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斜面原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分类。

2. 斜面的作用和原理。

3. 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 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原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面的特点和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案例分析法,探讨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斜面的定义和分类1. 导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斜面实例,如滑梯、斜坡等。

2. 讲解斜面的定义:斜面是一个倾斜的平面,其倾斜角度称为斜面角。

3. 介绍斜面的分类:根据斜面角的大小,可分为直斜面、圆弧斜面等。

4. 展示不同类型的斜面图片,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多样性。

二、斜面的作用和原理1. 讲解斜面的作用:斜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使物体更容易移动。

2. 探究斜面原理: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 分析实验现象:物体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与斜面坡度有关。

4. 总结斜面原理:斜面坡度越大,物体滑下的速度越快。

三、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1. 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2.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斜面坡度越大,物体滑下的速度越快。

4. 总结实验结论:斜面坡度与物体滑下速度呈正比关系。

四、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展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滑梯、斜坡等。

2. 让学生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优势。

3. 引导学生思考斜面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应用。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第14课《斜面》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第14课《斜面》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简单机械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齿轮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使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齿轮等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编写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丰富了学生对技术、工程与社会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技术、工程的内容奠定基础。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简单机械;认识到运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装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科学思维:运用有关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解释处理生活中使用力的事例,尝试创造、制作各类简单机械装置,改变力的大小,使工作更方便。

探究实践: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装置的传递改变力的大小,提高工作效率。

态度责任:愿意经历使用简单机械帮助生活与工作的过程,发展尝试利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的兴趣;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重点:知道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简单机械;认识到运用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装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装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单元整体教学思路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4.斜面1.教学内容分析《斜面》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六年级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的第一课时。

1.认识斜面。

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推送货物的生活场景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教科书还呈现了3名学生搭斜面的情景图,目的教师活动1.搭斜面。

师: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搭一个斜面。

2.猜想斜面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斜面可能有什么作用呢?师: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3.研究斜面的作用。

师: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斜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探索斜面与高度、摩擦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已经不再陌生。

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探索斜面与高度、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探索斜面与高度、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耐心观察,细致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斜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面的高度、摩擦力与斜面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

3.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斜面特点和作用。

4.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理想的斜面,使其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记忆。

6.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模型,下节课进行展示。

《3.2 斜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3.2 斜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斜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类型的斜面,掌握斜面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斜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斜面,分析斜面的特点,探究斜面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斜面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不同类型的斜面装置、相关视频、图片等素材。

2. 学生准备:准备观察工具,如尺子、放大镜等,以及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斜面的概念,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斜面实例,如楼梯、坡道、螺丝钉等。

2.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观察身边的斜面,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斜面的特点及作用。

3. 实验活动:教师准备一些材料,如木板、轮子、螺丝钉等,让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需要将材料组装成一个简单的斜面,并尝试将一个重物从斜面的一端推到另一端。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思考斜面的作用。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斜面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斜面来提高工作效率、如何用斜面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与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并给予评价。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斜面,并尝试用斜面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斜面来解决问题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斜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斜面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斜面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斜面的实际应用,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面的种类。

2.了解斜面的应用,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斜面的种类和应用。

难点:斜面的计算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学知识,对物理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面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斜面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斜面的作用。

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斜面?- 斜面有什么特点?- 斜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吗?讲授新课1.教师向学生介绍斜面的种类和应用。

教师可用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直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为90°,可以将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90°。

- 锐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小于90°,可以让物体上升。

- 钝角斜面:指斜面的角度大于90°,可以让物体下滑。

- 应用:滑雪、滑板、滑轮等。

2.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斜面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用以下实验进行讲解:- 实验一:用斜面将物体推上去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直角斜面和一个小球,让学生用斜面将小球推上去,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斜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 实验二:用斜面将物体拉下来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钝角斜面和一个小车,让学生用斜面将小车拉下来,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斜面可以让物体下滑。

