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启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以及观看历史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深化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了解祖国历史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可以通过讲授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民族精神。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更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社区服务、参与环保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凝聚力,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是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也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成就和历史问题,让学生明白祖国曾经的荣耀和辉煌,也要了解祖国曾经的困苦和磨难。

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家国情怀。

五、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明白,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关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它承载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也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荣辱与命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目标。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庭、国家的感情、热爱和责任感,是一种爱国情怀、家国情感和家国荣誉感。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深入讲解,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及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中国的古代文明、科技、文化、历史事件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并设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灿烂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拓展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古迹等地,亲身体验并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国家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国家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面貌等等。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尊重国家的制度、法律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还可以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等内容的了解,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提高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国家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学内容和案例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并培养其爱民、善事的思想情感。

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社会民生问题、历史事件、社会改革等内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懂得社会责任,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活动中,从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锻炼社会参与能力,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起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是高尚的情感品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积极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必须通过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当注重选取一些富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进行教学。

在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制度,这些都是极富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对祖国充满敬畏和责任感。

还可以通过一些历史名著和经典文献来渗透家国情怀,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钗爱国”、“贾政回乡”等情节,都可以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感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一些历史文物和遗迹来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载体,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参观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物和遗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祖国的博大和悠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参观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王朝的兴盛和繁荣,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的向往和热爱。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纪念馆,参与志愿服务等,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和变迁,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和自豪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纪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参观和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并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的爱国精神、国家意识、历史使命感以及对家国发展的责任感。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

历史教材应该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教材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通过教授中国近代史中的抗战胜利,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那段惨烈而光辉的历史,激励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

教材还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国际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自己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知识传授为重,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堂演讲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在讲授关于国家建设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热情。

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校的团队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责任;可以定期举办爱国主题的讲座或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热爱。

学校还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晨读环节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国家历史和经典红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国家意识和人民意识的具体表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培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 增强国家认同感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祖国的发展变迁和伟大成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热爱家乡之情。

2. 增强国家责任感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和挫折,以及祖国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通过历史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3. 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让学生理解国家的荣誉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渠道。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文化传统等,让学生深刻领会祖国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幸福和繁荣,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1.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史料、文献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

2. 多媒体手段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素材,让学生从动听、视觉的方式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 实施多元评价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实施多元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一、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而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对祖国和家庭的热爱与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1. 培养历史文化自信心初中历史教学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介绍和解读,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关怀。

2. 弘扬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孝道、忠义、仁爱等传统美德,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功绩的介绍,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对家国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能够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 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怀。

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和博大精神,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1. 注重历史教育的情感导向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历史教育的情感导向,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和历史文化的积极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与关怀。

2.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化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和纪念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通过参观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对家国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理解和珍视自己所属的家族和国家,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献出力量,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对家国的关心和关注。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历史的教育和宣传。

家国历史是学生了解家族和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教授家族和国家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关注。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材、纪录片、故事等多种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家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家族和国家的较量、困难和挣扎,进而引发他们对家族和国家的关心和自豪感。

要强调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家族和国家的灵魂和标志,是家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家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如孝、忠、诚、信、和平、团结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重要性和内涵,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家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是如何贯穿于家族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以此引发学生对家族和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个人对家国的关注和关心的具体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关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家族和国家发展相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关心。

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校园实践活动,如参观纪念馆、举办家国节等,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感受到知识的也能够亲身参与增强对家族和国家的感知和关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光和启迪,也可以让我们通过反思和总结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而激发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应当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知历史的厚重,增强对家国的认同和热爱,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历史教学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爱国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千年文明和悠久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和革命历史遗迹,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伟大和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国家意识的培养。

国家意识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政治权力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作为国家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律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治构架和法律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通过交流讨论和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懂得依法行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关注国际事务,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化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历史教学应当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物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善良心灵和社会担当意识。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德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28 学法教法研究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

如课堂中组织中小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上网调查;开展网上道德讲座;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对待“网上垃圾”。

