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合集下载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良知之体和用关于人的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心学中的主要的和核心的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的,而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论就是回答人可能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以及如何修养成为圣人的途径的问题。

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就自然成为其心学中的主体或核心问题。

他的心学中的其余部分和问题都是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并深受其影响的。

一、良知和致良知学说提出的历史背景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和倡导,是王阳明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次改良运动。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忠诚的信奉和捍卫者。

他认识到儒家的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阐明和发扬儒家的成圣之道,并以圣王之道来治理社会,最终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

从这种要求来看,当时社会上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糟糕的。

儒家从北宋起,已经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而随着主导、统治地位的取得,也出现了一种腐败的倾向。

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都把研读儒家的经典当作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专职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经典的考据和注疏以显示自己的深邃,而真正以成圣治世为目标者则少而又少。

王阳明把这种学风概括地称之为“玩物丧志”。

玩物指的是热衷于一些与社会人生无补的活动,而丧志则是指的忘掉了儒家的“成圣治世”这一根本目的和理想。

要解决、消除这种“玩物丧志”的状况,就要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作者:郭毓来源:《祖国》2020年第05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

作为他最重要的学说,良知说,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纯理论性学问,它是一种将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结合为一体的心灵境界说,突出了境界的主体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阳明将这两者有机地统合起来,在它们的指导下,“良知”不仅仅是人人都具有的,而且是普遍绝对的。

关键词: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一、良知与致良知的提出“致良知”作为阳明哲学最重要的学说,我们不能确定它具体的提出时间。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学问便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意思,他说,只能够点出“良知”这两个字,与其他人论道时花费了我很多的词语,如今看见“良知”真正的意思,一句话便能概括全部的意思,真是让我高兴啊。

学者们受到障碍的遮蔽,没有方面入手只得与人说“尽”;但又害怕学者们认为太容易得到,又不懂得珍惜。

这都表明良知的开始是在正德九年,王阳明43岁时。

但是,正式提出与说出“良知”一词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正德三年著名的“龙场论道”,是王阳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王阳明晚年曾说,他的学问基本是在龙场确立的。

自龙场后,王阳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简单恰当的表述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表达清楚他的思想又能让常人学习。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而这里的“知”便隐含着良知的学问。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萌芽,是他在答惟乾问中说到的关于“良知”是心之本体的内容。

《传习录》陈九川录中说,你的良知是你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你无法欺瞒它。

只要你不欺瞒它,脚踏实地地去依照它行事,善良便会存在,而恶将会被去除。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

从庚辰年间起,王阳明表现出对良知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发现“致良知”的喜悦感,从他的谈话及文字中都能得到体现。

二、良知的内涵(一)良知即是非之心王阳明说过,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知道“良知”,“良知”不必从外界求得。

“自然”表示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是从人的本心发出的,能自发地知仁知义。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 物功夫。至于如何面对通常意义上的 “物”,他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只是从意 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不可分离来说明问题。 所以并不是在说个体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 在,至少对于一个儒家学者,决不可能认 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 不可能人我的“意之所在”不在父母时父 母便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形式本身超出了 阳明应用这一命题的特殊意旨,他本来不 是面对这一问题的。
王阳明认为,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 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 规范化,而如果这些仪节本身被异化为目 的,忘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 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 人们只要能真正保有真实的道德意识和情 感,他们就自然能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 宜的行为方式,因此仪节应当是道德本心 的作用和表现。从而在根源上,仪节构成 的礼也是来自人心的。仪节的周全并非至 善的完成,动机(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理”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道德法则,也联系着礼 仪规范,在儒家传统中一直认为礼是理的观念的 基本意义之一。礼即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 与节文准则。由于其更少先验性,更多地依赖于 社会和人为,所以把它说成是心的产物,就难免 遇到困难。
《传习录》:“爱问:闻先生如此说,爱已决有 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晓然者,如事 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须讲 求否?先生曰:如何不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 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此心若无人欲, 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 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 父母的热,便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意之所在即为物,并不是意识在外部时空中构造 一个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意向活 动),赋予存在以某种意义,并由此建构主体的 意义世界;而所谓心外无物,亦非指本然之物 (自在之物)不能离开心体而存在,而是指意义 世界作为进入意识之域的存在,总是相对于主体 才具有现实意义。不难发现,这种意义世界不同 于形而上的本题世界:它不是超验的存在,而是 首先形成并展开于主体的意识活动之中,并与人 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王阳明将存在的考察限定 于意义世界,与程朱从宇宙论的角度及理气的逻 辑关系上对存在作思辩的构造,确乎表现了不同 的思路: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本体论 的转向。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