3.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斜面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用以下例子进行示范:- 问题一:一个小球从高度为2米的斜面上滚下来,滚到底部的速度为5米/秒,斜面的倾角为30°,求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时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3.2《斜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斜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探究斜面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斜面的原理和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掌握斜面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斜面的原理。

2.难点:斜面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体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斜面吗?斜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研究斜面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斜面,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中,学生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3.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斜面原理。

例如:“同学们,你们发现斜面倾斜程度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生活中利用斜面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面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斜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面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斜面的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但是,对于斜面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分析斜面的特点,从而深入理解斜面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斜面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斜面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对生活中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斜面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斜面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斜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斜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斜面的特点,从而深入理解斜面的作用。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面模型、实验器材等。

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梯、斜坡等,引出斜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斜面模型,向学生讲解斜面的作用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斜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斜面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总结斜面的作用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设计一个更有效的斜面?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斜面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上《斜面的作用》说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斜面的作用》说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斜面的作用》说课教案.docx20教科版科学六上斜面的作用说课教案斜面的作用说课稿一.说教材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

本课是按照“明确概念比较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事实,告诉学生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省力的作用,而且知道坡度越小用力越小;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越费力。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反之,越费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可靠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真实记录,用科学的方式思考出斜面的作用,其中小组合作时注重合作和交流.三、说教法、学法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的细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合理,适当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既竞争,又合作的精神,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的目的.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让学生解决如何把一桶汽油装在卡车上为引子,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概念。

继而问学生用斜面高处搬运重物真得省力吗引出课题。

(二)新课:1、讨论:你用什么办法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实验中只做一次够吗为什么3、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师边演示边说明)4、小组内实验。

(师巡视)5、汇报:说明了什么(省力)6、从这些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根据此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是什么7、这个实验做几次比较准确8、生实验、观察、汇报。

9、小结: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练习:1、画一个盘山公路。

2、螺丝钉的原理。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应用了斜面(斧头、楔子、引桥等)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外延伸:螺丝钉的螺纹是越多越省力还是越少越省力板书设计7、斜面的作用坡度越小越省力。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学会使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斜面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能运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的倾斜角度与高度、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若干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测量工具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关注斜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斜面的特性: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斜面,观察和记录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斜面的特性,归纳斜面的使用方法。

4. 斜面的测量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对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和计算。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应用价值,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测量和计算其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

2. 观察生活中其他利用斜面的现象,分析其原理,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斜面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斜面》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斜面》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斜面的定义、应用和省力原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不同倾斜角度斜面的省力效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斜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比较不同倾斜角度斜面的省力程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斜面的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斜面可以应用在哪些场合?”
《斜面》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斜面》教案,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简单机械》第三节《斜面与滑轮》。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斜面的定义与特点;
2.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斜面与滑轮的组合使用;
4.斜面省力原理的探究;
5.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斜面模型。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斜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斜面这一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较快地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斜面省力原理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力的分解和功的计算角度去理解斜面的省力原理,以便让他们更加透彻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小学科学第2课《斜面》(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2课《斜面》(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2课《斜面》(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斜面是小学科学上册中的第2课,本文将按照教案的要求,对斜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教学指导。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测量斜面高度和长度的方法;-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勤奋和负责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斜面的定义、特点及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找一块水平地块或让学生实地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地块的倾斜状态,提问:“你们觉得倾斜的地块和水平地块有什么不同?”并展示斜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

2. 学习新课(1)定义与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者教具展示不同斜面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斜面是除了垂直以外,在任何方向都有倾斜的地方。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斜面的特点:有倾斜度;两边的高度不同;一般能滑动物体。

(2)斜面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斜面高度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首先,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斜面,用直尺测量斜面的高度,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的准确性,并让学生记录测量结果。

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使用直尺测量斜面的长度,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水平仪检测斜面是否水平。

3. 深化学习(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有关斜面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示范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和设计实验图表。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指导与监督。

