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发生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d7cf276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1.png)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7e61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0.png)
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与发展近代中国戏剧的转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革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与现代戏剧的兴起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使得中国社会迅速走向现代化,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戏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在此期间,一批优秀的戏剧家纷纷涌现,他们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例如,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戏剧作品,以及李叔同、谢冰莹等导演的舞台实践,都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戏剧形式的转型与创新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戏剧的形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型与创新。
传统的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逐渐被新式话剧所取代。
新式话剧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话语言的运用,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同时,中国现代戏剧也开始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如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
这些新的舞台表现手法使得戏剧更加生动、真实,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戏剧内容的转变与思想启蒙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空前活跃。
这种思想解放也反映在戏剧内容的转变上。
传统的戏剧内容多以历史传说、神话传说为题材,强调忠诚、孝顺等传统价值观。
而在民国时期,戏剧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例如,鲁迅的戏剧作品《阿Q正传》就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主线,通过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涵和意义。
四、戏剧教育与专业化的兴起民国时期,戏剧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许多学校和戏剧团体开始开设戏剧课程,培养专业的戏剧人才。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戏剧团体的兴起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早期话剧作家的身份意识与中国话剧的发生
![早期话剧作家的身份意识与中国话剧的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a9dc6e1d55270722192ef7e1.png)
份 意 识 嬗 变 ,而 这 种 意 识 嬗 变 内在 地 决 定 了 中 国话
剧 的现 代 发 生 。
而 中 国 现 代 话 剧 的 发 生 正 是 中 国 文 化 现 代 化 的
收 稿 日期 :O 0 4 1 2 1 一o — 2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中国现代戏剧与西方戏剧思潮》(7B 2 0 。 0Y B 7 )
内 在 的 统 一 、 调 及 其 持 续 。 而 , 身 份 就 是 一 个 个 协 因 “ 体 所有 的关于他这种 人是其所 是 的意识 ” 。Ⅲ但 这 种
意 识 既 不 能是 某 种 客 观 条 件 的 天 然 限 定 , 也 不 能 是 纯 粹 的 主 观 建 构 ,对 它 的认 识 必 需 联 系 人 们 自己 编
们与本土民众 的思想认识呈现为某种 离散形态。 关键词 : 中国话剧 ; 剧作家 ; 身份意识
文章编号 :7 - — 0 1- 0 — (0 0 0 - 8 - 4 9 8 7 8 7 2- 2 3 2 1 )5 04 0 4
中 国现 代 话 剧 的发 生 ,是 以对 西 方 话 剧 的 引 进 和 模 仿 为 起 点 的 ,甚 至 是 对 中 国 固有 的传 统 戏 曲 的
织 的 、 置 身 其 间 的意 义 之 网— — 文 化 。 故 此 , 于 又 对
文学研 究而言 ,身份 ”或者说“ 份 意识 ” 题 提供 “ 、 身 问 了一 条 从 文 化 层 面 来 分 析 主 体 的 意 义 建 构 和 文 本 的
意 义 呈 现 的批 评 路 径 。
西 方 文 化 的 认 识 发 展 促 成 了 当 时 的 知 识 界 普 遍 的身
力 的 不 断 戏 。”2 此 , 我 是 谁 7” “ 应 该 成 为 游 [故 】 “ 、我
话剧常识及《雷雨》
![话剧常识及《雷雨》](https://img.taocdn.com/s3/m/a94cdc8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8.png)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
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 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 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 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 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 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 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 尖锐的戏剧冲突。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 《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戏,犹如一座座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话剧发展上, 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地位。
而繁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 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 和四凤一起去上学,过全新的生活。
鲁妈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并为他生了两个儿
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 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 为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他指 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 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 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a371e2172ded630b1cb66b.png)
(一)建国初期:多幕剧的发展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 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夏衍的《考验》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二)1953—1957,独幕剧的发展
1953年,《剧本》月刊举办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 重要作家作品:孙芋的《妇女代表》、何求的《新局长 到来之前》、鲁彦周《归来》、陈桂珍的《家务事》等。
3、“京剧”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大突破,不 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 审美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乃至整 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局限:文艺与政治?文学性,艺术性?
