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示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爱莲说》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爱莲说》【我解读】莲花是一种形态美丽、品性高洁的花,深得人们喜爱。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总之一句话,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在诸多咏莲诗文中,宋代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堪为极品。
全文119字,托物言志,以莲喻人,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细细品味,《爱莲说》结构严谨,语词凝练,音韵和谐,形象超凡,寓意深远,格调清丽,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可谓文短旨深,形美志洁。
一、婀娜多姿的形象美莲——婀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虽身处污泥之中,但却纤尘不染,自然天真,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茎干的角度写出了莲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贵品质;“香远益清”,从香气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品质和美名远扬的特性;“亭亭净植”,从体态的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独立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和凛然不可侵犯的个性。
形由神生,神自形显,作者笔下的莲形神兼备,内外一体。
读者读完此文闭上眼,脑中就会出现一池荷花纤尘不染、亭亭玉立的画面,令人赞叹不已。
二、志高行廉的品格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作品所表现的主旨绝非虚无缥缈,而是以“象”为基础的。
“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君子乃品德高尚、人格伟大之人也。
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言志,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
据《宋史》记载,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曾与其有着“悍吏”之称的顶头上司王逵据理力争。
因王逵不听,周敦颐就准备弃官而去,并说:“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最终使王逵醒悟过来,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公平。
黄庭坚曾云,周濂溪“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
初中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示例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学习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理清行文思路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
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
@实践I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核心—《方山子传》课堂实录林枫竹*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在备课阶段,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文本,在挖透文本的基础之上进 行教学设计,只有把文本读透,教学设计才能水到渠 成。
在《方山子传》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一个“异”字为核心,以“异在何处”“缘何而异”“如何看异”三 个方面来整合课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实录】师: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来说,为别人作传,若非受人所托,定是有为而作,也就 是其人身上有某种让作者很感兴趣的东西。
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看看方山子 身上的什么特点让苏轼如此感兴趣。
首先,请大家齐 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方山子 一生的特点的一个字。
(生齐读课文)师:我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找到的是什么字。
生1:我找到的是“豪”字。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感觉是“异”。
师:为什么呢?生2:因为“豪”只能概括他早年的生活,概括方 山子的一生,好像“异”字更好。
师:很好,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学点头表示赞同)师:那么,他有哪些地方是表现得比较“异”,也就 是与众不同的呢?(板书:异在何处)生3 :他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却选择到山中当隐士。
师:一般人处于他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呢?生3:这么有钱,就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嗔。
(众笑)师:那么方山子仅仅是有“钱”吗?生3:还很有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给大家读一下好吗?生3(读):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 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 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师:“使从事于其间”怎么理解?生3:假使他在官场任职。
*林枫竹,单位系广东省深圳中学。
48k i n束栄师: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人生选择与众不同。
还有什么地方是“异”的吗?生4:他小的时候想做侠客。
师:小时候想做侠客,这很“异”吗?生5:小时候想做侠客,后来又“折节读书”,然后 又归隐,这个转变也太大了。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学习建议 阅读来自一单学 期元 编
单元结构
排
课文
表达 积累 知识卡片
综合学习(与单元主题结合)
每周一诗(与单元主题结合)
(2)分析课文的改动
●题目 《祖父和我》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3章,我们可以看一下在注 释①中提到题目为编者所加,思考:为何不把题目定为:我的祖父,我和祖父 呢?
