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岩石的磁性
位于地壳中的岩石和矿体处在地球磁场中,从它们形成时起,就受其磁化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性,其磁性差异在地表引起磁异常。

研究岩石磁性,其目的在于掌握岩石和矿物受磁化的原理,了解矿物与岩石的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正确确定磁力勘探能够解决的地质任务,以及对磁异常作出正确的地质解释。

有关岩石磁性的研究成果,亦可直接用来解决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如区域地层对比,构造划分等。

第一节物质磁性
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它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壳层组成。

电子绕核沿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

电子还有自旋运动,具有自旋磁矩。

这些磁矩的大小,与各自的动量矩成正比。

原子核为带正电粒子组成,呈自旋转动,亦具有磁矩,但数值很小。

因此,原子总磁矩是电子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及原子核自旋磁矩三者的矢量和。

各类物质,由于原子结构不同,它们在外磁场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宏观磁性。

一、抗磁性(逆磁性)
抗磁性或逆磁性,是由于该类物质原子的各电子壳层中,电子成对出现,自旋方向相反,因而抵消了它的自旋磁矩;其轨道磁矩也因相邻轨道磁场的相互作用而抵消,故这类原子没有剩余磁矩。

当受外磁场作用后,电子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其运动轨道绕外磁场作旋进(拉莫尔旋进),此旋进产生附加磁矩,其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形成抗磁性。

实际上它是物质的一种普遍性质。

当外磁场去掉时,附加磁矩随即消失,并与温度无关。

这类物质的磁化率为负值,且数值很小,如图1.2-1所示。

图1.2-1 抗磁性与顺磁性物质的磁化
二、顺磁性
物质原子的不同电子壳层中,含有非成对的电子,其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自旋的磁矩方向转为与外磁场平行,这种特性叫顺磁性。

然而,若失去外磁场的作用,热骚动使原子磁矩取向混乱。

顺磁性物质,其磁化率为不大的正值,且其磁化率与绝对温度成反比。

服从居里定律:
C
K=,C为居里常数,T为温度(1.2-1)
三、铁磁性
在弱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物质即可达到磁化饱和,其磁化率要比抗、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大很多。

它具有下述磁性特征:
(一)磁化强度与磁化场呈非线性关系
如图1.2-2所示,对未磁化样品施加磁场H 的作用,随H 值由零增至H s ,而后减去零,反向由零减至-H ,再由-H 增至H s s s ,变化一周,样品的磁化强度M ,沿O 、A 、B 、C 、D 、E 、F 、A 变化,诸点所围之曲线,称磁滞迥线,表明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随磁化场变化,呈不可逆性。

其H 称为矫顽磁力,不同铁磁性物质它的变化范围较大。

c
图1.2-2 铁磁性的磁滞回线
(二)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铁磁性物质当温度升高时,磁化率逐渐增加,临近居里点时达到极大值,然后急剧下降,趋于零。

居里点为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陡然降低,物质由铁磁性转为顺磁性的温度。

服从居里—魏斯定律。


c T T C k −= (1.2-2)
是居里温度,当T>T 式中,C 是居里常数,T 是热力学温度,T c c ,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
性。

一般铁磁体的T 很高,例如铁(1043K )
,钴(1388K )。

c (三)铁磁物质的基本磁矩为电子自旋磁矩,而轨道磁矩基本无贡献。

实验证明,铁磁物质内,包含着很多个自发磁化区域,它叫做磁畴。

在无外磁场作用时,各磁畴的磁化强度矢量取向混乱,不呈磁性。

当施加外磁场时,磁畴结构将发生变化,随外磁场增强,通过畴壁移动和磁畴转动的过程,显示出宏观磁性。

由于磁畴内原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原子磁矩排列情况有别,铁磁性又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2-3所示。

图1.2-3 各种铁磁性,原子磁矩排列示意图
(a-铁磁性;b-反铁磁性;c-亚铁磁性)
1. 铁磁性 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在同一方向,例如铁、镍、钴即属于此。

2. 反铁磁性 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相反,故磁化率很小,但具有很大的矫顽磁力。