学校还可以开展“争做网络文明使者”活动。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新课改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信息教育范畴,或纳入到校本课程的范围,制定出完善可行的课程方案,使中小学生尽可能得网络之利而避其害。

四、结语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过去,我们过多依赖于传统德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中小学生德育观的生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如今国家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应当找回中小学生在传统德育方式指导之下,德育素养和人格素养缺失的那部分,通过结合实际推陈出新,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2]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16.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

知识是基础,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

具体能力要求的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

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价值观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的相关的内容更多。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孕育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索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家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强化国家历史教育家国情怀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强化国家历史教育,让学生通过历史教育了解国家的兴衰更迭、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国家曾经经历过的荣辱成败,从而树立起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国家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

也可以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文献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家国情怀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关注国家的时事动态,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三、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开展一些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国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爱国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在家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深入感受国家的伟大和美好,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而家乡和祖国的发展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和灿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国这一伟大文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激发他们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价值。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参观纪念馆等活动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领悟到国家兴盛和个人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活动,如环保、扶贫等,让学生实践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每一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义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他们尊敬和包容他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发扬与家国和民族相一致的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历史教育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家国的悠久历史和伟大传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加强家国教育内容的传承和发扬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加强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讲解一些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意义的历史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对家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如孝文帝、文天祥等,通过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爱和敬。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重要的历史纪念馆或者纪念性的场所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深化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时事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他们思考家国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促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家国建设中去。

通过上述途径,可以使学生从穿越时空中认识家国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思考家国发展与进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

三、启发学生的家国情感和思想情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和思想情感。

可以设置一些关于家国的讨论题目,如“什么是家国,为什么爱国是一种美德”、“家国情怀对于当代青少年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的内涵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是指对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初中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应该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呢?下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国家历史的传承和弘扬。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入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在教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可以融入对周文王、周武王及其治国方略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英雄的伟大事迹,从而产生对国家历史的向往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优秀的家国情怀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注重地方历史的教育。

地方历史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增强对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历史课程还应该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优秀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讲解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典范和家国情怀的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到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爱国主义主题班会、主题读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一、引言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深热爱和无比忠诚的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

二、文献回顾关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教育部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教师就开始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研究结果1.利用历史课程内容,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充满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如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国家的辉煌历史、民族的伟大精神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强调和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家国情怀。

2.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家国情怀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回到过去,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验。

3.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研究,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案例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通过英雄的事迹,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体验。

六、结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情感和认知态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国家历史的发展、伟人事迹、民族英雄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引导学生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实地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加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还应该体现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实际行动上。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民族抗争、社会变革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支教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和成就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属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不仅仅是指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与忠诚,更包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民族精神的领悟与传承。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呢?历史教学应该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联性,让学生明白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自身利益的密切联系。

通过教育学生了解自己所属国家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的伟人事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育学生明白,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只有每个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明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

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明白这一切都是前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充满着各种责任和使命。

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祖国的利益,传承祖先的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演讲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位古代伟人,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演讲,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伟人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激发学生传承先贤的励志向往。

历史教学应该弘扬爱国精神。

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国家,热爱和珍惜国家的一草一木。

教育学生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学习国家的重大成就和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祖国的繁荣稳定是需要每一个国民的努力,通过对一些爱国诗词、故事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或者诗歌欣赏,让学生领悟到古代的爱国文人对祖国的深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祝福之言,从而引发学生成为国家的责任担当和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素养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文化节、庆祝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增加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革命纪念地等,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国家的伟大。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

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解革命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情感。

通过这些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教师要注重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可以通过讲解抗战时期的抗日英雄们的品质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家国情怀。

