围 (91)8.2 仪器设备 (93)8.3 现场检测 (94)8.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95)9 高应变法 (101)9.1 适用范围 (101)9.2 仪器设备 (101)9.3 现场检测 (103)9.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05)10 声波透射法 (112)10.1 适用范围 (112)10.2 仪器设备 (112)10.3 现场检测 (112)10.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13)1总则1.0.1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质量问题和重大质量事故多与基础工程质量有关,其中有不少是由于桩基工程的质量问题,而直接危及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与安全。

桩基检测之小应变和抽芯方案

桩基检测之小应变和抽芯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2)2、试验目的 (2)3、检测依据 (2)4、检测工程量 (3)5、岩土工程条件 (3)6、检测方案技术要求 (3)6.1试验准备工作 (3)6.2单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6.3低应变反射波法 (7)7、人员及设备配备 (8)8、安全文明施工及各项防护措施 (9)8.1安全安装 (9)8.2安全用电 (9)8.3雨季防雨防雷 (10)8.4夜间防护措施 (10)9附件 (10)9.1桩位标号图 (11)9.2静载试验桩位及锚桩位置示意图 (12)1、工程概况一级抗震设防烈度:六度建筑物高度95.40m,结构高度93.55米,建筑层数29层(31幢局部地下室建筑面积407.76㎡),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主楼部分采用冲孔灌注桩,裙楼部分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

试桩工程参数1试桩工程参数22、试验目的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试验桩桩身混凝土完整性。

3、检测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4)本工程设计图纸、岩土工程勘测报告、施工组织设计及桩平面布置图4、检测工程量本工程冲孔灌注桩静载试验3根,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要求,对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对所有试桩、锚桩共计15根桩进行低应变检测。

5、岩土工程条件见《岩土工程勘测报告》6、检测方案技术要求6.1试验准备工作基坑开挖后及时进行桩头处理,凿除浮浆后,桩头加3层直径为8间距为100的双向钢筋网片。

距桩顶700毫米范围内,用厚度5毫米钢板围裹,桩头与自然地面平齐。

试桩桩顶浇注混凝土塌落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用振动棒振捣密实,最后用高强水泥将桩顶抹平压实,以利于静荷载试验。

试桩桩顶处理如下图:试桩检测采用锚桩反力装置,锚桩的位置相对于试桩对称布置,并保证有效桩长,以便有足够的侧摩擦力提供反力;锚桩配筋结构调整如下:锚桩钢筋按照结构图纸配置的钢筋留置,外露500毫米,以便与反力装置进行焊接提供反力。

【精品】桩基检测要求规定汇总

【精品】桩基检测要求规定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testingofbuidingfoundationpilesJGJ106—2003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3年7月1日3.3检测数量3.3.1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3.3.2打入式预制桩有下列条件要求之一时,应采用高应变法进行试打桩的打桩过程监测:1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2选择沉桩设备和确定工艺参数;3选择桩端持力层。

在相同施工工艺和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打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

3.3.3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3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6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3.3.4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注:1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2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3当符合第3.3.3条第1~4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抽检数量。

管桩专项检测方案

管桩专项检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2. 《预制管桩质量检验标准》(GB/T 13477-2015)3.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规范》(GB/T 50315-2011)4. 相关地方性施工规范及标准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具体工程位置],工程规模为[具体规模],基础形式为预制管桩基础。

设计桩长为[具体长度]米,桩径为[具体直径]毫米,桩身强度等级为C[具体等级]。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具体值]千牛。

三、检测目的为确保预制管桩施工质量,验证单桩竖向承载力,本方案旨在通过以下检测手段,全面评估预制管桩的施工质量和性能:1. 检测预制管桩的桩身完整性。

2. 评估单桩竖向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 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四、检测内容及方法1. 预制管桩桩身完整性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或超声波法等。

- 检测数量: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10根。

2.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静载荷试验法。

- 检测数量: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3. 预制管桩桩身质量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声波透射法。

- 检测数量: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5根。

五、检测流程1. 现场准备: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规范、仪器设备,并做好现场安全防护措施。

2. 现场检测:按照检测方法进行现场检测,记录检测数据。

3. 数据处理: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检测结果。

4. 报告编制:根据检测结果编制检测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六、检测结果评定1. 预制管桩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应符合《预制管桩质量检验标准》的要求。

2.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预制管桩桩身质量:检测结果应符合《预制管桩质量检验标准》的要求。