王阳明十大名言与解析1.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与行动要相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

解析: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改善自己。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良知,它能指导人们认识道义、判断是非。

解析:致良知是指人们应该在内心追求良知的声音,遵循良知的指导,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只有通过致良知的引导,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3. "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解析:格物指的是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即是理,人应该通过自觉地探索内心,从而认识到理的存在。

解析:心即理强调人的内心具有认识和判断的能力,只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反思,就能够认识到理的存在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5. "知行不分":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不能分割开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解析:知行不分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6.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物质和理念都是在内心中产生。

解析: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的内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物质和理念只是在内心中产生和存在,只有通过心的探索,人才能认识到真理。

7. "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言语虽然重要,但只有通过行动来体现,才能真正称为德行。

解析:知言不用德行,知行即德行强调知识和言语只是表面的东西,真正的德行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

只有通过行动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行的真正意义。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

致良知王阳明经典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本能,叫做“良知”,只要发扬光大,就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以下是王阳明经典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致良知的奥秘。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

他认为知识不是为了掌握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指导行动。

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领悟“致良知”的真谛。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自行之者不动,故曰‘知行合一’。

”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从而领悟到真理。

他说:“物之情理,必先观察其形体,而后得其情理。

”三、“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指要懂得适可而止,在行动中要有节制,不能过度追求,否则会失去平衡。

只有“知止”,才能有“定”,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他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追求个人欲望。

只有抑制人欲,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他说:“存天理,灭人欲,是为‘大丈夫之道’。

”五、“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们的心灵是行动的源泉。

只有心灵向着正义和真理,身体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说:“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不可不察也。

”六、“知行合一,不离其道”“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王阳明思想的又一经典名言,他认为人们在实践中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内心道路,才能真正达到“致良知”的目标。

他说:“知行合一,不离其道,是为‘知行合一之道’。

”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王阳明思想的一句名言,他认为人们应该像天一样坚强,不断自我修炼,不断进步,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解析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本文将对这些观念进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首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

这是他对人类认识和行动的关系所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不应该分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个体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理性,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知识与行动必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其次,王阳明提出“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自觉而纯粹的认知能力,即良知。

良知是人类天生具备的,也是人们区分善恶的根本标准。

王阳明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良知,才能实现个体内心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提高。

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同时要坚持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审视。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包括“知行合一”和“良知”。

他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同时,他提出良知的概念,认为个体应该遵循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不断追寻真理,实践道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发现“吾心之良知”———对王阳明《大学问》的一种解读

发现“吾心之良知”———对王阳明《大学问》的一种解读

发现“吾心之良知”———对王阳明《大学问》的一种解读◎谢青松内容提要 王阳明晚年口授的《大学问》,高度浓缩了他生平讲学义理,堪称“阳明之心印”。

在此文当中,王阳明依次回答弟子关于《大学》文本的提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之思想精髓。

所谓“大人”,就是发现了自己并非这个有形有相的血肉之躯(“形骸”),而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纯净意识(“万物一体之仁”),进而认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人,那是“我”的真实身份(“真己”)。

“大人之学”旨在探索自己的真实本性,发现“吾心之良知”。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保持觉知、安住当下,进而超凡入圣,达到“至善”之境。

关键词 大人 万物一体之仁 致良知 至善〔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0-0035-10 《大学问》是王阳明于嘉靖丁亥(1471年)八月回答弟子关于《大学》文本的提问并允许钱德洪记录的文章,①此文高度浓缩了阳明生平讲学义理,德洪称其为“师门之教典”,②学术界亦视之为王阳明的“哲学纲要”③或“晚年定论”。

