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律·长征完美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期间,红军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开始时的 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六千多人。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撤离瑞金
翻越夹金山
穿过大草地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吴起镇会师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1976.9),字 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 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学习提示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翻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 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 的艰难困苦只看做平平常 常的事。
•“等闲”:平平常常 的意思。 •“万水千山”:形容 水无数、山无数,隐 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之意,万、千是泛指。
7.燕京之 所 以 成 为 当 年 第 一 流 的 综 合 性 大 学 , 更 有 赖 司 徒 确 立 的 办 学 方 向 , 一 开 始 就 使 燕 京 弥 漫 着 浓 厚 的 学 术 自 由 、 思 想 自 由 的 空 气 。 8.今天, 我 们 将 一 些 传 统 节 日 提 高 到 法 定 节 假 日 的 高 度 , 也 应 该 在 传 统 节 日 中 注 入 时 代 的 精 神 风 貌 、 时 代 的 人 文 习 俗 , 而 不 是 单 纯 地 重 复 过 去 的 节 俗 。
尾 更喜岷山千里雪, 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更使红军欣喜的是 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 山,队伍里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这里指 红军队伍。 •“尽开颜”:个个 喜笑颜开。
爬雪山
过草地
思考交流
➢ 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为我们展示 了几幅长征图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 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 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 川中西部。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 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 成的桥。
思考交流
➢ 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提到了哪两次战役?“暖”“寒”两个 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
巧渡金沙江
3.可以设 想 , 即 使 没 有 秦 的 武 力 , 天 下 也 终 将 归 于 一 体 , 这 也 为 汉 以 后 的 历 史 实 际 所 一 次 次 证 明 。 无 可 否 认 的 是 , 秦 王 的 铁 骑 确 实 使 这 一 过 程 大 大 简 化 了 。 看 上 去 , 历 史 似 乎 少 走 了 许 多 弯 路 , 细 想 来 却 又 未 必 。 4.先不说 铁 骑 下 呻 吟 的 民 众 , 是 否 也 有 追 求 自 己 那 一 点 卑 微 的 生 活 自 由 的 权 力 , 就 是 从 文 明 的 发 展 来 说 , 统 一 的 后 果 也 有 许 多 地 方 值 得 怀 疑 。
字词乐园
yá
崖 (山崖)
suǒ
索 (铁索)
dù
渡 (渡河)
lǜ
我
律 (律诗) 会
写
知识链接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称七言。每两句 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
毛泽东Baidu Nhomakorabea
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 更喜岷山千里雪, 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5.中央集 权 确 实 加 强 了 国 家 的 权 力 , 使 秦 汉 帝 国 成 为 当 时 世 界 上 少 有 匹 敌 的 强 大 力 量 。 但 是 , 作 为 代 价 , 从 原 始 社 会 时 代 开 始 积 累 起 来 的 那 一 种 有 限 民 主 ( 哪 怕 是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民 主 ) , 也 彻 底 丧 失 了 。 6.春秋战 国 时 期 纵 横 捭 阖 的 士 , 逐 渐 变 成 了 可 以 “ 倡 优 畜 之 ” 的 文 人 。 当 秦 军 焚 烧 着 六 国 的 宫 殿 , 将 天 下 一 切 珍 奇 全 都 劫 掠 汇 聚 向 咸 阳 时 , 中 华 文 明 也 就 从 多 元 变 成 了 一 元 , 从 多 中 心 变 成 了 一 个 或 最 多 两 三 个 中 心 ( 所 谓 “ 两 都 ” 或 “ 三 都 ” ) 。
层次梳理
概括主题
本诗通过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艰 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一个要 将 中 国 归 于 中 央 集 权 下 的 专 制 一 统 , 一 个 要 恢 复 天 下 到 六 国 时 代 诸 侯 联 盟 的 松 散 政 制 。 这 看 上 去 好 像 只 是 一 个 是 否 认 同 统 一 的 历 史 趋 势 的 问 题 , 现 代 人 常 常 站 在 统 一 的 立 场 上 去 批 判 项 羽 , 仿 佛 只 有 用 铁 骑 扫 平 了 六 国 的 秦 王 才 算 是 一 个 民 族 英 雄 , 其 实 问 题 并 不 这 么 简 单 。 2.从历史 的 长 时 段 看 , 统 一 的 趋 势 是 无 法 阻 遏 的 。 从 根 本 上 说 , 它 是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文 明 内 部 各 部 分 长 期 交 往 整 合 的 必 然 结 果 。 问 题 只 在 以 何 种 方 式 统 一
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会写“崖、渡”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诗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 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 剿”,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五岭” 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田 岭、大庾岭,横亘在湖 南、两广、江西之间。
•“乌蒙” 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思考交流
➢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分别 写出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的什么 精神?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译:金沙江湍急的流水 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 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 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 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思考交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 句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它在全诗中起 什么作用?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翻译:五岭山脉高低起伏, 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 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 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形容道路、 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绝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 •“磅礴”:形容气势 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撤离瑞金
