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讲义.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
h
1

1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
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
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
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
h
7
西周的礼乐制度
❖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 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 配合的各种音乐。
❖ 如宫廷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祭地示 “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举行大飨时“两君相见, 楫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楫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升歌 清庙,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客出以雍彻振羽”(《礼 记》)。
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
“钟鼓之乐”或“燕乐”。
h
11
❖ 《诗》中的第二类“雅”是奴隶主贵族文人在 学习了民间歌曲之后所创作的乐章。“大雅” 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为个人抒情之 作。
❖ 《诗》中的第三类“颂”是周代统治者祭祀宗 庙祖先的乐舞,其中舞的部分更多所表现的是 舞容、舞姿、舞的步伐和动作。一般很少为人 所重视。它虽然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 和“武功”,强调了祭祀的神圣,但也从另一 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风貌。
❖ 总之,一部《诗》包含了民间歌曲和奴隶主贵
族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国风”
和“小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来我国民歌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不h 可估量的。
❖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 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 2年在位)向伶洲鸠问乐的故事,可以向 我们揭示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h
3
❖ 3 三分损益法
❖ 是齐桓公时的丞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员篇 》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 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三分之 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准,把它减掉三 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 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 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损益法”每制出新 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又上 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要再按音高次序调 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五度相生律”,亦 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子·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 先“益”后“损”。
h
4
❖ 三分损益法的意义
❖ “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 “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 家毕达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一个世纪左 右。
h
5
远古和先秦乐舞
1 葛天氏、伊耆氏之乐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天氏部落的乐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 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 极》”。 《礼记·郊特牲》载:
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
,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h
2
❖ 2先秦乐律学
❖ 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 理论体系, 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但有 五音”,至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 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 音阶和十二律了。
“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曰: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h
6
❖ 2 “三代乐舞” ❖ 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门》,歌颂唐尧的乐舞叫作《咸
池》,歌颂舜的乐舞叫作《箫韶》。
❖ “六代乐舞”: ❖ 云门—————黄帝————祭天神 ❖ 咸池—————尧—————祭地神 ❖ 箫韶—————舜—————祭四望 ❖ 大夏—————禹—————祭山川 ❖ 大濩—————商—————祭先妣 ❖ 大武—————周武王———祭先祖
❖ 诸侯宴使臣时,可用小雅《wk.baidu.com鸣》、《四牡》、《皇皇者华》 (《左传·襄公四年》)。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周 礼·大司乐》中载有:“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 士特县”的规定,可见其等级的森严。
h
8
《诗》与《楚声》
1 《诗》 《诗》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
纪左右。在西汉初期被统治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 之称。 据记载,《诗》共收编了诗311篇,其中有6篇“笙诗”有“声” 无“词”,编排是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 三类。 “风”有“十五国风”,共有诗160篇,全部属于地方曲调; “雅”有“大雅”、“小雅”,共有诗105篇,属于朝廷的“正 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h
9
❖ 年代:《诗》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五 百多年间(即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 地域:主要产生在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汉水一带。
❖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 的水平。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 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 要的有:
❖ ① 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如《周南•桃夭》
❖ ② 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如《豳风•东山》
❖ 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 曲和“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 有“歌”有“和”的形式(“歌h”即领唱,“和”即帮腔)。10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
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
的“徒歌”。但也有用“缶”、“埙”、“篪”
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
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
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
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