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山东人闯关东是哪一年
![山东人闯关东是哪一年](https://img.taocdn.com/s3/m/fd7da8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e.png)
山东人闯关东是哪一年五四三九,这是山东人闯关东是哪一年的故事史诗式地描绘了几代山东人不畏艰险、秉忠义之心、勇攻破疆界的壮举,使众人得以安步归西,再次与自己的家园重聚。
① 874年:山东人经安史之乱征关东据史书记载,西晋末年,风尘仆仆的军队再度从山东被迫南下征关东。
874年,数万名山东人大举南下征关东,分头击敌,无惧危险。
在渡口处,他们分几百名对过江劫持,并在向关东的山东人中开辟出渠道,逐渐撤退平安。
② 945年:山东人遇“黄巢叛乱”再闯关东当时黄巢起义,攻占洛阳,山东地区也遭受困扰,全省的人们上下一怔,张邯在山东叛军的威胁之下,又发兵闯关东。
945年,他们重返山海关,叩问辗转后的师友们,发掘了大量奇谈怪论,山东军民借助史书记述,精心打算、谋划准备,最终成功攻克关东,将其收复到了山东大地。
③ 1161年:山东人屡度千古闯关东1161年,山东军民再次闯关东,在历史长河中,也深深印刻了他们的记忆。
士兵们聚集沙河,把数以万计、拿着破旧斩刀的士兵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军队,注定要突进敌营,追击叛军,踩碎沙河,壮丽而凝重。
1161年,他们勇攻破疆界,又一次让山东山水安宁。
④ 1321年:山东人闯关东发动众抗金自古以来,山东人在关东一直是大快朵颐,积极反抗外族入侵。
1321年,大量山东军民为了抵御金朝对关东的入侵,发动了大规模的众抗金。
数万士兵护着高台,山谷里的人们冲击敌城,以勇敢的军事精神,再一次把山东的边境安全地把持到了回家的平安。
⑤ 1443年:山东人再次闯关东为夺回辽东1443年,山东人再次挺身而出,闯关东夺回失地辽东,真正实现了宗族的梦想,山东一片土地重新归于山东。
穿越车站,揽入苏南,一马当先,将敌营调查;闯入关东,把古都包围,守城陷阵,虎步翻山,奔向太行山,破釜炸弹,兵强马壮,实现征伐远古记载诸侯称帝的梦想。
以上五次闯关东,都是山东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秉忠义之心的精彩瞬间,让全民团结一致,敢于挑战、不负使命的历史精神,他们用勇气和智慧,在夹缝中,迎来了山东新时代的到来。
闯关东精神论文
![闯关东精神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f85737dd36a32d7375815b.png)
闯关东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关于闯关东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有历史记载以来,凡是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山海关到东北三省谋生,都可称之为“闯关东”。
狭义上,“闯关东”仅指从顺治年间到民国初年,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东北地区谋生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都是指狭义的。
一、闯关东精神的历史背景闯关东是时间接续史。
大规模的闯关东潮主要发生在1644年至1911年期间,总计约267年时间。
这期间分为两个高潮期。
一是1644至1667年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是1861至1911年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于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建议大批关内人民陆续向关外转移。
闯关东是民族融合史。
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河南人是闯关东的主力,尤其是山东人最多。
他们与当地的满族人、鄂伦春人很快地结为朋友,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继承并发扬了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使东北地区形成了多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的局面。
1929年,关内各地“闯关东”人数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河北、河南。
一般认为,闯关东的人口在3000万左右,而在闯关东的人群中,山东人占80%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初至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
高峰时,一年便有上百万人。
闯关东的山东人是开垦东北的主力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放山、淘金、垦荒。
同时,闯关东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抱团性的鲜明特点。
由闯关东引发、衍生、凝练,加之白山黑水的孕育,从而形成了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闯关东精神。
到目前为止,关于闯关东精神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是被广泛认可的。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豪迈、又充满血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断与各种矛盾抗争的几千年奋进历史的一个缩影。
关内之民为何“闯关东”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关内之民为何“闯关东”人口压力天灾人祸](https://img.taocdn.com/s3/m/e9f2152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7.png)
关内之民为何“闯关东”: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一、“闯关东”的由来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
《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杨宾《柳边纪略》第1卷),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卷),于是,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
![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73984f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b.png)
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闯关东和雁南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将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造成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
一、闯关东的原因1、政治原因明朝末期,宦官专权,腐败严重,一些大臣和有志之士通过献策朝廷,试图改革政治。
然而他们的改革努力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支持,相反,许多有志之士甚至被明朝朝廷打压,致使不少将领纷纷叛变。