3. 亚铁磁性 或称铁淦氧磁性,磁畴内原子磁矩反平行排列,磁矩互不相等,故仍具有自发磁矩。

此类物质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

第二节 岩(矿)石磁性特征
解释推断磁异常,以解决地质找矿问题,离不开分析研究岩石的磁性特征。

一、表征磁性的物理量
(一)磁化强度和磁化率
均匀无限磁介质,受到外部磁场H 的作用,衡量物质被磁化的程度,以磁化强度M 表示,它与磁化场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M =k H (1.2-3) 式中,k 是物质的磁化率,它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

实际工作中,磁化率仍注以所用单位制,SI 单位制它用SI (k )标明,CGSM 单位制,它用CGSM (k )标明,两者的关系是1SI π
41)(=k CGSM(k )。

在二种单位制中,磁化强度的单位,分别是安培/米及CGSM (M ),二者的关系是1安培/米=10-3CGSM (M )。

(二)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
在各向同性磁介质内部任意点上,磁化场H 在该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磁通密度)由(1.1-2)式表示为
B =μH 若介质为真空,则有
B =μH
0(相对磁导率)
,代入前式得 0/μμμ=r 0μ是真空的磁导率,令式中,B =μ0μr H =μ0H +μ0(μr -1)H =μ0(1+k )H =μ0(H +M ) (1.1-4) 1−=r k μ式中,此式表明,物质磁性与外磁场的定量关系。

显然,在同一外磁场H 作用下。

空间为磁介质充填,与空间为真空二者相比,B 增加了k H 项,即介质受磁化后所产生的附加场,其大小与介质的磁化率成正比。

磁介质的k r +=1μμ0μ是一个纯量。

与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1.1-5)
)1(0k +=μμ(三)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
-4位于岩石圈中的岩体和矿体,处在约为0.5×10(T )的地球磁场作用之下,它们受现代地磁场的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叫感应磁化强度,它表示为
M i =k T (1.1-6) 式中,T 是地磁场总强度,k 是岩矿石的磁化率,它取决于岩矿石的性质。

岩、矿石在生成时,处于一定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成岩后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称作天然剩余磁化强度M r ,它与现代地磁场无关。

岩石的总磁化强度M ,是由两部分组成,即
M =M i +M =k T +M (1.1-7) r r 磁力勘探中,表征岩石磁性的物理量是k (M )、M 及M 。

i r 二、矿物的磁性
矿物组合成岩石,岩石的磁性强弱与矿物的磁性有直接关系。

(一)抗磁性矿物与顺磁性矿物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属顺磁性与抗磁性的。

对其中几种常见矿物的磁化率,列表于1.2-1:
表1.2-1 抗 磁 性 矿 物 顺 磁 性 矿 物
名 称 k ·10-5
SI(k ) 名 称 k ·10-5SI(k )名 称k 平均·10-5SI(k )名 称 k 平均·10-5SI(k )
石 英 -1.3 方铅矿 -2.6 2 绿泥石 20-90 橄榄石正长石 -0.5 闪锌矿 -4.8 10-80 金云母 50 角闪石锆 石 -0.8 石 墨 -0.4 15-65 斜长石 1 黑云母方解石 -1.0 磷灰石 -8.1 辉 石40-90 尖晶石 3 岩 盐 -1.0 重晶石 -1.4 750 白云母 4-20 铁黑云母
由表可见:
①抗磁性矿物,其磁化率都很小,在磁力勘探中通常视为无磁性的。

②顺磁性矿物,其磁化率要比抗磁性矿物大得多,约两个数量级。

(二)铁磁性矿物
自然界并不存在纯铁磁性矿物,主要存在的是铁淦氧磁性矿物,如铁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及其它金属元素的固熔体等。

它们的磁性很强,对岩石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铁的氧化物能用图1.2-4所示的三元素图来描述。