教师还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要自觉地树立起自己的家国情怀,以身作则。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述一些亲身经历,分享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这样的示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并且以教师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家国情怀素养是指个人在历史教学中,能够树立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感恩和责任意识,具有历史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综合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价值、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教学的价值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先人的敬畏之情,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珍惜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国家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良好的社会风貌时,他们会对自己的国家充满敬畏和热爱,愿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展示历史文物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热爱。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英雄纪念馆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历史的沧桑变迁,增强学生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国旗折纸、国旗飘扬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国旗的含义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名人传记、英雄事迹等,让学生领略英雄的风采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关乎民族、国家兴衰的重要学科,而高中历史教学更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核心目标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需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一、加强对祖国历史的教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必修的内容围绕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等重要阶段,这些历史教材中包含的不仅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以史为鉴,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带领学生去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意志和功绩,进而引导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珍视和热爱。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家国情怀中的优秀人物如革命先驱孙中山、抗战英雄邓小平等等。

通过了解这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热爱祖国,培养家国情怀。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而这种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历史教育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诠释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可以通过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中的辉煌。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祖国文化的瑰宝,进而培养出家国情怀。

也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并树立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三、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强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具备一种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简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简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简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献资料、图书影片、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

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祖国的兴衰、民族的崛起和历史人物的奋斗,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动力,增强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家国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史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我国历史,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体验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红色文化教育馆参观、传统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近现代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近现代史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到我国近代以来的创伤和困境,感受到家国发展的压力和责任。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如班级讨论、社会调研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国情怀,增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了解家国史、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和热爱,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作者:施耀珍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7期
【摘要】培养学生历史“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历史“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知识的传授,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在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与发展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228-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

知识是基础,学科能力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

具体能力要求的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学会了正确地对待历史,也就学会了正确地对待现在和未来。

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

价值观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求真、证实的过程,影响接受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意识中和情感价值观密切的相关的内容更多。

[3]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有效获取历史知识、合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以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人文关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最终体现学习研究历史的价值。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具体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泛的,它必须与具体知识的灌输,具体能力和特定的思维方法的培养相结合,通过诸多具体的事例和反复的专门训练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积累,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

[5]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自豪感的培养重在树立学生的国荣意识,责任感的培养重在树立学生居安思危意识、担当意识。

下面就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来谈谈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发挥目标作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起到引领、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如在第10课《鸦片战争》一课中,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系列不平等条约,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明确教学目标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述法、史料解读、图文呈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在面对外来侵略时,除了以往提到的清政府议和妥协外,中国的爱国官兵为挽救民族危亡,慷慨赴死,以身殉国,中国人民即便是在武器落后,手持刀、矛、锄头的情况下也自发组织抵抗外来侵略斗争,如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我将借助多媒体展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图文资料。

通过图文史料解读,丰富课堂的教学手段,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更显丰满、立体。

史学图文资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人物,从而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有效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目的。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刺激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法。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导入,我将设置问题: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中国的农民或者是地主,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而你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农民或是地主的身份回到“过去”,从而思考在中国遭遇重大危机,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民和地主阶级是如何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

层层设问,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已置身历史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引导,打破了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枯燥无味、一眼一板的授课,加强了师生互动,体现了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投身课堂,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达到历史课堂育人的目的。

(三)打破课程限制,进行课程整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侵略。

授课时,我将打破课程限制,把本专题内乃至高中历史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相关课程融汇贯通,实现侵略与反侵略的相互对应,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其实是问题的两面,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为保卫家国安定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会补充必修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通过课程整合补充史料,打破学生对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它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最后失败了’这一认识层面上,打破思维定式,开拓学生视野,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又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我会在讲述甲午战争带来的影响时拓展补充战后的留学生问题及选修一戊戌变法的内容,使学生明确在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课程进行整合,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遭受侵略之后中国不同阶层奔走呼告,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积极、青年学生、无产阶级……每一个中国人都曾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这种不畏艰难、越挫越勇的探索精神,来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追求与期盼。

三、结语
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重在强调培养学生对家庭与国家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落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课堂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巧设课堂教学情境,对课程进行整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而所有的这些都建立在教师自身素养、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期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的历史课堂能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4]徐蓝.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问题,2017.
[2]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2016.
[3][5]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