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范文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边际替代率
0
X
X对Y的边际替代率 MRSxy=
10
4
1
1
(1,10)
(4,1)
(2,6)
(3,4)
Y
X对Y的边际替代率 MRSxy为无差异曲线上 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随着商品X的数量增加,消费者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每增加一单位商品X时所愿意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将越来越少。或者说,每增加一单位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将越来越少。其实质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挥作用。根据该规律,上述过程中,商品X的边际效用将越来越小,而商品Y的边际效用则越来越大,因此,在效用上,商品X 所能替代的商品Y当然越来越少。
例子:某个同学饿的时候吃薯片,开始最想吃, 吃的越多,继续吃的愿望越弱。这就表明:随着 吃薯片数量增加,每一片薯片给带来的满足是逐 渐减少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从增加消费的每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不断下降直至为零和负数。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生理或心理原因:最初欲望最大,随着满足而减小,过分满足则变成痛苦 物品有多种用途,人们总是首先将之用于最重要的用途,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
吉芬商品
Q
P
0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支付的价值额与其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价值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衡量消费者购买商品为自己带来的福利改善。
02
01
03
04
05
消费者对风险的偏好
预况下的消费者行为
第三节(略)
一、预期效用函数
预期效用函数
假定消费者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是肯定可以获得收入W0;另一种是不确定情况下可能获得的收入W1或W2,概率分别为p和(1-p)。则其在不确定情况下可能拥有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称为期望值:W[p、(1-p),W1、W2]=pW1+(1-p)W2。预期效用函数E{U [p、(1-p),W1、W2]}= pU(W1)+(1-p)U(W2)。期望值效用:U(pW1+(1-p)W2)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中西方消费观念差异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中西方消费观念差异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中西方消费观念差异近年来,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居民不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收入越高,消费的商品越多。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篇1中国人崇尚勤俭持家,量入为出,习惯于存款消费。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主张超前消费,习惯于贷款去享受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谈起了各自在人间的一生。

美国老太太到银行贷款买房,住了30年,最后贷款也还清了,并享受了一辈子的快乐生活。

中国老太太在年轻时,他母亲去世了,为他留下了刚买的房子,让她享受了30年;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了一套新房。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能够大概了解中美消费观念里体现的文化差异,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老太太贷款住上了新房,舒舒服服地生活了一辈子;中国老太太也有自己的新房住,也能享受人生,不过住的是她母亲的房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是自己享受生活,自己管自己,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而中国人崇尚的前人载树,后人乘凉,非常关心自己下一代的幸福生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为从古自今,美国人相信上帝,认为他会给每个人赐福,所以美国人崇尚公平,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要想有别人的帮助;而中国人尊住祖,认为是祖先给子孙赐福,是祖先在保佑着你,所以中国人崇尚伦理亲情。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取决于各自不同的伦理亲情于价值观念。

随着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接触与碰撞,中西方也会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对方的优秀文化,中国人在子女留下财富的同时,也会接受贷款消费,而美国人也会更加注重伦理亲情。

议论文西方消费观念篇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自然上升,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此时,为了促进国家和自身的共同发展,正确的消费观就起了重要作用。

首先,要有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识,这是必须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

2003年第2期税务与经济N o.2March15,2003 (总第127期)T axation and Economy(Serial N o.127)经济纵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述评金晓彤(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理论的历史承袭性和修正性的结晶,受时代局限而使理论所表征出的狭隘性并不会抵毁其应用价值。

相反,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也为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延伸应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关键词]西方主流经济学;消费行为;马歇尔;凯恩斯[中图分类号]F0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339(2003)02-0016-05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考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学派林立的西方经济学界,总会有一些学派属于正统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成为主流经济学;而另有一些学派属于非正统经济学,处于“异端”地位,但它们始终作为一条忽明忽暗的附线而存在着。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处于不同时期主流经济学消费行为的有关理论,并对其进行评价。

非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将另撰文对其进行评述。

一、马歇尔时代(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行为理论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方面,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经济危机频繁,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而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问世,从根本上动摇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食利阶层迫切需要新的为资产阶级辩解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在经典力学和数学飞速发展的驱动下,由奥国学派的门格尔、维色、庞巴维克、杰文斯、瓦尔拉斯等人主唱的经济学“边际革命”也随之掀起。