2、军事原因在明朝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日益强大,乌拉有齐部、女真人、鞑靼人等部落纷纷兴起。
由于明军的战斗能力不足,北方的叛乱和外族入侵造成了明朝军队的大量损失,这也导致了军队的士气低落。
3、社会原因明朝末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带来了大量的贫困和民生问题。
加上天灾人祸频繁,民不聊生,这也促使一些民众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社会动荡造成了明朝的衰落,直接促使了闯关东事件的发生。
二、雁南飞的原因1、政治原因南明末年,后金对明朝采取了分化攻劝、割据南方的策略,同时,南明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和各地军阀混战,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动荡局面。
对于一些沉默多年的文化、军事精英来说,他们无法控制这个篡位之后的国家,于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地方。
2、文化原因南明朝廷革命文化十分发达,一些文艺家和学者向南方迁徙,这为南明末年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北方战乱频繁,这些文化精英不得不选择离开北方,辗转南下,才能继续他们的文化事业。
3、经济原因南明末年,经济衰退严重。
战争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崩溃,许多富商和资本家陆续离开南方,寻求更加稳定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方。
综上所述,南明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和经济萧条使得南明的统治确立难度越来越大,激励了一批文化、军事精英和富商离开南方,选择了“雁南飞”的道路。
结论闯关东和雁南飞事件都是时代背景下自然发生的结果。
无论是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还是南明末年战争和经济衰退,都为两个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776cdc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d.png)
对闯关东的历史评价
闯关东是指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由于南方政治动荡和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地区寻求生计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勤的开拓,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闯关东的人们首先要面临的是长途跋涉的艰辛。
他们来自江南一带,为了逃离战乱和苦难,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他们步行或乘船,跨越了大江大河,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东北地区。
这种艰辛的迁徙过程,使得闯关东的人们更加珍惜他们所获得的新生活。
一到达东北地区,闯关东的人们面临的是无尽的荒野和草原。
他们需要开垦土地,建设居所,谋生繁衍。
这对于来自南方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闯关东的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开拓新土地,建立新家园。
他们耕种土地,养殖牲畜,逐渐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基础。
闯关东的人们不仅仅是开拓者,他们还是文化传播者。
他们将南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带到了东北地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他们建立了学校和书院,传授南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他们还建造了寺庙和道观,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得东北地区的宗教信仰更加多元化。
闯关东的历史评价是积极的。
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和辛
勤的开拓,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勇敢和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繁荣。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闯关东的历史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历史,它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为什么要闯关东
![为什么要闯关东](https://img.taocdn.com/s3/m/d059d12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d.png)
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被社会压榨太厉害,被迫迁移。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
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社会影响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即真正意义的闯关东之前,人口约为300万左右。
到了1860年,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清政府于1860放宽了东北地区的部分禁荒。
到1897,东北地区总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对闯关东的影响进行了修饰或夸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闯关东在1904年确实开启了高潮:1904年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山东地区和河北直隶地区受天灾和战祸影响,很多农民为图生存不得不拖家带口被迫离开故土。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https://img.taocdn.com/s3/m/5afd26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5.png)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对于闯关东,很多人都知道是关内人移民关外,但对于闯关东的背景和历史真相,闯关东的过程和阶段以及人群组成,闯关东巨大的历史意义,大家是否全部知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山海关山海关,闯关东的起点闯关东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边界地区,在渤海边上。