二、当代话剧的发展
1950、1960年代戏剧概述
当代戏曲的改革 当代话剧的发展 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四种剧本” 中国现代戏剧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李祖德课件,版权所有
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电影剧本 当代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57 第二个历史时期:1958—1976 新的历史时期:1977——
(2)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第一,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 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二,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是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剧 中施行,使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 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三,依据“现实主义”原则,刻画人物性格,打破生、旦、净、 末、丑等角色体系,脸谱化不得不取消。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 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自然不能不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 或创造,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彻底突破; 第四,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歌剧和交响 乐的经验被引进,于是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 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48e0ab0aeaad1f346933fbe.png)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常识~~
![话剧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5ffaa3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6.png)
一.什么是话剧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二.话剧分类1.按剧中所选择的题材的不同而分类:历史剧、革命历史剧、纪实剧、民间传说剧、神话剧、科幻剧、科学剧、侦探剧、惊险剧、儿童剧等2.按戏剧作品的物理长度区分:独幕剧、短剧、多幕剧3.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成为戏剧三大体裁悲剧:起源于人类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来自人类对自身生存困境的反思.A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B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C个体与他人的悲剧性冲突.D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喜剧:A轻松活泼的情调.B豁达乐观的胸怀.C追求自由的精神.喜剧手法有:夸张、变形、巧合、错位、误会、乖讹、戏访、重复等.正剧:A更生活化,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原生态的话剧.B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C更个性化更人化的戏剧.三.话剧特点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四.话剧中的几个关键词<一>.三一律"三整一律":戏剧创作法则.要求剧作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须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于一天内完成.<二>.第四堵墙"演员必须表演得好象在家里生活一样,不要去理会他在观众中所激起的感情;观众鼓掌也好,反感也好,都不要管;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来说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让·柔琏"对着你们的敞开的一面不是房子的第四堵墙.世界在这儿不需要剖开","我们不做得仿佛你们不在场似的.你们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阵风.你们对于我们是生命攸关的,因为你们是存在的.我们正是为了你们的在场而谈话.没有你们在场,我们的话将是无的放矢.你们不是事先假定是沉默的.你们没有假定为在墙后的沉默无言的窃听者.你们没有透过钥匙孔窥视.我们不做得仿佛只有我们自己在世界上".彼得·汉特克谩骂观众<三>.幻觉演出系统中的幻觉,通俗讲来,就是使观众把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当成真的,亦即以假乱真.让观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当中,相信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1.对象逼真幻觉即舞台上的人、事、物与现实生活相似2.关系趋同现象:观众将自己与正面人物混同,将舞台生活与现实生活混同.<四>.假定性广义假定性:假定性是所有艺术的固有的本质.它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达成的"真"和"假"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契约".以假当真.狭义假定性:即戏剧演出中的消除幻觉的假定性手法,与制造幻觉的逼真性手法相对.以真为假--这里的"真"指戏剧演出的逼真.演技和场景逼真,但必须知道是假的.创作者直言其假.<五>.间离效果亦称"陌生化"、"离情作用".德国布莱希特用语.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目的:观众在剧院里被作为伟大的改造者受到接待,他能够插手干预自然界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他不再仅仅忍受世界的一切,而是要主宰这个世界.剧院不再企图使观众如醉如痴,让他陷入幻觉中,忘掉现实世界,屈服于命运.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六>.戏剧情境戏剧创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戏剧性”.由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情况——事件、有定性的人物关系等三部分构成.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是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契机,又是戏剧情节的基础.戏剧场面:指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的有着活生生实体内容的、流动的生活画面.是戏剧作品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戏剧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幕戏中,它随人物的上下场、随时间地点的变化不断转换.人物的动作构成场面,场面的转换连接构成一场戏,若干场戏构成全剧.<七>.潜台词未说出的话就是潜台词,包括两方面1特定戏剧情境下的停顿,这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上,这些语言就是“潜台词”2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话语与深层含义完全不同.五.话剧术语介绍<1>.剧本:是戏剧的书面形式.剧本基本格式:1.剧本题目2.剧中人物:关系3.地点:4.第一幕5.第一场地点6.正文舞台提示<2>.幕: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而划分,往往有时间、地点、情节的重大变化.