图中属4243)1(O T Fe x O xFe i −⋅固溶体系列的叫做钛磁铁矿,属系列的叫做钛赤铁矿。

钛磁铁矿形成固溶体系列表明和是彼此互溶的。

磁铁矿具有反尖晶石结构,其居里温度随固溶体中钛尖晶石的克分子百分数的增加而线性下降,由磁铁矿的578℃直至钛尖晶石的约-150℃的居里温度。

与此相类似,钛铁矿含量的增加也使钛赤铁矿系列的居里点近乎线性下降,从赤铁矿的680℃到钛铁矿的-223℃。

在钛磁铁矿系列中,饱和磁化强度随x 的降低而减小,它取决于Fe 332)1(O FeT x O xFe i −⋅42O T Fe i 43O Fe 2+3+4+、Fe 和Ti 离子在两种可能晶位上的有序程度。

在钛赤铁系列中,随着x 的变化存在复杂的磁性变化,当1≥x>0.5时呈弱磁性,当0.5>x>0.2时呈亚铁磁性,当0.2>x>0时呈反铁磁性。

研究表明,当钛赤铁中钛的含量增加时,钛赤铁矿系列从弱磁性过渡到亚铁磁性最后成为反铁磁性,当其在x ≈0.5时的亚铁磁性状态在室温下的饱和磁化强度可达磁铁矿的四分之一,此时在岩石中的磁性作用不可忽视。

图1.2-4 铁钛氧化物的三元系统
除上面给出的铁的氧化物系列矿物外,还有铁的硫化物和一些分布较广而磁性的铁磁性矿物,列出其磁化率参数于表(1.2-2)。

地壳中的纯磁铁矿少见,大都由不同比例的铁、钛、氧组成复杂的固溶体,它是典型的亚铁磁性。

在我国鲁、冀、鄂、苏、皖等省的铁矿区,磁铁矿的磁化率一般为(0.002~0.2)·SI (k ),其剩余磁化强度一般为(2.2~2325)A/m 。

可见,磁铁矿不仅有较强的磁化率,且有较强的剩余磁性,其变化范围较大。

磁黄铁矿属铁-硫二元系,它常见于汞、砷、锑层控矿床。

当0<x<0.1时,它是反铁磁性,当0.1<x<0.25时,它是亚铁磁性。

它亦分为型,后者磁化率较大。

αγ型和
表1.2-2 铁磁性矿物磁化率 矿 物 分子式 k ,SI (k )
磁铁矿 Fe 3O 0.07~0.2
4钛磁铁矿 xFe 3O 4·(1-x)TiFe 2O 410-7-2
~1032O Fe γ磁赤铁矿 0.03~0.2 32O Fe α-6-5
赤铁矿 10~10磁黄铁矿 FeS 1+x 10-3-4
~10铁镍矿 NiFe 2O 0.05
4锰尖晶石 MnFe 2O 2.0
3镁铁矿 MgFe 2O 0.08
4FeOOH α针铁矿 (0.02-80)×10-4
FeOOH γ纤铁矿 (0.9-2.5)×10-4
菱铁矿 FeCO (20-60)×10-43
三、各类岩石的一般磁性特征
地壳岩石可分为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一)沉积岩的磁性
一般来说,沉积岩的磁性较弱,如表1.2-3所示。

沉积岩的磁化率主要决定于副矿物的含量及成分,它们是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以及铁的氢氧化物。

其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对磁化率无贡献。

沉积岩的天然剩余磁性,与由母岩剥蚀下来的磁性颗粒有关,其数值不大。

表1.2-3
岩石类型
k ,10-6SI(k) M r A/m 岩石类型 k ,10-6SI(k) M r A/m 超基性岩
1013~1010-11~10变质岩 10-12~1010-3-1~10基 性 岩
1003~1010-31~10沉积岩 10-11~1010-3-1~10酸 性 岩 1002~1010-31~10
(注:表中数字表示数量级)
(二)火成岩的磁性
依据火成岩的产出状态,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1. 侵入岩的不同岩石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辉长岩、超基性岩等),其k 平均值,随着岩石的基性增强而增大。