是明朝长城最东边的起点,是明朝末年明清战争时期,明军抵抗清军南下的最重要军事要塞,在当时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从地图上看,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的北部偏东北地区,但为什么叫闯关东,不叫闯关北。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从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是从山海关的东门出去,所以叫闯关东。
另一种说法是,出了山海关是道路先是东西方向的路,首先得往东走,很多人就把出了山海关的地方叫山海关以东地区简称关东地区,又叫关外地区。
今天的东北地区近代闯关东以前,东北真的没有汉人吗?很多人认为,今天东北在近代闯关东之前是没有汉人的,其实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近代闯关东之前,东北是存在不少汉人的,只是相对于后来闯关东的人数来比较的确太少了。
这些汉人里面还有清朝政府移过去的。
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入关定居,是本来就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人口更加稀少,清朝为了充实东北地区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所招民人,每名每月给口粮一斗,耕地每耕种一季给种子六升,每一百名移民给牛20只。
同时设立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个县,设官管理汉民。
《辽东招垦令》发布后,不断有山东地区的百姓移民东北,这次清政府官方移民在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结束。
康熙七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这次清政府官方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但清政府并没有彻底禁止移民东北,只是移民再没有政府的奖励了,并且对移民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当时关内由于明末清初战争人口损失太大,所以民间也没有大规模往东北的自由移民。
中华迟氏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研究
![中华迟氏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465f20453610661ed9f476.png)
中华迟氏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研究我们东北中华迟氏都是闯关东来的,其历史背景如何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闯关东”,是指从清朝康熙初年到民国初年近三百年间,大批移民从内地迁移到东北,其中80%以上的移民来自山东。
这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潮。
历史上的山东经济比较发达,但明末清初以后,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灾害频仍,尤其是连年战乱,封建剥削苛重,民不聊生。
相对而言,当时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赋薄徭轻。
另外,山东去东北比较方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从山东的登、莱、青三府乘船过海,遇上顺风,一夜即可到达相距只有百多公里的辽东。
“闯关东”,共有三次大的移民潮。
康熙三年至六年(1664-1667年),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东北地区汉人逃亡,满人入关,人口锐减,生产受到破坏。
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
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
所招民每日给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并且“免交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奖励政策鼓励下,形成了山东移民的第一次高潮。
到康熙七年,清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但是,禁封令阻止不了已经开始的移民潮。
到康熙四十八年,关外的山东人“多至五十余万”。
到嘉庆八年(1803年),封禁缓和,鲁民出关者更多。
这是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移民潮发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民国初年。
咸丰十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荒,光绪年间进一步大片放荒,山东贫苦农民又一次掀起移民高潮。
有的村庄原有200户人家,移民东北者竟有120户。
山东人“闯关东”,一部分出山海关走陆路,一部分乘船过海走水路。
不管陆路水路,都是异常艰难。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初至民国初年,约2500万山东人移民东北。
这一壮举,不但使大批山东人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也大大促进了东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东北与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促进了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增强了东北边疆的力量。
浅析闯关东
![浅析闯关东](https://img.taocdn.com/s3/m/376c2961a5e9856a5612609c.png)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af1320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5.png)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闯关东是指清朝前期(公元1630年至1680年)时期,汉族的闯王张献忠率领余部左右四万人逃离明朝追剿,来到中国东北的一个边远地区,即今天的东北地区(简称关东),进行了长达20年的抗清斗争。
闯关东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仍被历史学家和普通人所津津乐道。
闯王张献忠原籍四川乐山,因明朝的一次屠城之后,他领导了一支大军跑到了陕西以及鄂西地区。
然而,当他们行军到达山西南部区域后,受到了清朝政府严厉打击的追击,被迫逃离了该地区。
在被逐出陕西的过程中,张献忠率领的部队决定自行进攻关东地区,以便在该地区重新立足。
经过长时间的征服和抗争,闯王张献忠终于攻下了很多关东城市和地区,并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他被封为大西国帝(因为他在西南导致了大规模的屠城),并统一了关东地区的所有部族。
他的统治所得的丰厚财宝,据说至今仍保存在广西南宁的临桂。
而在他的统治下,关东广大基层百姓也逐渐得到了温饱和发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张献忠在统治关东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他可能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和他的统治方式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