<3>.场:幕可进一步划分为几场.有时间、地点的变化.明场:凡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过视觉形象可供直观的戏统称明场,暗场: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现视觉形象,由人物在台词中叙述交代,或通过幕后的音响效果,基本上诉之于听觉形象的戏,称为暗场,也即虚写.剧中的主要场面,一般都作明场处理,次要场面或有碍于舞台表演的情节场面,则作暗场处理.上场下场:舞台上情节要集中,与情节无关的人,站在台上,无戏可演,与情节有关的人,不能不在场.要从剧情出发,想个充分的理由让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场下场,自然而然地上场下场.<4>.人物:人物表简介及关系通常按出场顺序列出.恩格斯说:"一个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鲜明些,基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收到损害的."致斐迪南·拉萨尔在一切文学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动都是刻画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戏剧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动作特别适宜舞台艺术.人物的行动可分为大的行动,小的行动和细节行动.一般说来,在一出戏中,每一个人物重大行动只有一二个,跟主题有关.细节行动用于刻画人物性格.<5>.对白:戏剧几乎完全是通过对话,即两个或多个演员之间的谈话这种形式写出来的.戏剧中,对话不用引号,每个讲话者的话都另起一行.<6>.独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独自说出的台词,有时会有其他人物在场,如果是这种情况,他们这时如同聋子.它从古典悲剧发展而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使用十分广泛,是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倾诉给观众的一种艺术手段,往往用于人物内心活动最剧烈最复杂的场面.--"生存,还是毁灭"<7>.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说给观众听,而假设不为同台其他人物听见的台词.内容主要是对对方的评价和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8>.道具:是演员表演戏剧需要的物品.如花盆,菩萨像,手机,轮椅等.关键道具:产生情节冲突,推动情节重大进展.辅助道具: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情节.<9>.舞台布景:即舞台装饰,有助于展示戏剧的背景.写实主义布景非写实布景<10>.舞台指示:是指剧本中对演员、制作和导演所做的解说,指导他们如何表演和设计舞台.舞台指示一般包含在剧本的正文中,往往写在括号内或改变字体.描述演员的讲话方式,穿着的服装,使用的舞台景等.<11>.主题:重复出现的元素包括中心思想.主题的问题:如何持续发展是否健康主题的多元性:鲜明、集中.六.戏剧的语言风格1.诗意的语言:一般偏向历史的,悲壮,雄壮的修辞,而且经常在内容上牵涉到祖先、伟人、神灵、命运等重要因素和历史、神话典故,包括新诗语言在“小剧场的”运用.2.极简的语言:剧中人讲话简单,说话时没有情绪起伏,可是这样的人物对白,往往必须配合激烈的协作或骇人听闻的情节发展.3.诙谐的语言:有严肃企图的幽默语言,透露剧作者对整体社会生活的审视与批评.设定适当的剧中情境时空情境的共通点,好让剧中人物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之一.七.戏剧结构的类型<一>.锁闭式结构“内省式”或“回顾式”古典戏剧对戏剧的创作有“三一律”的要求,使剧作家产生锁闭式戏剧结构的创作倾向.三一律:要在一昼夜内、一个地点展现一个行动.涵义:从事件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之前所涉及的人物、所发生的事件则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回顾来补充交代.典型: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群鬼易卜生、雷雨曹禺<二>.开放式结构“线性式”涵义:将事件按照发生发展的顺序的从头写到尾,作平反映事件的始末.倾向于突破“三一律”的限制,较为洒脱.典型:奥赛罗莎士比亚<三>.人像展览式结构涵义:以人物呈现为中心的结构,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时代的社会风貌,剧情往往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点展开,作为一个平台.典型:茶馆老舍、日出曹禺。
话剧《茶馆》
![话剧《茶馆》](https://img.taocdn.com/s3/m/7a397c0090c69ec3d5bb758f.png)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与国事联 系。 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的人物, 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茶馆》
故事发生的地点:北京城里的裕泰茶馆。 故事发生的时间:分三个时间段 第一幕、清末1898年初秋 第二幕、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第三幕、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
通过《茶馆》 通过《茶馆》分析社会背景
作品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 人物变迁的描写,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 国的动荡、黑暗、罪恶。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 产,太监买老婆,黑暗世道下,特务密布,爱国 者却遭逮捕,百姓对改良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痛 恨诋毁,在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下,维新运动脱离 了民众,底气不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压榨下,秦仲义的实业救国没有一丁 点儿的施展空间。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关于自 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都体现了作者对一个不公 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也能看出作者对建立现代 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
《茶馆》三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 茶馆》
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其悲剧是旧中国广 大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有正 义感。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 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仲义:一辈子实业救国,到头来工厂被国民党 当做“逆产” 当做“逆产”没收,拆毁。在帝国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重压下,破产不可避免,是民族资产阶级 的代表。
《茶馆》的主要人物 茶馆》
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性格,生活道路各 不相同的无辜民众王利发、常四爷、秦仲 义。 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恶势力的代表: 宋恩子与其儿子、吴祥子与其儿子、唐铁 嘴、刘麻子与其儿饭吃,人缘顶要紧。” 王利发:“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就不会出岔子。”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我一辈子老爱改良,看着生意这么不好, 我着急!”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 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 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 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简析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
