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
入探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6-0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亘古不变的优秀品质。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处于意识形态形成初期的大学生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将“西化”、“分化”的思想灌输给我国大学生。
在这个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矛盾与斗争最激烈的重要阵地,更要努力把握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其能够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理想信念是人们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是人们追求梦想的依托,是人们世界观、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确定人生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同民族精神一样,理想信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总之,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
神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切实做到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
(三)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国民中最具有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的群体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队伍中的生力军,其素质能力将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所带来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刻也不能松懈,使大学生们凝聚一心,克服万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
1.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要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
在内容上要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研究的最新发展,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要紧密结合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拓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要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交汇点,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引导与互动相结合,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下进行;二是严肃与趣味相结合,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增加趣味性,利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学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提高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引入到课程教育当中。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以及讲座,以促进其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1.正视信仰危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危机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所造成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西化”和“分化”的产物,也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客观反映。
我们要高度重视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树立信心,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认同。
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其次,加强主流思想文化教育。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对和抵制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
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个方面着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和凝聚力,在关注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要重视个性差异,在共性的指导下寻求多样化的个性发展,使共性和个性完美结合。
2.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石,是道德建设的源泉。
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握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祖国美好的未来,明确自己
肩上的历史责任。
要努力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3.端正态度,科学对待西方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西方“文化入侵”中的“西化”和“分化”的政治企图,使大学生能够冷静面对;另一方面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分析,科学对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地加以吸收和批判,决不能盲从。
(三)挖掘文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
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防洪纪念塔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高校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力度,动员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呼吁各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大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参观和实习,各方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抢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网上制高点。
首先高校要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网站,立场和观点要鲜明。
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大学生为网站服务对象的理念,以学生为网站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主体;要强化导向,在栏目的设置和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上,要坚持主旋律,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坚持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来创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网络平台;要注重服务内容,为了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等需求,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将教育和服务相融合,通过网上服务,来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来实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
其次高校要通过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剑旄.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求索,2003,(3).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利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5]刘川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