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_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_学案(湘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湘教版教案设计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高三地理湘教版教案设计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高三地理湘教版教案设计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2、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观看录象:《动物世界》,演示生态系统中在捕食与反捕食中达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2、提问:录象中你发现一种什么现象(二)、导入新课1、“录象中表现了生态平衡。

”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生态平衡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3、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图: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4、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平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5、师生态平衡举例说明生态平衡例子。

6、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态平衡当自然界中的某一些条件改变时,生态系统破坏,给人们带来什么后果(三)、开展探究解决问题1、讨论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2)讨论书上38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3)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课件出示北朝民歌《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出示草原荒漠化后的情景,老师讲述荒漠化的原因。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①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②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③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④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分组讨论,说说理由。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经典练习】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经典练习】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3.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基本概念(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的集合。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的持续性的动态平衡。

2.特征(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形成食物网。

(4)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三、受损生态系统1.成因:受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探究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落基山谷。

1872年3月1日,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黄石公园不仅有原始的森林草地景观、珍稀的野生生物,而且还有3 000多处温泉。

材料二黄石公园堪称野生动物的宝库。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规模捕杀,狼在此已经绝迹,而麋鹿、驼鹿等大型鹿群成倍增长,植被遭到破坏。

1995年1月,美国从加拿大引进8头灰狼,放归大自然。

计划放归15头灰狼,通过自然繁殖,到2002年使其增至100头,恢复生态平衡。

1.黄石公园大规模捕杀狼以后,植被为什么会遭到破坏?答案狼以麋鹿、驼鹿为食,麋鹿、驼鹿以植物为食。

大量捕杀狼,麋鹿、驼鹿成倍增长,所以植被遭到破坏。

2.引进大灰狼以后,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答案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狼、麋鹿、驼鹿、野牛、熊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分、养分、太阳光热等。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配湘教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配湘教

4.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
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
C.滥伐森林,会破坏生态平衡
D.严重污染环境,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生态平衡的标志及特点要清楚。同时,要掌握一些破坏生态
平衡的典型事例。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5.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2.一个处于 18 _平__衡__状__态___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 19 ___组__成_____ 和 20 ___数__量_____ 的 比 例 相 对 稳 定 ; 能 量 和 物 质 的 21 ____输__入______与输出保持平衡; 22 __食_物___链__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 食物网;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 23 _____营__养_____关系。
专家便从我国“邀请”了喜爱牛粪的蜣 螂(俗称屎壳郎),帮助清扫牧场。蜣螂到澳大利亚后勤奋 工作,使牧草繁茂,牧业兴旺。
3.了解受损生 态系统的表现 及后果。
讨论:蜣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个要素?
提示:蜣螂以牛粪为食物,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课前·新知预习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
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自动调节能力
D.分解者
【答案】C
地理 选修Ⅵ 环境保护 配湘教版
解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内的各成分之间建立起相互 协作、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生态系统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一 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 较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 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二地理 3.1《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二地理 3.1《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3.1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基本规律,从而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同学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明确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学会用生态学观点认识自然界分析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包括系统组成、食物网、食物链、营养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4.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建立生态系统概念。

2.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3.理解生态平衡机理及生态平衡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板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谈“生物圈2号”小资料。

【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原因。

【结论】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人类对单学科的研究技术水平已相当高,但缺乏的是把这些独立技术的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探究系统发展的能力。

举例:人类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准确地分析一只辣椒的组成成分乃至含量多少,有哪些微量元素等。

但当把这些所有组成要素放在一起,却不能组合出一支新的辣椒,合成有机物是非常困难的,这与人类系统分析问题水平不够不无关系。

【过渡】生物圈2号失败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类必须学会用系统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深刻认识其中各要素相依存的和谐的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成功地模拟建立仿自然的人造的生存环境。

上节课学习了生物圈的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生物圈。

【讲授新课】【提问、讨论】(1)生物圈概念。

(2)生物圈组成。

(3)生物圈组成成员间的关系。

(4)各成员间怎样建立的关系(答:通过物质能量交换)。

【总结过渡】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物圈有自身的结构特点(组成结构),也有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特征即生物与生存环境两大要素连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所以说生物圈是一个系统,属于生态系统,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同步课件: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湘教版选修6)