![简析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99011a83c4bb4cf7ecd164.png)
简析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作者:毛俊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国现代话剧百年发展脉络,试图分析西方现代话剧对中国现代话剧产生的直接影响,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中国话剧的革命性、现实性与社会性内涵,兼及话剧大师们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卓越表现。
关键词:中国;话剧;发生;发展[中图分类号]: I207.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2引言:中国话剧,虽说是19世纪末自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但其无疑仍受到来自唐代讲唱文学,汉代“百戏”,宋元杂剧、南戏以及明清戏曲等本土戏曲形式的影响。
其自传入中国以来,即被视为富有宣教作用的活动形式,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唤醒民众,其所寄托的使命不可谓不大,也的确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
在现当代中国,西方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彼此激荡、相互融合,终于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现代话剧样式。
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及其初期发展19世纪末“西风东渐”以来,开眼看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们已开始认识到话剧在社会变革与推动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到清末,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更使许多中国学生欲假道日本求得拯救中国的良方的愿望更加迫切。
话剧,这一源自西方的戏剧形式被留日学生们认为有强大的社会宣教功能,遂引起了他们的追摹。
在1909年的天津,南开中学创始人严范孙和校长张伯荃也已着手提倡新剧(话剧)运动。
1914年,周恩来在校长张伯苓的支持下,成立了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南开新剧团。
1916年,由张彭春导演了《醒》是第一部中国现代话剧剧本。
南开新剧团在我国话剧史上无疑具有先导开创的意义,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鉴于“文明戏”后期商业化弊病及不可阻遏的衰颓,汪优游提出了“爱美的戏剧”。
1921年,由汪优游、沈雁冰、陈大悲、徐半梅、欧阳予倩、熊佛西、郑振铎等人主导的上海民众剧社成立,它成为五四运动后兴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5b2a1a21915f804d2b16c1f7.png)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 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 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 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 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对中国的影响
• 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
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
具影响力的口号。
现代话剧诸体式的尝试
• • • • • • 南开新剧团《新村正》 胡适《终身大事》 汪仲贤《好儿子》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洪深《赵阎王》 田汉《获虎之夜》
文明新戏衰落阶段 辛亥革命后,随着革命形势转 入低潮,文明新戏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大多数的剧团上演的 剧目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商 业化色彩很重,趋于末流。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由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 与教训。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文明新戏高潮阶段
国内新剧运动 1.春阳社 1907年,王钟声主持的通鉴学校用“春阳社” 的名义进行公演。 特点 改良京剧的色彩很浓,但采用了灯光、布景、分幕 制等现代话剧形式。 2.进行团 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职 业性新剧剧团——进行团,其戏剧演出将革命宣传视为首 要职责。 他们的《血蓑衣》、《黄金赤血》攻击封建统治,受到 广泛欢迎。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设有 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讲演。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https://img.taocdn.com/s3/m/92d13b2f5901020207409c1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史的发生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文学即人学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含义: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小诗歌、散文、戏剧并驾其驱范围:时间上从1917以后的文学从现代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分期:现代部分1917-1949第一阶段:1917-1927 第二阶段:1928-1937.6 第三阶段:1937.7-1949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收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和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展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晚清为现代化的发生提供条件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二、晚清时晚清,五四是五四文学观念变革的历史背景晚清社会封闭,西方文化科学的洗礼、冲击文学观念的变革梁启超的贡献: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有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王国维,守旧、保守,提出超功利性的文学关和美学观,提出境界说,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定位上解放出来,成为本体自主的独立存在。
周书人、周作人提出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念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自身的规律统一。