此外,他所处的地区也处在边远地区和清朝政府的“重点管辖区域”,因此,他总以为遭受清朝的袭击和压迫的时刻。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的心理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被推向了崩溃。
尽管历史记载,闯关东的经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它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由闯关东所导致的战争,是当地百姓生活不稳定,足足延续了20多年。
而在这场战争结束后,闯王张献忠的残存部队逐渐消失,关东地区也被清朝所统治,并几乎毫不留情地进行清剿。
这给当地的民族、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闯关东故事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带领后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局势,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同时,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在以前的东北地区,曾经有一代不屈不挠的英雄,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挺身而出,并保护了同胞。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76cba82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9.png)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核心提示: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闯关东资料图原题为:《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记者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冲天,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19991103_闯关东
![19991103_闯关东](https://img.taocdn.com/s3/m/124781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5.png)
关东三百年求生之路● 撰文 吴涛 ● 编辑 张琳闯关东,通常是指清同治年间至“中华民国”这一时期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出关求生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闯关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年那些具有开拓精神、重义守信的移民们,用两条腿开拓出了一部民族史诗。
三百年移民史纵观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要么是政府政策性移民,要么是民众为了生计而流亡,从关内通往东北的这条迁移之路,始于前者,逐步演变为后者。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关内是中原,关东就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连同眷属、奴仆近百万人入关,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上人烟变得稀少,统治者要想守住自己的“龙兴之地”,就要解决驻军粮草等问题,于是,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优惠政策,吸引关内人口前往东北,使得“燕鲁穷氓闻风踵至”。
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年间曾先后颁布诏书:“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
”“饥民有愿赴辽东就食耕种者,山海关章京不得阻拦,所在章京及府州县官,随民愿住处,拨与田地,酌给良种。
”十余年后,东北地区垦殖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保护当地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度重申:“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今闻流寓渐多,著传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之后虽然也有过短时间的“弛禁”政策,但关门紧闭,老百姓再往关东,就是为了求生存而去“闯”了。
关外成了米粮仓,关内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每逢大的自然灾害爆发,“出关”就成了一条悲壮的求生之路。
当年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几地,其中以山东人、河北人最多,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时黄河下游多年遭受灾害,黄河流域的灾民大批前往东北讨生活。
清后期,沙俄将扩张的矛头对准东方,19世纪与中国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蚕食了中国东北相当一部分领土。
闯关东
![闯关东](https://img.taocdn.com/s3/m/d081661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6f.png)
读书笔记
看过电视剧,再看小说,脑海里总是回想着李幼斌演的朱开山和朱亚文的朱传武,小说语言生动,画面感很 强,故事传奇,再现了当年的人文风情,历史风貌,喜欢。
《闯关东》像朱开山这样普通的老百姓,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只要心气还在,只要不作死,什么家当都 能拼回来。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先看的电视剧再看的小说。
第二十五章
02
第二十六章
03
第二十七章
04
第二十八章
06
第三十章
05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三章
1
第三十四章
2
第三十五章
3
第三十六章
4
第三十七章
5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作者介绍
暂无该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越是人扎堆的地方越是能养活人,你要是有真本事,发财不是难事。”
不然,以我之见,应当是诚实,然则不是无原则的诚实,是巧妙地运用诚实,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以适 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说实话。经商的人免不了圆滑,可是如果一味圆滑,和实话不沾边儿,就无异于自弃于市。 为什么?谁愿意和一个永远虚伪不说实话的人打交道呢?可是一味地诚实也不可取。
可读性超强!虽未看电视剧,但阅读小说也会带出画面感。
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中间为鲜儿传武的爱情而动容,流过眼泪,也为朱开山的魄力和勇气谋略而发自 内心的钦佩。
情节跌宕起伏,看到最后老泪纵横,家仇国恨压抑心中,好在,现在已是一个新中国。
虽然有些剧情的设置,欠缺合理性,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是一部儿女情长、家国情怀都十分有看点的长 篇小说。读到最后,之前所有跟随剧情发展而发泄的不管是气愤、遗憾还是不屑的情绪,都随着小说最后国仇家 恨的立意,而让人对之前流露出来的幼稚和狭隘,有一丝丝惭愧。
