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
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鄂教版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中:“小黑游哇游哇,碰见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看见了彩虹果冻般的水母,怪物似的大龙虾,像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这段话是围绕“稀奇古怪”这个词来描写的,这一词学生很好理解,但要结合这段语言文字来深刻感受这个词的内涵,仅仅靠分析文字显然太过苍白。这时用多媒体创境,出示各种海底生物的图片、短片,更能激起学生对这一词语的更深的感
悟。
3、语言创境
语言的感悟、情感的酝酿需要一个过程,有些课文一开篇寥寥数语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如果仅仅从文字入手,诵读品味,学生的情感很难调动起来,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够深刻。此时,利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则如雪中送碳。如鄂教版三年级《小孩与大海》这篇课文,开篇一句:“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孩子们,你们看,一望无际的大海就在我们眼前,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生:游泳、踏浪、堆城堡……
师:那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奔向大海吧!(激动地喊)大海———我们———来了!
通过教师的语言创境,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再来品析这个句子,想像孩子们在海边欢乐的情景,则如水到渠成。
二、词句比较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文中有些词句也许不太深奥却恰到好处,正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教师可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
1、删减比较
例如鄂教版二年级《梅兰芳学艺》一文中,文尾的句子意味深长:“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把“终于”一词去掉,比较两个句子:
①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②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学生通过读,发现“终于”一词更能体会梅兰芳成为京剧大师很不容易,再联系前文想到梅兰芳为了练眼神的辛苦,对“勤学苦练”、“终于”这些词的感悟更深。
2、换词比较
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用词往往精妙传神,要体会其独具匠心,换词比较是个好方法。如鄂教版《少年闰土》一文中描写猹的句子:“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我问学生:把“奔”换成“跑”
好吗?或者把这句的“奔”和“窜”交换位置好吗?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发现“奔”比跑的速度快,更能表现猹的灵活;“奔”方向明确,而“窜”则是猹逃跑时不认方向的乱跑。这一“奔”一“窜”,充分表现了猹的伶俐、凶猛,更加反衬出闰土的机智勇敢。通过换词比较,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
3、换位比较
在教学鄂教版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时,文尾有这样两句:“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在课上,我把句子前后颠倒过来,变成了:“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啊!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然后让学生比较思考,哪一句好。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受到了书上的句子好,把“幸福、难忘”放在前面能强烈表达傣族人民的心声,更能突出“总理与人民心连心”这一主旨。这一换位比较,学生对言语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提高了。
三、注重联系一枝一叶总关情
1、联系上下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十分重要。如鄂教版四年级《父爱深深》一文中:“的确,爸爸给了我金钱难以替代的真情。”在品析这个句子时,仅从关键词“金钱难以替代”理解父爱深深,显得空洞、苍白,此时必须联系前文描述:“从此,日复一日,爸爸所有的闲暇时光,都用在做音箱上。……甚至微不足道的胶水”来理解。这一段话描绘了一个父亲为了陪儿子实现梦想,用尽了自己所有的闲暇时光,充分诠释了“金钱难以替代”的深刻内涵,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了浓浓的父爱,不是空洞理解,而是有理有据,有情有境。学生再来读这个句子,就是充满浓浓深情的,彰显了人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