(2)实际应用:教师提供实际生活中有关斜面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辆小汽车在斜坡上滑动,如果斜坡高度是2m,长度是10m,小汽车每秒钟向下滑动2m,问,小汽车滑下斜坡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计算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进行计算,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斜面是物体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通过学习斜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加速度、速度与运动平衡之间的关系。

本篇教案将围绕《斜面》这一内容展开教学,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斜面的运动特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与斜面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特性。

2. 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

2. 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实验报告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如: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会滚得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2. 学习内容1 - 斜面上的摩擦力: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实验目的:观察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2)实验材料:小球、斜面。

(3)实验步骤:a. 将斜面倾斜,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

b. 将小球放在斜面上方,观察小球下滚的过程。

c. 分别尝试不同的小球和斜面材质,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斜面上的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并且不同的小球和斜面材质会对摩擦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3. 学习内容2 - 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通过上一个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斜面上物体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斜面的倾角之间的关系。

.《斜面》(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斜面》(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斜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2.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2.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3.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与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1.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塑料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沿斜面向上,需要用力,但比直接提升省力。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认识斜面(预设4分钟)一、导入1.轮椅上下台阶图片引入,你们觉得直接搬轮椅上下台阶费力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预设:搭一块板子)是这样的吗?2.在科学里面,把这种倾斜面,称之为斜面。

【板书:斜面】3.使用斜面后,推轮椅上下有什么优势呢?【预设:也就是说大家认为斜面需要用力但省力,向下不需要人为施加力】4.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板书:斜面省力?)二、探索:模拟测试(预设25分钟)一、探究一:沿斜面向上省力吗?1.我们首先来验证沿斜面向上比直接提升物体更省力?谁能提供下实验的方案?(用什么拉?才能知道力的大小?怎么进行对比?何谁对比)(上台展示或者画一画、你来补充一下,倒着推上去要和什么对比)2.那谁来完善一下,如果我们将直接提升物体的所用的力简称为F直,将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简称为F斜,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时能证明斜面省力?(F直大于F斜)3.根据大家的思路,给大家准备了以下模拟材料:一个斜面、模拟重物的钩码,要完成这个验证实验还需要其他的材料吗?(测力计)4.方案有了,材料也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现在给小组2分钟讨论,重点关注三个问题:(1)实验具体步骤(垂直提升是从哪里提升到哪里,沿斜面提升又是从哪里提升到哪里)(2)实验记录对象?(3)有哪些注意事项?5.实验方案汇报步骤:(直接提升物体是从A到B 的高度)(1)记录两个力的大小(没有拉到指定的高度或位置可以吗?完成指定的任务。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六上科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斜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实践活动,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2.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并且能以实验数据为证据,说明斜面能省力。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3.探究实践: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4.态度责任: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认识和研究斜面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塑料槽、木板搭建斜面,并进行模拟测试活动。

难点:在模拟测试过程中发现斜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水、石块、盛水的怀子、水槽、塑料凹槽学生准备:木块、石块、钩码、弹簧测力计、塑料槽、玻璃缸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激趣引入:游戏引入:上课前,老师想找2个同学做一个传递水的游戏,谁想参加?我们先来看游戏规则。

出示课件规则:两名同学间隔较远,不挪动位置,把水杯里的水传递到另一名同学的水槽里。

(水不能洒出来)师:你们能完成任务吗?老师给提供几节塑料槽,谁有办法帮助他们?师:仔细观察他们有没有完成挑战?水是怎样通过塑料槽传递过去的?预设:凹槽一端高一端低,水顺着塑料槽从高处流到低处的水槽里。

师:观察的非常细心,而且非常善于动脑,他发现了传递水的秘密,像这样一端高一端低形成的倾斜的面叫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斜面。

板书课题:斜面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到过斜面?预设:滑梯、地下车库出入口提问: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探究实验(一)沿斜面从上往下运物体省力。