文学语言体裁的变革1)2)对翻译文学的重视林纾翻译的小说称为“林纾小说”3)晚清小说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春柳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创始人:李叔同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主要特征:以个性解放,发现了“人”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浅谈话剧在中国的发生发展
![浅谈话剧在中国的发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43f156683c4bb4cf7ecd1e2.png)
浅谈话剧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作者:吴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2期摘要:中国是个戏剧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戏剧文化。
中国的“话剧”,已有了百年的历史。
从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志怪小说的兴起、章回体小说的流行,到话剧被引进,带有民族特色的话剧形式借由时代大潮逐渐壮大并臻于成熟,再到新中国后话剧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话剧走过了一段漫长百年之旅。
话剧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引进来并让它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落地生根的过程,也对中国的文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话剧在学习西方戏剧形式的同时,融合传统民族性优势,迅速发展,日臻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格局中,争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话剧;发展;左翼戏剧;曹禺;田沁鑫作者简介:吴婷(1985.9-),女,汉,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在职。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说起中国的“话剧”,已有了百年的历史。
所谓“话剧”,顾名思义,就是以言说和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的戏剧形式。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戏剧文化。
20世纪初,一种来自西方新的戏剧形式引入中国并广泛流传,被称为“新剧”、“新戏”、“文明戏”、“戏剧”,后来这种新的戏剧样式才被定名为话剧。
一、话剧的引进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志怪小说逐渐兴起,唐传奇的出现,使得章回体小说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受欢迎的小说形式。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说书人的讲述成了许多小说传播的另一个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戏剧传统的戏剧大国,剧种剧目众多,从元杂剧到京剧、越剧、昆曲等地方戏曲形式,均是以妆容表明角色身份,以唱腔表达人物情感、以唱词和舞蹈推动情节发展。
说书人的传播和传统戏剧的积淀,为话剧的兴起起到了铺垫和引作用。
话剧作为一个“舶来品”,在引进来并让它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落地生根的过程,始终受到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创作的影响,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也恰恰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时期话剧
![新时期话剧](https://img.taocdn.com/s3/m/c7e2156e7e21af45b307a8ae.png)
• 作者着重于内 心刻画, 心刻画,把庄 济生卖身投靠, 济生卖身投靠, 逐步走向堕落 的心理过程和 情感变化表现 得十分真实、 得十分真实、 细致, 细致,达到一 定的深度。 定的深度。
崔德志的七场话剧《报春花》 崔德志的七场话剧《报春花》
• 在反映当代斗争生活的话剧创作中,崔德志的 在反映当代斗争生活的话剧创作中, 七场话剧《报春花》是一部产生过影响的作品。 七场话剧《报春花》是一部产生过影响的作品。 剧作家崔德志, 剧作家崔德志,早在五十年代就以他歌颂新中 国工人优秀品德的独幕话剧《刘莲英》 国工人优秀品德的独幕话剧《刘莲英》而引起 了剧坛的注意。 了剧坛的注意。他是一位对生活的激流非常敏 感的作家。他的新作《报春花》通过发生在工 感的作家。他的新作《报春花》 业战线上的一场新的矛盾冲突, 业战线上的一场新的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发 人深思的尖锐问题:如何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 人深思的尖锐问题:如何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 打破一切形而上学的框框, 打破一切形而上学的框框,彻底解放生产力的 最重要因素——人。 最重要因素 人
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 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 外有热流》 独幕剧 马中骏、贾鸿源、 独幕剧, 外有热流》(独幕剧,马中骏、贾鸿源、瞿新 华编剧, 月上演, 剧本》 华编剧,1980年4月上演,载《剧本》1980年 年 月上演 年 第6期)。至1984年、1985年,戏剧探索的浪 期。 年 年 潮达到波峰。 潮达到波峰。
陈毅出山》 丁一三 的《陈毅出山》
• 剧本以 剧本以1937年秋陈毅 年秋陈毅 在江西南部坚持游击 战争时, 战争时,遵照中国共 产党中央的指示, 产党中央的指示,不 畏艰险, 畏艰险,毅然出山与 国民党赣南当局谈判, 国民党赣南当局谈判, 共同抗日的历史真实 为依据, 为依据,着重描写由 于陈毅出山而引起的 各派政治力量之间错 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浅析戏剧发展史
![浅析戏剧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0d16bc8aef8941ea66e050d.png)
浅析戏剧发展史一在中国话剧百余年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西潮,第一次发生在“五四”前后,直接影响便是话剧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成熟壮大;第二次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受“向苏联学习”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成为全国戏剧界学习、效仿的对象;第三次出现在新时期之初的80 年代,推动了中国话剧从封闭走向开放,促进了戏剧观念、文体乃至实践的丰富、多元。
即便在三次主要的西潮之外,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文本与剧场的影响也不曾断裂,可以说,一部中国话剧史就是“一部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影响的历史”。
近十年来,外国戏剧来华演出的数量逐年增多,规模日益壮大,渐成潮流之势。
这些演出不仅让国内戏剧从业者、观众看到了国外戏剧实践的最新成果、探索高度,拓展了他们的审美视野和艺术观念,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具有“现象级”意味的文化景观。
对于此次外国戏剧引进,是否能够像前三次“西潮”那样对中国话剧产生深刻影响,目前暂无法定论,但其带来的美学冲击与观演体验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话题:此次外国戏剧引进潮是如何出现的? 它与20 世纪80 年代的“西潮”有何异同,又给本土戏剧创作留下哪些启示? 一系列的追问,催促我们从戏剧现场寻找答案。
一中国话剧的发展与外国戏剧剧作、理论的译介、传播紧密相连,但惟独在外国戏剧的演出引进上是短板,而近十年外国戏剧引进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外国剧团、剧目的演出中促成的。