西方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 假设当消费者选择两种商品x,y时,消费者均衡原则的 公式表达为:
• MUx/Px = MUy/Py • 制约条件的公式表达式为:I=Px∙Qx+Py∙Qy。 • 设给定二元函数z=ƒ〔x,y〕和附加条件φ〔x,y〕=0, • 为寻找z=ƒ〔x,y〕在附加条件下的极值点, • 先做拉格朗日函数L〔x,y〕=ƒ〔x,y〕+λφ〔x,y〕,其中
• 所以,消费者要实现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的比率应该等 于价格比率。
• 以上是关于x和y两种商品所说的,是否同样适用于多种商品呢?答案 是肯定的。如果消费者在n种商品中做出选择,则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可 表达为:
讨论: 〔1〕下面的公式有什么含义?
MU X MUY
PX
PY
〔2〕如何调节以到达均衡?
λ为参数。求L〔x,y〕对x和y的一阶偏导数,令它们等 于零,并与附加条件联立,即
• L'x〔x,y〕=ƒ'x〔x,y〕+λφ'x〔x,y〕=0, • L'y〔x,y〕=ƒ'y〔x,y〕+λφ'y〔x,y〕=0, • φ〔x,y〕=0 • 套用到微观经济学里面:设效用函数U〔Qx,Qy〕,为使
它在制约条件下取得极值
〔4〕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 律。
10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解释:
〔1〕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原因:重复刺激; 〔2〕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先重后轻。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文献综述一、前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强调了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后来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 =a +bYd )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

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 =bYd ,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

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消费之谜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函数理论。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派和观点。

二、综述正文(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消费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指数、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消费者偏好、风俗习惯等。

在众多因素中,凯恩斯认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家户收入。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定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则,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y C C =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

短期分析中Cy C C 0+=C0为自发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人们为维持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数量cY 为引致消费,是消费中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发生变动的部分。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几点见解_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几点见解_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的几点见解【作 者】王建国【作者简介】王建国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博士消费之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介绍其中一些见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

一、消费与消费环境在社会经济中,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是生产和消费共同的目的。

消费是用商品和服务生产效用和社会福利的过程。

严格地说,消费是第二次生产过程。

第一次是用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生产消费品,第二次是用消费品生产效用和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生产过程也可以生产福利。

如果劳动是享受或部分享受,如果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心情舒畅,那么人们在生产消费品的同时,也可以直接生产效用和福利。

什么是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社会上所有人的效用的总和或总积或其他的某种函数形成。

什么是效用?效用就是满足感,就是主观上的享受,就是幸福。

单个人从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不仅由消费品的量决定,而且由他的偏好决定,由他消费所处的环境决定,由他在社会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决定。

例如同一个苹果对某个消费者能生产一定的满足感即效用,现在假设他因某种原因不象以前那么喜欢吃苹果了,即他对苹果的偏好减弱,同一个苹果就会比以前生产的效用量低。

知足者常乐就是用弱化偏好的方法使同量消费品生产更多的效用。

现在再假设他的胃口没变,但消费的环境变了,在消费过程中充满了爱或某种心情舒畅的环境,同一个苹果就会为他生产出比以前更高的效用。

例如他把苹果的一半让给了他最爱的人与他一起享受,半个苹果可能生产出比一个苹果还多的满足感即效用。

如果他吃这个苹果时还得看别人不友好的脸色(吃憋气食),这个苹果可能生产出负的效用(不舒服来)。

正所谓用钱买气受。

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中吃同一个苹果,其所得效用也会降低。

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社会,即使消费量不变,人民的福利水平,幸福感也会高得多,可见同量的消费品,若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去消费,其效用就能提高。

当然,人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也会改变同量消费品所生产的效用量,如果人是有妒忌心理的话。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引言消费行为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和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需求、价值观和决策方式。

在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

1. 达尔达诺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达尔达诺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是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模型将消费者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需要识别、信息搜索、评估和比较、购买决策和行为后评估。