过渡:老师也搭建了一个斜面,如果老师把这块石块放在斜面的顶端A 处,松手后会怎样呢?石块从高处往下滑的过程中需要对石块施加力了吗?预设:会滑下来,没有施加力量预设:滑动过程需要施加力。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斜面》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

《斜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探究实验;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探究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和折线图整理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论。

2、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通过实验、分析数据,知道斜面能省力,并且知道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质疑;愿意合作、交流与分享;知道斜面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增强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能利用科学实验的数据来分析说明斜面能省力,并探究省力规律。

难点:对数据整理和分析,反思质疑斜面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木板、木块、测力计、小车、 PPT 课件、实验记录表、螺丝钉模型、希沃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看这张图片,猜一下光头强怎么了? 生:他有点不高兴。

生:他是不是累了?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看,光头强给咱们发来视频通话了,让我们接听,看看他在那干什么?生:他在向车上搬木头。

师:原来是木头太重了,向车上搬太费力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轻松点将木头搬到车上去吗?生:可以用吊车。

师:可以不借助机器吗?生:可以搭建一个木板。

师:你能仔细点描述吗?生:将木板的一端搭在车上,一端搭在地上,将木头推上去。

师:你肯定是平时注意观察的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像这样垫起板子的一端,将重物推到车上的场景。

在科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形成的斜坡,叫做斜面,它是一种简单机械。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斜面的奥秘吧。

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认识斜面。

师:同学们,要想走进斜面的世界,我们首先得搭建斜面。

谁能为老师搭建一个斜面?(一生上台搭建斜面。

)师:你能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地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搭建一个斜面吗? (学生小组内搭建斜面。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斜面的定义和分类2. 斜面的作用和应用3. 斜面的制作和测量4. 斜面实验:探究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5. 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斜面的基本特征、作用和应用。

2. 难点:斜面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斜面在生活中应用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面的特点和作用。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斜面实验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斜面模型、物体(如小车、球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模型、实验记录表。

3. 教学资源:相关斜面应用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引发学生对斜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介绍斜面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征,讲解斜面的作用和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斜面实验,探究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5. 拓展:分享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斜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斜面的高度与物体滑下速度的关系。

3. 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要善于发现和运用。

七、作业:1. 绘制一个斜面模型,并描述其特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八、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新课:讲解斜面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验:安排学生动手制作斜面,并进行测量。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32斜面(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斜面(教案)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斜面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被纳入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中。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教授小学六年级学生斜面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斜面,斜面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倾斜因素- 理解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原理2. 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公式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倾斜因素- 能够观察、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静力平衡情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斜面- 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引导学生了解斜面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身边的斜面现象2. 斜面的分类-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各种斜面的形状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思考造成斜面形状不同的原因3. 物体在斜面上的倾斜因素- 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在斜面上倾斜所受到的影响因素- 教授计算物体在斜面上倾斜角度的方法和公式- 给学生练习,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倾斜角度4. 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原理- 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理解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原理- 与学生合作设计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静力平衡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物体在斜面上的静力平衡条件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斜面的概念和特点。

3. 知识讲解: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讲解斜面的分类和物体在斜面上的倾斜因素。

4.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倾斜情况,并计算倾斜角度。

5.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合作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斜面上物体的静力平衡情况。

6. 结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练习和拓展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木块、木板、小车等简单器材做斜面省力观察实验,并能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做好实验纪录;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对象及教学容分析
《斜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的第七课时,属于物质世界——运动与力部分简单机械的容。

在前几册零散地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与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斜面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与认识机械的第一课,因此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探索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斜面的作用,本课将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按照“问题——思考——假设——验证——应用”的思路,指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

本课教学容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个板块组成。

其中活动过程由“组装斜面,认识斜面”和“研究斜面的作用”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组装斜面,认识斜面”。

从生活现象引入,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斜面”这一简单机械。

并在组装斜面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斜面的不同受到长度和高度两个重要因素的控制。