七、结论通过本次管桩专项检测,如检测结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则预制管桩施工质量合格,可继续进行后续施工。

桩基检测方案(低应变、超声波、钻芯及高应变法)

桩基检测方案(低应变、超声波、钻芯及高应变法)

桩基检测方案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检测方法: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及高应变法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批人:编制日期: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广东省,采用冲孔灌注桩基础,桩径为φ1200~φ18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35,总桩数为72根。

二、检测目的和依据2.1 检测依据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现提供基桩检测的详细施测方案。

2.2 检测目的根据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及本项目的特点,确定采用以下检测方法进行检测:(1)低应变法检测:目的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并为高应变和钻芯检测桩确定桩位提供依据。

(2)声波透射法检测:目的是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

(3)钻芯法检测:目的是检验桩身砼质量、桩身砼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桩底沉渣是否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桩底持力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记录桩长是否属实。

(4)高应变法检测:目的是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检测项目和具体内容3.1 低应变检测3.1.1 检测数量根据本项目的要求,确定抽检数量为37根。

检测桩号由相关单位确定3.1.2 检测设备检测仪器采用岩海公司出产的RS-1616K(p)基桩动测仪。

3.1.3 检测原理基桩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该应力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遇到不连续界面(如蜂窝、夹泥、断裂、孔洞等缺陷)和桩底面时,将产生反射波,检测分析反射波的到时、幅值和波形特征,就能判断桩的完整性。

假设桩为一维线性弹性杆,其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弹性模量为E,质量密度为ρ,弹性波速为C(C2 = E/ρ),广义波阻抗为Z=AρC,推导可得桩的一维波动方程:∂2u/∂t2=C2∂2u/∂x2-R/ρA假设桩中某处阻抗发生变化,当应力波从介质I(阻抗为Z1)进入介质II(阻抗为Z2)时,将产生速度反射波Vr和速度透射波Vt。

令桩身质量完好系数β=Z2/Z1,则有Vr=Vi×(1-β) /(1+β)Vt=Vi×2/(1+β)缺陷的程度根据缺陷反射的幅值定性确定,缺陷位置根据反射波的时间tx由下式确定Lx=C×tx/23.1.4 技术要求1、检测桩头处理(由施工单位完成)(1)凿去桩顶浮浆、松散或破损部分,露出坚硬的混凝土表面,使桩顶表面平整干净无且无水。

地基基础检测方案指南[1]#(精选.)

地基基础检测方案指南[1]#(精选.)
GB50007-2002第10.1.8条
DBJ15-60-2008第3.3.5条
方案二
声波透射法:100%。
GB50007-2002第10.1.7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钻芯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JGJ106-2003第3.3.7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每200 m2不应少于1个孔,且不得少于10孔,每个独立柱基不得少于1孔,基槽每20延米不得少于1孔。
DBJ15-60-2008第3.2.6条
平板载荷试验:每500m2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
DBJ15-60-2008第3.2.5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高应变法:不宜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DBJ15-60-2008第3.3.5条
方案五
低应变法:100%。
DBJ15-60-2008第3.3.4条
钻芯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JGJ106-2003第3.3.7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地基基础检测方案选用指南
项目
检测方案
规范依据
预制
管桩
方案一
低应变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每柱下承台不少于1根。
JGJ106-2003第3.3.4条
单桩静载试验: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建筑基桩检测数量

建筑基桩检测数量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033.3 检测数量3.3.1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1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2 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3.3.2打入式预制桩有下列条件要求之一时,应采用高应变法进行试打桩的打桩过程监测:1 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2 选择沉桩设备和确定工艺参数;3 选择桩端持力层。

在相同施工工艺和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打桩数量不应少于3根。

3.3.3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验收抽样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2 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3 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的桩;4 施工工艺不同的桩;5 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适量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6 除上述规定外,同类型桩宜均匀随机分布。

3.3.4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抽检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

2 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

注:1 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上述两款规定的抽检桩数范围内,选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

2 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以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3 当符合第3.3.3条第1~4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抽检数量。

3.3.5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1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2 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3 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4 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资料编号:JGJ106-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foundation pilesJGJ 106 —2003J 256 —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lesJGJ 106 —2003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2003 年7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133 号《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06 —2003,自2003 年7月1 日起实施。

其中,第3.1.1 、4.3.5 、4.4.4 、6.4.6 、8.4.7 、9.2.3 、9.2.4,9.4.2 、9.4.5 、9.4.15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规程》JGJ1O6 —97 同时废止。