实际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开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邀请外国戏剧来华演出已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一直以来,涉外演出的主要渠道来自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或者教育研究机构的展演项目,引进权相对集中,引进主体更有明确规定,官方主办的演出季、戏剧节成为涉外演出的主要推动力量,如2003 年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就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同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院团、文化企业也开始邀请、组织外国戏剧展演活动的尝试,如2004 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共同发起首届“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永远的契诃夫”,成为国内第一个以交流和引进国外优秀剧目为主要内容的戏剧节。
戏剧学概论
![戏剧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daccd44028915f804dc2f2.png)
戏剧的五大要素:编剧、导演、表演、剧场、观众。
(填空题)第一讲什么是戏剧艺术一戏剧的发生和起源(简答题)●发生:从人的本性以及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来探讨戏剧这一艺术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共时的,美学理论问题)●起源:从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实践,去寻找这一艺术现象最早的历史源头(历时的,艺术历史问题)●发生与起源不能完全分开来看:●“真正戏剧”●戏剧产生于人对客观现实动作的摹仿●以戏剧“发生”研究的理论深度去寻找戏剧艺术的真实起源,以“起源”探索的历史眼光与扎实史料,来论证戏剧艺术的发生。
●第一,人有摹仿的本能与欲望;●第二,人有以摹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第三,人有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目的与意义:●一,为了娱乐。
这娱乐包括肉体上的快感与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欣喜、满足感等等。
●二,有所寄托,这寄托,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中是各不相同的。
或者是个人的意志,或者是族群的企望,或者是宗教的理想,或者是政治的需求,等等。
●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神的仪式●戏剧的源头是人类早期的祭奠仪式●中国:八蜡、傩、雩●古希腊: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奠●摹仿:对于农事活动的模仿二戏剧的本质和特征(一)戏剧的本质●戏剧是一种文化。
●戏剧是一种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二)戏剧的特征(填空题)● 1.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创作者的一种“言说”,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
● 2 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3. 从艺术运作的流程来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剧场、观众在内的多方面艺术人才的集体性创造,这种集体性正是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 4 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第二讲戏剧艺术的分类(简答、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一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 1.必要性●戏剧的分类,是戏剧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课题。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https://img.taocdn.com/s3/m/8a66d3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f.png)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了明确的肯定。
积极提倡“爱美剧”的较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个有演出实践的话剧团体。
欧阳予倩与洪深加入该团体成为重要人物。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的戏剧人才的进步团体,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文明新戏:春柳社以研究用言语动作感动人为主的新派戏剧为主,为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戏剧模式。
辛酉剧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认为朱粮承。
其前身为1921奶奶成立的辛酉学社,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其宗旨。
该社注重表演技巧,1929年创办《戏剧与园地》半月刊,于1930年加入左翼剧团联盟。
春阳社: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王钟声、任天知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
他们用“春柳社”编写的剧本在上海等地演出,该团体演出新剧为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成立不到一年即告解散。
北京实验剧社:1921年由陈大悲、李健吾等组织创办。
该社以“实验的精神,提倡现代的戏剧”为宗旨,以爱美的旨意实验一切,从而把“单有剧本的文学”与“单有舞台的演作”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真正的现代戏剧,为初期戏剧综合艺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柳社:春柳社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小剧场运动: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
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
二、提出与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
由此而创造了后来在中国话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是无产阶级的英语译音,普罗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简称,即无产阶级文学。
浅析“话剧腔”的产生和解决
![浅析“话剧腔”的产生和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bd0993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8.png)
浅析“话剧腔”的产生和解决【摘要】话剧腔是话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自然的语调和语言节奏。
本文从话剧腔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产生原因包括演员训练、剧本文化背景等因素;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语调僵硬、节奏不自然等。
解决话剧腔的方法包括加强演员训练、注重剧本对话语流畅性等。
相关问题探讨了话剧腔对观众的影响,案例分析部分列举了一些典型的话剧腔表演。