这个模型认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依次经历这五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做出相应的决策。

2. 弗洛斯滕贝格的消费者需求层次理论弗洛斯滕贝格的消费者需求层次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消费行为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

这个理论强调了人的需求是层次性的,并且认为人们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3.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除了以上两个心理学的消费行为理论之外,经济学中也有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理论。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主要关注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根据自己的效用函数做出最佳选择,从而使自己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化。

4. 社会文化的影响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也充分关注了社会和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例如,商业广告的研究表明,广告对消费者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会对其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5. 孟德尔森的价值和行动理论孟德尔森的价值和行动理论是对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观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价值和行动理论将价值分为功利性价值(自身利益)和表达型价值(社会认同等价值),并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这些价值的结果。

总结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消费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达尔达诺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弗洛斯滕贝格的消费者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以及孟德尔森的价值和行动理论等,都为我们揭示了消费行为的不同方面和影响因素。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综述西方经济学作为全球经济学的核心分支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旨在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需要回顾其历史沿革。

古典经济学派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主义思想,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货币和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范畴,也与微观经济学紧密相连。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使得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经济学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实证分析主要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规范分析则侧重于评价经济政策的优劣和提出政策建议。

计量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数据和模型来验证理论假设。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在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试图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背景、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西方经济学作为世界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自古典经济学时代至今,西方经济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各种经济理论和思想,逐渐形成了涵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庞大理论体系。

其背景主要涵盖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经济危机的挑战、政府政策的调整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对于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指导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方消费者行为模型构建理论的解构及启示

西方消费者行为模型构建理论的解构及启示

西方消费者行为模型构建理论的解构及启示内容摘要:本文以营销理念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在针对西方消费者行为阐述方面以美国为例,对西方消费者行为的模型构建理论进行解构,并结合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的一些特征和现状探讨,试将中西方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文章以体育消费者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方体育消费行为模型中国体育消费体育营销启示西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营销体系中,消费者行为的概念是:个人、群体与组织如何挑选、购买、使用、处理产品、服务、想法、体验来满足其欲望和需要的过程。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受到文化、社会、个人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

(一)文化因素文化和亚文化社会阶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重要的。

文化,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最本质行为,是影响人欲望和行为最基础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经济发达且追求效率的美国而言,生长在其环境下的个人,会形成这样类似“美国梦”的价值观:追求成就感,成功,积极,讲求效率,实用主义,进取心,物质享受,自立,自由,追求外在舒适感,人道主义并充满朝气。

而对于我国而言,家庭和社会显然给予了很大不同的价值和人生观念,但个人对宗教、政治、民生、经济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文化大背景下,每个人有着自我的个体亚文化,受到国籍、信仰、种族、地理区域的影响而形成。

亚文化对消费产生了个体驱动性行为的影响,从营销角度看,应将亚文化产生的个体特征与普世性的社会化消费特征区分开来,而一旦它达到一定影响力时,就必须给予注意甚至是采取营销行动与获取这方面市场。

文化因素对体育消费者的影响尤其重大,体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消费中有着各种体育明星效应、体育集体荣誉感效应,集体荣誉感小到团体、组织,大到城市、国家,这些效应都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且文化在其中持续不断地占据主导地位。

(二)社会因素与消费者行为社会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参考群体、家庭、个人社会角色地位方面。

消费观论文-消费理论研究

消费观论文-消费理论研究

消费观论文-消费理论研究摘要:消费对于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不谈的话题,然而在消费理论发展的几个世纪以来,消费理论不断的被人们重视起来,消费理论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

各个时代不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的对消费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整理疏通消费理论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于不同流派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分析了其异同点,最后指出了消费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消费理论;新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比较综合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然成了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消费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方向日渐被人所重视,不但为经济学界及经济理论家所关注,也引起了国家实际部门及决策者的重视。

1 古典经济学的消费思想从消费理论的发展史看,古典经济学并未将消费问题纳入统一的“经济人”范畴,而对消费问题的论证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由于消费者没有被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消费理论,在这一时期,关于消费的问题的讨论是散乱的分布在部分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