④王阳明起初并不同意弟子将其录成文字,他说:“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

”⑤在他看来,“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

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

⑥因此,圣贤教诲最好是口口相传,以心传心,一旦录成文字,弟子或后学将执着于文字,从而舍本逐末,终无所谓。

后来在弟子的一再请求之下,王阳明才勉强同意将其记录成文。

《大学问》在历史上曾引发诸种歧解,⑦现代学术界对它的解读则流于表浅。

笔者撰写本文,旨在阐发《大学问》所蕴含之微言大义,力图揭橥阳明心学之思想精髓。

①②③④⑥⑦王阳明关于《大学》的相关论述还有《大学古本傍释》《大学古本原序》《大学古本序》以及《答顾东桥书》等。

显然,《大学问》是最为重要的一篇。

⑤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2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03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

王阳明的致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 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 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 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 又不是道德?
为善去恶是格物——方法论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 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 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 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 境界。
心中有贼,客观存在,那么何谓心中之贼呢?首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老先生是怎么说的,他认为人的心里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本 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欲望,自我代表理性,它按现实世界的 实际情况行事,控制和压制本我的无理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一匹野马, 自我就是这匹野马的骑手,超我是心理中高尚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常说 的良知一类的东西,代表心理中存在的理想因素,自我和超我常常联合 起来同本我作斗争,平时我们说得心里很矛盾,就是本我同自我在较量。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心中之贼显然就是本我,如在股票期货交易中, 本我表现为贪婪,恐惧,侥幸,嫉妒,报复,赌性 ……具体的讲想盈怕 输就是贪婪+恐惧,交易中稍有盈利掉头就跑,害怕到手的钱装不到自己 兜里;该止损时不止损,就是侥幸:进而逆势加仓就是嫉妒+报复;拿整 个仓量做交易就是赌性。
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 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 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 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 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 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 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 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 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 这个社会不是真道:“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疑矣。”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他的核心哲学理论之一。

在这里,“良”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即人类天生的、未受外界影响的本性,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善良”。

“知”则可以理解为“智慧”。

因此,“良知”指的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也可以理解为天赋的道德观念。

在王阳明的哲学理论中,“致”是“达到”的意思。

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求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

这并不是说良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强调行为应该以良知为标准,以心为标准,达到心所想、心所悟。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都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内心良知需求。

这是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

他主张将内心的善良推及到个人的行为举止中,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

“致良知”是一个有知有行的过程,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提倡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追求内在的醒悟和不断的践行。

总的来说,“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内在良知的必要性。

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

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

吾心自有光明月——阳明良知学简论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良知指的是人类内在的道德本能和良知智慧,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

而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则将良知发扬光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发掘人类内在的良知本能,实现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阳明认为,人类本来就是具有良知的存在,只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偏差而失去了良知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因此,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本性,进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阳明良知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自身的本性和内在的良知。

阳明认为,人类的良知本能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只有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发掘出自己内在的良知本性。

因此,阳明提倡人们要不断地进行“格物致知”的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

阳明良知学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和理论,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和理论,才能真正达到认知和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阳明良知学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明良知学的思想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和民主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阳明良知学的思想也对人们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阳明良知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强调人类内在的良知本能和道德智慧,通过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

阳明良知学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参考。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核心观点,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

以下是对这四句教的详细解释和拓展。

1.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根源都在于内心,而不是在于心外。

换句话说,内心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因此,我们不能将事物视为它们之外的存在,而是要将它们视为内心的本质。

2. 心即理“心即理”是王阳明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他认为,内心中的理性思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王阳明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通过内心的理性思考来获得,而不是通过经验或观察。

因此,“心即理”强调了内心的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内心中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真正的价值。

因此,知行合一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内心的理性思考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最后一句名言。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道德感。

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将其付诸行动。

因此,“致良知”强调了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道德感和内心理性思考之间的联系。

王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是一套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体系,强调了内心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用心悟透这四句教,将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处理问题,并获得更多的好运。

篇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是指王阳明所提出的关于如何运用心灵、达到智慧、获得好运的教导。