本规程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年3 月21 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 ]284 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桩基工程基桩检测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编:100013)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冶金工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深圳市勘察研究院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站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凡徐天平朱光裕钟冬波刘明贵刘金砺叶万灵滕延京李大展刘艳玲关立军李荣强王敏权陈久照赵海生柳春季沧江目录1 总则 (8)2 术语、符号 (9)2.2 符号 (10)3 基本规定 (13)3.1 检测方法和内容 (13)3.2 检测工作程序 (14)3.3 检测数量 (15)3.4 验证与扩大检测 (17)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18)3.6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19)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0)4.1 适用范围 (20)4.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0)4.3 现场检测 (21)4.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3)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25)5.1 适用范围 (25)5.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5)5.3 现场检测 (25)5.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6)6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28)6.1 适用范围 (28)6.2 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28)6.3 现场检测 (29)6.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29)7 钻芯法 (32)7.1 适用范围 (32)7.2 设备 (32)7.3 现场操作 (32)7.4 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 (33)7.5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34)7.6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4)8 低应变法 (37)8.1 适用范围 (37)8.2 仪器设备 (37)8.3 现场检测 (37)8.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38)9 高应变法 (41)9.1 适用范围 (41)9.2 仪器设备 (41)9.3 现场检测 (41)9.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3)10 声波透射法 (48)10.1 适用范围 (48)10.2 仪器设备 (48)10.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9)附录A 桩身内力测试 (54)附录B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59)附录C 静载试验记录表 (60)附录D 钻芯法检测记录表 (61)附录E 芯样试件加工和测量 (63)附录F 高应变法传感器安装 (64)附录G 试打桩与打桩监控 (66)G.1 试打桩 (66)G.2 桩身锤击应力监测 (66)G.3 锤击能量监测 (67)附录H 声测管埋设要点 (68)本规范用词说明 (69)1 总则1.0.1 为了确保基桩检测工作质量,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检测数量规定 5.doc

检测数量规定 5.doc

地基基础检测数量的规定抽检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抽检计划1、静载荷法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同一条件下检测数量不 应少于总桩数 1%,且不得少于 3 根;当总桩数少于50 根时,不得少于 2根。

2、静载荷法单桩竖向抗拔、水平承载力检测同一条件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少于 3 根。

3、高应变法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同一条件下抽样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5%,且不得少于 5 根。

4、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身完整性检测, 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承台抽检数量不得少于 1 根,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样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 20 根;其他桩型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20%,且不得少于 10 根;对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桩端持力层已通过核验的人工挖孔桩,及单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样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应少于 10 根。

1、振冲碎石桩、沉管砂石桩、灰土挤密桩、土挤密桩、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同一条件下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1%,且不得少于 3 点。

2、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同一条件下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且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不应少于 3 点。

JGJ79-20123、强夯置换地基单墩载荷试验同一条件下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 1%且不得少于 3 点;对饱和粉土地基,当处理后墩间土能形成 2.0m以上厚度的硬层时,可采用单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同一条件下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墩点数的 1%且不得少于 3 点。

4、低应变法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10%。

5、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压实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加固地基,对于简单的一般建筑物每单体工程不应少于 3 点。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1]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1]
2.1.6低应变法Lowstrain integrity testing
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7高应变法High strain dynamic testing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vm——声速平均值;
Δf——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Δf′——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ΔT——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Δtx——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
3基本规定
3.1检测方法和内容
3.1.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3.1.2基桩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目的按表3.1.2选择。
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β——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
λ——样本中不同统计个数对应的系数;
νy——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ξ——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折算系数。
2.2.5其他
Am——声波波幅平均值;
Ap——声波波幅值;
a——信号首波峰值电压;
a0——零分贝信号峰值电压;
c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
f——频率、声波信号主频;
6.3现场检测………………………………………………………………………20
6.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20
7钻芯法…………………………………………………………………………23
7.1适用范围………………………………………………………………………23

桩基质量检测监督要点

桩基质量检测监督要点

桩基质量检测监督要点严格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对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的要求实施检测监督:一、监督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二、检测数量:①桩身完整性检测一柱一桩的要全数检测,群桩的检测数量见JGJ106-2003规定;②单桩承载力检测数量的要求应根据地质条件情况依据地方标准三、检测方法:桩基完整性检测按JGJ106-2003宜选用三种检测方法实施检测,每种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推鉴如下:(一)声波透射法:①桩身长度大于15米的桩;②地下水丰富或雨天施工不易保证成桩质量的桩;(二)低应变反射波法(动测法):桩身长度小于15米的桩;(三)钻芯法检测由于具备随机性,每个单位工程宜在满足最不利条件的桩中在成桩后随机选取1%-3%数量的桩进行钻芯法检测。