它们的磁化率,均具有数值分布范围宽的相同特征。

2. 超基性岩是火成岩中磁性最强的。

超基性岩体在经受蛇纹石化时,辉石被分解形成蛇纹石和磁铁矿,使磁化率急剧增大,可达几个SI (k )单位。

3. 基性、中性岩,一般来说其磁性较超基性岩次之。

4. 花岗岩建造的侵入岩,普遍是铁磁—顺磁性的,磁化率不高。

5. 喷出岩在化学和矿物成分上与同类侵入岩相近,其磁化率的一般特征相同。

由于喷发岩迅速且不均匀的冷却,结晶速度快,使磁化率离散性大。

6. 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天然剩余磁性,其Q=M /M r i 称作柯尼希斯贝格比。

不同岩石组的Q 值范围,可从0~10或更大。

(三)变质岩的磁性
变质岩的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其变化范围很大。

按其磁性变质岩可分为铁磁—顺磁性,和铁磁性两类,与原来的基质有关,也与其生成条件有关。

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称水成变质岩,其磁性特征一般具有铁磁—顺磁性;由岩浆岩变质生成的,称火成变质岩,其磁性有铁磁—顺磁性与铁磁性两组。

这和原岩的矿物成分,以及变质作用的外来性或原生性有关。

在片麻岩中,正片麻岩磁性与花岗岩接近,而付片麻岩磁性很弱,与泥砂岩接近。

纯的大理岩和石英岩磁性很弱,千枚岩磁性稍强。

如果这些岩石含有铁质矿物其磁性会增强,如含铁石英岩、铁质千枚岩等磁性均较强。

在具有层状结构的变质岩中,往往其磁性随方向不同而异,表现有磁的各向异性,剩余磁化强度的方向往往近于片理的方向,且沿片理方向上的磁化率数值比垂直片理方向上的要大。

四、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岩石的磁性是由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颗粒大小与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决定的。

(一)岩石磁性与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关系
根据实验资料和相关分析,侵入岩的磁化率与铁磁性矿物含量之间存在统计相关关系,如图1.2-5所示。

由图可见,该曲线明显地分为两部分。

在铁磁性组分含量小于0.001%,铁磁体为稀有颗粒,即属于深色矿物中的杂质,k 和C φM 之间未发现有规律的关系。

在铁磁性组分含量大于0.01%,铁磁效应主要是由大颗粒磁铁矿(钛磁铁矿)造成的,这些岩石的k 和C φM 之间,呈有规律的相关关系。

图1.2-5 侵入岩磁化率与铁磁性组分含量的关系曲线
1-花岗岩类;2-闪长岩和辉长岩;3-超基性岩;4-理论计算相关分析
一般来说,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含量愈多。

磁性也愈强。

(二)岩石磁性与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的关系
m A H /10435.13π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其颗粒粗的较之颗粒细的,磁化率大。

可用于衡量剩磁大小的矫顽力H c ,与铁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恰相反,如图1.2-6所示。

表明H c 随铁磁性矿物颗粒的增大,呈减小的相关关系。

喷发岩的剩磁常较同一成分侵入岩的剩磁大。

图1.2-6 Hc 与铁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的关系
此外,铁磁性矿物在岩石中的结构,对其磁化率也有影响。

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

(三)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高温与高压,对矿物和岩石的磁性会产生影响。

顺磁体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已由居里定律确定。

铁磁性矿物其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有可逆型不可逆型。

前者磁化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大,接近居里点则陡然下降趋于零,加热和冷却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磁化率都有同一个数值。

后者其加热和冷却曲线不相吻合,即不可逆,它是温度增高后不稳定的那类铁磁性矿物的特征。

此外,温度增高还能引起矿物矫顽磁力H 的减小。

c 岩石磁化率与温度的相依关系比单纯矿物复杂,岩石的k-t 曲线与铁磁性矿物的成分有关,如图1.2-7所示。

曲线具有跃变形状,此特征代表岩石中含有不同居里点的几种矿物。

岩石的居里温度T c 分布仅与铁磁性矿物成分有关,
而与矿物的数量,大小及形状无关。

因此,热磁曲线(k-t 曲线)可用于分析确定岩石中的铁磁矿物类型。

温度增高,还导致岩石剩余磁化强度退磁。

图1.2-7 岩石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1-花岗闪长岩;2-黑云母角闪石花岗岩;3-闪长岩;4-黑云母花岗岩
研究岩石磁性与压力的依赖关系是利用高精度磁测预报地震的物理基础而受到重视。

