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我与社会》说课稿 共二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与法治八上《我与社会》说课稿一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第一框内容《我与社会》,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学情、教学过程、教学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与社会》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开篇。本课分为两个目展开,分别为“感受社会生活”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第一目“感受社会生活”重点强调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多元,人们在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目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重点强调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与社会是“结点与大网”的关系;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能力目标:

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锻炼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教学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四、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刚刚升入新的年级,已经能够感知到自己在身体、智力、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提升,同时他们的生活半径逐渐扩展,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样,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体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这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经验匮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且缺乏必要方法、难以觉察自身多种身份等困惑与难题,这是学生成长的必

经过程,需要师长引导并协助。

学生面临更大的生活半径,逐渐走进社会,开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的丰富性以及我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明确“我是社会的一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

第二,明确社会关系的多重性;

第三,探索社会身份的多变。

第一个教学环节: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

利用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做导入活动,请学生思考并交流: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学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真实经历,因此有得说,可以表达。

学生表述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些表达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第二个教学环节:明确社会关系的多重性。

在“感受社会生活的多彩”这个环节后,引导学生思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思考自己一天生活,不难发现,生活的每分每秒,自己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产生关联,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结点”之间相互联结。“结点”不可缺少,“大网”也很重要。

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个教学环节:探索社会身份的多变。

以学生的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不同身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多变的社会身份。这也体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

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我们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不同身份背后的责任与使命。

最后,又进行了必要的思维拓展。通过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事例,以及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的活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思考还是可以有所表达的。教学需要有一定高度的价值观引领。

六、教学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挖掘学生真实经历,交流分享重要素材。

感性提升至理性,表面沉淀为深层。

特色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开始利用了学生真实经历的分享,最后的实践活动又回到了真实生活之中。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并且能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未来的生活。

特色二:挖掘学生真实经历,交流分享重要素材

课堂上营造安全、安静的交流氛围,学生围绕主题自由表达,相互倾听,完成学习。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自然的状态中实现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落实。教师要把握并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观点。

特色三:由感性提升至理性,表面沉淀为深层

感性认识人人都有,而且容易实现。我们的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思考与沉淀。本框设计了富含思维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更深层地思考社会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与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情境创设法教学尝试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尝试中,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与发展,让他们成为协同共事、协同研究的团体,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我与社会》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这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经验匮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且缺乏必要方法、难以觉察自身多种身份等困惑与难题,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需要师长引导并协助。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能力目标

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