【创新设计】高中地理同步课件: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湘教版选修6)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点睛之笔】 本节学习的目标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生态平衡的 含义及特征。考查时一般都给提供大量的图文素材,能从自然和 人文两方面分析生态系统受损及带来的连锁反应,同时能运用所 学知识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信息的提取、 分析、归纳和概括。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一、生态系统组成 1.一个物种可以以 个体形式独立存在,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
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及其 环境 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都是由 生物成分 和非 生物成分 组成的,生物成分 由 生产者 、 消费者 和分解者组成;非生物成分是空 气、 水分 、养分和 气候 因素。
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

()
A.种群
B.群落
C.食物网
D.生态系统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答案:D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练习1】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 C.分解者 答案:B
() B.消费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1)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是一定 区域相同物种的集合。 (2)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 是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3)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是一定区域 内生物群落(包括生命系统)和其生存环境(包括非生命系统) 的集合。
和发展

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地理湘教版选修六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学案

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程标准:了解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种群:。

2.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1)概念:。

(2)组成:、、、。

二、生态平衡1.概念:.2. 生态平衡的特征二、受损生态系统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状态。

2.破坏生态系统的因素:、。

3.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程标准: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知识梳理】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低,少。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

,许多地方森林资源锐减。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二、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1)主要分布区:。

(2)水土流失面积:。

(3)类型:.2.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3.危害(1)直接危害:。

(2)间接危害:。

三、土地荒漠化1.分布。

2.面积.3.成因(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

4.危害(1)破坏生存环境。

(2)形成沙尘暴①条件:②危害:三、生物多样性减少1.生物多样性现状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标准:1.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知识梳理】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1.植被破坏(1)原因:。

(2)后果:。

2.保护植被的措施。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1)作用。

(2)现状。

2.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基础达标练1.对生态系统正确的叙述有()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 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生态平衡D.生物圈3.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C.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动调节能力D.分解者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粗箭头表示()A.呼吸作用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D.食物链6.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7.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C.土壤肥力增加D.河流水位下降方法技巧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文中的翠鸟在其所属生态系统成分中是__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说明理由。

2.生态系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其发展过程为()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平衡→不平衡C.平衡→不平衡→平衡D.不平衡→平衡参考答案基础达标练1.C2.A3.A4.C5.B 6.B7.A方法技巧练1.(1)生物个体(次级)消费者(2)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3.1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3.1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学案(无答案)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3.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及后果。

【学习重难点】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几个术语(1)个体:独立存在的一个物种。

(2)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

(3)生物群落:指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种群。

(4)生态系统:指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成分:、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成分:、水分、阳光和温度等。

思维活动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2.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有何区别?(二)生态平衡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叫做生态平衡。

2.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特征(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4)在、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3.与生态平衡有关的几个术语(1)自身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

(2)食物链:指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像一个食物的链条的途径。

(3)食物网:由许多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

思维活动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为什么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三)受损生态系统1.原因: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被打破。

3.后果:系统的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4.森林破坏后的后果:生态退化、物种消失、。

思维活动森林破坏以后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森林破坏以后可能产生哪些具体后果?二、互动探究探究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落基山谷。

1872年3月1日,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3.了解受损生态系统的表现。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基本概念(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的集合。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的持续性的动态平衡。

2.特征(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形成食物网。

(4)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三、受损生态系统1.成因:受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探究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落基山谷。

1872年3月1日,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签署了《黄石公园法案》,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了。

黄石公园不仅有原始的森林草地景观、珍稀的野生生物,而且还有3 000多处温泉。

材料二黄石公园堪称野生动物的宝库。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大规模捕杀,狼在此已经绝迹,而麋鹿、驼鹿等大型鹿群成倍增长,植被遭到破坏。

1995年1月,美国从加拿大引进8头灰狼,放归大自然。

计划放归15头灰狼,通过自然繁殖,到2002年使其增至100头,恢复生态平衡。

1.黄石公园大规模捕杀狼以后,植被为什么会遭到破坏?答案狼以麋鹿、驼鹿为食,麋鹿、驼鹿以植物为食。

大量捕杀狼,麋鹿、驼鹿成倍增长,所以植被遭到破坏。

2.引进大灰狼以后,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答案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狼、麋鹿、驼鹿、野牛、熊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空气、水分、养分、太阳光热等。

2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2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

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特征及受损后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
(1)概念: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2)组成
①生物成分: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