岩石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由于铁磁体的磁致伸缩,其磁性大小会有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亚铁磁性矿物的岩石,其磁化率及剩磁随着压力的增大而近于线性地降低,在100MPa 时可降低(10-20)%,在1000MPa 时可降低50%。

经理论研究,在压力作用下,在压应力σ方向上,磁化率k (σ)与压(应)力σ的关系为:
σσk S k k +=11)0()(11 (1.2-8) 其中,k (0)为未施加压力时岩石的磁化率,S 为一物理常数。

k 在垂直于压力方向上,磁化率增大有
σσk S k k 2111)0()(−=⊥ (1.2-9)
-3-1对于磁铁矿来说,S 的理论值约为1.11×10(MPa )。

k 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与压力的依赖关系与上相似,实验结果表明,当压力为100MPa 时,剩磁可减小(10-20)%,当压力再增大时,仍有减小的趋势。

地壳内岩石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升高时,岩石圈的(静)压力也加大,二者对岩石磁性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解释深部磁异常估计地壳岩石磁性时应考虑温度、压力的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地温梯度是不同的,在古老地盾区,地温梯度约为10℃/km ;而在海洋区,地温梯度约为17℃/km 。

因此在地壳某一深度上,地温可能有所不同。

在10公里深处,地温可能在(80-230)℃之间,岩石的静压力约为320MPa 。

在20km 深处,地温可能在(140-520)℃之间,即在地温梯度大的地方,地温已接近于磁铁矿的居里点,在此深度处,岩石的静压力约为640MPa 。

在30km 深处,地温可能在(210-720)℃之间,即在地温梯度大的地方,地温已超过磁铁矿的居里点,而岩石的静压力接近1000MPa 。

据此可以大致了解地壳内岩石失去铁磁性的深度。

应该指出,研究含亚铁磁性矿物岩石的居里点T 与压力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目前c
-2一些实验结果看:磁铁矿及钛磁铁矿T c 与压力P 的关系为dT c /dP=2.0×10℃(MPa)-1,由此推测在30km 深度上,T 大约升高20℃,可以认为压力对T 影响不大。

c c 五、地质体磁化的消磁作用
地壳内岩体、矿体一般都是有限体。

有限物体在地磁场中受磁化,其磁化强度与它的形状有关。

为了讨论这种关系,引入消磁作用概念。

(一)消磁作用和视磁化率
如图1.2-8所示,设均匀有限磁介质,受外部磁场(地磁场)T 0磁化,则其两端表面将
有面磁荷分布,它在其内部产生与磁化场T 方向相反的磁场T 0c ,称为消磁场(退磁场)。

则有限体内部的磁场为
图1.2-8 有限物体消磁场示意图
T =T +T (1.2-10) 0c 对于均匀磁化磁性体,可证明其退磁场为
T =-N M (1.2-11) c 式中,N 为消磁系数(退磁系数),它是与磁性体形状有关的张量。

负号表示T c 与M 二者方向相反。

许多情况下,例如当磁化沿椭球体的某个主轴时,消磁张量简化为标量N 。

在直角坐标系中,若沿三个坐标轴的消磁因子为N 、N 和N ,则有:N +N x y z x y +N z =1,因此对球体有31z y x ===N N N 2
1=z N (x 为柱轴),对于薄园盘有N 0=Nx ,对于无限长园柱体有和z =1,N x =N z =0(z 轴垂直于园盘面)。