翻越夹金山
穿过大草地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吴起镇会师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1976.9),字 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 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学习提示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翻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 难险阻,把历经万水千山 的艰难困苦只看做平平常 常的事。
•“等闲”:平平常常 的意思。 •“万水千山”:形容 水无数、山无数,隐 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之意,万、千是泛指。
7.燕京之 所 以 成 为 当 年 第 一 流 的 综 合 性 大 学 , 更 有 赖 司 徒 确 立 的 办 学 方 向 , 一 开 始 就 使 燕 京 弥 漫 着 浓 厚 的 学 术 自 由 、 思 想 自 由 的 空 气 。 8.今天, 我 们 将 一 些 传 统 节 日 提 高 到 法 定 节 假 日 的 高 度 , 也 应 该 在 传 统 节 日 中 注 入 时 代 的 精 神 风 貌 、 时 代 的 人 文 习 俗 , 而 不 是 单 纯 地 重 复 过 去 的 节 俗 。
尾 更喜岷山千里雪, 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更使红军欣喜的是 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 山,队伍里人人心情开朗, 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这里指 红军队伍。 •“尽开颜”:个个 喜笑颜开。
爬雪山
过草地
思考交流
➢ 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为我们展示 了几幅长征图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 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 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 川中西部。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 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 成的桥。
思考交流
➢ 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提到了哪两次战役?“暖”“寒”两个 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
巧渡金沙江
3.可以设 想 , 即 使 没 有 秦 的 武 力 , 天 下 也 终 将 归 于 一 体 , 这 也 为 汉 以 后 的 历 史 实 际 所 一 次 次 证 明 。 无 可 否 认 的 是 , 秦 王 的 铁 骑 确 实 使 这 一 过 程 大 大 简 化 了 。 看 上 去 , 历 史 似 乎 少 走 了 许 多 弯 路 , 细 想 来 却 又 未 必 。 4.先不说 铁 骑 下 呻 吟 的 民 众 , 是 否 也 有 追 求 自 己 那 一 点 卑 微 的 生 活 自 由 的 权 力 , 就 是 从 文 明 的 发 展 来 说 , 统 一 的 后 果 也 有 许 多 地 方 值 得 怀 疑 。
字词乐园
yá
崖 (山崖)
suǒ
索 (铁索)
dù
渡 (渡河)
lǜ
我
律 (律诗) 会
写
知识链接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称七言。每两句 为一联,共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
毛泽东Baidu Nhomakorabea
首 红军不怕远征难, 联 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 更喜岷山千里雪, 联 三军过后尽开颜。
5.中央集 权 确 实 加 强 了 国 家 的 权 力 , 使 秦 汉 帝 国 成 为 当 时 世 界 上 少 有 匹 敌 的 强 大 力 量 。 但 是 , 作 为 代 价 , 从 原 始 社 会 时 代 开 始 积 累 起 来 的 那 一 种 有 限 民 主 ( 哪 怕 是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民 主 ) , 也 彻 底 丧 失 了 。 6.春秋战 国 时 期 纵 横 捭 阖 的 士 , 逐 渐 变 成 了 可 以 “ 倡 优 畜 之 ” 的 文 人 。 当 秦 军 焚 烧 着 六 国 的 宫 殿 , 将 天 下 一 切 珍 奇 全 都 劫 掠 汇 聚 向 咸 阳 时 , 中 华 文 明 也 就 从 多 元 变 成 了 一 元 , 从 多 中 心 变 成 了 一 个 或 最 多 两 三 个 中 心 ( 所 谓 “ 两 都 ” 或 “ 三 都 ” ) 。
层次梳理
概括主题
本诗通过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艰 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一个要 将 中 国 归 于 中 央 集 权 下 的 专 制 一 统 , 一 个 要 恢 复 天 下 到 六 国 时 代 诸 侯 联 盟 的 松 散 政 制 。 这 看 上 去 好 像 只 是 一 个 是 否 认 同 统 一 的 历 史 趋 势 的 问 题 , 现 代 人 常 常 站 在 统 一 的 立 场 上 去 批 判 项 羽 , 仿 佛 只 有 用 铁 骑 扫 平 了 六 国 的 秦 王 才 算 是 一 个 民 族 英 雄 , 其 实 问 题 并 不 这 么 简 单 。 2.从历史 的 长 时 段 看 , 统 一 的 趋 势 是 无 法 阻 遏 的 。 从 根 本 上 说 , 它 是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文 明 内 部 各 部 分 长 期 交 往 整 合 的 必 然 结 果 。 问 题 只 在 以 何 种 方 式 统 一
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会写“崖、渡”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诗意,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 怕艰难困苦、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 剿”,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五岭” 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田 岭、大庾岭,横亘在湖 南、两广、江西之间。
•“乌蒙” 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思考交流
➢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分别 写出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的什么 精神?
颈 金沙水拍云崖暖, 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翻译:金沙江湍急的流水 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 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 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 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思考交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 句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它在全诗中起 什么作用?
颔 五岭逶迤腾细浪, 联 乌蒙磅礴走泥丸。
翻译:五岭山脉高低起伏, 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 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 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形容道路、 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 连绵不绝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 的细小波浪。 •“磅礴”:形容气势 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