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2008/4
31型课程[ 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3.
号
9
2008/4
教 苑 百 家 ! 王 崧 舟
江 苏 教 育 研 究 (实 践 版 )
《两 小儿辩日》之 后, 我们对 他的课 堂 创 作 又 一 次
充满了期待, 期待着他继续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惊
喜与激动。因为我最为钦佩的, 便是蕴藏在王崧
舟先生身上巨大的创造力。吕型伟先生说: “教育
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王崧舟这种持续
多年的旺盛的创造力, 一次又一次地给当下的中
江
国 小 语 教 坛 注 入 新 的 活 力 , 让 已 经 是 “山 花 红 紫 苏
王崧舟不会失去工作, 即便失去了工作, 他 的 道 德 、他 的 学 识 、他 的 智 慧 已 经 把 他 造 就 成 了 一个“精 神的贵族”。思 想的高度独 立 , 精 神 的 绝 对自由, 从事着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乐陶陶, 乐 此不疲, 从不勉强自己说违心的话, 做违心的事,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我 想 这 便 是 他 所 追 求 的 诗 意的人生境界吧!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育科学出版社, 1984.175. [ 3] 戴 晖. 尼 采 的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6.87. [ 4] 潘 新 和.语 文 : 表 现 与 存 在 ( 下 卷 ) [ M] .福 州 : 福 建 人 民 出
上 的 “佛 性 ”。也 难 怪 , 王 崧 舟 常 说 : “教 育 当 以 慈 悲 为 怀 ”( 这 是 一 个 极 为 严 肃 的 命 题 , 每 念 至 此 , 我都会内心一凛, 而相当多的人对此却置之一 哂, 可叹! ) , 甚至他还很认真地说, 如果失去了 工 作 , 他 将 是 一 个 “出 家 人 ”。
王崧舟: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一)
: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一)2020-02-21139个01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统一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
全中国的小学一年级新生上语文课,读到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样的,叫《秋天》。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我本人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理由呢?第一,文字非常浅近,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
全文不算题目和标点,一共才55个字。
即便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第二,内容的选择非常典型。
题目是《秋天》,还原一下,秋天有多少题材可以写啊,秋风秋雨、秋山秋水、秋江秋月、秋菊秋莲、秋草秋叶、秋收秋种、秋霜秋凉、秋虫秋鸟、秋窗秋灯、秋情秋兴……但是,课文只选择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落叶,一个大雁。
虽然只选择了这样两个题材,但是,秋天的季节特征却被充分体现出来了。
第三,结构非常完整。
一共三段文字,一二两段写景,第三段抒情;一二两段是分述,第三段是总结。
两段写景的文字,也很有章法。
先写地上,再写天上,视角的转换是从下往上。
写落叶和大雁,笔法上有一种同构、对称的美。
“树叶黄”“天空蓝”,写的都是色彩,是一种静态的美,而且黄蓝相配,给人以一种明亮的忧伤、宁静的温情,很好地体现了秋的情感基调;“叶子落”“大雁飞”,写的都是样子,是一种动态的美。
所以,无论写落叶还是大雁,都是形色兼备、动静结合。
第四,我本人生在秋天,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最先相遇的季节,最初的遇见,往往就是最深的楔入。
所以,四季轮回,最爱秋天。
第五,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秋天》这篇课文的文化现象。
而我对这篇课文的喜爱,恰恰深藏在它鲜为人知的文化现象里。
有人问,《秋天》这篇课文有文化吗?有人说,《秋天》不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吗?落叶、大雁,不就是秋天比较有特征的两种景象吗?是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如果我们稍稍有点中国文化意识,你就会发现,课文选择的两种景象:落叶、大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恰恰不是两种纯粹的自然景象,它们更是两种典型的文化意象。
最新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
王崧舟老师课堂精彩过渡语摘录精读环节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从中读出几幅画来?2. 在你觉得值得回味的词句上做上标记或批注。
3.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的读书习惯。
4.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注地读书。
5. 理解后的朗读,确实能体现自己的思考。
6. 快乐的句子,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乐。
7. 静下心来,争取把句子读正确。
8. 看来这句话比较难读,难句子,更要多练习。
9. 某某多高兴啊,高兴已经写在了你的脸上。
10. 听老师来读古诗,要字字入目,声声入耳。
11. 哪位同学能深情并茂地读一读。
12. 遇到含义深刻的课文,去寻自己对课文的直接感悟,去翻一翻,理一理,文章的脉络和内容自然就清晰了。
13. 我看到有不少的同学笔走如飞,说明在自读的时候,你们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还有些同学们眉头紧锁,或许是遇到了困难,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分享,把你的思考跟别人交流,别人的思考,也许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概括段落大意1. 如果你会读书就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
2. 千言万语一句话......丰富、补充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时:你还可以把薄书读成厚书,把短文读成长文,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
学生朗读后的评价1. 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画面。
2. 你读得入情入境,很有韵味,真会阅读。
3. 这些画面真是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百看不厌。
4. 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5. 文字有温度,词语知冷暖。
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情感。
6. 就这样,我们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在墨韵书香中,让朗读激荡心怀。
再读读课文里这段让你感怀的文字。
7. 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呢!让我们再一次把它铭记在心里吧,一起读。
(适用于引导朗读前)8. 多了不起,通过这简洁的文字看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