结论部分对话剧腔的理解和应对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话剧腔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话剧腔、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解决方法、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理解、应对策略、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话剧腔的概念话剧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带有浓重的戏剧表演风格,过分强调情感表达和语调变化,缺乏真实感和自然流畅性的现象。
话剧腔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传统戏剧表演方式的影响,多数起源于话剧演员在表演中追求夸张和夸大表现的习惯。
这种表演风格在演员之间传承久远,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表演风格,即所谓的“话剧腔”。
话剧腔在一定程度上对戏剧表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表演缺乏真实感和自然流畅性,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
研究话剧腔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对提高戏剧表演的质量和观赏性具有重要意义。
话剧腔的产生和存在值得深入探讨,寻找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戏剧表演的水平和艺术性。
通过对话剧腔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戏剧表演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使他们能够避免落入陈旧的表演陷阱,实现更加真实和生动的表演效果。
1.2 研究意义对话剧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戏剧的表现形式。
话剧腔往往是作品中人物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集中体现,通过研究话剧腔可以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中的意义和内涵。
对于文学、戏剧研究者来说,探究话剧腔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剧的发生和发展王茹师X大学摘要:话剧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它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无数生动的形象,完美地与中国的民族精髓、历史渊源以及现实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它不仅成为表达中国民众心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力的艺术形式,更在舞台格局多元化的当代,成为一种兼具时尚与魅力的艺术品种,为振奋民族精神,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早期话剧的产生、五四时期话剧的诗话现实主义、新中国话剧的繁荣期、中国本土话剧的现代性转变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话剧;话剧民族化;话剧艺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方现代主义;发展之路;新时期;诗话现实主义;话剧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它不仅被中国“本土化”了,而且从世界X围来看,这一艺术形式也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化”。
于今,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话剧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土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话剧更是与时俱进,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表现在中国话剧表演艺术上,就是鲜明的当代化特色。
话剧:话剧在欧美各国称为戏剧,它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戏剧,所以中国称之为“话剧”,同虚拟的,写意的中国戏曲相比较,话剧是写实的戏剧艺术品种,它要求以生活的本来本面目反映生活,让观众“从钥匙孔里看生活”,注重细节真实,以逼真的舞台画面感染观众。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又具有以下几种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一、早期话剧的产生1907年,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古、王钟声、欧阳予倩等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创作演出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此后,话剧以“新剧”、“文明戏”的名义流传开来。
文明戏: 是中国话剧的早期形式,最早在XX形成演剧风潮,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度形态。
”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文化定位。
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
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逐渐衰落。
原因之一:将戏剧作为生存的手段,出现了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如《妻妾成群》、《雌老虎》之类也搬上了舞台。
原因之二是:幕表制方式的局限。
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者主要台词,有演员自行排演,有事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X贴于后台,共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演员自己临场发挥了。
二、五四时期话剧的诗话现实主义中国话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受到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多种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
但总的看,现实主义是其主调。
由于西方新浪漫主义的浸染和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手法的吸收,五四时期话剧的现实主义又是富于诗意特色的诗化现实主义。
(一)实践现实主义19世纪末,西方戏剧开始进入中国时,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也开始面临猛烈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一股戏曲革新的思潮。
1899年,XX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自编自演了《官场丑史》等新戏,抛弃了传统戏曲的X式和套路,采取了对话、独白、旁白的新形式,中国话剧开始萌芽。
1907年,李叔同等创办的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诞生的标志。
稍后,经过春阳社、进化团、新剧同志会以及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等的努力,中国话剧推向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是,真正使话剧形式在中国得以确立并形成第一个高潮的,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对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积极推崇,客观上大大激发了剧作家们“建设西洋式新剧”的热情,从而促进了话剧这一新剧形式在中国文坛地位的确立。
从当时普遍认同的戏剧观和创作的主流看,现实主义无疑是五四时期话剧的显著特征。
在《新青年》开展“旧剧评议”中,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在猛烈抨击旧剧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了新的戏剧观,而影响最深广的是,提倡戏剧的写实性,主X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