(四)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的检测数量之和按规范要求比例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当桩长小于15米,桩底在地下水位以上的人工挖孔桩,可以不进行钻芯检测,声波透射法检测数量可适当减少到2-4%。

四、反射波法检测报告中应提供反射波时域曲线图;应反映施工单位提供的桩身长度,检查报告时应检查桩长满不满足反射波法适用范围。

五、声波透射法检测报告中应提供超声波原始曲线图,应反映施工单位提供的桩身长度,应反映每根桩的埋管数量及检测截面数量,埋管数量应满足规范要求以保证检测截面数量,埋管数量要求为:D≤800 二根管一个检测截面;800<D≤2000 三根管三个检测截面;D>2000 四根管六个截面。

从原始曲线图上可以准确判断实际检测深度,并注意与桩身长度进行比较,检查是否不一致。

每个桩的检测结果表中也应直观反映测试深度。

检测时应对桩身全长检测,实际检测深度不足桩身长度的原因为:①实际桩长小于收方的桩长;②检测机构有意回避桩下部质量问题;③施工方选择了不合适的声测管或振捣时声测管破裂引起堵管无法检测。

地基基础检测方案选用指南

地基基础检测方案选用指南
GB50007-2002第10.1.8条
DBJ15-60-2008第3.3.5条
方案二
声波透射法:100%。
GB50007-2002第10.1.7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钻芯法: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应少于10根。
JGJ106-2003第3.3.7条
DBJ15-60-2008第3.3.4条
抗拔桩或水平受力桩
除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外,还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或单桩水平荷载静载试验: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
DBJ15-60-2008第3.3.9条、第3.3.10条
天然岩石地基
方案一
钻芯法:不得少于6个孔,每孔芯样截取一组三个芯样试件。
DBJ15-60-2008第3.2.4条
预压
地基
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每200 m2不应少于1个孔,且不得少于10孔,每个独立柱基不得少于1孔,基槽每20延米不得少于1孔。
DBJ15-60-2008第3.2.6条
平板载荷试验:每500m2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
DBJ15-60-2008第3.2.5条
平板载荷试验:每500m2不应少于1个点,且不得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
DBJ15-60-2008第3.2.5条
换填
地基
方案一
分层进行压实系数检测(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触探或标贯等):
对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和砂石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可用环刀法、贯入仪、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可用重型动力触探检验。并均应通过现场试验以设计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为标准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压实系数也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或其它方法检验。

低应变基桩完整性检测 - 培训

低应变基桩完整性检测 - 培训
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
振源:手锤锤击桩端面。点振源 传播介质:桩L远大于桩径。一维 直杆 传播:应力波以锤击点为中心半球 向外传播,当应力波传播至桩身一 定距离S后(一般S>1D-2D),波 振面才近似为平面。此时手锤锤击 桩端认为是应力波在一维杆件中竖 直方向传播
应力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波在桩中的传播
传感器耦合 黄油耦合
橡皮泥耦合
口香糖耦合
使传感器与桩头粘合在一起,要求越紧越好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程序设置
在开始检测之前必须根据不同桩 的情况对程序进行设置,下面给 出一个例子来学习整个的检测过 程的软件操作,注意:以下只讲 解了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功能, 其他功能及程序中出现的参数请 仔细阅读软件操作说明书,这里 不一一详细说明。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桩头处理
•凿掉浮浆 •打磨平整 •桩头干净干燥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仪器连接
仪器和传感器接线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仪器连接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传感器安装
传感器放置距桩心2/3 ~3/4R处且安装位置 要求平整尽可能使传感器垂直与桩头平面
第三章 现场测试技术 传感器安装
T
桩底 反射
桩 截 面 减 小
L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波在桩中的传播
应力波在波阻抗减小桩中的传播
缩径 反射, 与入 射波 同相
T V
应力
扩径 反射, 与入 射波 反相
桩 缩 径
L
桩 底 反 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波在桩中的传播
应力
应力波在波阻抗增大桩中的传播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波在桩中的传播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检测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