由(1.2-10)式,它可改写成:
)(r i c N M M T +−=则在消磁作用下,有限体受磁化后其感应磁化强度应为:
)]([)(00r i c i N k k k M M T T T T M +−=+==经移项整理可得
r i N Nk
k Nk k M T M +−+=110 (1.2-12) 令 k N k k Nk k k ′−′=+=′11或 (1.2-13)

r i N k k M T M ′−′=0 (1.2-14)
若是不考虑剩磁,,则有
0=r M 0T M k i ′=
(1.2-15) ′它表示均匀有限磁介质,其感应磁化强度与磁化场的关系。

k 叫视磁化率,它是一个与形状有关的物理量。

与之对应,k 叫真磁化率。

由(1.2-13)式知,当Nk ≤1时,才有k ′=k 。

考虑到N 值的大小在0至1之间(在CGSM
制中在0-4π之间)
,若取N =0.08,让Nk <0.01,那么只要k <0.001SI(k ),则视磁化率与真磁化率可看成是相等的,其误差小于1%,消磁作用可忽略不计。

(二)消磁作用对M i 方向的影响
除球体外,同一形体不同方向的消除系数不同,因此消磁作用不仅会影响M i 的大小,还会影响到M i 的方向。

若有一长度很大的水平圆柱磁性体,受到倾角为45º的地磁场T 0的磁化。

设磁性体k =0.1(4π)SI ,讨论其由消磁作用所引起的M i 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由图 1.2-9可见,M i 沿x ,z 轴的分量为
x x x i T k N k M 01+= z
z z i T k N k M 01+= 2
1=z N ,则有: 由于,0=x N D 45sin 2110T k k M z i +=
D 45cos 0KT M x i =;的倾角α由下式求得:
i M 61.0)
2(1.011=+==παx i z i M M tg 得。

由此可见,消磁作用使得偏离磁化场T D 31=αi M 0而且接近长轴达13º多。

一般来说,k 愈大,偏离T i M 0的方向愈大,而且总是偏向磁性体的长轴方向。

图1.2-9 消磁对的影响
i M
第三节 岩石的剩余磁性
岩石在成岩过程中获得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它是岩石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磁力勘探,还是古地磁测定,都要十分注意研究岩石的剩余磁性。

一、岩石剩余磁性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形成剩余磁性的磁化历史(如磁化场、矿物成分、温度及化学反应等)的不同,因而剩余磁性的类型、特点不相同。

(一)热剩余磁性(TRM )
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称热剩余磁性(温度顽磁性,简称热剩磁)。

应当提到,热剩磁并非全都在居里温度时产生的,如令岩石自居里点逐渐冷却至室温,且只在某一温度区间施以外磁场,由此得到的热剩余磁性,称部分热剩磁,如图1.2-10所示。

图1.2-10 热剩磁和部分热剩磁
热剩磁的特点:
1、它的强度大。

在弱磁场中,其热剩磁强度大致正比于外磁场强度,并同外磁场方向一致。

因此,火成岩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方向,一般代表了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

2、热剩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剩磁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叫做磁性弛豫。

热剩磁的稳定,表现为其弛豫时间很长。

实验表明,外磁场的变化,温度在200~300℃内的热作用,很难影响热剩磁的变化。

3、实验证明,总热剩磁是居里温度至室温,各个温度区间的部分热剩磁之和。

即热剩磁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第一定律),见图1.2-10。

4、若将已具有热剩磁M rt的岩石标本,在零磁场空间内,从室温加热到某一个温度T1,然后再冷却至室温,则标本中T1温度以下的部分热剩磁全被清洗掉,称部分热退磁(或热清洗)。

此过程可通过不断提高加热温度来重复进行,最终得到一个热剩余磁化强度。

说明热退磁过程亦服从叠加定律(特里埃第二定律)。

因此,岩石的热剩磁是古地磁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二)碎屑剩余磁性(DRM)
沉积岩中含有从母岩风化剥蚀带来的许多碎屑颗粒,其中磁性颗粒(磁铁矿等)在水中沉积时,受当时的地磁场作用,使其沿地磁场方向定向排列,或者是这些磁性颗粒在沉积物的含水孔隙中转向地磁场方向。