以下是这四句教言的原文和拓展内容: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传习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内心应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是当人有善恶之分的时候,是因为内心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善恶的反应。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

《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

08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致良知”理论,良知在人心,能辨别是非、识别善恶。

心与理同一“心即理”,良知作为本体、心,理就是道德原则,他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致良知”以“知行合一”的哲学方式呈现。

在儒家哲学上,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良知”是“形而上”,属本体,也是主体,即“心”,意识的内容为“形而下”,便是“物”。

知行合一理论,是说道德的法则与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如果不一致,就通过“格物致知”使其一致。

同时,“致良知”具有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伦理学性质。

“本心”体现为人性,人性不是别的,就是人生下来皆具有良知,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存天理,去人欲”是王阳明提倡的修身之道。

“致良知”理论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人性论;意义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及其意义温纯如1 温 放2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他的哲学又被称为“心学”。

他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是其哲学的精华与核心。

我们从“致良知”的名字来源看,“致”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良知”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可见他的“致良知”理论是继承儒家传统的哲学理论。

王阳明在《复王天宇书》中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

王阳明把“良知”看成是人所具有的能辨别是非、认识善恶的思想。

“致良知”理论就是人通过自身修行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是属于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性质的学问。

一、“致良知”理论的基础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源于宋代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

陆九渊在《与李宰书》中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这是说“本心”即理,本心是孟子提出的,陆九渊把本心看成道德原则。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王陽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

無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

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标签: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现实意义“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早期思想的体现,江右之后,王阳明则转扬“致良知”之论。

因为在王阳明的内心,“致良知”论比“知行合一”说得更为直接和具体,也更有实践性。

那王说的“致良知”具体内容如何呢?一般来讲,“致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二是“致良知”说,指的就是王说的本体工夫同一论[1]125。

当然,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密切相连的,无疑是其“致良知”论的宏观内容。

一、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1.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王说“良知”的初始含义,来源于《孟子》一书。

而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其实就是指人不需要思虑就能得知、不需要学习就能得行。

而这一“良知良能”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就成了人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意识和思想。

他的“良知”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这是王阳明对“良知”这一含义界定的首识。

王阳明对良知的界定更为强调良知自主显现而为自我内心所自觉的特点。

而且,他还使孟子“良知”说更推进了一步,让孟子那种萌芽状态的情的成分变为一种主体知觉层面的意识,让“知”的色彩变得浓厚了许多[2]118。

2.“致良知”的工夫第一,“致良知”具有扩充、致极性。

王阳明“致良知”中的”致”,不仅具有扩充的这种过程,还有至其极的意思。

而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了以“至”训“致”的观点。

浅层意义上来讲,王阳明的“致”只是一种至极的意思,但其实要强调的则是“致良知”这一过程,其最终就是要达到“知至”的层次。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精选)

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精选)

欢迎下载精品--word2、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546字答:“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而“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经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在阳明哲学体系里,良知的本体义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性的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等多方面的统一。

至于“致”,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 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实际上是一种返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

故,这样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若从心学的角度而言,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精品文档------------------------------------------。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赵念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心学家,研究其思想,“良知”这个范畴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是他从传统文化和切身体验中感悟出来的;王阳明十分看重良知,并把它看作是化解一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冲突的灵丹,也是消融社会、道德与精神危机的妙药;良知思想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和借鉴之处。

【总页数】2页(P174-175)
【作者】赵念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对耿宁之王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J], 陈立胜
2.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J], 袁莉
3.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J], 郭雯
4.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与价值 [J], 付晓康
5.浅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涵义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J], 王营;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

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致良知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性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首先,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能力,它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良知能够使人分辨是非善恶,它是人心中的一面明镜,能够直接认识到道德的真理。

通过良知,人们能够感知到内心的善恶,从而判断事物的价值和行为的正确与否。

其次,王阳明强调,良知是一种自觉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动。

良知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认知,更是一种道德的实践。

良知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去积极地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良知水平,逐渐达到道德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认为,良知的运用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

良知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良知对照,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正。