第二部分:“研究斜面的作用”。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活动,分别是斜面是否省力、对不同斜面省力情况的研究。

有了导入部分的情感铺垫,绝大多数孩子会感受到斜面的省力作用,当他们面对不同的斜面时,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斜面都会省力吗?他们的省力多少会不会一样呢等等,这一部分要留个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斜面省力多少的不同,学生会有很多自己的猜测,其中包括高度与坡度。

将研究是否省力与省力大小与斜面高度的关系两个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面对这样复杂的研究问题,并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实验方案的制定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经历了高度变化的研究后,在对长度变化研究就可以放手给学生了。

在这两个实验后通过梳理学生不难发现影响坡度大小的两个因素(斜面的高度和长度)都会影响斜面省力的多少,最后得出坡度越小越省力。

这节课中分析实验数据是很重要的,数据除了能够给予我们一个结论,它还可以帮我们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

自由活动中让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拿出螺丝钉模型让学生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现实中的斜面并不都是一个简单的斜坡,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实际运用斜面过程中,会创造性地把斜面变形或隐藏起来使用。

六年级是学生进入高年级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

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探究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螺丝钉模型材料、数据统计表、课件。

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木板、同样的小木块若干、弹簧测力计、小车一辆、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附:实验报告单(一)
我们的问题:斜面省力吗?高度会影响省力多少吗?
我们的猜测:
需要的实验材料:木块三块,木板一块,弹簧测力计,小车,记录单我们的实验方法:
我们的实验记录:
我们的结论:通过比较数据我们认为:
实验报告单(二)
我们的问题:斜面长度会影响斜面省力多少吗?我们的猜测:
需要的实验材料:
我们的实验方法:
我们的实验记录:
我们的结论:通过比较数据我们认为:
教后反思
选课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自认为环节流畅的设计出现了严重超时。

高晓莉老师及时对设计做出修改建议,同时对课堂语言等细节也做出了要求,下面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反思如下:
1.教学环节的处理
原来的思路:导课研究“斜面是否省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引入研究不同斜面的省力作用(高度和长度)梳理发现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
开始时,我发现版教材没有单独研究省力,但又觉得加上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从一下表格中发现斜面省力,同时不同小组的省力情况不一样,然后猜测可能与什么有关系,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研究活动。

但是三个大的活动确实很费时。

做出的修改:导入搭个斜面(发现斜面不同)研究斜面省力吗?省力多少与高度有关吗?两个活动合在一起研究
研究省力多少与斜面长度的关系梳理发现坡度越小越省力应用
修改后的设计肯定会缩短教学时间,但心还是觉得第一种思路好!
2.对斜面省力情况的研究
关于对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一直很困惑,两种教材有不同侧重点,教科版重在研究与坡度的关系。

版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研究与斜面高度、长度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到与坡度的关系。

在试讲中,当我的学生在猜测“斜面省力多少可能与什么有关”时,五年级的孩子大都提到了坡度,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哪个角是坡度。

我是用这样的话进行
引导“影响坡度的因素有很多,刚才我们是怎样改变坡度大小的?”这样学生会提到高度,然后进行后面的研究。

可是自己也很纠结,为什么学生提到坡度了,还要硬把学生拉回来?但是版教参上写到“引导学生分别改变斜面高度与长度进行实验,并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结论,坡度越小越省力”。

我们能否研究斜面坡度对斜面省力的影响呢?这样在比赛中听课教师会不会提出质疑呢?纠结中……
3.对语言的锤炼
高老师多次教育我“要设计有思考、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组织教学活动”“重点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清晰、到位”。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初稿后发现活动前设计的问题太笼统,不具体,这样对于学生的思考没有任何指向。

所以又重新进行了修改。

开始选课时,我觉得这节课应该不难上,现在越想越难。

尤其是几个大环节的处理,一直犹豫不定。

期盼领导能够尽快给予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