9. 同学们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让我们交流读书的体会。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一、引言:王崧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诗意语言、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摘抄王崧舟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带你领略他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摘抄:1. 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崧舟在这句话中以古海喻人心,表达了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容纳百川,才能有大气象。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
人生如同蚕织之丝,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创造美好。
3. 生活本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必须去独自领略。
王崧舟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要主动去探索、领略世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独自踏上旅程,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妙与意义。
4.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王崧舟对人民的依恋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只有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心灵成长的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人类进步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结论: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摘抄,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力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通过文中的诗句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人生、教育的思考与理解。
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王崧舟先生的理念,不断探索、独自领略,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以书籍和语文为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最新-王崧舟精彩语录 精品
王崧舟精彩语录篇一: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最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学新兵,对当时在小语界已经赫赫有名的王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在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慢慢认识了王崧舟老师。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伴随着《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曼谷的小象》《长相思》走进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掀起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探索热潮,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我感觉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
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王老师,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其实就是汇编了王老师的7则座谈发言稿而成,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还就没有这般酣畅淋漓地读整本书的感觉了。
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第二遍阅读中把书中的精华语句做了摘录。
心得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1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专著一定是受老师们欢迎的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课后由吴琳主持、王崧舟、汪潮、李振村与一千多参会老师互动点评。
现将王崧舟、李振村、吴琳的对话摘发如下——吴琳:刚刚欣赏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我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课:“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有这么一种感叹:你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跟随着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你没法去分析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还是思想道德的浸润?但是,课后回顾,你又会啧啧称奇,这如奔马驰骋一气呵成的课堂上,‘语文’、‘人文’与‘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踪可觅。
”那么,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想在讨论之前,请二位专家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汪潮: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本人的素养和他这堂课的设计,像诗,如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李振村:刚刚我坐在台上听课,当王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我还呆呆地、傻傻地坐在那里。
(众笑)短短的五十分钟时间,王崧舟已经成为一个忧思满怀的诗人,他在风雪弥漫的征程中疲惫地跋涉着,他在夜深千丈灯的营帐中低低地吟唱……此时此刻,时间空间都已经消失了,我仿佛感觉到王崧舟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我已经很难分辨。
(笑声、掌声)吴琳:各位专家,我们现场听课的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方法层面的东西。
我刚收到一条短信,是手机尾号为4653的朋友发来的。
他说:“肖绍国老师的课情感充沛,课件精美,音乐与情感相容。
他的语言、情感与激情和王崧舟老师相似,他们是师徒吗?”王崧舟:肖绍国老师与我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似师徒,非师徒。
白石老人告诫他的弟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
肖老师是似我,还是学我,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本人。
他要似我,那是他的权利,他要学我,那是他的智慧。
在权利和智慧之间,我希望他选择智慧。
