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的勇士,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他们正直纯朴,富有正义感,勇于反抗暴政,争取平等,争取做人的尊严,这批人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五人墓碑记》,就是赞颂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江苏的苏州,时间是明朝天启六年。

二、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同学们自学。自学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句子,提出疑问。

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问得很有水平,说明同学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了。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投影):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作的用意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有×××、×××等同学,名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相关的资料和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及作者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已,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1662),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顏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于正义感。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有《七录斋集》行世。了解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平时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求大家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等等,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下面请同学根据以上资料,结合读过的课文,回答这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三、明确: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此外,还从反面想象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毫无意义,以表明五人死得其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同学提出以下问题。(投影)

四、讨论解决。

我也有些问题想请教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