●文章段落 六年级第二学期《域外风情》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结束部分: 教材: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文本结构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显性的,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 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
第二层次是隐性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 程;
第三层次是更加隐秘的,需要着眼文体形式的规范性和开放 性,文体的流派与风格。
——孙绍振《解读语文》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 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 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 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 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 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 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
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 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 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方法和技巧。
一、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和内容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教材结构分析:通过分析教材的总体结构,了解教材的目标、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安排等。
同时,可以关注教材的渗透性和层次性,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
2. 教材核心思想把握:教材中的核心思想是指贯穿教材的主题、理念或教育观点。
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3. 文本解读与分析:教师需要对每个课文进行仔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课文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分析课文,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教学意图,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将教材的理念和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步骤的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面给出一些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1. 目标明确: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适当的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
目标要具体、明确,以便于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
2. 情境创设: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音乐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 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讲解、示范、讨论、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喜剧的外壳 悲剧的内核—《范进中举》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核——《范进中举》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广东罗定罗镜镇中学刘云仲【我解读】喜剧的外壳“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在《范进中举》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写其一生一世痴迷科举,追名逐利,甘愿做科举的奴隶。
尽管范进喜极而疯,但终于清醒了过来,最终功成名就,如愿以偿。
后来范进也中了进士,走入仕途,晋身入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妻子、母亲也跟着享受中举带来的荣华富贵。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他实现了当时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科考场上出人头地,表面上看,皆大欢喜,结局圆满。
悲剧的内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范进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不但付出了了大好青春年华,而且还搭上了母亲的性命。
由于科举制度的毒害,千千万万的范进们穷其一生的精力,长年累月跋涉在科举考试的漫漫长路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受到毒害,人格严重扭曲。
可惜的是,当他们的命运改变之后,他们断不会反思自己的过去,更不会反思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是极力融入这个污浊的社会,变身为统治阶层的一员,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因此在阅读小说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应该深入思考:从人物命运的角度看,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的精力浪费在科举考场上,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其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我设计】创意说明:本设计着重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形成能力出发,从丰富认知入手,学习时在分析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同时,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流程采用“点击作者——走进作品——赏析艺术——相关辩论——深化拓展延伸”的教学设计。
本文显著的创意在于引入相关辩论设计,通过辩论,深入领会文章高超的讽刺艺术。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感受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围绕相关话题的讨论中,深入探究人物命运、主旨思想、相似人物的比较等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赏析课文的艺术成就。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本单元围绕“世界名著”这一主题,安排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篇精读课文,《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两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习作“写作品梗概”,语文园地及快乐读书吧等内容。
第二单元篇章.丽背景图由一本书及许多建筑物组成,这正应了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把我们引到绚丽的名著花园。
上半部分写着“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界名著;下半部分写着“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和“学习写作品梗概”,分别从阅读与写作角度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教学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感受世界名著的文字魅力,激发学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二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通过三要素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作品梗概;三是通过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训练学生运用预测和推理、启动先备知识、图像化、整合资讯、自我监控、联接、问问题等7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并能在今后的自主阅读活动中,熟练运用并掌握这些策略,为终身阅读打下基础;四是以冒险题材类小说为例,交流比较《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本小说中的人物特点、写作方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品析作品中文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为了更好地贯彻本单元“同读一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建议教师于寒假期间或是开学之初,提前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名著.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描写传奇和历险的文学名著。
作品叙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物质,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最终战胜了这些考验。
他凭着艰苦的劳动,顽强的毅力,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改变了荒岛面貌,使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精选)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
下面是一个关于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示例,介绍了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本解读,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
文本:《小红帽》解读:《小红帽》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冒险之旅。
故事通过一个系列的事件和对话揭示了许多智慧和道德观念,如警惕陌生人、顺从父母的指示、帮助他人等等。
此外,故事也存在隐含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帽子象征纯真与鲜活的生命,狼象征邪恶与危险等等。