1921年创办的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也公开地鼓吹“为人生”的“写实的社会剧”,正如洪深所概括的,那时普遍主X戏剧要做“改善人生的工具”;也正如傅斯年所说,要求戏剧“在当今社会里”取材,表现“我们每日的生活”,描写“平常”人,表现真实的人生和性格,如实地揭示现实的本来面目。
这正是现实主义的根本内涵。
这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形成,首先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所决定的。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国运衰微,民生凋敝。
中国的落后现状激发了大批有志之士的深思,他们急切要求社会变革。
然而,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每一次革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封建主义文化仍然像沉重的枷锁套在国民的脖子上,禁锢着国民的思想,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和五四启蒙之光,造就了新的思考的一代,他们关注着各种社会问题,思考着“人生之意义”,深感“要新国,必先新民”。
而文学就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新民”的社会职责,这也就是稍后的文学研究会所说的,文学应该“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文学应是为人生的文学。
应该说,以反映现实人生、改善现实人生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在五四文学革新运动中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二)新浪漫主义五四时期话剧在实践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浸染,吸收了其中浪漫的、诗意的表现方法而使这种现实主义具有诗化特色。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五四时期传入中国时也被称为“新浪漫主义”。
这一专门术语后来不再用来指整个西方现代派,而仅指现代派中的一个分支。
茅盾在《夜读偶记》中指出,西方文艺思潮是沿着这样的程序发展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
关于新浪漫主义,茅盾说,“现在我们总称为‘现代派’的半打多的‘主义’就是这个东西”,“当时使用‘新浪漫主义’这个术语的人们把初期象征派和罗曼•罗兰的早期作品都作为‘新浪漫主义’一律看待的”。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新浪漫主义”思潮,它产生之后,曾风靡一时,那时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中都可以看到新浪漫主义的身影和魔力。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的早期流派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表现主义纷纷被介绍进中国,对五四文学和戏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的创作方法是反现实主义的,另一方面,它的某些创作主X实际上对现实主义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两者的共通性是存在的,“新浪漫主义”总的特征是:重表现,重抒情,重象征,重哲理,强调情绪的自由释放和抒情的自由表露。
这显然包含了浪漫主义的审美元素和特征,具有强烈的诗意色彩,因而对现实主义的诗化发展必然带来某些积极的影响。
(三)诗话现实主义五四时期话剧的现实主义诗化特色,也与剧作家们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诗性元素密切相关。
在五四新剧旧剧的争论中,的确存在着激进主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戏剧一概否定的倾向,例如钱玄同当时就指责说:“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
”而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以动人情感B16。
X半农也主X,要把旧剧之“恶腔死套”“一扫而空”等等B17。
这种戏剧观产生于五四反传统的特定语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偏颇也是明显的。
不错,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着种种局限性,随时代而推移,现代人的生活不可能完全沿用旧剧形式来表现,所以,改良传统戏曲势在必行。
必须承认,源自西方的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表现要素和审美追求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戏曲主要通过唱曲去演绎故事,台词主要是“唱”出来的,即以白为宾,以曲为本,所以也叫“唱戏”,欣赏戏曲则叫“听戏”。
“唱”与“听唱”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求美”为最高原则的重要体现;在表现与再现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戏曲偏重于表现,偏重写意抒情,以虚写实,追求创造意境;中国传统戏曲讲究程式,一切规X化,举手投足、说唱哭笑、脸谱化妆等都讲程式化的形式美。
话剧则不同,它秉承了西方传统的艺术精神,以“求真”为最高原则,主X 表演方式生活化、逼真化,像真实的生活一样再现生活,台词是“说”出来的,口语化的,因此,话剧更接近生活实貌,也更适合于表现现实生活。
由于话剧的这些特点,使之与五四时期强烈要求直面现实人生的社会思潮相切合,从而必然成为时代的选择。
三、新中国话剧的繁荣期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解放的欢乐和当家作主的幸福感。
尽管,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曾有过“左”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人毕竟赢得了百年来的国家的统一、生活的安宁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使得文艺,包括话剧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
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话剧发展达到一个高潮。
(一)歌颂XX革命的胜利生活在新中国的人们,自然不能忘怀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不能忘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功绩。
因此,歌颂人民革命战争、歌颂XX革命的胜利,就成为中国话剧最优先的主题。
如《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保卫和平》等。
在这类剧目中,气势恢宏,构思雄伟,造型突出、艺术概括深厚博大的是《万水千山》。
该剧原名《铁流两万五千里》,取材于伟大的红军长征,编剧陈其通,就是这伟大壮举的亲历者、幸存者。
他以自身的体验,更带着满腔的血泪,站在历史的高度,把这一艰苦卓绝的斗争,写得惊心动魄,雄奇悲壮。
(二)歌唱新中国“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中国人民荡涤了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扫荡了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灾难,一旦当家作主,便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使新中国如快马加鞭,数年间,便是一片新的面貌,一片新的天地。
话剧,以其对时代的敏感,及时地创作出一些反映这种新面貌的剧本。
如《X莲英》、《六号门》、《龙须沟》、《考验》、《春风吹过诺敏河》等。
这些剧多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表现他们对新时代的感受,有些剧的作者就来自生产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