只有不断地修正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发挥良知的作用,实现自我完善。

最后,王阳明强调,良知的发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良知的发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

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人们的良知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良知的发挥需要人们不断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互相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良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致良知解释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它能够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良知要求人们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通过良知的发挥,人们能够认识到道德的真理,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哲学内涵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哲学内涵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属于心学范畴,其哲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产生的。

因此,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回归内心,探寻内心的良知。

-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一体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致良知就是通过不断地修养内心,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事上练: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过程不是空谈,而是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

只有通过在具体事情上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致良知。

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回归内心,探寻良知,知行合一,通过不断地修养内心,去除私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学说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解读王阳明良知说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处给以比较详细地说明。

据阳明先生自述,他欣然有会于禅心在前,但感觉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

又大悟于龙场在后,这时更休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

”(传习录下)我们就可以了解良知说正是阳明自己的思路从禅到儒成功转换的结果。

这个经历,是实悟于禅在先,又回归于儒道传统的复杂过程。

一.孟子说良知让我们先回到孟子的良知说。

《孟子》中说:X 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孟子。

尽心章句上)这是儒家经典中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孟子》的成书是由弟子们记录孟子的谈话内容,因此其语言风格纯是口语,也就没有文言的那些字斟句酌。

我们读的时候,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好像与圣人对话,就能够体会到那种自然流出的智慧和风采。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是很有道理的。

可惜后人常常去穿凿附会,反而离圣人的原意远了。

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这两句是对良知良能的举例说明。

小孩从小亲近父母,长大了知道尊敬兄长,这些是不需要学就懂的。

这里所说的良知良能,不外是说天生即有而非后天学习而得,并没有明显区分的不同意思,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要强调仁义礼智与生俱来,也就是人性本善。

这与他的另一个说法: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

告子章句上)实在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二.良知的妙用体会良知概念所包含的复杂和曲折,是解读阳明由禅到儒转换的关键。

(1)阳明接着孟子说:“知是心之本体。

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上)直解的意思是:良知是心的本体,而心能知道孝弟恻隐,都是这个本体的作用显现。

孟子只说良知,而阳明提出了“良知是心之本体” 的范畴。

然而究竟什麽是心的本体、或曰本体的良知?对禅而言,性体真空,不生不灭,寂然不动。

所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原佛性。

”本原佛性尚且不可说,何况是良知。

阳明所谓“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都是依这空性而立。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传习录中)。

发见自然明觉时,也只是见这空性的本体。

可以不夸张地说,离开了对禅意的真实体悟,心学便没有立足之处,对于阳明学说的理解更是无法得以贯通。

从禅的角度,如果一定要说“良知”为本体,这“良知”只能是一个假名,不具有实体性。

(参考:1。

“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金刚经;2。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但有言说,都无实意。

”--- 楞岩经)阳明对此有透彻的了解。

其发明本体曰:“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 “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

”(传习录中)就是说心、性、天都是假名,原本不二。

其举例言事则有:“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教,遇君便谓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

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

” (传习录上)那末,阳明为什麽命名一个新的假名?一方面,这使得原本微妙难知的心之本体由此获得良知这样一个通俗的儒家形式。

另一方面,“良知”还另有妙用。

(2)阳明由悟心得到“无善无恶的是心之体”,但是这个境界与儒家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落差。

在禅言,作为本体的空性是可悟见而不可指证的。

在儒家的圣人,则很少谈到本体的问题。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讲“存心养性事天”,都是强调后学在日用和笃行上下功夫。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

里仁)阳明以良知的概念在绝顶之间架起一座独木桥,连接了两种不同的思维:一头是孔孟(起用),另一头是禅意(本体)。

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传习录上)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

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

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答陆原静书)这两段话同是讲善恶。

我们如果细心体会,第一段讲善恶与禅无异;而第二段初读时禅意盎然,尔后却会感受到儒家言说的意味。

为什麽呢?在本体意义上的性和良知原是无相而不生分别的假名,所谓禽即离非、是即非即”(楞岩经)。

而阳明所讲的廓然大公”,把本体的一般性的存在,换成了沢”的存在,其暗含的意蕴也变成了具体有相的人之性善与人之良知。

阳明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作为注脚:至善者性也。

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传习录上)可以看出来,这个至善”,分明就是孟子说的:M'生善”。