(掌声)吴琳:手机尾号是8535的朋友:“在学生没有读通全文的情况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追求诗意,缺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导致学生学起来生涩被动。
王崧舟:断想·顿悟·守望彼岸
王崧舟:断想·顿悟·守望彼岸断想·顿悟·守望彼岸关于诗意语文1.诗心,不安分的心;诗,拿来安心的地方。
2.诗是文字的醉的舞蹈,不醉的文字不是诗,醉而不舞的文字也不是诗。
文字在醉态中挣脱了语法的镣铐,在舞蹈中绽放着心的寂静的颤栗。
3.诗的感觉,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像听陶喆的《苏三说》,像听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她将遥远的未来的梦拽到眼前,又不慎跌入了前世的深渊。
譬如李金发的“我们散步在死草上/悲愤纠缠在膝下”;譬如废名的“我想写一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的诗情没有两个叶子”;譬如林徽因的“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譬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譬如陈敬容的“炉火沉灭在残灰里/是谁的手指敲落冷梦/小门上还剩有一声剥啄”;譬如穆旦的“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譬如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不读《词话》,不得话词;不读《诗论》,不得论诗。
(注:《词话》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扛鼎之作。
)5.诗意人生的引领,实为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
6.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如大地般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
7.我坚信,诗意的思想、诗意的情怀,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种种阻隔,如琅琅乾坤般成为人生永恒的普世价值。
8.文本的诗意,往往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它可能是诗性的言语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博大的文化,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这一切都一定栖身于“不朽的文字”。
9.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诗意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读王崧舟《诗意语文》
己。 “ ” 介 入 ,我 ” 彰显 , 我 的 “ 的 “ ” 高 扬 , 文 本 细 读 深 深 我 的 使 地 烙 上 了 “ ” 精 神 痕 迹 和 生 我 的
目
他 的 精 神 三 变 ,是 诗 意 的
但是 。 的 眼 前骤 然一 亮 , 我
他 将 我 们 带入 了语 文的 禅
境 … …
我 看 到 了他 剑 上折 射 的 光 芒 , 就 像 灼 照 大 地 的 太 阳 .我 要 循
不能打 开 自由歌唱 的生命之 门。
顺 着 他 剑 指 的 方 向 . 我 义 无 反 顾 地 投 入 了我 的 激 情 。
他 说 :一 个 人 只 有 深 深 感 觉 着 的 时 候 . 生 命 才 能 全 然 敞 开 . 能 率 性 自在 , 能 不 断 获 才 才
得 自我 实现 的 高峰 体 验 , 才 能 进 入 内在 的 澄 明 之 境 , 才 能 深
原 来 .通 往诗 意之 门的路
径 并 不 艰 险 .他 手 把 手 地 教 给
韵 的 诗 行 … …
币
博 览
他 ,就 是 王 崧 舟—— 诗 意
语 文的倡 导者 。
会 勃发 出生命 开启 的惊喜 。
语 文 充 满 劳绩 。长 久 以 来 .
我 们 更 多 的 付 出 仅 仅 是 因 了 劳
绩 , 至 伤 筋 费神 , 声 载 道 。 直 怨
他 , 一 名 小 学语 文教 师 ; 是
宗 , 剑 亦 气 , 气 合 一 , 文 亦 剑 语
化 的 实 践 智 慧 。举 象 、 境 、 造 入 情 、 意 、 气 、 根 是 诗 意 语 会 求 寻 文 的 动 脉 血 管 。 脉 通 达 , 意 血 诗
王崧舟: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详版)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
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1.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2.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 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 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 孩子 ‘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 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那是多么好! ”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慈母情深》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唯美 精致
质朴
亲切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儒雅淡定 激情澎湃 温婉细腻
幽默睿智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 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 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
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
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
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
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
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
活水。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
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
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
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
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
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
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
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
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
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
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
们并未觉察。
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一面
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
说到底,语文是人的,只有
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千的气象。