沉积物固结成岩后,按其碎屑的磁化方向保存下来的磁性,称碎屑剩余磁性(沉积剩余磁性,简称碎屑剩磁)。

碎屑剩磁的特点:
①它的强度正比于定向排列的磁性颗粒数目。

其强度比热剩磁小得多。

②形成碎屑剩磁的磁性颗粒大都来自火成岩,这些颗粒的原生磁性来自热剩磁,因此碎屑剩磁比较稳定。

③等轴状颗粒,其碎屑剩磁方向和外磁场(地磁场)方向一致。

(三)化学剩余磁性(CRM)
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度的条件下,经过相变过程(重结晶)或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化学剩余磁性(简称化学剩磁)。

化学剩磁的特点:
①在弱磁场中,其剩磁强度正比于外磁场的强度。

②化学剩磁有较高的稳定性。

③在相同磁场中,化学剩磁强度只有热剩磁强度的几十分之一。

但大于碎屑剩磁强度。

上述三种剩余磁性,又称为原生剩磁。

(四)粘滞剩余磁性(VRM)
岩石生成之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地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所形成的剩磁称粘滞剩余磁性。

粘滞剩余磁性的特点:
①它的强度与时间的对数成正比。

②随温度增高,粘滞剩磁增大。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昼夜及季节的温差变化的热骚动影响,随时间增长,会形成较强的粘滞剩磁。

具有较大粘滞剩磁的岩石样品,不宜用于古地磁研究。

(五)等温剩余磁性(IRM)
在常温没有加热情况下,岩石因爱外部磁场的作用(比如闪电作用),获得的剩磁称等
温剩余磁性。

等温剩磁是不稳定的,其大小和方向随外磁场变化。

上述(四)、(五)两种剩磁,是在岩石生成之后,因受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而获得的,因此称它们为次生剩磁。

地壳岩石具有的原生剩磁,既是磁力勘探,也是古地磁研究的对象。

但是,次生剩磁不能作为古地磁研究的“化石”。

二、各类岩石剩余磁性的成因
岩石的天然剩磁M r,其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

由成岩至今,经历各种地质作用,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这些都会影响剩余磁性。

对岩石的原生剩磁,不同类型的岩石,其形成的原因不同。

(一)火成岩剩磁的成因
大量实际资料与实验资料表明,热剩磁是形成火成岩原生剩磁的原因。

熔融岩浆由高温冷却,通常当温度降至1073K时开始凝固,形成各种固熔体。

铁磁性矿物的居里点一般在973K以下。

当火成岩由高于居里点温度,下降到铁磁性组分的居里点以下,受地磁场的磁化作用,磁性矿物磁畴排列到地磁场方向上,而获得强的磁性。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磁畴热扰动能量减小,不足以使磁畴体积变化和使磁畴转向,从而保留下来剩余磁性,即热剩磁。

(二)沉积岩剩磁的成因
沉积岩的生成与火成岩完全不同,没有高温冷却过程。

沉积岩的剩余磁性,是通过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二个过程形成的。

前者形成碎屑剩磁,后者成岩作用经受氧化和脱水过程,获得化学剩磁。

因此,沉积岩的剩磁系碎屑剩磁与化学剩磁。

(三)变质岩剩磁的成因
变质岩的剩余磁性与其原岩有关,由火成岩变质生成的正变质岩,它可能有热剩磁。

由沉积岩变质生成的付变质岩,它可能有碎屑剩磁与化学剩磁。

第四节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磁性
在研究大区域磁异常或长波磁异常时了解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的磁性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人们可以从地表露头和钻孔获得岩石标本以测定磁性,故对上地壳的磁性特征已有较多了解,这里将重点阐述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的磁性。

一、大陆下地壳的磁性
陆壳一般分为两层,其厚度在陆棚区小于20km,而在西藏高原及秘鲁地区厚度约为70km。

从岩石学观点看,上层岩石化学成分介于酸性和基性岩浆之间,更近于花岗闪长岩;下层岩石可能是一种酸性到中性岩石的高压形式,即麻粒岩。

下地壳是指地表(10~15km)以下到莫霍面的这一层。

研究下地壳岩石的磁性可用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是根据航空和卫星磁测结果作解释或正演模拟,以估算出岩石的磁化强度;第二类方法是直接测定下地壳岩石标本的磁性。

第一类方法解释大范围长波长磁异常,与之相应的磁源体的水平尺度在几十到百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