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 暂行报律》 在正式宣布废除《 , 大清报律》
的同时, 与报界约法三章, 基本 内容为: 第一 、 出版刊物必须履行登记 手续; 第二、流言煽惑 , “ 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者” 应受惩处: 第三 、调 “ 查失实, 污毁个人名誉者” 应受惩处。1 1 92年 3月 1 2日, 南京临时政 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 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规定“ , 人民有言 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 自由” 。人 民群众的言论出版 自由, 第一次 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 “ 法律近代化最原始的动力是人类想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 。 当时的中国,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立宪派在新闻出版界还有相 当雄 厚的实力 , 他们极力破坏革命, 新生的革命政权临时政府刚刚建立, 亟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e A dS ce S t
{占 5 缸金 J
29( 0. ) 06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傅 峙 叶 继 卫
摘 要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批管理新闻事业的法律, 这些法律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物进化论的演进过程。 民国初年新 闻法律 制度 的演进 既 自 遵循 了这一规 律 , 受到 了这一理论 的影 响 , 发 也 这种进化 的新 闻法律制度 在 一定程度上是 有利 于 当
要 的。
三、9 6年.9 6年北洋政府新闻法制——重压下的缓慢演进 11 12 袁世凯死后 , 继任者也没有废除 自由主义新闻体制 , 甚至为形势 所迫, 还屡屡作出维护新闻 自由, 维护报业发展的法律保证。 11 9 6年六月六 日袁世凯死后 ,副总统黎元洪于翌 日宣布就任大 总统职位 。黎元洪上台之初, 立刻宣布恢复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废 、
时 中国新 闻事业 的发 展 的.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五六章

第四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武汉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控制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11月9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颁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公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鉴于《大清报律》废除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由此制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是: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1日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则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写入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武昌起义后半年,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

1912年2月至10月的8个月期间,在北京注册的新报纸就有89家之多。

1912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创立的通讯社甚至还超过了二十家!而这些新创立的报刊中,其绝大部分为党报性质。

政权机构机关报:四川都督府《都督府政报》、云南都督府《云南政治公报》政党机关报:国民党《湖南民报》、共和党《群报》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为自己鼓吹:尹昌衡成都《西方报》、谭延闿武汉《国民日报》知识分子:章士钊上海《独立周报》黄晦闻广州《天民日报》争取妇女参政商业报纸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新闻界出现短暂的繁荣,有人称它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报刊: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国民新闻》等;天津《民意报》、《国风报》等。

共和党——进步党系统报刊:上海《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北京《国民公报》天津《庸言》小政党、政治团体报刊自由党上海《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铭主编“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横三民”民国成立后,“政党政治”风起云涌,短时间内全国出现大小政党达惊人的300多个!为宣扬各自政治主张,他们纷纷创立新报刊。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的报刊实施封杀,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以“乱党报刊”的罪名查封,新闻出版业遭受沉重打击,因而国民党将此次袁世凯的报业整顿称为癸丑报灾。

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网罗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事件。

1903年邹容和章太炎在上海苏报发文支持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

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苏报被查封,时称“苏报案”。

黄皮京报:明清时期,得到政府允许的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民间小报,以朝廷官文书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朝廷邸报的翻版,因其采用黄色连史纸作为封面,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

“客里空”:原指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喜欢弄虚作假,伪造新闻的前线特派记者,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批判客里空后,“客里空”成为编造、抄袭、漏报、迟报新闻以及在新闻报道中违背事实等不良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

邵飘萍: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摄影家,《申报》著名记者,《京报》创办人,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张“新闻救国”,希望以报纸舆论影响政局实现救国,因宣传共产主义于1926年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政府枪决。

时务文体:维新派所创的新型报刊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因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韬奋精神”:指邹韬奋先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的不畏权势,勇于讲真话,力主自由、追求真理、推进进步的精神“竖三民”:于右任为推翻帝制,宣传革命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其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办报宗旨与目的基本一致,被人称为“竖三民”。

徐宝璜:著名新闻教育家,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主张报纸应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应代表国民提出建议和要求,并认为新闻中的事实正确与否决定舆论的健全与否,报纸在提倡道德,开启民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新闻教育界第一位大师”。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民国初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1.政治变革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开放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这一政治变革为媒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环境,新闻媒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度,新闻报道不再受到政府的强制审查。

2.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支持:民国初年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一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广告和订阅成为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增加了新闻媒体的财务基础。

3.报刊技术和发行渠道的改进:民国初年,报纸出版和发行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铅字印刷和平版印刷技术的引入使报纸制作更加高效和便利。