文本解读:1.当前语境下的教育意义:《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往往他们只局限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因此,通过对这个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意义,提升其思辨和道德思考能力非常有必要的。
2.文本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帽子代表什么,狼代表什么等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隐含信息和寓意。
3.文本中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涉及的道德观念,比如顺从父母的指等等,然后组织讨论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教学1.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展示故事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小红帽》的兴趣。
2.文本解读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可以使用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作出反应,参与到解读的过程中。
3.讨论与分享(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和交流。
4.角色扮演(2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5.思考与创作(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比如“你认为小红帽该如何处理遇到狼的情况?”或者“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做?”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文本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文本解读一、学情分析: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
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
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
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
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
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指向语文要素的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指向语文要素的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一、把握单元整体,明确编排体系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在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
这需要教师从单元整体入手进行文本解读,树立单元教学观。
纵观1~6年级的教材,很多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层层推进。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应详细解读关于阅读速度的构建体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其实统编本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训练学生学会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二年级下册要求有所提高,要求默读课文,不要指读;三年级上册专门在第八单元安排了“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进行系统的训练;三年级下册开始,在课后习题中“默读课文,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频率有所增强。
到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一个策略单元,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明确了编排体系,我们还要继续对本单元进行详细解读。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有明确的阅读策略,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具体见右表)。
从上表中就可以看出,四篇课文紧紧围绕“提高阅读速度”这一语文要素整体推进,每一篇课文的训练点都是在前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明确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
二、关注课文内容,明确学习重点文本解读首先就要关注内容,读出作品的基本含义,尽可能准确地弄清楚作者试图表达的情感。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紧紧围绕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去感受安徒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文本解读和一等奖教学设计
一、原文:《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例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例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首先介绍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强调了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接着详细解析了文本解读的基本步骤,包括预习、阅读、理解、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然后重点探讨了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的因素和方法。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最后总结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重要性、基本步骤、教学设计案例、案例分析、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绪论文本解读是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其中隐藏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内涵。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如何将文本解读融入语言教学中,是每个语言教师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文本解读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解读,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来探讨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探讨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分析文本解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然后,介绍文本解读的基本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系统地进行文本解读。
接着,我们将讨论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探究如何将文本解读融入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提供教学设计案例,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文本解读在语言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我们将对文本解读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文本解读的发展方向。
部分就是引出整个文章的重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并引发对文本解读的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设计了一组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活动。
活动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班级凝聚力。
活动内容课前活动:走进作者,了解背景【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活动过程】:1.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查阅与课文作者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
2.课堂上,各小组代表分享查阅到的信息,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中活动:互动讨论,深入解析【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讨论【活动过程】:1.教师提出针对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解析。
3.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后活动:创意展示,提升素养【活动形式】:个人或小组展示【活动过程】: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展示。
2.学生可以采用演讲、表演、写作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课堂上,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鼓掌。
4.教师对展示进行总结,给予表扬和鼓励。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
2.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组织、逻辑思维等。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师生视角——以《海棠花》为例
教学研究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师生视角----以《海棠花》为例赵武杰(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21)摘要:文本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语文教学的基8。
处理好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设计的前提。