古典经济学中涉及到消费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主要有1.1 威廉·配第威廉·配第的消费思想的核心是:少消费、多积累。

其对消费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第一次真正正确的认识到消费的作用和地位,首次提出了生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消费,是对重商主义财富观的否定;其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积累,保证财富的增值。

他对各种消费支出意义的认识体现了“一切为了积累”的想法。

1.2 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是经济学说史上将消费理论正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

他认为消费的唯一研究对象是消费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满足程度,唯一目的是在于对比消费者的消费对他所引起的损失和给他提供的满足。

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生产能创造自身的需求,不会出现需求的不足。

而其之后的经济学家,大多遵从萨伊定律,在生产消费的关系上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

1.3 西斯蒙第古典经济学中最具有人本精神的消费论来自西蒙斯第。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ΔX1和Δ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由于 ΔX1是增加量,ΔX2是减少量,两者的符号是相反的, 所以,为了使MRS12的计算结果是正值,以便于比较,
就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 率公式为:
在两商品的替代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这 种现象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具体地说,商 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 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 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 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 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 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 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 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一、无差异曲线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提出是以消费者的假定为基础的。序 数效用论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 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 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例如,餐厅 有两种套餐组合可选,A组合是汉堡加可乐,B组合是 米饭加甜汤,若某消费者偏爱A组合,说明A组合给他 带来的满足程度大于B组合。
三、消费者均衡
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那么,消 费者该怎样进行消费,才能获得最大效用呢?为此, 经济学中提出了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 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 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研究 消费者均衡时,我们有三个假设条件:第一,消费者 的收入不仅是既定的,而且是有限的,即货币边际效 用为定值,不存在递减的问题;第二,消费者的偏好 是既定的,即过程中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效用评价不会 发生变动;第三,商品的市场价格是既定的。

经济毕业论文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经济毕业论文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

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证分析前言西方的消费函数首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由于他针对的是消费的短期现象,只能解释短期数据,而长期数据拟合度比较差缺乏解释力,产生了“消费函数之谜”,从而后来又相继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霍尔的“随即游走假说”以及在批判霍尔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假说,例如流动性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等等,从而西方的消费函数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这里我们只针对前面的四个理论对中国的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一、建立西方消费理论的简化数学模型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只追求一种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基础上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

认为,消费支出的大小与当期收入水平的高低相联系,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了消费。

消费函数线性形式:Ct=c+βYt+εt(0<β=dC/dY<1)Ct是单个个人的t期消费量, β是当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t 是当期收入,εt是个随即扰动项,c是个人最低消费(吃饭穿衣的基本消费)边际消费倾向MPC是Yt的递减函数,即:dMPC/dy=d2C/dY2<0而平均消费倾向应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应是递减的,这与库兹涅茨实证研究的美国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稳定在0.87不符合。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针对凯恩斯消费只与当期收入相关和个人彼此独立消费的说法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建立了消费的“示范性”和“不可逆性”。

示范性是消费者受周围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如果周围人的消费水平较高,某人的收入水平较低,也企图接近周围人的消费水平。

于是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其数学模型为:Ct=c+α0Yt+α1 Y0+εtY0 为周围人群或团体的平均收入所谓消费的“不可逆性”是指个人的消费不仅受当前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果某人在过去的高收入下形成了某种消费水平,虽然现在收入减少了,但是还想维持这种消费水平不让他下降,其不可逆模型为:Ct=c+α0Yt+α1Y2+εtY2为过去的最高收入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收入,一部分是持久收入。

西方经济学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说明物以稀为贵。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生活哲理
评析萧伯纳的话: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想要而得不到, 评析萧伯纳的话: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想要而得不到,二 是得到之后; 是得到之后;
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幸福= 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幸福=效 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 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 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一个人的欲望水平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 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 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 福。 知足常乐”“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 ”“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 “知足常乐”“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 时得阿Q ,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 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 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当MU > 0, TU↑ ;
TU
P TU
当MU < 0, TU↓ ; 最高点, 当MU = 0, TU最高点,总 最高点 效应达到最大 。 处于↑ 处于 、↓的拐点 的拐点 总效用以固定增加时, 总效用以固定增加时,边 际效用不变 Q MU MU