此外,发行渠道的拓宽和新闻代理制的建立,使得报纸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增加了读者群体和发行量。

4.新闻从业人员和专业培训的提升:在民国初年,新闻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高。

有更多的专门从事新闻采编的人才涌现,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一些新闻机构和学校开始提供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5.社会舆论的觉醒和需求的增加:民国初年,社会舆论逐渐觉醒,人们对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更感兴趣。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社论和评论,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业务的繁荣和创新。

总的来说,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得益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技术改进、专业培训和社会需求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为新闻业务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和进步,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
• 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 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 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 到报界关注。
• 1916年安福系财阎王郅隆接办天 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 报经理兼总编辑。
• 1918年欧战结束后,他以《大公 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
• 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 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总编 辑,成为报界名人。
•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 行报律》,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
1912年3月4日《暂行报律》
• (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 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 明,咨部注册。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阳历四月初 一日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 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 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 1888~1961 • 徐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 • 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
和党关系密切。 • 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
《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 者。 • 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 掌故。 • 30年代起因擅长写剧评,长期担任 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
邵飘萍
• 1886-1926 • 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 • 日本法政大学 •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 • 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
• 各地官府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层层加码。如法律规定报纸在发行前须送警 方备案,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发展成了发行前的预审制度;法律规定交纳保 证金是100~350元,一些地方提高到700元,无力交纳者即勒令停刊;法 律规定25岁以上的人才能办报,有的地方则改为35岁以上等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则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便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京师警察厅在1913年3月11日,即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编【圣才出品】

中编 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六章 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曾经出现过一度的繁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新闻界即遭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官僚们的严重压制和摧残,迅速地从繁荣走向了凋敝和堕落。

报纸数量锐减,所刊内容为规避政治迫害而趋向消极和风花雪月,由鸳鸯蝴蝶派主持的报纸副刊和格调低下的文艺小报盛极一时。

在报刊由政论向新闻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如黄远生和邵飘萍等,这些记者的出现取代了上个时期报刊政论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佼佼者。

“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 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 “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黄远生的新闻生涯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邵飘萍的新闻生涯 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刘少少 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林白水 徐凌霄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1.“咸与共和”与报纸暂时繁荣(1)辛亥革命后,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清朝的诸多新闻法规被废止。

与此同时,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精神也增强。

(2)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3)在“咸与共和”的“大好”形势下,昌言无忌,言论自由,新闻事业迅猛发展。

各种性质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就了民初新闻界的“繁荣”。

同时,报界和记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各地军政府对报纸采取的宽容政策和态度,对当时报界的繁荣也起到重要作用。

2.“政党政治”与政党报纸蜂起(1)民国初年在“政党政治”观念的影响下,各种党派林立。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史复习

新闻史复习

一、单选题、多选题民国新闻事业——除报刊数量急增,民初新闻事业繁荣的另一标志是通讯社的大量出现。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路透是人名,是一个名叫路透的德国人在英国半的通讯社)。

中国自办通讯社开始于20世纪初,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兴通讯社。

P104 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则是中共在1931年成立。

P180 民国孙中山“暂行报律”事件P104民国初期著名记者:黄远生(报界奇才)、邵飘萍(新闻全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业务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加强,二是报纸副刊的发展。

【黄远生】报界奇才。

记者生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

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此外,黄原声的政论也很出色,它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而又以深刻见长。

在新闻思想上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强调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最著名的新闻观点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占四分之三以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P112【邵飘萍】新闻全才。

1911年任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杭辛斋当时主管此报)主笔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报人的生涯。

1913年杭辛斋当选为国会议员,《汉民日报》交由邵飘萍主持。

他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的大无畏精神。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从此北京成为他进行新闻活动的舞台。

为了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文”的状况,他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他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他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以新闻报道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军阀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氏当国》(唐德刚) 袁氏当国》
5、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侵害 政局多变 一度复苏 新闻事业变幻复杂 昙花一现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 鸳鸯蝴蝶派” 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马路小报” 鬼报” “马路小报”与“鬼报”出现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论争 谩骂
殴人 毁报
民国初年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 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4、“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复辟帝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界的手段

高价收买以为己用。 办“御用”报充当“喉舌”。 御用”报充当“喉舌”
(傅国涌 《追寻失去的传统 》)

新闻思想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挥舞大棒强力镇压。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

制定法令严格统治。
《报纸条例》《出版法》 报纸条例》《出版法》 》《出版法 《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洪宪皇帝 86天 86天 “他坑了我” 他坑了我”
认为” 认为”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最有兴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 味、最有关系之各种信息”,“故构成报纸最重要原料 厥非新闻” 厥非新闻”。