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在这个基8上开展教学设计,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本文对[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案例。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师生视角海棠花语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解读的发现之旅。
阅读是一个由外而内,激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共鸣的过程。
文本既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内容,又是折射生活真实的一面镜子。
从中让学生看到从前未曾看到的,甚至建立起文本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联,是阅读教学走向生命的途径之一。
教师必须立足文本进行适切的解读,立足学情进行精致而有效的设计。
一、觅多重维度,增强文本解读的张力语文教师要注重锻炼独立解读能力,不能对文献形成依赖。
向教学的文本解读注重下面几个:1.多维度解读的文章是而丰厚的。
语文教师的解读要注重由到深的有梯度有层次的解读。
比如文《步》有情、责任,以及生命的解读层次;《故乡》也有人情、建的、子内解读次。
%&是一发乡愁的文。
但是又于一的,外的、对的、对的、有的、对的个次」学生读文能到者过一对的,阅读的是的、的、的。
如果学生能师的渐具备个维度解读的意和能力,那么文蕴的丰富的写意图更容易被学生解读和精准掌握。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阅读既有大致相当角度,又必然有一些独特的!学生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认的深刻程度。
教师需要适当的机,帮助学生拓宽,从更维度认问题理解人物;需要带领他走向维的深度。
阅读恰恰是样的磨合下,慢慢形成能触灵的师生对话,是基于文本和生命的生动对话。
课堂成了学生维深化和生长的场域。
2.个性化解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对于文本定论式的解读越来越少!是主张教师自主个性解读文章的体现。
一方面,教师以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命悟背书,解读的文本是有温度的。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与教案设计
们受 到怎样的教益 ,作者的思维方式给我 体验阅读文本 ,就会把 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 的。②从文章的内容人手。把握文章表层 们什么样 的启迪 .都 需要教师细细 品味 . 文章 中 .与文 中的人物 同呼吸 .共 命运 . 所显 示的内容 。学 习 《 乡下孩 子》一诗 , 慢慢 咀嚼 。对文本 的熟谙 ,恰恰是教师思 产生感情共鸣 。如冀教版二年级语 文下 册 就应 当引导学生 紧紧抓住关键性 的词语 ,
一
、
一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给自己看 ( 自我 解剖 ,能使读者对文章更加条理化 。如冀 人生 的感慨 、对 时世 的思考 .寓于其 中 . 欣赏 ) ,把心 中想要说 的话说 出来 ,想 写 教版七年级上册严文井 的 《 小溪流 的歌》 把这些联 系在一起阅读能够相得益彰 。在 , 的事写出来,自 我愉悦; ②向他人介绍一 文章 以 自然空行分成 了五个部 分 .按照小 阅读中如果能从课外寻找与此相关题材 的
想升华的起点 。
小诗 《 乡下孩子 》 ,写 了 “ 蝶 ” “ 蝴 、 草 建立一个个活生生 的画面 , “ 妈妈怀里的
、 野菜” “ 、 小猪 ” “ 、 小鱼” “ 、 猫 黄鹂” “ 、 爸爸背上 的野菊” .由此想到母 教师阅读文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叶” “
联系背景 阅读 。文章的写作背景正是作者 咪”这些乡下特有 的景物 ,在乡村长大的 爱、父爱 .感受人间亲情 。 “ 园了小猪 撑 思想产生的源泉 ,文本中的内容恰恰烙 上 教师读到这些会勾起许多童年的回忆 :生 的肚皮” “ 、 乐坏 了馋嘴 的猫 咪” ,写 了乡 了那个时代的印迹 。读陶渊明的 《 桃花源 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 的乡下孩子 ;在雨 下生活的乐趣 ,特殊的景物表达 了乡下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香菱学诗》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香菱学诗》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学诗》节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一生的遭际来看,这个插曲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强烈了。
《香菱学诗》是小说节选,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 因为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作者写香菱学诗这件事,是为塑造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教学此课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在分析学诗过程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上,并最终联系人物在小说中的命运,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
香菱是一个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人,也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迸发出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样一个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单调、沉寂、窒息 活动→烦琐、枯燥、乏味、禁锢 心态→单调无聊。
对比: 画面不同、活动不同、情致不同、心
态不同——两相比照、主旨尽显。
《 老王 》
作者眼中的“老王”:
破旧三轮一单干, (
)身难安。
(
)眼何堪, 无依无靠尘世间。
送冰上门( ),送人就医(
)。
临死不忘谢恩人, (
一生:换牙。换牙时,约七八岁。 师:对,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生答: “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 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 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 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曲问) 生:(一时不能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 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
3. 透过诗,你们闻见了什么?(稻花香、菊花 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
4. 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朋友的热 情、纯真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在山里那边》解读:
海的内涵: 目的、成功、幸福、美好、新的世界
等(多元) 寻海过程的感情线: 好奇、失望、委屈、疑惑 ——失望—
—坚定——欣喜(自豪)
泛,“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
长的石拱”】 ④说明+证明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 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它“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
(仿写这种说明方式)
《过故人庄》解读:
1. 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山、地、溪水、 菊花、稻场、菜地)
2. 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鸡鸣、鸭叫、 举杯畅饮)
C、前文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文又写 “舟中人两三粒”。
——孤高自赏,孤寂之感 “痴”的内涵
说明文课文解读例
八上《中国石拱桥》 解读《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段形式
①说明+描写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②说明+阐释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
辉的成就呢?“首先”“其次”“再其 次”)
③说明+观感(评价) (“中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分布广
南的歌会”,这一节课有这样几个任 务——
活动一:特色概说 活动二:美段欣赏 活动三:课文采风
《说“屏”》(余映潮)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看黑板。今天 上的课文是《说“屏”》。《说“屏”》的 “屏”上打了个引号,这个引号是什么作用 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生1:表现对说明的事物的重视。 生2:说不定是指屏这种事物——特指这 一类。 生3:说“屏”,可能就是说文章主要讲 “屏”这个物品。
《童趣》
借首段内容设计: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
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 外之趣。”
抓“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 “作者回忆……”
根据“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写了……”
突出“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 “…………有趣”
动静结合的例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
编写——品析——听记
生:我找的是“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 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如果让我来刻的话,刻一个脸就不错了,他刻出 来的那个人神情好像听烧水声一样。基本上每个 人刻出来的神情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都觉得第三段和第四段表现 了王叔远雕刻的情态生动。我们先一起把这两段 读一读好吗?一边读。一边体会感受“情态生 动”。
师:同学们想不想写一写诗呢? 师(出示)题目:
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 (学生写作、交流) 师:同学们,我也写了一首诗,不过比同 学们的差,但是是内心的情感流露。 (教师展示、诵读)
(把生活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借阅读 解决学生生活问题)
例:《乡愁》
《云南的歌会》(余映潮)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
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生活欺骗了你吗?