②非生物成分:空气、水分、阳光、温度等。

二、生态平衡和受损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的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征
(1)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2)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

(4)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

3.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受损生态系统
(1)原因:自然和人为干扰。

(2)表现: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3)后果: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教学信息分享网。

【新】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

【新】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1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辨别、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特征。

2.认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建议结合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中牛粪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灾害的事中引入新课——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教学流程设计生态系统的组成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内集合在一起,形成种群。

2.生物群落:在一个区域内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概念: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是哪些事物的总和?【提示】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态平衡1.概念: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2.特征⎩⎪⎨⎪⎧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 关系2.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强?为什么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提示】 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任何变化,都是对系统发出的信号。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食叶昆虫数量增多导致林木受害,这种信号传递给食虫鸟类,促使其大量繁殖,捕食昆虫,从而使昆虫数量得到控制,于是,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逐步得到恢复。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越多样化,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乃至生态系统的破坏。

受损生态系统1.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湘教版选修六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湘教版选修六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 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 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 小,更不会灭绝。
健康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状态。当受到自然和人为 干扰后,原有生态系统的动态平 衡则会被打破,使系统的结构、 功能发生障碍,形成波动性破坏 或恶性循环,这就是受损生态系 统。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和危害
(1)生物变化 直接原因--开垦、捕猎,使某些生物灭绝或涉临灭绝 间接原因--外界环境变化得不适于原有生物生存
(2)非生物环境变化 滥垦、滥伐、施肥、污染等
人类活动对池塘生态环境的破坏
工厂废液
(含P.N2)
排入
池塘
养分 剧增
藻类过 渡生长
营养源
浮游生物 物 链 和 食 物 网
二、生态平衡
1.表现
(1)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种类 和数量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和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特点: 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 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 食物链结构复杂,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 的营养关系。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陆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级消费者 (1千焦)
次级消费者 (10千焦)
初级消费者 (100千焦)
生产者 (1000千焦)
食物链中的能量金字塔
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学案(湘教版选修6)基础达标练1.对生态系统正确的叙述有()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 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生态平衡D.生物圈3.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有明显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指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平衡B.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C.滥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D.严重污染环境,也会破坏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动调节能力D.分解者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粗箭头表示()A.呼吸作用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D.食物链6.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7.滥伐森林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B.地下水位持续上升C.土壤肥力增加D.河流水位下降方法技巧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1)文中的翠鸟在其所属生态系统成分中是____________,在食物链中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说明理由。

2.生态系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推动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其发展过程为()A.不平衡→平衡→不平衡B.平衡→不平衡C.平衡→不平衡→平衡D.不平衡→平衡参考答案基础达标练1.C2.A3.A4.C5.B 6.B7.A方法技巧练1.(1)生物个体(次级)消费者(2)是。

2.C选修6第3章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问题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只看到距塔里木河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

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相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

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大风、沙尘暴天气常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材料二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右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造成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2)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以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当堂检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A.山东 B.江西 C.海南 D.甘肃2.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读材料和下图,完成3~5题。

3.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 .黄土高原——盐渍化C .云贵高原——沙漠化 D .江南丘陵——红漠化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A .①②③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②③④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产生的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地面沉降7.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 .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 .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C .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读下面漫画,回答8~9题。

8.此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 .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B .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C .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D .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9.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B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C .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D .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课后提高】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

据此完成1—3题。

1、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3、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A 、改进种植制度B 、优化燃料消费结构C 、退耕还牧D 、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

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B 、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C 、环境污染加剧D 、农业集约化经营5、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 、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 、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 、治求改土,改造低产田D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6、“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据此回答7—8题。

7、华北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8、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潜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9.目前,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D地区出现酸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酸雨的主要危害。

10.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2)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A.甲 B.乙 C.丙 D.丁(3)试分析南方地区乙类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4)防治甲类环境问题可采取那些措施?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1)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自然原因:南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类活动的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3)胡杨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在该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

2、(1)干旱。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2)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当堂检测】1—2 BD 3—5 DB B 6—7 BC 8—9 CA【课后提高】1—3 BBB 4—6 BDB 7—8 AC9.(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

(2)B地区:气候干早,风力作用强劲。

C地区: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破坏。

(3)工业排放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森林和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10、(1)B(2)C(3)多为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能源短缺导致乱砍滥伐。

(4)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