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的背景
![闯关东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的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e21c4e57a8956bec0975e3fe.png)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1]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84f85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6.png)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引言关东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之一。
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争夺关东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战。
这些战争和征战,给关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介绍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关东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其中的战火和英雄。
一、辽国的闯关东关东地区最早闯入的势力是辽国。
公元907年,辽国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政权。
辽国曾统治过辽东地区,也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
辽国的建立对关东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国的闯关东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而实现的。
辽国的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土,将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
他利用内乱割据的契机,发动了一场名为“弓弦之战”的征战。
这场战争以辽军的胜利告终,辽国成功闯入了关东地区。
辽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辽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这对于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辽国的闯关东也为日后的王朝更替和政权更迭埋下了伏笔。
二、金国的闯关东金国是继辽国之后的一个重要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金国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金国,金国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金国的闯关东主要是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来实现的。
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内乱促使金朝乘虚而入,金国的第一位皇帝完颜雍,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将辽国击败,并夺取了关东地区的控制权。
金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金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金国在关东地区实行了一种名为“金元官”的行政制度,使得关东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相互贯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展。
金国的闯关东对于关东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族名命名的政权,它的兴起和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明朝的闯关东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近代关东地区的统治者之一。
明朝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明朝,明朝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闯关东剧情
![闯关东剧情](https://img.taocdn.com/s3/m/4be5e6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3.png)
闯关东剧情《闯关东》是一部以1920年代中国东北为背景的历史剧,讲述了一群勇敢无畏的中国人民为自由、民主而奋斗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东北,饱受日本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困扰,但在这个困境中,中国人民迎来了一支伟大的革命队伍,他们经历了无数个关卡和磨难,为了民族的未来和家园的和平而奋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闯关东》的剧情发展吧。
第一集: 动荡的东北这一集主要是介绍东北历史背景,让观众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有所了解。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的许多城市,国家政权脆弱不堪。
在这个时期,日本人残暴地控制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政权,使当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下,许多勇敢的革命者开始了他们的斗争,希望能够获得自由和民主。
第二集: 闯关东的先驱者这一集主要讲述了闯关东的先驱者们的故事。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日本人统治下受尽折磨的普通人,他们被迫成为了无主义之犬,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反而选择了参加抗日队伍。
他们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的抢劫和爆破行动,以此削弱日本人的力量。
这一集中,先驱者们面对着巨大的危险和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始终相信自己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第三集: 血染闯关东这一集主要讲述了闯关东队伍的成立及其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新的闯关东队成立了,他们志在必得,决心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中国人民争取更多的权益。