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研究论文(全文)

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研究论文(全文)

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研究论文(全文)一、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自凯恩斯1936年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对于收入决定消费这一基础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假说和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

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到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有“示范效应”(DemonstraionEffect)的。

基于这样的假定:与绝对消费水平相比,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

同时,杜森贝利把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这种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导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

3.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

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获得最大效用。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为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他一生收入的现值的条件下,会尽可能使他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3篇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3篇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3篇第1篇: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的现状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用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研究(consumerbehavior),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behaviorresearch),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

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

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人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le,Blackwell,andKollat,1978年)。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

中国早在1920年代就引入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但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从19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

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从1999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

当前,很多研究者也致力于在某个领域内研究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多学者把消费者研究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渗透到品牌权益(范秀成)、顾客满意度(赵平)、营销渠道(庄贵军)等。

二、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诱因;对信息的处理。

消费者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需要是和人们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消费理论

西方消费理论

西方消费理论指导教授:王国臣专业: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学生:李成浩学号:2012020119【摘要】试用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解释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低迷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关键字】消费理论、消费现状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消费者行为理论,顾名思义,是研究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是建立在何种心理诱因的,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那些因素影响。

显然,消费者进行消费是因为对被消费物产生了需求,换句话说即使被消费物满足了消费者的欲望。

而这种对消费者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此物品的渴望程度。

由此,便给经济学家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经济学家们便抽象出一个概念即:效用。

用它来表示消费者消费物品时获得的满足度。

构建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模型。

它们和预算线一起共同构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一)了解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的消费理论1.、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这是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基础,比如说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储蓄倾向,特别是那个简单的消费模型。

这种理论简单的认为人的收入增加就能引起消费的增加。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这个批判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人的消费不仅要取决于当期收入还要取决于别人的收入——“攀比”,而且还要相对取决于过去收入的最高点。

棘轮效应。

3、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有收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没收入纯消费的阶段。

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提供第二阶段的消费。

和相对消费理论有类似的地方。

4.、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这个指的人的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收入状况,还要取决于自身持久性收入的问题,这种理论包含了理性预期的因素,很重要,人是理智的,该理论认为人不会因为当期收入增加而贸然增加收入,他会以未来的情况预期作为参照标准,来决定当期的消费。

(二)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现状中国居民长期持续的低消费率一直是中国宏观经济所存在的问题,这一形态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而愈加严重。

西方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之消费者行为理论
应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解释了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如何选择商 品和服务的消费组合,以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无差异曲线
定义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消费者偏好不 变的曲线,即在曲线上任意两点所代 表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都能给消费者 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
应用
无差异曲线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用于 描述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行为,帮助 理解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 实现效用最大化。
05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
实验经济学方法
总结词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观察和分析消费者行为,以检验理论假设。
详细描述
实验经济学方法通常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通过模拟市场交易、产品选择等场景,控制各种变量,观 察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以检验和验证消费者行为理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外部干扰 因素,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消费者行为的动态变化
消费者偏好的动态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偏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能 是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变化所导致
的。
消费者行为的动态变化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
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消费者行为的周期性变化
广告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广告对消费者认知的影 响
广告对消费者情感的影 响
广告与消费者行为转化
广告通过各种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商品 或服务的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 特点、品牌形象等。广告的创意、画 面、语言等元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认 知和记忆。
广告不仅传递信息,还能引发消费者 的情感反应。成功的广告往往能够激 发消费者的积极情感,如快乐、兴奋 、信任等,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 愿。

关于西方经济学论文怎么写

关于西方经济学论文怎么写

关于西方经济学论文怎么写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篇一:《西方经济学论文消费,要对自己负责》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消费理性收益最大化每当年末或者节日来临,父母单位经常会发东西,前些年,是日常用品或者是食品,但近些年,更多的是发现金。

当然,我更希望父母单位发现金,这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学了西方经济学,便能用消费者消费行为来分析这种心理。

在消费时,也能更理性,学着在消费的时候对自己负责。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这个方程式中,分母是欲望,在这里,欲望指的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所缺乏的感觉,也是渴望被满足的愿望,可见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

