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阳刚美” 细化有四种意境类型 :
• • • • “雄奇阔大” “旷放开朗” “苍凉悲壮” “深邃沉郁”
阴柔意境 :具有气势柔婉,韵味空灵, 含蕴深沉,境域幽远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 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温庭筠的词《梦江南》 )
• 本词以精粹的语言,含蓄深致的刻划了一个倚楼 独望、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 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 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格调柔婉,内蕴清空。
• “阴柔美”概括起来的四种类型: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 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 我之境)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
• “无我之境”作为“有我之境”的对立面而出现, 是指情感比较含蓄,难以察觉到主体情感色彩 的意境画面。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 酒》) • “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元好问《颖亭 留别 》)
有我之境情感浓烈,浸染外物,把物人化了,意境宏 壮。多用拟人手法写物,是造境。 无我之境心情宁静,人融入外物,把人物化了,意境 优美。多用白描手法,是写境。
• 一、阳刚与阴柔 • 阳刚意境 :具有气势雄浑,空间广阔,格调 高远,意蕴悠长等审美特征的意境。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
民歌《敕勒歌》 )
• 质朴的线条,勾勒出一片浑朴苍茫、辽阔无际的草 原风光。透过苍茫空阔的景致,劲郁的笔调,我们 能体会到塞北风情的高远,内蕴的慷慨,意境的广 阔。
•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 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
• 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 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这种意境,感情裸露, 人们能清晰的看到感情的转移,即移情,将主 体的感情移到物上。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 修《蝶恋花》)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秦 观《踏莎行》)
• 如何理解“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 “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 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 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叔本
华:《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 诗中的我也好象成为外界的一物了,与其他景物融 为一个和谐的境界,我观物,就是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
• 这样一个境界,被称为“天趣”“天然”“天 真”,以自然的“天”的品格来表示,而“天” 的对立面则是“人工”,是“巧”。 • 绘画书法( “天”) • 文学(散文、诗歌)(“真”)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 “直取性情真 ”(杜甫)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苏轼)
• 强调诗歌既要华美,又要具有自然天质,是华 丽出于自然天成的诗歌艺术风格。
又有含蓄不尽的妙处,出之以神韵悠然的笔法特征!要求诗歌创 作要有感而发:即事名篇,兴会神到,诉诸艺术直觉,不假名理 思考,表现上则要求自然天成,不事雕镂。
• 在意境范畴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他的境界说是意境 说创生以来的一次总结,他首先明确用“境界”概念 论词,并把它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美学范畴。 • 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 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 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意境源自文库形态划分
•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来看,意境的形态可 以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形态;
• 从意境的主体情感表露度,可以将意境的 形态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从意境的主客体关系,又可以将意境的形 态划分为主体性意境、主客体浑融型意境和客体 性意境三种。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 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的意境探索达到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意境论探索 的新高度,标志着传统意境论的完成。
二、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虚与 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 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 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 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 意象之中,而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 部分存在于想象或感悟之中。中国传统艺术最高 范畴“意境”即是人通过艺术对世界本体的体悟。
• 三、主体性意境、客体性意境和主客体浑融 性意境 • A、所谓主体性意境是指意境的内蕴只为作 者所熟知,读者从作品中得到的意境只是一 种不确定的“假象”,也就是说不能深刻的 领会到意境,对意境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 采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 传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 以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中国美学史上贯穿下来的“初发芙蓉,自然 可爱”,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 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 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 境界· · · ·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 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 我表现。” (宗白华)
• 意境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 于历代艺术家们抓住了自然形象中富有诗 意的特征,融情入景,以景传情,使这些 自然形象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 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产生出余意不尽 的韵味,使欣赏者能够从有限的艺术形象 中领悟到无限的艺术意蕴。
• 国人常以“琴棋书画”陶冶情操,以“中庸和谐” 的精神修身养性。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 社会,讲究天人合一,追求和谐、通达的人生境 界,这种内在的生命精髓则又被寄托在被称作 “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上。
艺术意境概论
一、意境的概念和其审美生成
•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古典诗、画、义、赋、书法、音乐、 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 •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既 有来自艺术家 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 观现实升华的“境”,境中有情,情中有 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 首举体便逸。”
•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 和“妙悟”说 •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兴”指“诗兴”,即作家在和外物接触中所引起的情 思和创作冲动,“趣”则指诗歌的韵味,情趣,与司空 图所说的“味外之旨”相通。 • “兴趣”说主要揭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象鲜明,情意深长,
•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
人,纷纷开且落。”
• 通过描写芙蓉花自开自落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 —一种任远自在的恬淡、空灵的心境,这也正是禅宗的人生处世 态度的形象体现。
•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 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苏轼) • “深山藏古寺” • “竹锁桥边卖酒家”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踏花归去马蹄香”
•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就说 道: •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园 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景、隔 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虚景, 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
• •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全诗笔调轻松自然,风格平易,运用口头语将农村 田园描写得朴实平淡,在平淡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 情味,故人热情待客,诗人做客愉快,主客之间亲 切融洽,道出了朋友之间真挚、深厚、淳朴的友谊, 体现出欢悦的气氛。诗人将绿树、青山、村舍、场 圃、桑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宁静 的田园风景画。通过宾主的言谈欢笑,将恬静秀美 的农村田园风光与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在诗 情画意中显现出诗人坦荡热情的胸怀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充分体现出诗歌的自然美。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是有 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分为 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诗 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和 “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初发,
•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灵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 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就叫做性空即是 佛,或见性见佛,也就是说心空一切皆空。禅境,实际上就是指 清净自性。这种清净自性指的是一种于念而离念,念念不断而无 缚的超然心态。用这种超然心态观照客观外物,显现出自然景物 的空、灵、净、寂。
• 有我之境情感胜于景物;无我之境景物隐藏了情感。 “非物无以见我”是针对有我之境说的,虽然有我 之境重在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但也是通过对物的 描写体现出来的;“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是针对 无我之境说的,虽然无我之境,重在描写景物,但 也有诗人的主观情感含在其中。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 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 空空的山里看不见一个人,只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夕阳返照的 光辉射入树林深处,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之上,诗人用朴素的语言, 细腻的描绘,将画面和音响结合,在清幽静谧的画面里自然流露 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这是美的自然,更是美的感悟的凝缩。从 “返景”到“复照”,表现出佛家世界的认识观和诗人由此领悟 到的意趣。这种意趣,是佛禅的一种境界,即“若能净尽,方得 自在”。体悟到自然景物的净,就找到了诗人所寻求的“自在” 的依托。
• “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常只画一个角落 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是海,是天空, 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
《寒江独钓图》
• 刘禹锡说:“味真实者,即清静以观空”
• 王维:以自然景物寄寓禅理,将佛教的清净无为的空灵美和自己 安适自得的心境融化在清新娟秀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特别是他 的山水田园诗色彩明丽,景象鲜明,意境优美;与禅境相通,空 灵清净,安谧闲适,物我为一,他是盛唐时期通过描绘自然山水 来展示佛禅心灵最为杰出的诗人 。
• • • •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作者的意愿,透过实景巧妙地传达出来,虚实相间。读者通过感 受意境的美来感受诗人的思想意境。这个意境美是自然流露出来 的,草、豆苗、布衣的人、衣上的露水、锄头,营造出的是最为 普通的乡间生活,但这种普通的乡间生活却蕴涵着淡泊名利的大 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