我们再三玩味,就发现经过性无不善、知无不良”这个命题,孟子的良知说已经悄然地代替了假名的良知。

接下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已经是指孟子说良知。

而“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就移花接木、顺理成章地成了“孟子说良知”所具有的本体性。

结句“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再对脱胎换骨以后的“良知本体”进一步认定。

这样一来,由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引申出来,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便具备了儒家道统上的合法性。

同时为儒家的学人开辟了一条简易的门径。

用今天通俗的说法比喻,这就好像两个不同的人在共用一张身份证--- 由阳明自己设立的良知概念。

这在阳明,是很典型的。

在篇首所引的一段中,我们也看到同样的特征。

“知是心之本体” 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心自然会知”,则是孟子说的良知。

(即儒)原本这里是指首句的“心之本体”不假外求,但阳明以“自然会知”推导出末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便将原本意义不同的二者揉到一起。

暗渡陈仓之妙,读者自可玩味。

孟子认为,良知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但人既是生灭法,则良知良能亦是生灭法。

故知良知良能不是那个不来不去的本体,而是本体之起用的层次。

此理其实甚明。

如果用海比喻空性的本体,用海里舀出的一杯水比喻孟子良知说。

这杯里都是海水,但是不可因此而指杯水为海。

换言之,我们在阳明学中看到良知”具有二重性,形上的层次是假名的良知(即禅),形下的层次是孟子的良知(即儒)。

二者交相为用。

在《传习录》中就有上一截和下一截的说法。

不过阳明运用纯熟,使得两截之间泯然无痕罢了。

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读来常常会有些许似是而非的困惑,或者毋宁说,在良知的概念里面,从一开始就孕育包含了后来的转换。

三.良知:心之本体知是心之本体"。

心学籍由良知而得以开辟对于本体的探讨,首先是得力于对禅意的领会。

禅宗教人明心见性,是直接悟见本体。

在佛教言,佛性人人本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减不增。

阳明以良知作为心的本体,与佛性异名同体,也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

良知之为天,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宇宙万物之理。

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

”(传习录下)据此普遍性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传习录中)’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答陆原静书)据此普遍性,阳明才能跨越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繁文缛节和理学的义理思辨而直接上承孔孟先圣的本旨。

无论是圣人还是俗人,古人还是今人,都根源于同一个良知。

心之本体,本来无二无别。

我们识得自己的良知,也就继承了古圣人的仁心。

好比一座智慧的宝库,一向被认为是由圣人在保管。

我们后人就拼命地翻账簿,希望能破解开启宝库的密码。

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与圣人共同享有着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们还需要漫无目标地去寻找吗?良知之为性,则有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由良知的绝对性,可知圣人之心,同于天命之性,寂然不动,不来不去。

所以无不善、无不良”,不是等同于世俗所执著在一事一物上的善良”,而是无我无私之心,不免而中,自然合于天理。

阳明指出’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

”朱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

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

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

”(传习录下)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朱子从师说: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后来的理学家在朱发已发”上作文章,把自己也绕糊涂了。

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

其实,良知寂然不动时,与未发已发都无关系;良知感通而起用,未发已发都是这个良知的化身。

故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答陆原静书)识得良知,就继承了圣人的一切仁行。

这是我们与圣人所共有的那个良知本体的起用,有如日光普照,无处不是。

印证在社会实践上,便有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

所以心学不是像理学家攻击的那样不读圣贤书,而是提倡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而致良知,就是出凡入圣的简易大道。

四.致良知:实现转换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其意并不在宇宙万象的哲学,而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

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答聂文蔚书)阳明指出:自孟子道性善,心性之原,世儒往往能言,然其学卒入于支离外索而不自觉者,正以其功之未切耳。

”(答方叔贤书)其功未切",不仅是功夫未到的问题。

从起用上看,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传习录下)根源是世儒被己私所蔽,不能体认良知的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