而效用同样也是一种心里感觉,消费某种物品而得到的满足感越多,效用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那么,既然效用和欲望都是一种心里感觉,幸福自然也是一种心里感觉。

效用的大小也是因人而异的,既然有欲望就容易造成消费行为,所以,消费给每个人带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既然如此,每个人的消费方向和消费水平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同,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幸福感最大化,就应该试着使自己的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这样的消费行为,也是对自己负责。

像我在开篇提到的,发给一定的实物和发给与实物价值相同的现金,我们觉得发给现金更合适,那么现在,我们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

首先,从无差异曲线来看,尽管同一条线上的取值不同,但所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发给的实物如何组合,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都是相同的。

另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若发给的实物是几种物品的组合,则其中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他几种物品的数量就会下降,因此,无论怎么样组合,其总效用都是相同的,无法使每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都增加。

而发给我们现金,就保证了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我们可以对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大大增加了满足感,对于发给实物来说,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发给现金则可以实现这一点。

因此,从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来看,在这件事上,企业发给员工相应的现金比发给实物更合适。

西方社会学消费理论综述

西方社会学消费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17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9)14-0184加3
在马克思看来。消费不是简单地被看作主体占有、使用、消 耗客体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 动换取工资.然后到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劳动变成了一种商品, 人与物质世界的创造关系变成了某种在市场上可供出售的东 西,至于个人究竟能获得多少消费品,则取决于社会的分配方 式。正是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这种外在性,决定了生产者(消费 者)对产品的消费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任何商品都 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交换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转换为商品关系,通过商品的消费体现出来。 对于阶级划分,马克思是以生产关系为划分标准的,但他 也意识到生活方式对于阶级区分的重要性。他在分析中世纪法 国农民的状况时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 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
一章中。在他看来,时尚是有等级性的,“每一种时尚在本质上 都是社会阶层的时尚,也就是说时尚通常象征着某个社会阶层 的特征,以统一的外表表现其内在的统一性和对外区别于其他 阶层的特性”。呶.-j-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来说,频繁地推 出新时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较高社会阶层的时尚把他们自己 与较低阶层区分开来,但他们又是较低阶层模仿的对象。“一旦 地位较低的阶层试图跟从较高阶层的时尚模仿他们时,后者就 会扔掉旧时尚,创造一种新时尚”。⑤ 然而,由于货币的存在,任何消费者都可以获得任何商品, 这就使得韦伯所说的通过垄断来维持的某种消费特权瓦解了, 人们对风格的充满渴望,并通过不断更新所消费的商品来体现 独特的风格。风格的保持需要通过不断的弃旧更新来实现,对 风格的追求就引起时尚短暂而频繁地流行。在西美尔看来,时 尚是“不安分的、迫切要求变化的阶层和个人,在时尚以及变幻 不定、相对独立的生活形式中找到r折射出自身心理轨迹的一 种步调”。⑥这里西美尔对时尚流行的分析实际上就表现了消费 品符号意义的重要性,他的思想为模仿消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 解释。 I五)布迪厄:消费是不同社会阶层品味差异的外在表现 韦伯关于消费和生活方式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在布迪 厄的《区隔》一书中得到了深入详尽的阐释。布迪厄在韦伯命题 的基础上,运用资本(capital)、场域(field)、惯习(habitus)等概念 工具.分析了消费如何在阶层分化中扮演了区分的作用。与经 济学中对资本的界定不同,布迪厄把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 资本和文化资本,从那些拥有最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阶 层,到那些最大程度地被剥夺了这两类资本的阶层,就形成了 一个等级的体系。而场域则是南各种客观关系构成的“社会空 间”,这一空间的性质由各种拥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之间的行 动所界定,即资本在宏观层面上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结构和关 系。具体到消费领域.布迪厄指出,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 其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以及 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多少、如 何消费。 惯习是连接行动者实践与客观社会结构(即场域)的中介 变量。在布迪厄看来,各个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差异,是 由其背后的各种惯习决定的,而惯习本身又是在场域中被塑造 的。具有相似惯习的行动者,就具有相似的实践。在惯习作用 下,一些13常的实践活动如姿态、走路、吃饭或说话的方式,都 体现了社会的评价原则和结构原则,体现了诸如不同阶级、年 龄、性别之间的各种社会分化,即生活方式差别。换句话说,惯 习是一种被打上了阶层烙印的生活经验知识。 在资本一场域一惯习分析框架下,就可以分析消费品味与 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布迪厄认为品味是处于既定位置上建立 区别和标志区别的手段,社会各阶层在消费方面都表现出与其 阶层相一致的品味。品味赋予物品以不同的意义,它的作用如 同一种“社会定位”(social orientation),一种对“自己位置的感 觉”,把社会空间结构中既定位置上的人对应于与其财产相适 应的社会位置以及与其位置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尽管经济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自凯恩斯1936年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对于收入决定消费这一基础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假说和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