一女生:妈妈晚上将自己的日记本偷看 师:请同学们劝劝她。 师:“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课文语句)
(让学生朗读课文,低沉;体会课文) 师: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出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师:你做过这些事吗?老师做过。
(学生议论)
后来由于人们生活中的创造,这种“墙”
的意思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屏风”, 即课文内容所说的“屏”。“屏”就是“屏 风”,它像“墙”一样,起着遮挡作用。
很多像屏风一样的事物,因为有了屏风
的形状而有了屏的含义,比如“屏幕”,它 就像屏风一样的;又如“孔雀开屏”,一个 很大的扇形,也像一个屏。
由于“挡在家门口内或者外的一种墙” 的这个义项,“屏”又有了一个引申义—— 遮挡,如“屏障”。
语文备课角度与方式选择及课文解读示例
成都市教科院 程一凡 2011. 4. 28 青白江
韩军:
上课时候多做减法和除法,备课 时多做加法和乘法。
一、备教材 二、备学情 三、备自己
特长 优势 劣势
四、备教学内容的选择 (含切入点、突破口)
如《散步》: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 来,就是整个世界。”
主问题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 激活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直 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文本质疑: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金秋十月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 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十月胡杨的叶子逐渐变成金黄;文中将 “金秋十月”比为“绿色长城”是不恰当的)
《骆驼祥子》(第二段开头):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 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说说看? 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 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 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 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如同骆驼一般。” (“健壮” 属于身体特征,与表现性格的
生:王叔远太厉害了! 师:还有谁来说说?船大一点的同学。 生:在那么大的船上写字画画都那么难了, 他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真是很厉害! 生:我觉得船大真的很好。
师:为什么?பைடு நூலகம்
生:我没有他那么高的技术。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尽管是全部画上去了,但是画得相当难 看。
生:在较大的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可想而知, 在1.96厘米长的桃核上刻东西是多么难啊。
)表挂念。
破旧三轮一单干, ( 塌败小屋 )身难安。 ( 一瞎一病)眼何堪, 无依无靠尘世间。
送冰上门(价减半),送人就医(不要钱)。 临死不忘谢恩人, (香油鸡蛋)表挂念。
别人眼中的“老王”: “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
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不老实”(嘲笑) “大约”“什么”(表明本身不
编写——“静静地独立地”用勾画文句、组 合成文的方式编写一则参加小学毕业典礼“日 记“。
(意图:借“日记”让学生体会课文运用大 量的穿插手法的特点)
品析——“静静地旁批”,品一个故事, 从细节看人物。
(意图:顺理成章地处理课文的重点 )
听记:要求学生“静静地听记”老师 进行的微型讲座。
(意图:扎实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 么“情态生动”我们表现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到文中看看王叔远的“情态生动”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的“神情与苏黄不属”, 我觉得他把三个人的形象都雕刻得非常逼真,可以 看出神态不相同。所以表现了情态生动。
生:从第三小节“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 所语”中的“如有所语”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得 非常精细。人好像在说话一样。
师:好,谢谢你们!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指特定的事物或者特定的内容。它还有一个 作用——分隔。如果没有这个引号,那么说 屏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写在书上,或写在黑 板上,人家就会问,“说屏”是个词啊还是 个什么意思呢?有了这个引号,“屏”这种 事物就显现出来了。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屏”这个词的 意思。
“屏”古老的字义是什么?是“挡在家门 口内或者外的一种墙”。
“整个世界”中的“人” “整个世界”中的“事” “整个世界”中的“情”
争议:
表现的是狭隘的家庭感情 宣扬的是男性的权威 贬低妇女的地位 表现的是亲情?尊老爱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点:
“百草园”:
景物→绘声绘色、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活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乐趣无穷 心态→乐而忘返、十分依恋。
词义的演变是多么丰富、多么有趣啊! 我刚才说了引号的作用和关于“屏”的 知识,这就是:学知识。 下面我们开始课文学习。
钱梦龙讲《愚公移山》: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 助之” 教学片段: 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曲问)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 写看。(学生板书)写得很对。“龀”是 什么意思?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 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 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 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 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 了,请你来说说吧。
解读人物写法:
送 冰:简笔勾勒(顺带而写) 送病人:加重笔墨(有意为之) 送香油、鸡蛋:浓墨重彩(凸显人品) 写法: 渐渐反复式的手法写人物 效果:人物逐渐丰满 情感由淡到浓
《背影》
1. 作者心中的“父亲” 表层感受: “说话不大漂亮”“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