采访艺术 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其脑筋无时休息,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时间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一切事物而待其变”。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交游广阔,不惜小费。


远生通讯” “远生通讯”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1912年 1912年 《申报》 申报》 北京通讯” “北京通讯”
特点
• • • •
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细致详尽,幽隐显达。 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2、邵飘萍 “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
1918年 京报》 1918年 《京报》
社长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本报因何而出世乎》 “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团体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1927年 《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最早的新闻业务教材 《新闻学总论》 新闻学总论》
《张之洞共俄国钦差说话 》 1903 年 1903年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林白水 1904年 《警钟日报》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小结:报刊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表现? 原因?
表现 重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创造了新闻通讯这一新的 报刊文体;开始出现职业记者且一批名记者脱颖而 出;通讯社兴起;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 原因 专制的统治;经济的发展;时局的不安。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向“ 新闻时代”演 民国初年,报刊由“政论时代” 新闻时代” 变,以及随之发生的变化,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种 进步;无论这种进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 》 )
1、黄远生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像彗星一样,显著于报界” “报界之奇才”(戈公振) 报界之奇才”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真正记者”
( 1885-1915 )
他的政论,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犀利深刻,深 入浅出,京、沪各大报争相载阅;他的通讯,生动活 泼,发人深省,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闻文体;他的采 访,消息灵通,才思敏捷,笔势纵横,为新闻界所称 颂;他的办报思想,要求资料确凿,判断切实,指斥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 时弊。他身后搜集整理的《远生遗著》四卷包括论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说、通讯、时评、杂著等共223篇,其中通讯153篇, 223篇,其中通讯153 占了2 占了2/3。他的通讯是民初政治风云真实而详尽的记 录,既是新闻,也是信史,对研究民初政治史、财政 史、外交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友人在纪念他时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说:“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二、职业记者初步出现
职业记者出现是新闻专业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我国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初期。之前虽有一些 著名报人,不过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 命家,或是宣传家,而非新闻记者或新闻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起伏 跌宕,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 要的思想家,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的编辑出版。在中国 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的报刊还是著名的记者,其 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启 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报导新闻、传递信息 则在最次。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也是 最末一代封建士大夫,和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文 学家和学人,其精神轨迹一脉相传,就是以报刊宣传 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散木:《乱世飘萍》 散木:《乱世飘萍》,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年。 2006年。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2007 社,2007年。 社,2007年。

三、新闻业务的新变化

新闻报道工作加强 新闻通讯事业发展 副刊的主流是消闲 报纸的企业化经营

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掌握心理,把握时机。
“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 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 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其 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 何也。” 何也。”
——张季鸾 —— 张季鸾
3、林白水
“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 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 1962年 杀害的。” 杀害的。” ——邓拓 1962 年
在语言上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明白如话,通俗 易懂,辛辣尖刻,冷峭凌厉,早在五四运动倡导白话 文之前他就已付诸实施,两办白话报,仅这个功绩就 无人能比。梁启超半文半白的报章体风靡当时的新闻 界,而林白水独树一帜,大胆采用纯白话,纵笔所 至,畅所欲言,文章中不时夹杂着新名词、民间口语 及方言词汇,读来活泼上口,明快畅达,同时带有浓 烈的感情色彩,常用反语,有时尖锐得近乎刻薄。这 一特点在他晚期的政论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深受读者 欢迎,也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这是后话。
(汤尔和 1923 年) 1923年)
(
1886-1926)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 终生以之。” 终生以之。” 做记者 办报纸 “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 之力不可斫。” 之力不可斫。”
1915年 1915年 东京通讯社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申报》 北京特别通信” 1916年 1916年 新闻编译社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 “ 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社会公共机关” 国民舆论代表”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 新闻业是超然的社会第三种因素,记者是“布衣之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 应建立“基础正当的法律”以保护新闻自由。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2、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报刊数量激增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 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 猛 100多家 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增至500多家,总销量数达到4200万份。
1874-1926 1874-1926) (1874-1926
擅写内幕新闻 将白话文运用于报刊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中国白话报》 社会日报》
“张之洞看见俄人占了奉天,也着了忙,就跑到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 俄国钦差衙门里面去求见他……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俄钦差冷笑道:不行 也要行了!张之洞还乱嚷道:万万不行,万万不行! 那俄钦差卷着胡子,抬头看着天,拿一条纸烟只管一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上一下地吃,不去睬他……”

报界意识增强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四万万众共有之舆论机关”。 “报馆与国务院、总统府平等对待,其性质与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参议院同为监督公仆之机关” 。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 “有冠皇帝大限告终,无冠皇帝炙手可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