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到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有“示范效应”(DemonstraionEffect)的。

基于这样的假定:与绝对消费水平相比,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

同时,杜森贝利把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这种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导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

3.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

人们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之间做最佳分配,从而获得最大效用。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为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一个人在其一生消费的现值不超过他一生收入的现值的条件下,会尽可能使他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

这样,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或晚期会是一个借款者或称负储蓄者,而在中年时则是一个正储蓄者。

因此,从总体上说,在一生中,虽然收入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相对稳定。

三、消费理论的新发展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消费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向前探索,对上述权威理论提出了挑战和修改完善。

霍尔(Hall,1978)根据卢卡斯的思想,将理性预期方法引入消费理论,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random walk hypothesis),将消费理论从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

霍尔的主要结论是,消费是随机游走过程,不能根据收入的变化来预测消费的变化,即消费的变化(Ct+1—Ct)不可预见。

由此随机游走假说催生了新的消费理论。

弗来文(Flavin,1981)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消费对劳动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excess sensitivity),即消费与劳动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对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解释,有流动性约束(liquidity constraints)、不确定性(uncertainty)、统计中的加总误差、短视(myopia)。

弗莱文(Flavin,1985)利用美国宏观经济数据所作的定量分析发现,流动性约束是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确定性也有助于解释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

Zeldes(1989)提出运用预防性储蓄(precautionary saving)理论可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作出解释。

消费理论的这些新发展,表明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前收入,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正确性。

这个结论对于分析现阶段我国的消费不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是持久收入假说的提出者。

他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是持久收入假说的代表作。

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出发点与莫迪利阿尼是相同的,即认为尽管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是不稳定的,但消费却是稳定的。

假定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在弗氏持久收入理论中,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持久收入的概念包含有预期的收入,因此没有任何直接的方式来估算它。

持久收入假定认为,消费者是从其可以支配和预期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安排现期消费的。

一般而言,持久收入会提高消费支出水平。

从理论上讲,就是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值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值。

基于该假说的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变动大的人对长期收入估计偏低,收入稳定的人对长期收入预期看好。

可以看出,弗里德曼是在假定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前提下来分析这一问题的。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以消费者根据长期收入进行消费和储蓄行为为基础的,它们被合称为前瞻的消费理论。

后来,经济学家把这两个理论合起来称之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简称为LC-PIH。

与凯恩斯和杜森贝利的收入假说模型中的消费者不同,前瞻的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被假定为理性“前瞻”的主体,追求消费在不受当期收入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5随机游走假说。

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前沿把“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是霍尔(hall,robert)。

1978年霍尔把理性预期的方法应用到消费者行为理论,融合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理性预期,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意义的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模型,即随机游走假说(RandomWalkingHypothesis)。

此后经济学家们在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中却发现,消费与劳动收入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进而提出了有关消费对劳动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以及实际消费变化小于理论估计值(基于消费与劳动收入变化正相关性模型计算的估计值)即所谓的消费“过度平滑性”。

上述两个实证检验结果对随机游走假说提出挑战,说明了该假说与实证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

1、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从本质上讲,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模型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合理解释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冲击对人们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

为此霍尔(Hall, 1978)用随机过程方法对其加以修正:在实际利率为常数,且等于时间偏好主观利率假定下,他得出如下结论:根据理性预期,按照持久收入假说寻找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Random Waiking)过程,可见霍尔的结论只是持久收入假说在理性预期下的发展;如果持久收入假说的逻辑正确,则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也正确。