然而,在这个斗争中,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日本人不断派兵进攻他们的据点,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战术和策略,才能在敌人的进攻中取得战胜。
这一集中,观众将会看到闯关东队伍成员们的血肉之躯在战场上奋勇争斗的情景,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始终没有放弃。
第四集: 母亲的坚强这一集主要讲述了闯关东队伍成员们家属的坚强与团结。
在战斗的同时,他们的家人也在背后默默支持和照顾他们。
这一集中,观众将会看到闯关东队伍成员们家属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变化。
他们面对着丈夫或儿子的离去和可能永远不再回来的事实,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家人的归来抱有坚定的信心。
闯关东四百年历史
![闯关东四百年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23d00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5.png)
闯关东四百年历史东三省一开始是怎么来的,明朝初年,大将徐达驱逐蒙古到漠北,横扫北方。
为了构筑中国的北方边防,就在河北的东北角修建了一个关卡,就是后来著名的山海关。
这就有了关内和关外的概念,由于山海关以内是汉族腹地,以外呢虽然也有大量汉族,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聚集。
由于关东地区本来就白山黑水,生态环境也相对比较恶劣,所以一开始关外的人口是少之又少。
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又多次对明朝征战,逐渐掌控了关外的绝大部分地区。
有了独立政权之后,人口就是后金的主要隐患,为了增强国力,后金政权不断的用各种优厚的政策吸引关外的汉族到东北安家落户。
虽然说老百姓是用脚投票,哪里有活路就往那跑,但是那种情况下去关外无异于“投敌叛国”。
什么样的人才会冒险到关外讨生活,要么就是犯了罪被通缉,不得已逃往关外。
要么就是没有土地实在活不下去,才背井离乡。
到后来大清朝时代,关内关外又统一了,进出山海关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才过了几十年到了康熙朝,康熙皇帝认为关外龙兴之地要保持女真先民的生存状态,等于给女真族自己留条后路。
所以就封锁山海关,严禁关内的老百姓搬到关外去生活,于是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开始了,就是“闯关东”。
东北地区虽然是白山黑水、苦寒之地,但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山林矿产、水产河流应有尽有,而且东北的黑土地营养元素极为丰富,在上面种植的庄稼能够获得丰厚的收成。
再加上东北地区地旷人稀,每当关内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就不顾朝廷的明令禁止,历经千难万险闯关东。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山东地区,因为山东人口密集,那几年旱灾水灾不断。
最主要的山东人原本就生性彪悍,到了灾荒年间,只有胆子大、不要命、敢闯敢拼的人才会闯关东讨生活。
所以也不怪东北人比较生猛,那都是被生活逼得,骨子里就有挣扎的精神。
而闯关东在路上就是九死一生,山东、河北、山西的人想要进东北只有两条路,一条水路一条旱路。
水路就是从山东坐船横跨渤海海峡,到旅顺港口,那时候的航船技术哪有现在这么先进,且不说这一路上的风浪,单就是水面上的日本人、朝鲜人,偶尔还有个海盗什么的,都能要你命。
闯关东后传演员表全部
![闯关东后传演员表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ec5c8d6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4.png)
闯关东后传演员表全部闯关东后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民国初年,山东百姓为了生活,纷纷闯关东谋生的故事。
该剧在展现山东人民顽强生存意志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困境与抉择。
本文将对闯关东后传的剧情背景和演员表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闯关东历史背景简介闯关东,又称闯关内,是指我国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初,山东、河南等地百姓为了谋求生存,跨越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谋生的历史现象。
当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关内百姓前来开荒种地、创业发展。
闯关东不仅带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二、闯关东后传剧情概述闯关东后传以民国初年为背景,讲述了山东百姓在闯关东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挑战和奋斗。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命运多舛,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坚韧。
该剧在讲述个体命运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闯关东后传演员表详细介绍1.宋佳:饰演女主角林霞,一个勇敢、善良、富有智慧的女子,剧中人物的灵魂人物。
2.李幼斌:饰演男主角朱开山,一位有着传奇一生的闯关东英雄,剧中林霞的丈夫。
3.娟子:饰演宋家老太太,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慈爱、忍辱负重。
4.曹操:饰演宋家二儿子宋秋山,一个有着复杂情感的人物。
5.张静静:饰演宋家大女儿宋春花,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
6.其余演员还包括:杨烁、梁林琳、刘威等,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闯关东后传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民国初年百姓生活的艰难和闯关东历史的沧桑。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命运跌宕起伏,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
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二、山东人闯关东分三个时期
一是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二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三是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
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三、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
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口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口、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的移民地。
闯关东也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