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朱国林,2003)。

然而,在随后大量的经验研究中出现了三类与随机游走假说不一致的难题。

其一,在时间序列数据中,消费的变化和预期收入正相关(过度敏感性),对不可预期的收入不敏感(过度平滑性),这被称为迪顿悖论。

其二,消费在时间上的预期增长,这与实际情况不吻合。

其三,老年人的储蓄行为差别很大,特别是那些退休时仅有少量财产的人和拥有高收入、受过良好教育、在退休时非常富有的人之间差异更加巨大。

为了解释经验研究与消费理论间的不一致,西方一些学者对霍尔的模型作了各种改进,成为消费函数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由于随机游走假说不能完全解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了弥补消费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流动性约束假说(Liquidity Constraints,LC)、预防性储蓄假说(Precautionary Savings,PS)和λ假说。

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都是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基础上,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的修正。

与这两种假说不同,坎贝尔(Campbell,john・y)和曼丘(Mankiw,n?gregory)从总和消费入手,建立了一个所谓的“λ模型”,被称之为“λ假说”。

λ假说也可以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流动性约束假说扎得斯(Zeldes,1989a)将流动性限制定义为某一较低的资产水平(相当于两个月的收入),如果个人财产低于两个月的收入,消费者就是受流动性约束的。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流动性约束指由于信贷市场不完善,消费者无法无成本地借贷,即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不能有负资产。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进行储蓄的动机是防止流动性约束;流动性限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储蓄,其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如果消费者在某些时期持有零资产,那么在这些时期其行为将遵循拇指法则,不过如果消费者只受到流动性约束,而不选择使用拇指法则,消费增长对预期的收入增长的反应就存在着非对称性。

第二,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者行为可能与不受流动性限制但有明显预防性动机的消费者行为相同。

在流动性约束模型中,增加不确定性的影响和较强的流动性限制的影响是等价的。

第三,在一个没有流动性限制的模型中,消费者所选择的现期消费使现期的边际效用和下一期支出远期支出的预期边际效用都均等化;对于受流动性限制的消费者来讲,他们仅仅在短期内熨平消费。

显而易见,如果典型消费者受到流动性约束,其一生的消费路径将会改变。

预防性储蓄(precautionary saving)风险厌恶的消费者由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额外储蓄(Leland,1968)。

例如,人们为了应付意料之外的未来开支,会进行更多的储蓄,这就刺激了家庭储蓄的增长。

经济学家把这成为预防性储蓄。

预防性储蓄理论吸收了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消费者理性和效用最大化的假说,并引用不确定性理论以及消费者跨时期选择分析,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是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来平均分配财富,还为了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

3、预防性储蓄假说存在风险时,消费者在决定消费路径时不仅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多少,还要考虑持久收入的变化(风险)。

卡贝里罗认为(Caballero,1990),风险主要体现为劳动收入的变化。

如果消费者不在乎风险,那么他会根据持久收入的变化而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时不存在过度平滑性。

但如考虑到风险,消费者必须同时进行预防性储蓄以规避风险,表现出过度平滑性。

根据跨期预算约束,过度敏感性也成立。

扎德斯(Zeldes,1989b)发现,在CRRA函数下,消费者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特别是金融资产少,劳动收入不稳定的群体。

这些消费者明显对预测到的收入变化反应过敏,而对未预测到的收入反应迟钝(平滑)。

然而,布郎宁和卢萨迪(Browning and Lusardi,1996)指出,就象许多人不受流动性约束影响一样,许多公众由于有足够的资产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不那么重要。

凯恩斯的不朽贡献。

模型Zeldes的预防性储蓄模型条件是:W t+1=(W t−C t)(1+R)+Y t+1,C t≥0,W T−C T≥0W t是t期的金融财富(已经收到收入并且还没有消费),R代表t期与t+1期之间的真实利率,Y t是t期的劳动收入,C t是t期的消费,E t是基于t期信息条件下的期望,U是一期效用方程,T是非随机的死亡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